篇1:徐灿《永遇乐·舟中感旧》阅读答案及赏析
[清]徐灿
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
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秾李还销歇。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
【注】徐灿:明末清初一位爱国女词人。刘郎:刘禹锡。江令:南朝江总。剑杳:即剑化,比喻人的逝世。白玉楼:此处用文人逝世的典故。黄金台:燕照王筑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贤士。
(1)下片结句“西山在,愁云惨黛,如共人凄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
(2)有人说本词“深沉蕴藉,沉郁苍凉”,你能说出这首词蕴藏了哪些深沉的情感吗?(6分)
【参考答案】
(1)拟人。此三句将西山拟人化,原本美好的西山,此时此刻愁云惨淡,眉头紧锁,就像理解词人的心情一样,与词人同悲叹,共凄切。拟人化的词句半词人心中故国之痛深广化,强烈化,词人的悲痛情绪仿佛感染了大自然,充实于天地之间。
(2)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亡国之痛。人生飘零的身世之感。
赏析
1645年(顺治二年),陈之遴出仕清朝。不久,徐灿携子女北上京师,与之团聚。这首词或即作于此番北上途中,与《南乡子·秋雨》同时。题为“感旧”,是因为作者十年前曾有北京之行。今日重来,桃花无恙,燕子依然,但人事全非,旧悲新愁纷至沓来,尽寓于此一篇小词之中。
词开篇三句景中寄情,“前度”二句转入人事之抒写,以“刘郎”绾合“桃花”,实用刘禹锡“玄都观里桃千树”、“前度刘郎今又来”之诗意。“江令”用南朝江总事,江总后入陈为尚书令,故此处有讽谏陈之遴之意。陈之遴在1634年(明崇祯十年)高中榜眼,春风得意,但旋即受到父亲牵累,被斥逐永不叙用。数年家居,大明沦亡,陈氏“金衣飞上樱桃树”,复降清为新贵,这许多“往事”真是“何堪说”。再深按一层,“往事”二字又不仅代表着一己的悲欢。当大明朝如逝水东流,如夕阳西下,“多少英雄泪血此处”。“龙归剑杳”表面上用晋张华、雷焕获取丰城双龙剑典故,真意乃在于向“英雄泪血”深致悲悼崇敬之情。千古河山,恨事如许,“豪华一瞬抛撇”正是历史的宿命。
过片仍接“英雄泪血”、“豪华抛撇”之意。“白玉楼前”用李贺事,“黄金台畔”用燕昭王事,昔日俊杰之士,亦同逝水,而今只有无情明月,夜夜映照着凋敝的垂杨、消歇的秾李。当“断猿悲咽”的声音响起,令人感喟“世事流云,人生飞絮”,更何况积素凝华的西山也眉黛惨淡,就如同我凄切的面庞!煞拍处用拟人而兼移情手法,顿时将山川天地一同带入浩莽的愁思之中,沉郁蕴藉,冷峭苍凉。
赏析二:
题目为“舟中感旧”,既言“舟中”,则定然是走水路,且正在路中。“感旧”一词告诉我们,词人多有怀念之意。至于怀念什么,且看正文。
前两句的意思是,桃花依旧盛开,燕子依旧归来。“无恙”指无病,意即桃花还像从前一样美丽。既然桃花和燕子都像从前一样,而后面却说“春景多别”,就说明词人眼中之景,与从前所见之景有很大区别。“前度刘郎”是化用刘禹锡的诗句。刘禹锡曾
有诗《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重来江令”用的是南朝江总的典故。江总是大才子,深得梁武帝信任,在梁朝任太常卿。后来避难于岭南。陈朝建立,他被召回建康,陈后主时任尚书令,故世称江令。词人用刘禹锡和江总的典故,无非是说自己在这里乃是故地重游。“往事何堪说”一语,充满了悲伤色彩。堪,能够。往事不能够说,是说时过境迁,一切都变了。它抒发的是物是人非的的悲伤之情。“逝水”就是流水。诗词中用到它,往往因了孔子的“逝者如斯夫有,不舍昼夜”,有了时光流逝的意味。它是一个让人感到忧伤的意象。“残阳”也常常表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世事沧桑的悲叹。逝水残阳,虽只四字,却勾勒出一幅苍茫惨淡的画面,烘托了词人悲伤的感情。“龙归剑杳”用的是张华、雷焕的'典故,二人因斗牛间常有紫气,就寻找宝物,最后于丰城掘得双剑,两人去世后,双剑化为双龙归于萦水。词人用此典故,是说昔人已逝。本词在此句之前,没有提到人,那么,已逝的昔人所指是谁,只能从后句看出,就是指“英雄”。“逝水”到“泪血”三句,是说,在逝水残阳的悲景之中,有着多少志业未酬身先死的英雄的血与泪。那么,这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注释中说徐灿是明末清初的爱国女词人。那么,这里的英雄,当是抗清扶明的英雄。词人的悲伤,也应是明亡的亡国之痛。后文的“千古恨”当然就是指这亡国之恨。河山如许,指江山依旧。“豪华”指的是以前国家表现出来的繁华昌盛。上片末三句是说,故国已亡,从前的繁华都消失了,可是江山依旧。字里行间充满了昔盛今衰的亡国之痛。
下片“白玉楼前”用的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典故。李贺临死时梦见神人召他,说“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李贺遂死。后来就用白玉楼的典故,指才子去世。黄金台畔,用的是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夜夜只留明月,表面是说这里有只明月,实际是说见不到才子贤士了,才子贤士都已去世了。“夜夜只留明月”一句,以夜空悬月之景衬托了英雄人士俱已身亡的的悲痛之情。这三句恰恰对应了上片末的“千古恨”。“休笑垂杨”等三句,语序实际应是“休笑垂杨,秾李还销歇。而今金尽”,前两句的意思是,不要笑话垂杨易凋,秾李销歇。因为“而今金尽”。这四个字是说,黄金台上没有金子了,意思是,没有人修筑黄金台了,没有人登黄金台了。言外之事则是,过去的一切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世事流云”是把世事比作流云,突出了事世事无常、不易把握的意思。“人生飞絮”是把人生比作飞絮,突出了人生漂泊不定、难以安宁之意。后面的“断猿”,指孤独悲啼之猿。所谓“尽付断猿悲咽”,字面意思是,都交给断猿,让猿啼去表现这些悲伤。实际意思是,人正处于世事无常、人生漂泊的悲伤之中,断猿悲伤的啼鸣传了来,这啼声更加深了人的悲伤。这是以景衬情。以哀景衬哀情,是正衬。最后三句,说西山有愁容,与人一起凄切,就赋予了西山以人的情态,这是拟人。这三句是说,西山这无情之物,就像理解词人的心情一样,也和词人一起同悲同叹。这就将上面所抒发的亡国之痛、漂泊之苦、物是人非之悲等感情进行了强化,使其更加动人心弦。
篇2:永遇乐·舟中感旧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
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秾李还消歇。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
译文
桃花依旧含笑开放,燕子也仍然翩翩起舞,这种春天的景色已经多年没有看到了。那些再度出仕的人,重又出仕新朝,这些往事都不堪再提起了。在近水夕阳的残照下,宝剑化龙归去,壮志未酬,踪迹杳然,在这巨变中,流尽多少英雄泪血。江山依旧,但事业未成,无以报国,只留下千古遗恨,一切繁华、豪情都抛开吧。
当年名噪一时的黄金台、白玉楼,如今夜夜只能留住明月而显得分外冷落。垂杨像黄金缕般的枝条在春天的时候是鹅黄嫩绿的,你休要笑它现在成了枯杨断柳。那秾桃艳李。所有的粉白黛绿都不见了。世事的无常就像天上的云彩幻化不定,人生就像那随风飘去的柳絮,所有的盛衰兴亡都交给那群失群断侣的哀猿去悲泣了!那北京城外的西山依旧在那里,但是西山的景色已经失去了旧日的光彩,黯淡无光。它好像和我一样为这国破家亡悲哀、凄切!
赏析:
1645年(顺治二年),陈之遴出仕清朝。不久,徐灿携子女北上京师,与之团聚。这首词或即作于此番北上途中,与《南乡子·秋雨》同时。题为“感旧”,是因为作者十年前曾有北京之行。今日重来,桃花无恙,燕子依然,但人事全非,旧悲新愁纷至沓来,尽寓于此一篇小词之中。
词开篇三句景中寄情二句转入人事之抒写,以“刘郎”绾合“桃花”,实用刘禹锡“玄都观里桃千树”、“前度刘郎今又来”之诗意。“江令”用南朝江总事,江总后入陈为尚书令,故此处有讽谏陈之遴之意。陈之遴在1634年(明崇祯十年)高中榜眼,春风得意,但旋即受到父亲牵累,被斥逐永不叙用。数年家居,大明沦亡,陈氏“金衣飞上樱桃树”,复降清为新贵,这许多“往事”真是“何堪说”。再深按一层,“往事”二字又不仅代表着一己的悲欢。当大明朝如逝水东流,如夕阳西下,“多少英雄泪血此处”。“龙归剑杳”表面上用晋张华、雷焕获取丰城双龙剑典故,真意乃在于向“英雄泪血”深致悲悼崇敬之情。千古河山,恨事如许,“豪华一瞬抛撇”正是历史的宿命。
过片仍接“英雄泪血”、“豪华抛撇”之意。“白玉楼前”用李贺事,“黄金台畔”用燕昭王事,昔日俊杰之士,亦同逝水,而今只有无情明月,夜夜映照着凋敝的垂杨、消歇的秾李。当“断猿悲咽”的声音响起,令人感喟“世事流云,人生飞絮”,更何况积素凝华的西山也眉黛惨淡,就如同我凄切的面庞!煞拍处用拟人而兼移情手法,顿时将山川天地一同带入浩莽的愁思之中,沉郁蕴藉,冷峭苍凉。
这首词是徐灿的代表作品之一,谭献评云:“外似悲壮,中实悲咽,欲言未言”(《箧中词》),陈廷焯评云:“运用成典,有唱叹之神,无堆垛之迹……可与李易安并峙千古”(《词则》),皆体会极精,能道出此词内蕴的情怀和超妙的艺术造诣。
篇3:永遇乐·舟中感旧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
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秾李还消歇。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
译文
桃花依旧含笑开放,燕子也仍然翩翩起舞,这种春天的景色已经多年没有看到了。那些再度出仕的人,重又出仕新朝,这些往事都不堪再提起了。在近水夕阳的残照下,宝剑化龙归去,壮志未酬,踪迹杳然,在这巨变中,流尽多少英雄泪血。江山依旧,但事业未成,无以报国,只留下千古遗恨,一切繁华、豪情都抛开吧。
当年名噪一时的黄金台、白玉楼,如今夜夜只能留住明月而显得分外冷落。垂杨像黄金缕般的枝条在春天的时候是鹅黄嫩绿的,你休要笑它现在成了枯杨断柳。那秾桃艳李。所有的粉白黛绿都不见了。世事的无常就像天上的云彩幻化不定,人生就像那随风飘去的柳絮,所有的盛衰兴亡都交给那群失群断侣的哀猿去悲泣了!那北京城外的西山依旧在那里,但是西山的景色已经失去了旧日的光彩,黯淡无光。它好像和我一样为这国破家亡悲哀、凄切!
注释
永遇乐:词牌名,始创于柳永,双调一百零四字,有平仄两体,上下片各十一句四韵。
前度刘郎: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东汉永平年间,刘晨阮肇在天台山桃源洞遇到仙女。至太康年间,二人重回天台。后世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诗:“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江令:隋江总先后仕南朝梁、陈、隋三朝,仕陈时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
龙归剑杳(yǎo):《晋书-张华传》载,张华望丰城有剑气,乃以雷焕为丰城令,焕掘得双剑,一与华,一自佩。张华与雷焕死后,焕之子持剑经延平津,剑从腰间跃出堕水,但见化为二龙而没。后用“剑化”比喻人离世。
一瞬:一眨眼,比喻极短的时间。
抛撇(pāo piě):抛开;丢弃。
白玉楼:传说唐诗人李贺昼见绯衣人,云“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遂卒。后因以为文人去世的典故。
黄金台:古台名。又称金台、燕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北易水南。相传战国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故名。
秾(nóng)李:华美的李花。
销歇:衰败零落。
断猿:孤独悲啼之猿。
西山:山名,北京市西郊群山的总称。南起拒马山,西北接军都山,林泉清幽,为京郊名胜地。
惨黛(dài):谓愁眉。黛,可供画眉的青黑色颜料,借指眉。
赏析:
“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开头三句从自然景物写起,春风里桃花开放,燕子飞翔,依然如旧似相识,好象它们没有经历过人世的`沧桑,然而竟逼出“春景都别’’一句。原来除了这燕子、桃花依然无恙之外,一切都变了,在诗人的眼里,所有春景都有别于昔日,这对于诗人来说是一种痛楚的发现。在这里,桃花、燕子,只不过是一个陪衬,它好比一幅画上的一点亮色,把画面上的大片暗色从反面更加衬托出来了。
“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词人连用两个典故,不仅表示“重来”之意,同时还暗寓人世变迁,恍如隔世之感,所以紧接着一句便是“往事何堪说\"。这里面包含了多少家事、国事,事事说来都使人伤心、痛心,因而又只用“何堪说”三字了之,真是欲说还休,欲吐又吞,其内心的沉痛已不难想见。
“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词人再用一个典故,将世事变迁之意更探前一步。龙归剑杳的故事从宝剑的沉埋、出世、化龙的经历和变化,折射出人世间的沧桑变迁。词人子“近水残阳”的惆怅景色中引出龙归剑杏的故事,人间巨变的感慨油然而生,不禁想起在当前的这一巨变之中流尽的“英雄泪血”。这一句词概括了无数抗清英雄的可歌可泣事迹,也蕴含了词人无穷的故国之思。
“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一瞬抛撇”,转瞬之间昔日的“豪华’’便已丢失殆尽,世事变化得如此之快。这里面虽有家愁,但更多的是国恨,如此大好河山,给人留下的却是千古之恨。
“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道家谓天上有黄金阙、白玉京,为仙人或天帝所居处。以天界代指人间,它可以指帝京宫阙。说“只留明月’’,言外之意,昔日的繁华都已不复存在了。
“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秾李还消歇。”就像人世的繁华易逝一样,眼前的春色也转瞬便将消逝。且莫笑那“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杨柳已经褪尽了嫩黄的金色,裱艳的桃李也寻将凋谢。这几句含有比兴意味的词句起着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
“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天上瞬息变幻的流云,空中飘荡不定的柳絮,世事、人生是如此相似。而这流云般消逝的世事,飞絮般无定的人生都将一并付予哀猿,在它那断续凄异的鸣声中发出悲咽的哀音。
“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此时似乎一切都已消失,只有那熟识的西山兀自矗立在那里,善解人意似地与人相伴。据《拙政园诗余叙》所述,作者“侨居都城西”时,常“闲登亭右小邱望西山,云物殊态”,后来经历“频年兵燹”“毋论海滨故第化为荒烟断草,诸所游历,皆沧桑不可问矣”。可知这“西山”在作者生活里非同寻常。但现在词人眼里,西山的容貌也非昔日的“云物殊态”,而是“愁容惨黛”,好像它也在和词人一起发出“凄切”的感情,一起叹“当年富贵已东流,金瓯缺。”
篇4:《舟中见猎犬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舟中见猎犬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清·宋 琬
秋水芦花一片明,难与鹰隼共功名。
樯边饱饭垂头睡,也似英雄髀肉生。
【注】①隼(sun):鹰类之最小者。猎者多蓄之,以 逐禽兔。②樯:桅杆。③髀肉生:语本《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九州春秋》曰:“备往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入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 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后因用“髀肉复生”为自叹久处安逸,思 图有所作为之辞。髀(bi):股部,大腿。
(1)首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4分)
(2)诗中的“猎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诗人借此形象要抒发怎样的情怀?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首句描绘了一幅澄澈空明的画面:金风送爽的'时节,秋水经霜白,芦花浑如雪,水天一色。(2分)②点明舟中猎犬所处节候和环境,并对下句起了乐景写哀情的反衬作用。(2分)
(2)①诗中的“猎犬”是一个才能消磨、郁郁不得志的苦闷的形象。第三句写出它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只得怏怏地蜷在桅杆边垂头昏睡的情景,显得那么孤寂失意。(2分)②这首诗触物感怀,诗人借偶然见到的舟中猎犬形象,抒发了怀才不遇、英雄生不逢时的感慨。(2分)
赏析:
清代诗人宋琬的这首诗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及反衬的手法,借偶然见到的舟中猎犬形象,抒发了怀才不遇,英雄生不逢时的感慨。
这首诗触物感怀,借偶然见到的舟中猎犬形象,抒发了怀才不遇,英雄生不逢时的感慨。首句点明舟中猎犬所处节候和环境,并对下句起了乐景写衰的反衬作用。金风送爽的时节,秋水经霜白,芦花浑如雪,“一片明”三字,显现出“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澄澈空明的境界。这只载着猎犬的帆船就停在“枝枝摇浪花”的芦苇荡里。秋天,正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季节,“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刘禹锡),飞禽走兽膘肥体胖,正适合狩猎了。猎人们豢养的鹰隼纷纷展翅凌空,下攫狐兔,为主人立下功劳。这只猎犬倘在山林原野,本来也可追捕猎物,大显身手,效犬马之劳的。不幸的是,它却被困舟中,英雄无用武之地,难与鹰隼同建功名了。第三句正面描写猎犬,并对末句抒情起了铺垫作用:它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只得怏怏地蜷在桅杆边垂头昏睡,显得那么孤寂失意。饱食昏睡的结果,必然会日渐虚胖,失去瘦劲矫健的体型。诗人遂借此作譬,巧用当年刘备寄人篱下,“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才能消磨,郁郁不得志的苦闷。这首诗一、三句写景物,二、四句抒情志,情景相生,虚实结合,笔墨貌似风趣,实则寄慨遥深,以凄清激宕之音将英豪被抑之气抒发得淋漓尽致。邓之诚曰:“琬才名早著,顾一官累踬,公元1650~1662年(顺治七年康熙元年)两为人诬告,系狱困顿。十年再起蜀臬,三番变遂以入觐卒于京师。一生遭遇,丰少屯多,故其诗多悲苦之音。”王文澜在此诗末批曰:“借题发挥,固知此老胸中大有块垒。”皆是颇有见地的。
作者简介
宋琬(1614~1674)清代诗人。字玉叔。号荔裳。莱阳(今属山东)人。公元1647年(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吏部郎中,出为陇西道。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擢浙江按察使,因山东于七农民起义,仇家告他有牵连,系禁三年,几乎死于狱中。获释后,长时期流寓吴、越,至公元1672年(康熙十一年)起用,授四川按察使。次年入京觐见,适逢吴三桂举兵占领成都,因家属留蜀,惊悸忧愁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