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阅读答案

《戊辰书事》阅读题及答案(通用11篇)

《戊辰书事》阅读题及答案(通用11篇)



篇1:《戊辰书事》阅读题及答案

刘克庄

诗人安得有春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注①戊辰:公元12(宋嘉定元年),时宰相韩侂冑当政,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让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结果招致大败。战后合约,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纳大量钱财为代价。

(1)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5分)

(2)“西湖插柳”改为“栽桑树养吴蚕”,你认为这符合情理吗?请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1)以小见大的手法。以诗人的身份,尚无春衫可穿,普通人民的生活更是可想而知(2分)。诗人以无春衫这一件小事情,反映出战争、战败给人民带来苦难这一大课题,讽刺了统治者的无能、腐朽,只会剥夺、欺压人民。以此二句反映战败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十分恰切(3分)。

(2)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把西湖著名景点上的.柳树都砍光拔尽,种上桑树以养蚕,自然荒唐至极(2分),但是,这种做法却有合理性:总得让人有衣穿,不养蚕怎么能行。“衣”与“食”事关国计民生,西湖没有柳可以,人民没吃没穿可不行。这两句诗意在讽刺,其特点是运用对比,前句写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后句写老百姓的穷愁苦难(3分)。

篇2:《过杨伯虎即席书事》 阅读题及答案

张鎡

四面围疏竹,中间着小台②。

有时将客到,随意看花开。

拂拭莓苔石,招携玛瑙杯。

昏鸦归欲尽,数个入诗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过访友人杨伯虎居所的即兴之作。②小台,即小楼。

(1)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杨伯虎的形象特点。(4分)

(2)人们评价此诗着笔自然,很有韵味,结尾尤见精彩,请简要赏析尾联。(4分)

参考答案:

(1)(4分)疏竹围楼台,显示了居所环境的幽静和雅致;(1分)携客看花、饮酒作诗,显示了居所主人心境陶然,乐在其中的.雅趣。(1分)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远离闹市、随性自然、闲适淡泊的隐者情怀。(2分)

(2)(4分)落日的余晖中,乌鸦归飞欲尽,点点身影飞进诗境,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景中寓情;(2分)诗人淡雅疏朗、清新脱俗的心境跃然纸上,自然传神(2分)。

篇3:《过杨伯虎即席书事》阅读题及答案

张鎡

四面围疏竹,中间着小台②。

有时将客到,随意看花开。

拂拭莓苔石,招携玛瑙杯。

昏鸦归欲尽,数个入诗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过访友人杨伯虎居所的即兴之作。②小台,即小楼。

(1)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杨伯虎的形象特点。(4分)

(2)人们评价此诗“着笔自然,很有韵味,结尾尤见精彩”,请简要赏析尾联。(4分)

(3)诗人描述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主人杨伯虎所居环境的幽雅?

(4)结合全诗,分析“拂拭”和“招携”两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4分)疏竹围楼台,显示了居所环境的幽静和雅致;(1分)携客看花、饮酒作诗,显示了居所主人心境陶然,乐在其中的'雅趣。(1分)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远离闹市、随性自然、闲适淡泊的隐者情怀。(2分)

(2)(4分)落日的余晖中,乌鸦归飞欲尽,点点身影飞进诗境,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景中寓情;(2分)诗人淡雅疏朗、清新脱俗的心境跃然纸上,自然传神(2分)。

(3)描述了“疏竹”“小台”“昏鸦”等意象,表达出主客之间心境陶然、乐在其中的境界。

(4)客人到来,主人杨伯虎擦拭长有莓苔的石凳,让客人坐下休息,领略竹韵花香;然后携着客人的手,招待客人用玛瑙(码瑙)杯喝酒。这两个动词表明主人是一位热情好客、淡泊名利的雅士。(意对即可)

作者

张镃(1153—1221?)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生显赫,张镃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张镃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篇4:古诗戊辰即事阅读理解及答案参考

古诗戊辰即事阅读理解及答案参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戊辰即事①

(宋)刘克庄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注】 ①戊辰:公元12(宋嘉定元年),时宰相韩侂胄当政,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让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结果招致大败。战后和约,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纳大量钱财为代价。

8.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西湖插柳”改为“栽桑树养吴蚕”,你认为这符合情理吗?请说说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题考查对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作者从青衫这类具体的.事物着笔,却与“和戎”这件大事相联,表达的主题当然也是非常深刻的,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既委婉又具有讽刺意味。

答案:以小见大的手法。(2分)以诗人的身份,尚无青衫可穿,普通人民的生活更是可想而知。诗人以无青衫这一件小事情,反映出战争、战败给人民带来苦难这一大课题,讽刺了统治者无能、腐朽,只会剥夺、欺压人民。以此二句反映战败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十分恰切。(3分)

9.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作者在行文中把看似不合情理的事情入诗,却极具合理的成分,这当然来源于作者的表达意图——讽刺。答题时,要注意深入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把西湖著名景点上的柳树都砍光拔尽,种上桑树以养蚕,自然荒唐至极,但是,这种作法却有合理性,总得让人有衣穿,不养蚕怎么能行。“衣”与“食”事关国计民生,西湖没有柳可以,人民没吃没穿可不行。(3分)这两句诗意在讽刺,其特点是运用对比,前句写统治者的娇奢淫逸,后句写老百姓的穷愁苦难。(3分)

篇5:《书边事》阅读答案

[唐]张乔

调角断①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流水,长愿向南流。

【注】断:占尽。

(1)这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3分)

(2)首联“调角断清秋”中的“断”字,“征人倚戍楼”中“倚”字用得好,请说明理由。(4分)

答:

篇6:《书边事》阅读答案

(1)描写了一种和平安宁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和平的思想感情。

(2)“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用“倚”字,写出了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大意对即可。)

篇7:《书边事》阅读答案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梁州”,当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确指,也可能指黄河。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他想: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篇8:书事黄宗羲阅读答案

书事黄宗羲阅读答案

书事

黄宗羲

初晴泥路觉蹒跚,听彻松涛骨亦寒。莫恨西风多凛烈, 黄花偏耐苦中看。

【注】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明亡后起兵抗清,失败后隐居著书,不仕。

(1)一、二两句描写了环境怎样的特点?(2分)

答:

(2)托物言志是本诗的一大特点,请就此作赏析。(3分)

答案

.(1)山路泥泞,寒风凛冽。 在泥泞的山路上,脚步蹒跚,松涛阵阵,寒风凛冽。

(2)用寒风刺骨的艰苦环境衬托反衬菊花不怕晴雨寒风,不畏艰苦环境,迎风怒放,散发着幽香的形象。借菊花表明自己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坚定信念,不向困难低头的志向。

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预读 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二、抄读 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三、解读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四、品读 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五、诵读 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阅读理解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小编推荐: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方法及技巧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篇9:王维《书事》阅读答案

《书事》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前两句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末两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通过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

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注释】阁:通“搁”,停止。

【小题1】 题目“书事”应作何理解?(2分)

【小题2】 诗歌前两句把我们带入了怎样的情境氛围?(2分)

【小题3】这首小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欲上人衣来”更是神来之笔,请简要赏析。(2分)

篇10:王维《书事》阅读答案

【小题1】示例:书写诗人眼前的事物(或发生的事情)。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示例:清新宁静 优美恬淡 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示例: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苍苔长势之盛,绿意之浓,巧妙表达了诗人闲适惬意的心情。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书”是“写”的意思;“事”是“事情”的意思;从诗句内容上可分析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标题的能力。

点评:这道题可以从诗歌标题字面上的意思和诗句的内容上去分析、理解、归纳。

【小题2】试题分析:开头两句,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是到外面去散心吗?不,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这里“阁”,同“搁”,意谓停止。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品析古诗的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对初中生而言,学会赏析古诗,也是必要的,学生能够粗浅的体会到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感以及常用的写作手法,做点简单的评价即可,不作过高的要求。

【小题3】试题分析:“欲上人衣来”是诗人产生一种幻觉:那青苔仿佛要从地上蹦跳起来,亲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来。句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诗人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欲上人衣来”这一神来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点评: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什么样的情就有什么样的景。所以,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紧扣住诗人的情感来分析即可。

拓展阅读:《书事》鉴赏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他不是到外面去散心。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诗人用了一个“阁”字,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感受。“阁”字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此与《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欲上人衣来”这一传神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青苔本是静景,它本不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

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通过这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诗人写物象的色彩,不仅能写出它的浓淡、深浅、明暗,写出不同色彩的映衬、对照,还能写出色彩的动静,甚至将色彩拟人化,使它具有性灵。再以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自己新奇独特的感受,透露自己内心的感情奥秘。

此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极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一个“搁”字,使阴晦的天气变得灵动,而最后一句更是神来之笔。它展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又一种风格,是王维的五绝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即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前两句,写眼前景传心中情。用一“阁”字,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虽是白昼,诗人也懒得去开那院门。淡淡两句,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在笔 墨间自然流露。三、四句变平淡为活泼,深院景致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经小雨滋润后的青苔,青翠鲜亮,使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作者运 用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诗中透露出对清幽生活的陶醉之 情,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

篇11:《吴中书事》阅读答案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⑧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D

2、愁: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

表现:表现:①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②运用典故。通过范暴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

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6分。“愁\"2分,表现手法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