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龙应台《我村》阅读练习及答案
龙应台《我村》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我村
龙应台
①香港仔是“我村”。“我村”的意思就是,在这一个小村里,走路就可以把所有的生活必需事务办完。
②早上10点,先去银行。知道提款机在哪个角落,而且算得出要等多久。两三个月一次,你进到银行里面去和专门照顾你的财务经理人谈话。坐在一个玻璃方块内,他把你的财务报表摊开。他知道你什么都不懂,所以用很吃力的国语认真地对你解释什么是什么。有一天,他突然看着你说,“我走了,你怎么办?”好像一个情人要去当兵了,担心女朋友不会煮饭。原来他要跳槽去了。
③11点,到二楼美容院去洗头。长着一双凤眼的老板娘一看到你,马上把靠窗的那张椅子上的报纸拿开,她知道那是你的椅子。她也知道你的广东话很差,所以不和你聊天,但是她知道你若是剪发要剪什么发型,若是染发用的是什么植物染料;在你开口以前,她已经把咖啡端过来了。
④12点,你跨过两条横街,到了邮局,很小很小的一间邮局。你买了二十张邮票,寄出四封信。邮务员说,“二十文。”“二十块”说“二十文”,总让你觉得好像活在清朝,但是还没完,他的下一句是,“你有碎银吗?”没有,你没有“碎银”,因此他只好打开抽屉,设法把你的五百大钞找开,反倒给了你一堆“碎银”。
⑤带着活在清朝的感觉走出邮局,你走向广场,那儿有家屈臣氏,可以买些感冒喉片糖浆。你准备越过一个十字路口,不能不看见十字路口那个小庙,不到一个人高,一公尺宽,矮墩墩地守在交通忙乱的路口。蹲下来才看得见小庙里头端坐着六个披金戴银的神像,香火缭绕不绝。出租车在川流不息的人群里挤来挤去,庙口的信徒拈香跪拜,一脸虔敬,就在那川流不息的人潮车阵里。矮墩墩的庙却有个气势万里吞云的名字:大海王庙。庙的对联写着:“大德如山高,王恩似海深”。信徒深深拜倒。
⑥广场,像一个深谷的底盘,因为四周被高楼密密层层包围。高楼里每一户的面积一定是局促不堪的,但是没有关系,公共的大客厅就在这广场上。你看过鸽子群聚吗?香港仔的广场,停了满满的人,几百个老人家,肩并肩坐在一起,像胖胖的鸽子靠在一起取暖。他们不见得彼此认识,很多人就坐在那儿,静默好几个钟头,但是他总算是坐在人群中,看出去满满是人,而且都是和自己一样白发苍苍、体态蹒跚的人。在这里,他可以孤单却不孤独,他既是独处,又是热闹;热闹中独处,彷佛行走深渊之上却有了栏杆扶手。
⑦最后一站,是菜市场。先到最里边的裁缝那里,请她修短牛仔裤的裤脚。二十分钟后去取。然后到了肉铺,身上的围裙沾满血汁肉屑的老板看见你便笑了一下,你是他练习国语的对象。第一次来,你说,要“蹄膀”,他看你一眼,说,“台湾来的?”
⑧“怎么知道?”
⑨他有点得意:“大陆来的,说肘子。广东人说猪手。只有台湾人说蹄膀。”
⑩嗄?真有观察力,你想,然后问他:“怎么说猪手?你们认为那是他的‘手’啊?你们认为猪和人一样有两只手,两只脚,而不是四只脚啊?”
⑾他挑了一只“猪手”,然后用一管蓝火,快速喷烧掉猪皮上的毛,发出滋滋的声音,微微的焦味。
⑿花铺的女老板不在,一个脑后梳着发髻的阿婆看着店。水桶边有一堆水仙球根,每一团球根都很大,包蓄着很多根。“一球二十五文,”阿婆说。我挑了四个,阿婆却又要我放下,咕噜咕噜说了一大串,听不懂;对面卖活鸡的阿婆过来帮忙翻译,用听起来简直就是广东话的国语说,“阿婆说,她不太有把握你这四个是不是最好的根,所以她想到对街去把老板找回来,要老板挑最好的给你。”
⒀阿婆老态龙钟地走了,剩下我守着这花铺。对面鸡笼子里的鸡,不停闪动翅膀,时不时还“喔喔喔”啼叫,用最庄严、最专业的声音宣告晨光来临,像童话世界里的声音,但是一个客人指了它一下,阿婆提起它的脚,一刀下去,它就蔫了。
11.文章以“我村”为题,请写出其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析文中加点短语“一堆‘碎银’”、“停了满满的人”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赏析第⑥段划线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的叙述人称有何特点,试作简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节,请作分析。(5分)
答案:
11.(4分)
①在香港仔这里,走路就可以把所有的生活必需事务办完,地域不大,故称为“村”。
②生活在香港仔,作者感到亲切自然,与人相处融洽,故称它为“我村”。
(每点2分,从“小”或“方便”的'角度理解“村”,从与人相处的角度合理理解“我”即可。第一点在首节,第二点从全文中推断。)
12.(4分)
①“碎银”,是对港人称零散港币的俗语的引用,把“一叠纸币”说成“一堆碎银”,显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从引用角度分析1分,作用分析言之成理即可,1分)
②“停了满满的人”,用了比拟的手法,以鸽子群聚作比,不仅写出了香港仔广场的人多,也生动地写出几百个老人家肩并肩静默地坐在一起的情形。(写出比拟或拟物手法1分,作用分析1分)
13.(3分)
这句话把独处的热闹比作深渊上的栏杆扶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在香港仔广场的老人们孤单又热闹的生活境况。(写出比喻手法给1分,分析1分)与上下文描述的香港仔居民间的友善关系形成照应。(单从与下文关系考虑也可,1分)
14.(4分)
文章大部分叙事采用第二人称叙述,行文因此显得亲切,更容易引导读者置身于作者描述的场景中,结尾部分换作第一人称,照应文题,并使叙事真实可信。
(答出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各1分,分析好处2分)
15.(5分)
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写阿婆杀鸡,看似有煞风景,其实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文章写出了一种质朴真实的生活状态,使得全文叙述的场景更富有生活气息。
(写出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1分;从生活气息或生活的真实性分析即可,4分)
(如果持另外理解,能言之成理也可。如:通过鸡被杀前后描写的对比,写出了传统文化的脆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种虽然充满人情味但是略显保守的生活方式,正如那鸡笼里的鸡,看似充满生机,其实是毫无抵抗力的。结尾处意蕴深长,充满忧世精神。)
篇2:《梦里华村》阅读练习及答案
《梦里华村》阅读练习及答案
梦里华村
顾兆龙
⑴如果人生还有下辈子,我想去当画家,为的是要画一幅《梦里华村》。不成,就去做个建筑师,克隆一个“华村”。
⑵“华村”,连名字都值得玩味和珍藏。有人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你看,这“华”,就是“国”,而“村”就是“家”,大又小,虚而实,只“花”了两个字,很节约。新中国成立后,那里一直是南京银行系统的职工宿舍。我就出生在这个“村”,在那儿生活了几十年。
⑶这个“村”,本该只住8户人家,因为该“村”主要由8幢三层小楼组成,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是地道的花园洋房,也算双拼别墅,每两幢楼连成一体,各自一个独立的单元。只是,那时这“村”里却住着40多户人家,有的人家就一间房。厨房在楼道口,卫生间是共用的,楼道的拐角处堆着煤砖等杂物,连车库也住着人。
⑷尽管如此,“华村”的风采却是掩藏不住的。梦里常回这个“村”,不只是因为情感记忆,更是因为怀念那里老建筑的美韵。
⑸这是一群哥特式的老建筑。小角度、长长的尖屋顶,瓦要掉下来似的,绛红色的立体状的木质线条,沿着屋顶,勾勒出小楼轮廓的曲线之美,老远就看见了。灰色的外墙,被做成凹凸状,具有立体感。院子依地形而成,约呈S状自然延伸开去,楼一般高的冬青树,依院墙顺序排列着,四季举着绿伞。楼内上天花下地板,墙角内含金属里衬,窗子是钢结构的,把手和龙头等金属五金部件,是全铜的……错落有致的`院子,考究的老建筑,有情有调,有韵律有美感,有历史有文化。
⑹然而,更有遗憾!1958年大炼钢铁时,“华村”那富丽堂皇的铁铸雕花大门,以及每家每户的暖气片,都被送到炼钢炉里去了。更遗憾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院子被拆了!
⑺“华村”和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感的老建筑一样,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多真材实料,少偷工减料。据说,后来有工人抱怨,这房子太结实,拆着费劲。与“华村”一起消失的,还有紧挨着她的那条用小方石块铺成道路的广艺街……
⑻折腾5年多后,居民们回迁到了原址。28层楼,两部电梯,住着228户人家,没有一个汽车位,没有院子,更没有绿地。不到,这里从里到外,都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了。有人称它是竖起来的“贫民窟”。
⑼让人想不通的是,现在,不少大城市都在新建“老房子”。既然如此,何必当初!如果“华村”还活着,她几乎不用修饰。历史与文化,尽可在这里穿越时空,交融流淌。一边行走,一边触摸,那该是一件多么惬意和富有诗意的事情!
⑽相信如果“华村”还活着,今天该不会再有人敢去拆她。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一定会有很多的人站出来大声地说“不”。
⑾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做”可能是一种破坏,“不做”却是一种建设。别人长高了,矮就成了特色;别的地方都“新”了,“旧”和“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就会凸显出来。历史和世界的眼光,战略和辩证的思维,是有现实意义的。
⑿小时候,觉得“华村”好大;老了,觉得“华村”真美。所以老做梦,下辈子还想住在“华村”。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得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4分)( )
A.本文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绘画或复制“梦里华村”,永远留住“梦里华村”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对华村深深的怀念之情。
B.文章第⑸段从“华村”老建筑的风格、外在结构、布局、环境、居住者等方面描写了“华村”老建筑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C.文章第⑺段说:“后来有工人抱怨,这房子太结实,拆着费劲。”这表明“华村”老建筑不是因为破败无用而被拆除,明褒实贬,亦含遗憾。
D.本文写“华村”老建筑被拆除的同时,插叙“还有紧挨着她的那条用小方石块铺成道路的广艺街……”这一句,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广度。
E.本文以“华村”的变迁为线索,叙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对“新与旧”和“做与不做”作辩证的思考,颇有思辨色彩,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17.第⑸~⑻自然段记叙了“华村”的变迁,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8.文章结尾说:“小时候,觉得华村好大;老了,觉得华村真美。”作者为什么觉得“华村真美”?(4分)
19.全文都是写现实中的华村,而文章的题目是“梦里华村”,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8分)
17.主要运用对比手法。(1分)将曾经有错落有致的院子、考究的老建筑的华村,与后来改建成的没有院子、绿地,被人称为竖起来的“贫民窟”的楼房进行对比。(1分)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文章“‘做’可能是一种破坏,‘不做’却是一种建设”的主旨。(2分)
(本题已经明确答题区间是第⑸~⑻自然段,可看出前后对比明显,将曾经的华村与后来改建成的楼房进行对比。解答“有什么作用”这一类题,须从文章整体入手,分析对上下文的情节或文章主题起什么作用。)
18.①作者在华村出生,又在华村生活几十年,华村留存了他的成长记忆。②华村是地道的花园洋房,属于哥特式的老建筑,有情调,有韵律有美感,有历史有文化。③结构多真材实料,坚固结实。④华村早已消失,只留存于记忆或梦中,因此也赋予了作者想象的美感。(每点1分)
(题干要求考生分析作者为什么觉得“华村真美”,需要综合全文内容,筛选相关内容要点,如第⑵段中“华村,连名字都值得玩味和珍藏”“在那儿生活了几十年”,第⑸段对华村建筑的描述与怀念,第⑺段中“多真材实料”等,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归纳即可。)
19.①“梦里华村”是指曾经的华村,表达了作者对华村老建筑的深深怀念和留恋。②现实中的华村与梦里华村形成强烈反差,是说华村在现实中已经不存在了,表达了作者对华村老建筑被拆除的无比遗憾之情。③人们拆除了老建筑,又在新建“老房子”,作者对此表示无限感慨。④提出呼吁:对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的老建筑要用历史和世界的眼光、战略和辩证的思维来保护。(每点2分)
(解答本题,要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标题有哪些丰富的内涵,标题和文章的主旨有何联系,尤其要注意文中与标题相关的抒情议论性语句,在此基础上回答问题,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篇3:《我村》阅读答案
龙应台
①香港仔是“我村”。“我村”的意思就是,在这一个小村里,走路就可以把所有的生活必需事务办完。
②早上10点,先去银行。知道提款机在哪个角落,而且算得出要等多久。两三个月一次,你进到银行里面去和专门照顾你的财务经理人谈话。坐在一个玻璃方块内,他把你的财务报表摊开。他知道你什么都不懂,所以用很吃力的国语认真地对你解释什么是什么。有一天,他突然看着你说,“我走了,你怎么办?”好像一个情人要去当兵了,担心女朋友不会煮饭。原来他要跳槽去了。
③11点,到二楼美容院去洗头。长着一双凤眼的老板娘一看到你,马上把靠窗的那张椅子上的报纸拿开,她知道那是你的椅子。她也知道你的广东话很差,所以不和你聊天,但是她知道你若是剪发要剪什么发型,若是染发用的是什么植物染料;在你开口以前,她已经把咖啡端过来了。
④12点,你跨过两条横街,到了邮局,很小很小的一间邮局。你买了二十张邮票,寄出四封信。邮务员说,“二十文。”“二十块”说“二十文”,总让你觉得好像活在清朝,但是还没完,他的下一句是,“你有碎银吗?”没有,你没有“碎银”,因此他只好打开抽屉,设法把你的五百大钞找开,反倒给了你一堆“碎银”。
⑤带着活在清朝的感觉走出邮局,你走向广场,那儿有家屈臣氏,可以买些感冒喉片糖浆。你准备越过一个十字路口,不能不看见十字路口那个小庙,不到一个人高,一公尺宽,矮墩墩地守在交通忙乱的路口。蹲下来才看得见小庙里头端坐着六个披金戴银的神像,香火缭绕不绝。出租车在川流不息的人群里挤来挤去,庙口的信徒拈香跪拜,一脸虔敬,就在那川流不息的人潮车阵里。矮墩墩的庙却有个气势万里吞云的名字:大海王庙。庙的对联写着:“大德如山高,王恩似海深”。信徒深深拜倒。
⑥广场,像一个深谷的底盘,因为四周被高楼密密层层包围。高楼里每一户的面积一定是局促不堪的,但是没有关系,公共的大客厅就在这广场上。你看过鸽子群聚吗?香港仔的广场,停了满满的`人,几百个老人家,肩并肩坐在一起,像胖胖的鸽子靠在一起取暖。他们不见得彼此认识,很多人就坐在那儿,静默好几个钟头,但是他总算是坐在人群中,看出去满满是人,而且都是和自己一样白发苍苍、体态蹒跚的人。在这里,他可以孤单却不孤独,他既是独处,又是热闹;热闹中独处,彷佛行走深渊之上却有了栏杆扶手。
⑦最后一站,是菜市场。先到最里边的裁缝那里,请她修短牛仔裤的裤脚。二十分钟后去取。然后到了肉铺,身上的围裙沾满血汁肉屑的老板看见你便笑了一下,你是他练习国语的对象。第一次来,你说,要“蹄膀”,他看你一眼,说,“台湾来的?”
⑧“怎么知道?”
⑨他有点得意:“大陆来的,说肘子。广东人说猪手。只有台湾人说蹄膀。”
⑩嗄?真有观察力,你想,然后问他:“怎么说猪手?你们认为那是他的‘手’啊?你们认为猪和人一样有两只手,两只脚,而不是四只脚啊?”
⑾他挑了一只“猪手”,然后用一管蓝火,快速喷烧掉猪皮上的毛,发出滋滋的声音,微微的焦味。
⑿花铺的女老板不在,一个脑后梳着发髻的阿婆看着店。水桶边有一堆水仙球根,每一团球根都很大,包蓄着很多根。“一球二十五文,”阿婆说。我挑了四个,阿婆却又要我放下,咕噜咕噜说了一大串,听不懂;对面卖活鸡的阿婆过来帮忙翻译,用听起来简直就是广东话的国语说,“阿婆说,她不太有把握你这四个是不是最好的根,所以她想到对街去把老板找回来,要老板挑最好的给你。”
⒀阿婆老态龙钟地走了,剩下我守着这花铺。对面鸡笼子里的鸡,不停闪动翅膀,时不时还“喔喔喔”啼叫,用最庄严、最专业的声音宣告晨光来临,像童话世界里的声音,但是一个客人指了它一下,阿婆提起它的脚,一刀下去,它就蔫了。
11.文章以“我村”为题,请写出其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析文中加点短语“一堆‘碎银’”、“停了满满的人”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赏析第⑥段划线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的叙述人称有何特点,试作简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节,请作分析。(5分)
篇4:《我村》阅读答案
11.(4分)
①在香港仔这里,走路就可以把所有的生活必需事务办完,地域不大,故称为“村”。
②生活在香港仔,作者感到亲切自然,与人相处融洽,故称它为“我村”。
(每点2分,从“小”或“方便”的角度理解“村”,从与人相处的角度合理理解“我”即可。第一点在首节,第二点从全文中推断。)
12.(4分)
①“碎银”,是对港人称零散港币的俗语的引用,把“一叠纸币”说成“一堆碎银”,显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从引用角度分析1分,作用分析言之成理即可,1分)
②“停了满满的人”,用了比拟的手法,以鸽子群聚作比,不仅写出了香港仔广场的人多,也生动地写出几百个老人家肩并肩静默地坐在一起的情形。(写出比拟或拟物手法1分,作用分析1分)
13.(3分)
这句话把独处的热闹比作深渊上的栏杆扶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在香港仔广场的老人们孤单又热闹的生活境况。(写出比喻手法给1分,分析1分)与上下文描述的香港仔居民间的友善关系形成照应。(单从与下文关系考虑也可,1分)
14.(4分)
文章大部分叙事采用第二人称叙述,行文因此显得亲切,更容易引导读者置身于作者描述的场景中,结尾部分换作第一人称,照应文题,并使叙事真实可信。
(答出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各1分,分析好处2分)
15.(5分)
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写阿婆杀鸡,看似有煞风景,其实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文章写出了一种质朴真实的生活状态,使得全文叙述的场景更富有生活气息。
(写出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1分;从生活气息或生活的真实性分析即可,4分)
(如果持另外理解,能言之成理也可。如:通过鸡被杀前后描写的对比,写出了传统文化的脆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种虽然充满人情味但是略显保守的生活方式,正如那鸡笼里的鸡,看似充满生机,其实是毫无抵抗力的。结尾处意蕴深长,充满忧世精神。)
篇5:《南村辍耕录》阅读练习及答案
《南村辍耕录》阅读练习及答案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止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至庭前 徐:缓慢 B.安可厕诸君子间 厕:置身
C.惠之谷 惠:赠送 D.刺船而去 刺:乘坐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徽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4.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5分)
⑵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
参考答案:
1. D
解析:刺,划,撑。
2. D
解析:A.表转折,却/表修饰;B.那,那个/一定,表祈使语气;C.哪里/什么;D.拿。
3. B
解析: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错。
4.⑴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 )人不理睬他。
解析:采分点是,要补出省略的主语;楮币,纸币;易,交换,买;弗之顾,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前置,应为弗顾之。
⑵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先生吧?
解析:采分点是,策,鞭打,骑着;蹇,跛,行走困难;布衣,代指平民百姓;得非乎?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