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坐看黄河阅读答案
坐看黄河 邓延康
①许多故事就那么流去了。
②物化的岁月伸手可掬,每一掬却都已是过去。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远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
③坐看黄河,看天上来的水,奔腾到海不复还。
④这个世界平静的东西太多了,山巍峨吧,可很肃穆;云飘逸吧,又显轻浮。于是有了河,以一种沉重的流动,赋江山以活泼,给地球以血性,也让一种种生活有了千回百折的映照,一个个时代有了波澜壮阔的象征。
⑤坐看黄河,我们无法无动于衷。
⑥这是一条曾让风云人物敬畏得不能泅渡的英雄河,www.这是一条当同名乐章响起就会冲湿海外游子眼眶的母亲河,这是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这是一条负载厚重的泥沙也负载粗犷的船工号子的.生活河。
⑦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
⑧我们在岸边看河,河在历史里看我们。
21.选文的第②段写道:“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远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你如何理解这句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本文主要写“黄河”,为什么又提到了“山”和“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试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选文第⑥段蕴含了怎样的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以“坐看黄河”为题;文章中又写“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坐看黄河阅读答案
21.(2分)答:作者感叹时光飞逝,启迪人们珍惜时间。
22.(2分)答:用“山”的肃穆、“云”的轻浮来衬托黄河沉重的流动、活泼、血性。
23.(2分)答:排比句式,逐层递进,表达强烈的崇敬、依恋、热爱之情。
24.(3分)答:不矛盾。“坐看黄河”是指对历史、民族进行理性、冷静的思索。“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同行”是指作者感到了肩负的重任,决心投身于时代的建设,为民族、为历史书写光辉的一页(意思对即可)。
篇3:《坐看黄河》阅读答案
1.选文的第②段写道:“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远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你如何理解这句话?(2分)
2.本文主要写“黄河”,为什么又提到了“山”和“云”?(2分)
3.试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选文第⑥段蕴含了怎样的感情?(2分)
4.本文以“坐看黄河”为题;文章中又写“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篇4:《坐看黄河》阅读答案
①许多故事就那么流去了。
②物化的岁月伸手可掬,每一掬却都已是过去。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远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
③坐看黄河,看天上来的水,奔腾到海不复还。
④这个世界平静的东西太多了,山巍峨吧,可很肃穆;云飘逸吧,又显轻浮。于是有了河,以一种沉重的流动,赋江山以活泼,给地球以血性,也让一种种生活有了千回百折的映照,一个个时代有了波澜壮阔的象征。
⑤坐看黄河,我们无法无动于衷。
⑥这是一条曾让风云人物敬畏得不能泅渡的英雄河,这是一条当同名乐章响起就会冲湿海外游子眼眶的母亲河,这是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这是一条负载厚重的泥沙也负载粗犷的船工号子的生活河。
⑦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
⑧我们在岸边看河,河在历史里看我们。
篇5:《坐看黄河》阅读题及答案
《坐看黄河》阅读题及答案
①许多故事就那么流去了。
②物化的岁月伸手可掬,每一掬却都已是过去。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远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
③坐看黄河,看天上来的水,奔腾到海不复还。
④这个世界平静的东西太多了,山巍峨吧,可很肃穆;云飘逸吧,又显轻浮。于是有了河,以一种沉重的`流动,赋江山以活泼,给地球以血性,也让一种种生活有了千回百折的映照,一个个时代有了波澜壮阔的象征。
⑤坐看黄河,我们无法无动于衷。
⑥这是一条曾让风云人物敬畏得不能泅渡的英雄河,这是一条当同名乐章响起就会冲湿海外游子眼眶的母亲河,这是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这是一条负载厚重的泥沙也负载粗犷的船工号子的生活河。
⑦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
⑧我们在岸边看河,河在历史里看我们。
阅读题:
1.选文的第②段写道:“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远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你如何理解这句话?(2分)
2.本文主要写“黄河”,为什么又提到了“山”和“云”?(2分)
3.试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选文第⑥段蕴含了怎样的感情?(2分)
4.本文以“坐看黄河”为题;文章中又写“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2分)答:作者感叹时光飞逝,启迪人们珍惜时间。
2.(2分)答:用“山”的肃穆、“云”的轻浮来衬托黄河沉重的流动、活泼、血性。
3.(2分)答:排比句式,逐层递进,表达强烈的崇敬、依恋、热爱之情。
4.(3分)答:不矛盾。“坐看黄河”是指对历史、民族进行理性、冷静的思索。“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同行”是指作者感到了肩负的重任,决心投身于时代的建设,为民族、为历史书写光辉的一页(意思对即可)。
篇6:《壶口的黄河》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壶口的黄河》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听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
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担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备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选自《散文选刊》第12期,有改动)
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Ludwig,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
详解:本题从文章的结构安排发问,落脚点则是文章的表现手法的分析。从“中国的水”到黄河再到“壶口的黄河”,是把壶口黄河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上去观照。
[答案与提示]
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从题干入手,很易找出答案。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这叫侧面烘托。再围绕侧面描写的一般性作用常识,结合本段表现的情感,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与提示]
18.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4分)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抽象语句的理解能力。“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用了拟人修辞。
分析题干,“也是一个飞跃”是说现在的黄河与以前不同。文中有“这时的黄河……是一个飞跃”的句子,怎么“飞跃”,答案肯定藏在后面。第6段讲了一层意思:这时的黄河活了,有了毫无羁绊的兴奋和放纵。再往下搜索到了第7自然段“考验也就在这里……”,是说黄河到这里有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按照这两点组织语言做答。
[答案与提示]
19.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6分)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概括能力及作者的思想态度的把握能力。凡联系全文作答的题,都要梳理全文,分条作答,从本题分值看,应该答出至少3个要点。做这样的题必须先对全文进行层次划分,结构层次清楚了,答案也就清晰了。第1段为一部分,通过比较衬托,点出具有中国人皮肤的黄河到了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2—8段为第二部分,写亲临壶口所见,从声响(2—4)、流势(5—6)、年代久远的历史(7—8)三方面描写了壶口黄河的宏大气势。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情感与胜景交融,时间与空间交替,笔力雄健、大开大阂,极富艺术的美感。9段为第三部分,强调应该有人为黄河作传。本题可以换成另外一种问法:为什么壶口黄河是中国所独有的?现在就很好概括了。4点写出3点就可以得满分了。
[答案与提示]
20.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刃陂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
详解:本题考查对全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及推断能力。结尾句“跳出”了壶口黄河这个中心,它是从另外的角度对黄河的一种赞美,为什么要赞美它?上一题对文意的梳理为回答本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分析本句子,“该有人”与“应是中国人”是从不同角度强调的。
篇7:夜坐文天祥的阅读练习题答案
文天祥的《夜坐》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全诗沉郁顿挫,颇有杜甫风味,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落,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
①夜坐,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
②蛩,蟋蟀。
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篇8:夜坐文天祥的阅读练习题答案
1.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是怎样描绘这幅面面的?(5分)
2.后两联中,作者的心境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第二联描绘了成群的大雁寄宿于半江秋水之上,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此景可画可诗,构成了一幅凄寒、肃杀的深秋夜色图。此联写景由远及近,由静及动,(或从视觉和听觉的不同角度),表现秋夜的沉寂。“宿雁半江画”是远景、静景的勾勒,“寒蛩四壁诗”是近景、动景的描写。(或“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分别从视觉角度,从听觉角度描写)远近、动静、视听的结合,相映成趣,引出后两联作者的慷慨悲歌。
【评分细则】5分,画面描述准确给2分,手法概括给1分(远近,动静,视听不同角度任答出两种手法即可),具体分析给2分。
2.后两联作者的心境由沉郁悲凉转为激昂豪迈。第三联“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的诗句,并以“吾道付逶迤”表达因岁华易逝,实现壮志已遥遥无期的喟叹与痛苦,心境沉郁悲凉。第四联诗情陡转,气宇轩昂。“闻鸡坐欲驰”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激励自己,表明白己虽身处逆境,却不改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情绪激昂豪迈。
【评分细则】6分,第三联(沉郁悲凉)和第四联(激昂豪迈)思想感情概括准确各1分,意思相同即可。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恰当给4分(第三联、第四联各2分)
(3)本诗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4分)
(3)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2分)这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使全诗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2分)
(4)简要分析全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4)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2分)
赏析
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全诗沉郁顿挫,颇有杜甫风味。
前两联即景抒情,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被迫罢官,退居文山的诗人不禁慷慨悲歌,以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
后半转入抒情,先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以抒发遭打击的怨恨,再诉说壮志难酬的痛苦。尾联陡起,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
逶迤:对蹉跎日月的无限感慨。
尾联: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很好地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简介/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元兵南侵、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其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着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文山全集》等,流传后世的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
文天祥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被后世历代传颂,文天祥写下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豪壮爱国诗歌也成为千古名句。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出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岳飞与文天祥当年是参加“民族战争”(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而非“反抗外敌战争”为理由,不再将他们列为“民族英雄”,只承认戚继光、郑成功等为民族英雄。
1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主编余桂元发表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对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只把反对外来侵略的杰出人物如戚继光、郑成功等称为民族英雄,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地位与作用,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并在《青年时报》发表该观点。此言论一出,在因特网上招致一片骂声。文天祥在香港的后人也在记者采访时表示遗憾。更多的人认为从政治的角度抹杀文天祥为民族英雄的定论是对历史的亵渎。 但从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版历史教科书中,文天祥已不再被称为民族英雄。
篇9:坐看云起阅读题答案
坐看云起
张佐香
①翻开大唐史册,我不关心帝王是谁,我的目光落在了一个叫王维的诗人身上。
②借用“坐看云起”开来形容王维唯美的人生最合适。王维的山水诗打开了日升月隐、草长花开的生命空间。对于王维善感的心灵来说,花开花落云起云飞是一种审美、一种启示。坐看云起是王维诗意人生的一种极致。红尘中的喧嚣如潮水般退去,生命纯真的本质和理想随着天光云影浮现在心灵的天空中。内心的真实是生命的真实。
③我对王维情有独钟的理由是因为他诗中显示出的静美的气质与我的心灵深深契合。我从琐碎而缺少光泽的生活中挣脱了来,走进王维的诗境。月色把竹林、山色整理成一派柔和。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夜晚静美至极。山中寂静无人,只有松风游于林间,竹隙筛下碎银似的月光落在石上。俗世的欲念,心嫌的尘埃,被清风月华洗涤得清清净净。诗人在明净的天、明净的地、明净的月光中弹琴复吹箫。他身着雪白的长衣,长身一立,羽扇纶巾,眉宇间流动着英气。细细的手指已搭上纹质拙朴的古琴,弦丝在颤动。音乐的意境渐渐开阔,仿佛一粒石子投进天空般湛蓝的碧水。此刻,我的身是明净的,我的心灵是明净的,彻上彻下彻里彻外的明净。
④渴望建功立业、匡扶社稷是历代知识分子的共同梦想和追求。王维既做官吏又当隐士,往返于人类斗争与自然情调的两极。朝廷的险恶伤着他的心,大自然景致的美妙却给他的心灵以慰藉,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生存着。完全的媚俗与脱俗,都会导致深刻的痛苦。王维只能这样做。
⑤亦官亦隐的王维没有忧悒,没有焦虑,没有烦躁,没有抱怨。他不为物我所役,自自然然地生活着,充分感受天地之心之道,用一颗天高云淡的心感受着大自然中山川日、花木飞鸟,呈现出蓬勃的生命精神。只有卸下尘嚣的重负才能抵达生命原初的家园。王维在恬静的光线里收割盛唐山水盈漾的清芬。我于幽谷中远眺“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在田园里仰望“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徘徊于涧边凝视“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沐浴着如水的月华聆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夜独坐沉浸在“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的意境中。
⑥王维那颗体悟天地万物的大智慧者的心静静地活在他的山水诗境中,静静地思考着。他用全部的生命和智慧,创造出了继陶谢之后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的奇峰,彪炳千古,成为中华五千年辉煌文化的璀璨一页。倘若删去这一页,我无法想象唐朝诗坛将何其黯淡!
⑦我从王维的心灵和诗境中寻找心灵的归宿。时光从我的身外从我的心内慢慢地流逝,如水。从中,我试图领略生命的意义。
⑧王维,用他美丽的恬淡的心灵真诚地面对世界,面对自然。这境界,这情怀,足以温暖和滋润我们焦虑的心灵。
(选自《青年文学家》第2期)
注:“坐看云起”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16.为什么说“借且‘坐看云起’来形容王维唯美的人生最合适”?(4分)
答:
17.为什么说王维只能选择亦官亦隐的生活?(6分)
答:
18.文章第⑤自然段大量引用了王维的诗句,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4分)
答:
19.文章⑦⑧两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答案:
16.(4分)“坐看云起”体现的是一种恬适自然的静美境界,(2分)这与王维一生崇尚自然、追求生命的真实和心灵的恬淡的人生境界相契合。(2分)
17.(6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建功立业、匡扶社稷的渴望使他不能完全脱俗,彻底归隐山林;(3分)官的污浊和险恶与他的个性格格不入,又使他不能完全媚俗,他必须回到大自 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3分)
18.(4分)使得表达充分有力:借王维的诗充分地展示了王维心灵的恬淡自然及其蓬勃的生命精神,有力地印证了“只有御下尘嚣的重负才能抵达生命原初的家园”这一观点。(每层2分)
19.(4分)归结全文,指明王维对“我”的心灵和生命的影响;同时照应开来,点出作者对王维特别关注的原因。(每层2分)
(主观表达题意思正确即可得分。)
篇10: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更有痴似相公者 / 是日更定矣B.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C.问其姓氏 / 其如土石何D.是日更定矣/ 是进亦忧,退亦忧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小题3】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文笔精练,写景很有特色,“ ”从声音角度写出西湖雪夜的奇静;“ ”则从色彩角度描绘了西湖夜雪的全景。作者还抓住雪光的特点,捕捉了此时湖中特有的景物,运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痕”、“一点”、“ ”、“ ”的景色,创造出一幅意境朦胧、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用原文词句回答)(4分)
【小题4】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C.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和豪爽之情。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答案
【小题1】D
【小题2】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浑然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
【小题3】人鸟声俱绝 上下一白 一芥 两三粒
【小题4】D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D项中“是”都是“这”的`意思。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写法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词句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为“侧面烘托”。
篇11:《湖心亭看雪》基础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基础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1、解释加粗的词:
⑴ 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⑵ 是日,更定矣________
⑶ 惟长堤一痕________
⑷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
⑸ 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⑹ 及下船________
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⑵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释画线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 全
⑵ 这,在此意为“那”
⑶ 只有
⑷ 罢了
⑸ 名词作动词,客居,作客
⑹ 等到
⑺ 哪 还
2、⑴ 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
⑵ 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
3、略
篇12:邓延康《坐看黄》阅读答案
做阅读题回答问题要围绕“中心意思”作答,这也是归纳中心意思的意义所在。很多学生疑惑自己答的内容不少,为什么得不了分,主要原因就在没有围绕中心答题。每道答案都争取做到与中心意思有关。
坐看黄河
邓延康
①许多故事就那么流去了。
②物化的岁月伸手可掬,每一掬却都已是过去。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远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
③坐看黄河,看天上来的水,奔腾到海不复还。
④这个世界平静的东西太多了,山巍峨吧,可很肃穆;云飘逸吧,又显轻浮。于是有了河,以一种沉重的流动,赋江山以活泼,给地球以血性,也让一种种生活有了千回百折的映照,一个个时代有了波澜壮阔的象征。
⑤坐看黄河,我们无法无动于衷。
⑥这是一条曾让风云人物敬畏得不能泅渡的英雄河,www.这是一条当同名乐章响起就会冲湿海外游子眼眶的母亲河,这是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这是一条负载厚重的泥沙也负载粗犷的船工号子的生活河。
⑦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
⑧我们在岸边看河,河在历史里看我们。
《坐看黄河》阅读题
21.选文的第②段写道:“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远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你如何理解这句话?(2分)
22.本文主要写“黄河”,为什么又提到了“山”和“云”?(2分)
23.试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选文第⑥段蕴含了怎样的感情?(2分)
24.本文以“坐看黄河”为题;文章中又写“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