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严母教子文言文阅读答案
严母教子文言文阅读答案
记母教铨①时,组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②,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选自《鸣机夜课图记》)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诗人。②夏楚:这里是责打的意思。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拥被覆双足 _______________
(2)妹何托焉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1)毕陈左右( )
(2)儿怠,则少加夏楚( )
(3)至夜分( )
(4)诸姨尝谓母曰(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令铨坐膝下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铨张目视母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阐述文中母亲两次流泪的不同原因。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流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拥被/覆双足 ②缈何托焉
2.①放,摆放,陈列;②懈怠,松懈;③到;④曾经。
3.①(母亲)让我坐在她的膝下读书。②我睁开眼睛看着母亲的脸。
4.第一次流泪是因为儿子学习不认真,母亲觉得无法向孩子的父亲交代,心里焦急。第二次流泪是因为儿子学习辛苦,母亲感到心疼。
5.示例:
①认同。文中母亲不辞辛苦,陪着自己的儿子读书,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和殷切的期待。
②认同。文中母亲虽然对儿子要求严格,但她的出发点是好的,用心是良苦的,对儿子的爱也是深沉的。
③不认同。母亲对儿子的要求过于严格,儿子稍有松懈就责打他,夜深了,还把儿子摇醒了学习,这对儿子的身心是一种摧残。
④不认同。母亲对儿子的学习管得太死。不利于儿子的学习,也不利于儿子身心的自由成长。⑤母亲对儿子的教育,其良苦用心令人感动,足见其对儿子成才的渴求心理,但是在教育中的方法近于残酷,有损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语文阅读答题模板——小说标题的作用
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3、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4、具有象征意义,一语双关,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
5、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
7、推动情节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环境描写”常见题型
(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对这种题型,我们首先分清环境描写的类型。自然环境描写,一般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烘托人物心情。社会环境描写,一般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然后结合上下文弄清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人物、写作手法等分析。
篇2:教子文言文阅读答案
太宗教子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①,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教诲晓喻)。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②艰难,皆出人力,不夺③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休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⑤所言,可以自鉴。”不
注:①世子:即太子。②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③夺:抢占。④黎庶:百姓。⑤傅说:人名,商王时名相。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太宗谓侍臣曰 (2)见其临食将饭
(3)尔方为人主 (4)可以自鉴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其”与“见其乘舟”中“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安陵君其许寡人B.其一犬坐于前
C.其如土石何?D.择其善者而从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
(2)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小题4:太宗教育儿子,从生活的小事设问,引出治国的大道理,避免了空洞说教。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3分)
生活小事情
治国大道理
吃饭
提倡节俭
①
乘舟
②
休息
③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告诉、对……说(2)面对(3)刚刚(4)借鉴(照镜子)
小题1:(2分)D
小题1:(4分)(1)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来,遇到事物都要对他教诲晓喻。
(2)做君主的虽然(即使)有时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虚心接受谏言就可以圣明。
小题1:(3分)乘马:提倡休养生息。乘舟:体恤百姓(对百姓施行仁政)。休息:善于纳谏。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D中与例句二者都是“代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篇3:严光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严光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严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①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②,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③,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④,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⑤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齐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注]:① [国]:治为山东淄博。这里指当地官府。② [玄纁xūn]: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这里指帝王用来聘请贤士的贽礼。③ [北军]这里指汉代警卫京城部队在城北的驻地。④ [典司]:掌管的公事。⑤[君房]:侯霸字君房。
2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物色:寻找
B.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 从容:随口
C.区区欲即诣造 诣造:拜访
D.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 特征:特别征召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使人因谓光曰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②吾尝跂而望矣
C.①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D.①良久,乃张目熟视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6.对文章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
B.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
C.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
D.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光淡泊名利,曾与刘秀同窗。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后隐于富春山耕读垂钓,终身不仕。
B.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张,应该算是一个颇具远见卓识的人。
C.严光性格刚直,当光武帝问他自己和以前比怎么样时,他直言不讳的说光武帝比以前差一些,光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
D. 严光还具有不屈于帝王的抗争精神,他没有依从刘秀的意旨,坚决不出来做官,这在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答案:
24. A 物色:形貌特征
25. B 连词,表修饰
26. C
27. C差增:稍微
【参考译文】严光字子陵,又名严遵,是会稽余姚人。年轻时便有很大的名气,与光武帝一同游历求学。到了光武帝即位,他便改换了姓名,隐居起来不再出现。光武帝想到他的贤能,就下令按照严光的形貌特征四处察访。后来齐国上报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衣在水边钓鱼。光武帝怀疑那就是严光,便准备了小车和礼物,派人去请他。使者往返了三次他才来到,被安排住在京师护卫军营中,供给床褥等用具,宫中管膳食的官每天早晚供给酒食。司徒侯霸与严光是老相识,派人送信给严光。送信的人趁便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到了,本想立刻就来拜访,迫于主管的事务繁杂,因此不能亲自来。希望能在傍晚时委屈你到他那里叙谈。严光没回答,把信札丢给来人,口授回信道:君房先生:官位到了三公,很好。怀着仁心辅助大义,天下都高兴,一味阿谀皇帝的意旨就应该处死。侯霸收到信封好了呈给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这狂家伙还是老样子。当天就亲乘车驾去严光居住的馆舍,严光睡在床上不起来,光武帝就进到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唉!严子陵,就不能帮我治理国家吗?严光还是睡着不回答,过了一会儿,才睁开眼睛,认真地看了好一会,说:从前唐尧圣德昭著,(要让天下给巢父),巢父听到后马上到水边去洗耳朵。士人本各有志,何以要强迫人家做官呢?光武帝说: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作出让步?于是便上车,叹息着离开了。后来,又召严光到宫里去,谈说过去的交往旧事,两人在一起对坐谈话好几天。光武帝随意地问严光:我比以前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稍高大了一点。接着,两人同床而卧,严光把脚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奏告天象,有客星冲犯了帝座,很厉害。光武帝笑着说: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与我睡在一起罢了。 授予谏议大夫的职务,严光不肯屈意接受,随后归隐躬耕于富春山。后人把他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又特别征召他,但他不去。活到八十岁,在家中去世。
篇4:太宗教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太宗教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
太宗教子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①,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教诲晓喻)。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②艰难,皆出人力,不夺③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休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⑤所言,可以自鉴。”不
注:①世子:即太子。②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③夺:抢占。④黎庶:百姓。⑤傅说:人名,商王时名相。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太宗谓侍臣曰 (2)见其临食将饭
(3)尔方为人主 (4)可以自鉴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其”与“见其乘舟”中“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安陵君其许寡人B.其一犬坐于前
C.其如土石何?D.择其善者而从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
(2)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小题4:太宗教育儿子,从生活的小事设问,引出治国的大道理,避免了空洞说教。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3分)
生活小事情
治国大道理
吃饭
提倡节俭
①
乘舟
②
休息
③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告诉、对……说(2)面对(3)刚刚(4)借鉴(照镜子)
小题1:(2分)D
小题1:(4分)(1)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来,遇到事物都要对他教诲晓喻。
(2)做君主的虽然(即使)有时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虚心接受谏言就可以圣明。
小题1:(3分)乘马:提倡休养生息。乘舟:体恤百姓(对百姓施行仁政)。休息:善于纳谏。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D中与例句二者都是“代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篇5:孝母两则文言文阅读答案
孝母两则文言文阅读答案
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苔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选自《韩诗外传》) 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D
A.其母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 B.同行者皆弃老弱走(逃跑)
C.遂得免害(于是) D.杀之不义(指代母亲)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3)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D
(2)以前挨揍非常疼,今天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为这个我哭.
(3)伯瑜的孝体现在为母亲的年迈和自己惹母亲生气而伤心落泪.
司马芝的孝体现在遇贼时宁愿自己死亡也不愿丢下母亲,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拜托山贼.
阅读词语含义作用题型方法
方法:结合语境分析结合内容分析语意的变化(主旨、人物心理性格、感情等)从修辞、语气、句式、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答:“__”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如问能不能换,则答题格式为:“__”用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如果换成“__”,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所以不能换。
文言文阅读理解方法
抓中心句、找关键句。
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
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篇6:猿母中箭文言文阅读答案
猿母中箭文言文阅读答案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付子已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参考答案】
1、结束,完
2、射箭的人折断箭,丢弃弓,发誓不再射箭
3、射者为猿母中箭后把子女给托雄猿的情景所震撼
4、我们不要滥杀生灵,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要尊重、热爱生命。
语文知识点怎么复习效果好
1、章节复习,不管是那门学科都分为大的章节和小的课时,一般当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课时就会把整个章节串起来在系统的讲一遍,作为复习,我们同样可以这么做,因为既然是一个章节的知识,所有的课时之前一定有关联,因此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采用关联记忆法把这些零碎的知识通过线串起来,更方便我们记忆。
2、纠错整理:做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做错题目,不管你是粗心或者就是不会,都要习惯性的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错题集,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因此你既然错过一次,保不准会错第二次,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在同样的问题上再次失分。
3、思维导图复习:思维导图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在记忆上可以让你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图像化,还可以帮助你思维分析问题,统筹规划。将知识用思维导图画出来进行整理记忆,可以很快分析出知识的脉络和重点,并且记得牢固。
成语积累
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6、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7、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9、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0、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3、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4、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
25、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26、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27、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28、梁上君子:代称窃贼。
29、屡试不爽:屡次实验没有差错。
30、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篇7:文言文教子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教子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教子
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②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③时有一学士④,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⑤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导读:文中列举了正反两个教子事例,孰好孰坏,读者一目了然。作者用意也不难分辨。
注释 :①王大司马:即王僧辨(?~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②湓(p n)城:也称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④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⑤揜:同掩,遮蔽,掩盖。⑥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性甚严正( ) 2.年逾四十( ) 3.少不如意( ) 4.揜藏文饰( )
二、翻译
1.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2.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三、文中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_____和_____作一正反_______,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
四、试举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
参考答案:
一、l.品性 2.超过 3.稍微 4.掩饰
二、1.(王僧辨)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仍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能成就功业。 2.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
三、方式 结果 对比
四、孟母三迁;伤仲永
篇8:新唐书严郢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新唐书严郢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新唐书
严郢,字叔敖,华州华阴人。及进士第,补太常协律郎,守东都太庙。吕湮镇江陵,表为判官。方士申泰芝以术得幸肃宗,遨游湖、衡间,以妖幻诡众,奸赃巨万,潭州刺史庞承鼎按治。帝不信,召还泰芝,下承鼎江陵狱。郢具言泰芝左道,帝遣中人与諲杂讯有状,帝不为然。御史中丞敬羽白贷泰芝,郢方入朝,亟辨之。帝怒,叱郢去。郢复曰承鼎劾泰芝诡沓有实泰芝言承鼎验左不存今缓有罪急无罪臣死不敢如诏帝卒杀承鼎流郢建州泰芝后坐妖妄不道诛代宗初,追还承鼎官,召郢为监察御史,连署帅府司马。岁余,召至京师,元载荐之帝,时载得罪,不见用。御史大夫李栖筠亦荐郢,帝曰:“是元载所厚,可乎?”答曰:“如郢材力,陛下不自取,而留为奸人用邪?”即日拜河南尹、水陆运使。大历末,进拜京兆尹。严明持法令,疾恶抚穷,敢诛杀,盗贼一衰,减隶官匠丁数百千人,号称职尹。宰相杨炎请屯田丰州,发关辅民凿陵阳渠,郢习朔边病利,即奏止之。渠卒不成,弃之。炎恶异己,阴讽御史张著劾郢匿发民浚渠,使怨归上。系金吾。长安中日数千人遮建福门讼郢冤,帝微知之,削兼御史中丞。人知郢得原,皆迎拜。会秋旱,郢请蠲租税,炎令度支御史按覆,以不实,罢为大理卿。炎之罢,卢杞引郢为御史大夫,共谋炎罪。即逮捕河中观察使赵惠伯下狱,楚掠惨棘,锻成其罪,卒逐炎崖州,惠伯费州。天下以郢挟宰相报仇为不直。然杞用郢败炎,内忌郢才,因按蔡廷玉事,杀御史郑詹,出郢为费州刺史。道逢柩殡,问之,或曰:“赵惠伯之殡。”郢内惭,忽忽岁余卒。
(节选自《新唐书·严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郢复曰/承鼎劾泰芝诡沓有实/泰芝言承鼎驳左不存今/缓有罪/急无罪/臣死不敢如诏/帝卒杀承鼎/流郢建州/泰芝后坐妖妄不道诛
B. 郢复曰/承鼎劾泰芝诡沓有实/泰芝言承鼎驳左不存/今缓有罪/急无罪/臣死不敢如诏/帝卒杀承鼎/流郢建州/泰芝后坐妖妄不道诛
C. 郢复曰/承鼎劾泰芝诡沓有实/泰芝言承鼎驳左不存今/缓有罪/急无罪/臣死不敢如诏/帝卒杀/承鼎流郢建州/泰芝后坐妖妄不道诛
D. 郢复曰/承鼎劾泰芝诡沓有实/泰芝言承鼎验左不存/今缓有罪/急无罪/臣死不敢如诏/帝卒杀/承鼎流郢建州/泰芝后坐妖妄不道诛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严郢仗义执言,敢于弹劾以妖术受皇帝宠幸的申泰芝,虽遭流放也不改初衷。
B. 严郢执法严明,担任京兆尹时不畏惧恶势力,严惩罪犯,盗贼减少了许多。
C. 严郢深得民心,在受到陷害被捕入狱时,几千人为其申冤,最终得以官复原职。
D. 严郢真诚悔过,因受人利用,致使赵惠伯被流放而死,他惭愧不已,不久便死去。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炎恶异己,阴讽御史张著劾郢匿发民浚渠,使怨归上。
(2)然杞用郢败炎,内忌郢才,因按蔡廷玉事,杀御史郑詹,出郢为费州刺史。
1. 【答案】B
【解析】句意:严郢进言说:“庞承鼎弹劾泰芝欺诈贪婪属实,泰芝说庞承鼎告他没有验证之罪,如今宽缓有罪的,惩罚无罪的,臣死也不敢奉诏。”皇帝最终还是杀了庞承鼎,流放严郢于建州,申泰芝后因妖妄不道获罪被杀。利用排除法,依据第三小分句“不存”是指泰芝说承鼎告他验证不实。“今”为下一分句的时间副词,排除AC,第七小分句,帝最后杀了承鼎,“承鼎”是杀的宾语,排除D。故选B。
2. 【答案】C
【解析】C项,“最终得以官复原职”有误,依据文意“削兼御史中丞”,皇帝是削去职务,并没有官复原职。故选C。
3. 【答案】(1)杨炎憎恨严郢和自己作对,暗中指使御史张著弹劾严郢私下征调百姓疏浚河渠,使百姓的怨恨归于皇帝。
(2)然而卢杞利用严郢挫败杨炎,内心又妒忌严郢的才能,趁着审讯蔡廷玉一事,杀掉御史郑詹,把严郢外调使他担任费州刺史。
【解析】(1)“恶”憎恨;“恶”的宾语“严郢异己”;“阴”暗中;“讽”劝谏;“匿”私下;“发”征调;“归”归于;“上”皇上。
(2)“然”然而;“用”任用,“败”使之败,使动;“忌”妒忌;“因”介词,通过,乘着;“按”审讯;“出”调出京城;“为”担任。
如何答语文阅读题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阅读理解句子赏析答题技巧
1、从修辞的角度
修辞方法﹢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____感情(或____主题)。
2、从哲理的角度
表层义(即字面义)﹢蕴涵了____哲理。
3、从用词的角度
__词用得很好﹢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____感情(或____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