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九天神眼》阅读答案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高,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个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X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于,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
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米来了诸多不便。
C.“奖状”号机组1986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D.文章写207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
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
2.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请简要说明。(4分)
3.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6分)
参考答案:
1. CE
【试题解析】C项,“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与原文信息不符,文章中的表述是“协助,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并未提到“导航工作”。E项,“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述有误,文章塑造“奖状号”机组人员,最主要采用的写法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少有,心理描写几乎未涉及。
2.①技术精湛,临危不乱②团结协作,配合密切(意思对即可。)
【试题解析】首先阅读题干,把握“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的内容;第二,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即文章第五-第八段,后从段落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加以整合,从机长张凯处变不惊、从容镇定的处理突发事故,可见其“临危不乱”,且险情完美化解、故障安全解除,可见其“技术精湛”;同时,故障解除过程中,机长一声令下,机组成员有效配合执行,可见出“配合密切”。
3.①机组成员高度的使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②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③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意思对即可。)
【试题解析】首先,把握划线语句语境。第二,结合语境分析。从上文中“奖状”中队为了荣誉与功勋而一次次枕戈待旦、受命飞行,可以总结出“大爱”的第一重含义为“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从下文“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可总结出“大爱”的第二重含义为“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和支持”;从结尾家属和飞行员对于此项工作的表述,可总结出“大爱”的第三层含义为“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
篇2:《九庆寿》阅读答案
正月初八,赵六爷满七十岁。
鄂南风俗,做寿庆虚不庆实,所谓庆虚,就是要提前逢九做,且“九”与“久”同音,有长久之意。
逢九做寿还有一说,据传与《三国演义》里的赵颜借寿有关。神管辂为赵颜占卜,说他眉间有黑气,三日内必死,赵颜哀求,管辂让赵颜趁主管生的南斗星君和主管死的北斗星君弈棋之际,献上美酒和鹿脯,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星君只得在生死薄的十九岁之前加了个“九”字,赵颜因此活到了九十九岁。
这个故事六爷常拿来讲。每讲完,他会转脸对儿子宝山说:“赵颜姓赵,真三国,假红楼,这是咱老赵家的真事哩,逢九做寿,星君受了人间寿宴上的酒肉喜气,借寿就成功了!”
听的次数多了,宝山怼了六爷一回:“老迷信,长不长寿要依靠科学的。”
六爷不开心了,把宝山一通好骂。
过完六爷六十九岁生日,宝山试探着把做寿的事提了提,六爷很开心,说等春节亲戚们都歇在家了大办,人多热闹。六爷喜热闹。
腊月一进,六爷拿着自己的年庚八字,请阴阳先生把日子定了,鼠年正月初四。六爷对宝山说:“隔我满生有四天,正好跨九进十。”
猪年的小年饭后,宝山正式通知所有亲戚。接着订乡厨,定摄影,六爷都逐一叮嘱。六爷爱听黄梅戏,宝山特地托人找文化馆,初四订一台《蓝桥会》……等这些忙得差不多,父子俩去镇上,把满满的一车瓜果菜蔬拉进屋,年也近了。
腊月二十八,一条爆炸性的新闻传出来:因冠状病毒肺炎,六爷所在的省城封城了。第二天,六爷所在的市封了,县也封了。那一整天,六爷闷闷不乐地坐在火炉边,不说话,也不动碗筷,宝山小心翼翼走到六爷跟前:“爹,听说各村也封了,您这寿……怕是做不成…”
“咋就不能做?我活了近七十年,没听说还不准做寿的。”
“爹,这病……钟南山说人传人!”
“我管他钟南山钟北山,我做我的寿,妨着碍着他么事了?我就知道你小子没安真心给我庆寿!”六爷瞪了宝山一眼。
见六爷真动怒,宝山忙不迭地接口:“做,做,孙子才不给您做!”
“孙子才不给做!”六爷手里的拨钳随着口里的话一起把火搅得噼噼啪啪的。
宝山憋了一肚委屈,打开鸡棚,闷声杀鸡,烧水褪鸭,又叫妻子去喊亲邻来帮忙剥鱼炸丸子,泡糯米打寿糕。外屋热火朝天的忙,六爷在内屋的拨火钳声才渐渐平缓下来。
热热闹闹的寿宴准备得差不多了,热热闹闹的年也来了。大多时候,六爷窝在火炉上边烤火,间或,他翻开手中的智能手机,查看些新闻。看着看着,六爷的话越来越少了。
正月初二,村里老支书一早上门了。
老支书一进门扯着大嗓门喊:“老哥哥,你不是让宝山取消了吗?我报上去后书记还夸咱呢,怎么疾控中心昨晚又问这事啊?”六爷看着故意背转身对他的宝山,狠狠剜了一眼。老支书又说:“取消是对的,人传人可不是好玩的,咱村隔镇近,一旦有人感染,全镇都麻烦。”
老支书一走,宝山犯愁了,十几桌寿宴的菜堆了半屋,怎么办?家里的冰箱早塞不下了。
六爷递上一叠口罩:“戴上口罩,每家送点,旁边的卫生所多送些。”宝山接过口罩,看看口罩,又看六爷,一脸茫然。
年初四晚,宝山从楼下冲进厨房:“爹,快,快,微信群信息!”
六爷打开手机,这是村里新开的一个微信群,满屏都是@他的信息:
“六爷寿比南山!”
“赵大伯,福如东海!”
“六爷爷,我们给您唱支黄梅戏……”
……
群里不停有人在加入,不断有人发红包,满屏的语音,当六爷听到镇书记表扬他带头取消宴席的语音传来时,六爷彻底懵了,懵了的六爷说了句:“我咋感觉自己比赵颜还牛呢?”
宝山捂嘴偷笑,六爷看着宝山,意味深长地回了一笑。
群信息还在闪跳,祝福语,红包,歌声,音乐,从晚六点一直闹到十点。群安静下来后,六爷打开手机上的'通话记录,找出前几天拨出的一个号码,删了。
那是县城疾控中心的举报电话。
“没这点觉悟,六爷还叫六爷!”六爷喃喃着,“要不是你小子话赶话,我至于这样吗?”
(选自3月15日《宝安日报》)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三国,假红楼”,我国古典文学名中,《三国演义》写历史史实,故说它“真”,而《红楼梦》则是虚构的,故说它“假”。
B、“六爷所在的省城封城了”“六爷所在的市封了”“县也封了”,小说通过简单的叙述,写出了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严重性。
C、赵六爷七十高龄,也会用智能手机,查看新闻,微信交际,可以看出中国科技进步给人民生活带来普遍的、积极的影响。
D、老支书说六爷让宝山取消了寿宴,其实是宝山偷偷向老支书要求取消的,宝山小心劝阻、“故意背转身”、“捂嘴偷笑”等描写都是伏笔。
7、下列对小说人物刻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六爷信赵颜延寿的故事,请阴阳先生定自己过寿的日子,可以看出年老的他脑子里的确有一些迷信思想。
B、宝山按照赵六爷的要求准备寿宴,怕六爷生气,即使疫情出现了,还在照常准备,表现了宝山对赵六爷的孝心。
C、“六爷在内屋的拨火钳声才渐渐平缓下来”,通过侧面描写,写在宝山忙乎寿宴后六爷心情渐渐平复下来。
D、“六爷的话越来越少了”,是因为新闻报道的疫情越来越严重,他的寿宴可能办不成了,他气得说不出话了。
8、小说最后三段有“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请根据情节简要分析。
9、中国能够成功防控新型肺炎疫情有很多原因,本篇小说体现了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篇3:《九庆寿》阅读答案
6、AA项,“《三国演义》写历史史实”错误,《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也不是写史实。
7、DD项,从小说内容上看,赵六爷话少主要是因为他认真思考办寿宴和防疫情的事情。
8、
①“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②本文结尾出乎意料,是因为赵六爷自始至终对做寿非常在意,让儿子宝山认真准备做寿,但是,自己却打举报电话,制止了寿宴。
③结尾又在情理之中,赵六爷有一定文化,思想觉悟不低,深明大义,他对疫情停办有宴是深思熟虑的,自己举报自己,既让宝山尽了孝心,又让自己释然(心安)。
9、①为防止疫情扩散采取封城、封村等果断措施;②疫情防控信息及时,透明,使人清楚应该怎么做;③人民群众理解疫情防治大局,不计个人得失支持抗疫大局;④基层组织担当负责,人民群众同心协力。
篇4:《九石弓》阅读答案
齐宣王好射,悦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试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②而止,皆日:“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注】①石,重量单位,一石为120斤。
②关: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齐宣王好射 (2) 中关而止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不是大王所能够使用的吗? B.除了大王还有谁能用这张弓?
C.难道大王不能使用这张弓吗? D.莫非只有大王能够正确使用?
14.齐宣王之“悲”在于 (2分)
篇5:《九石弓》阅读答案
12.(2分)(1)喜爱 (2) 停止
13.(2分)B
14.(2分)被大臣们的美言所惑,没有自知之明
篇6:故乡眼阅读答案
10. ①为水眼会被舀干、人命之源干涸而担忧。②为水眼重新盈满、全村人生存得以维系而庆幸。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1. ①笤帚是村里人约定俗成的秩序的证明。②“慧”字形象地说明智慧源于对心灵杂质的清扫。③借笤帚、石碾等意象表达对重秩序、尚自律的传统的崇尚。
答出①②各给1分,答出③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
12. ①钟具有象征的意味,是忧患意识和精神警示的形象化。②采用拟人手法,以真切的感性体验(“疼”“欢快”)来表达深邃的思考。③通过今昔对照,表达了作者对当下人们失去危机感的忧思。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3. ①“故乡眼”关联着古井、石碾、老柳树和钟等“几个老物件”。这“几个老物件”,是故乡内涵的聚焦物,以之为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几个老物件”在结构上起线索的作用。③“眼”透露出故乡丰富的意蕴:故乡存在的见证,人们表达乡愁的依托,故乡生生不息精神传统的象征。
每点2分。允许不同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篇7:故乡眼阅读答案
凸凹
回望故乡,它的存在,依托于几个老物件:一口古井、一盘石碾、一棵老柳树和老柳树身上悬挂的钟。
这些故乡的标志,对故乡人来说,那时与今天,所蕴含的意义有大不同。因为不同,所以故乡永在。
那口古井,是村里的唯一水源,因为年代久远,村里的老人也无人能讲得清它的来历。好像它是个天然的存在。即便是古井,也不长青苔,也不深,一人多高,清澈见底。一些怨妇也不在此寻短见,因为它清浅,不存留死亡。所以这口井,始终纯净。
在平常年份,虽供奉全村人畜的饮用,也不见水位下降,好像它用之不竭。只有到了大旱之年,人们才对它有了深刻记忆,才觉得它是人畜的生命之源。持续的干旱,使井水干涸,人们取水,要下到井底。井底有一凹陷,是水眼,洇着一汪水,只能容得下一把瓢,舀过一瓢之后,要等待片刻,等到它重新盈满,才能再舀。这么一个小小的凹陷,人们总担心它会被舀干了,有危悬一线的恐惧。但它总是不能被舀断,舀过又汪上,不让人绝望。古井就是这样维系着全村人的生存,让人惊惧着也感恩着。
到了平原,到了水量丰沛的地方,人们回望,不禁感慨:故乡的井才真的是井呢,它让人感到水的存在,懂得珍惜。
故乡的石碾与古井一样,也久远得不知来历。也因为是唯一,它要昼夜碾动。石碾的背后,是一堵石头花茬的墙,在墙缝里从上到下依次插着一把一把的笤帚,这是村人约定俗成的秩序证明。张三碾完了谷物,就把代表自己的那把笤帚取走,把下边那把移上来,意思是该你李四了。其实各家各户的笤帚都有相同的形状,上眼看去,并没有绝对的`区别。然而,先后的秩序却从来都没乱过。
现在看来,故乡的石碾规定了本分的重量,提醒人们,和谐的生活,不是靠外在的法典和制约而形成的,关键的是每个人都自觉地养成和谐的信念,守信、守诚。故乡人对我说,“慧”字是“心”字上边有个向里的笤帚,这就形象地告诫人们,生活的智慧,源于时时能够清扫自己心灵的杂质,是自我的修炼,方使生活和事业都能双双有丰硕所得。
说到故乡的老柳树,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儿时的那棵老柳树遭过一次雷劈,后来就朽了。但是从它的侧畔,又萌发了新芽,多年之后,也壮大、也老,延续了原来的地标形状。村里也不做严格的区分,认为它从来就是“本来”的那株。如此一来,就乡情凝聚,即便是游子归来,也能找到过去的来路。
至于老柳树上的那口钟,其实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钟,它只是一块铸铁,能敲出钟声。对这口钟,人们特别留恋。因为在过去的日子,它既带来公平,也激活了勤勉。无论尊幼、无论贫富、无论男女,只要它一响,你就得起床出工,不能懒。村里发生了事情,它一旦响过,就代表着对众人的召唤,一个不缺地参与论辩。统一意志、辨明是非、警示行为——它让村里人有“整体”的概念,不能游离其外,各行其是。
现在再看那口钟,不禁生出化不开的忧伤。过去的钟,天天要经受敲打,所以钟的表面闪闪发光、伤痕累累。但是,它不疼,因为被击打,它所以欢快,而欢快的响声给人的生活带来警醒,让人活得清明。而今天的钟被闲置了,锈迹斑斑,不过是一块废铁。所以我感到,它特别疼。因为死痂的下面,往往是不流通的血脉,预示着肌体的败腐。不被敲响的钟,意味着它已心死,是更深刻的疼痛。
而没有钟声响起的日子,常常是死寂、慵懒、昏聩这类东西无声登场。
所以我想,在生活中,怎么能够容忍没有钟声敲响的时光?(本文有删改)
10.为什么“古井”会让人抱有既“惊惧”又“感恩”的情感态度?(4分)
11.如何理解作者写到“故乡的石碾”时提及“笤帚”和“慧”字?(4分)
12.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6分)
13.本文为什么以“故乡眼”为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
篇8:《鱼眼》阅读及答案
《鱼眼》阅读及答案
鱼 眼
苏沧桑
这是地球上的公历3月21日,初春,宇宙无涯时光中无限短的一瞬。
坐在阳台上晒太阳,听新闻。我,鱼缸里的三条金鱼,脚旁的两只小狗,宇宙众生中无限小的一两粒。
新闻说,十天前的日本9级地震,已造成近一万人死亡,两万人失踪,事故连续升级。近日,国人传染了核辐射恐慌,抢了两天盐,现在又在排队退盐,一市民抢购了一万多斤,堪称“壮”举,欲退无门。近日,多国部队对利比亚实行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鱼缸在午后的阳光下,自成一曲绿与光的绝美交响乐,仿佛离世界无限远——水清澈通透,水底白沙细洁,水草碧嫩柔顺。三条黑色金鱼,游曳其间,静谧,悠闲。
两只小狗窝在我脚下,打盹,一会儿翻起眼,看鱼,看我,一会儿互相舔舔,又接着懒。
突然,我想起好几天没有给鱼喂食了——仿佛上帝想到了什么,一切因此而改变——几十粒红色鱼食,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第一条游在最上面的鱼发现了,急剧扭动了一下尾巴,张开嘴浮到了水面上。
第二条鱼也发现了头顶上的鱼食,从水底冲了上来,它的尾巴甩到了第一条鱼。
第三条鱼感觉到水波震动,发现了情况,猛地一转身,冲了上去。
一缸水,瞬间被搅浑了。三条鱼抢食,搅起了沉淀在沙砾里的鱼粪便,鱼缸瞬间浑浊不堪,脏乱得让鱼窒息。
我惊诧地看着这一切。仅仅简单的食欲,世界便从天堂到了地狱。被搅起的粪便,像人类世界被搅起的无数欲望,浑浊的空气让人窒息。
有一条鱼显然聪明得多,吞了很多进去,可是吃太多了,又吐了出来。又去抢。另两条鱼比较笨,在同一个地方转来转去,徒劳地抢食着水和空气。其实,它们仨拼命往同一个方向争抢时,水面的另一边,漂浮着很多鱼食。
两只小狗已然嗅到了鱼食的味道,却又没有发现真正可以吃的,于是,其中一只以为我给另一只吃了独食,突然就对它翻了脸。另 一只不甘示弱,冲它吼起来。两只狗扑打了一会儿,发现了鱼缸里的秘密,一齐凑上去闻,未果。然后,它俩再也没有了闲暇和亲昵,一齐眼巴巴地盯着我,做好了 时刻扑上来抢食的准备。
一只苍蝇飞进了室内,忽然发现自己飞错了地方,朝着窗子拼命想飞出去,可是撞来撞去都在玻璃窗内。其实,敞开着的出口,仅仅离它一寸之遥。
太阳西斜,阳台上黯淡了下来。鱼食早被吃光了,鱼缸又恢复了澄净,一切都往平和里走。
短信来了,我查看时,又看到了前几天的那一条:
“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不好使;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都死了,盐没用完”。
我一个人大笑,歪倒,整个脸贴上了玻璃缸,突然发现,我的眼和一只硕大的金鱼眼仅一玻璃之隔。
鱼眼很大,没有眼睑,永远不会闭合,永远无法放松。
我知道,鱼眼看东西,靠晶状体前后移动,而不是改变晶状体的凸度,因此,鱼眼是极端近视的。有一种“鱼眼镜头”,有180多度的超大视角,然而,视角越大,焦距越短,因光学原理产生的变形越强烈。因此,鱼眼镜头里的世界极端变形。
这鱼眼,真像人类——近视,变形,不会放松。人类的一切努力,原本都为追求幸福。而当努力不是为了生存而为领先,当努力等同于算计.争抢.掠夺,当人祸烈于天灾,幸福便不再是真正的幸福了。
刚才,我看鱼.看狗.看苍蝇时,觉得它们无比的愚蠢可笑。可是哪一个人,真正有资格笑它们呢?也许在它们眼里,人类更可笑,抑或可悲。苍蝇已然告诉我们,人类的出路,其实离自己仅仅一寸之遥,一念之间。
我起身离开,发现鱼眼仍盯着我,外星人般诡异。
(本文有删改)
12.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3.简要分析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3分)
14. 赏析文中划线句。(4分)
15. 文章为什么 以“鱼眼”为题?(5分)
16.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
12.(3分)
①这句话确定了全文的超人类视角。(或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确定了以小见大的视角)
②作者以超越人类自身的眼光俯视人类在欲望驱使下的“怪异”行为,为下文完成其对人类社会的反思作铺垫。(或引出下文对动物的观察、描写及对人类社会的反思)
每点1分,语言流畅1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13.(3分)
①采用了象征手法,对金鱼、宠物狗和苍蝇的描写,其实是在喻示人类。
②采用了类比衬托手法,用这类动物衬托人类行为,凸显了后者的荒谬性。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手法1分,分析1分,语言流畅1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14.(4分)
①这句话是从前面那句“其实,敞开着的出口,仅仅离它一寸之遥”发展而来,产生前后照应的效果。
②金鱼、宠物狗和苍蝇为欲望所囿,人类也如此,起到了类比的作用。
③人类虽已陷入困境,但出路就在不远处。正所谓一念以善,一念以恶,善恶之间相距甚近。
每点1分,语言流畅1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15.(5分)
①文章的核心事件是写金鱼抢夺食物,而这一描写与“鱼眼”密切相关。
②作者用“鱼眼”的独特结构来喻示人类的近视与欲望的无限膨胀,有比喻意味。
③文章从看金鱼——与“鱼眼”相对——“鱼眼”的诡异的描写,逐步深化,以“鱼眼”为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每点1分,适当加以分析1分,语言流畅1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16.(5分)
①揭示了人类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于自身行为的无理性和动物性,也即人类的自私和欲望的无限膨胀。
②结合主题,联系现实,言之成理即可。
每点2分。语言流畅1分。
篇9:《望九华》阅读答案
《望九华》阅读答案
【翻译课文】
原文:余过池阳,登郡楼,望九华,仅见一峰。
翻译:我访问池阳郡,登上城楼,眺望九华山,只能看见一座山峰。
分析:通过“过”、“登”、“望”三字把作者望九华的行踪交代得一清二楚。九华山共有九座山峰,但“登郡楼”遥望九华山,却“仅见一峰”,可见九华之雄伟壮观。
原文:舟出清溪,始见之,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
翻译:坐船从清溪出去,才望见了九华山,但是九华山仍然掩隐在云雾缭绕中。
原文:晚泊梅根浦,方了了见诸峰也。
翻译:晚上停泊在梅根港,才清清楚楚地看见九华山的各座山峰。
原文:九华之胜,不在山中,从江上望之,秀逸清远,夕波落日,邈然于怀。
翻译:九华山的胜状,并不在九华山中,从江上远望九华山,九华山俊秀飘逸清丽悠远,夕阳余辉落在江面上,心中留下悠远的记忆。
原文:又得太白啸歌,每舟泊林岸,便觉九子依依向人。
翻译:又记得李白诗歌赞美九华山,每当船停泊江岸时,便觉得九座山峰依依不舍地向人而立。
【课文分析】
九华山有“东南第一山”之称。本文写作者望九华所见到的秀丽景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文章篇幅短小,共86个字,分为两段。
第一段叙述作者望九华的经过。作者用了42个字,先是“仅见”后是“始见”,最后才是“了了见”。诗人从各个角度望九华(定景换点):从楼上的眺望到舟上的仰望,从没与云雾间的隐隐约约到近观时的诸峰的'了了,作者的视觉在变,观看到的景象也各异。作者始终扣住一个“望”字,使华山的山水展现了神秘的风采。
第二段抒发作者望九华的感受。九华山山势雄伟,群峰竞秀,清泉长流,竹林掩映。然而作者却认为“九华之胜,不在山中”,而是从江中望九华。这样,九华“秀逸清远”的秀丽景致才能够“了了见”。作者还认为领略九华之美景最好在傍晚,“夕波落日”映衬下的九华山,会让人“邈然于怀”。联想起了李白《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的诗句,更觉得九华山的“依依向人”。这里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展现了九华山的情致韵态,也表现了对九华胜状依依不舍的深情。
【思维训练】
1,解释划线词:
余过池阳 ( 访问,探访 )
始见之( 才 )
始见之( 它,指代九华山 )
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 ( 但是)
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 ( 隐 )
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 ( 隐蔽)
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 ( 在…… )
晚泊梅根浦( 到晚上 )
方了了见诸峰也。 ( 清楚,明白 )
方了了见诸峰也。 ( 众,各 )
邈然于怀。( 悠远)
邈然于怀。( ……的样子 )
便觉九子依依向人。( 柔软的样子,留恋惜别的样子 )
2,作者是如何“望九华”的?( 作者眼中的九华之景有什么变化? )
( 定景换点:
“登郡楼,望九华,仅见一峰。”
“舟出清溪,始见之,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
“晚泊梅根浦,方了了见诸峰也。” )
3,作者以为九华之美体现在何处?
( “九华之胜,不在山中”,在于“秀逸清远”,以及九华山峰的独特韵味。 )
4,品读全文,抓住你认为最美的一处,说说感受。
篇10:《醉歌(其九)》阅读答案
汪元量①
南苑西宫棘露牙②,万年枝③上乱啼鸦。
北人④环立阑干曲,手指红梅作杏花。
【注】 ①汪元量:南宋诗人。此诗是作者游南宋宫廷南苑西宫后所作。②牙:同“芽”。③万年枝:即冬青树。冬青以常绿不凋,多植于宫廷皇陵,故称万年枝。④北人:特指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1)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2)赏析诗歌后两句中“北人”的形象。(5分)
参考答案
(1)①反衬。荆棘生长在昔日繁华的宫殿,乌鸦在四节常青的树上乱鸣,借以暗示今日宫苑的荒凉的凄冷。②融情于景。荒凉的宫殿,杂乱的`鸦声,包含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手法1分,还可以是以声衬静、对比、动静结合等;分析2分。)
(2)作者描写一个细节,一群北人,入侵到南宋宫殿,在阑干旁边指指点点,把美丽高贵的梅花误认为是杏花。(2分)表面写北人的无知,实质上表现了国破家亡后一切美丑、善恶的颠倒,形象中暗示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悲。(2分)
作者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