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阅读答案

《穴中人语》阅读的答案及翻译(精选8篇)

《穴中人语》阅读的答案及翻译(精选8篇)



篇1:《穴中人语》阅读及答案

《穴中人语》阅读及答案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否容之?”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1)凡衣服……麻枲之属: (2)老人谓曰:

14、区别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或含义。(3分)

(1)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2)与众共之: (3)杨谢而从之:

15、在括填写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2分)

( )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同出。

16、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答案:

13、类;对……说

14、的;它,指物品;他,指居民

15、居民;杨氏

16、D

篇2:《穴中人语》阅读的答案及翻译

《穴中人语》阅读的答案及翻译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kuàng,絮衣服的新丝绵)、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注释:

①惟:只

②或:如果

③迫:近。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代指什么?(3分)

(1)此公欲来:

(2)老人肯相引至此:

(3)此殊不缺也:

2、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2分)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3、你如何认为穴中人生活?(2分)

参考答案

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指代(杨氏)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穴中)

⑶此殊不缺也。指代(薪米鱼肉)

2、穴中人,杨氏

3、穴中人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乐的生活。

注释:

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携:携带。

能相容否容:允许。

此殊不缺也殊:特殊的物品。

杨谢而从之谢:辞别。

所享者惟薪米鱼肉薪:柴。

惟计口授地惟:只。

子来或迟或:或许。

译文一:

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鸡和狗都很开心的样子,人民都在一起住.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过去住,难够容留他吗?”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打算给你一些地,用来耕地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姓杨的人谢了恩并且答应了他。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将近夜晚,与老人一起出来。

译文二

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鸡和狗都很高兴的样子,人们都在一起住。到了一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来这里住,能够容留他吗?”(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有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真的要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地是按照各家的人数分给他们土地,用来耕地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将近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相关试题及答案

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指代(杨氏)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穴中)

⑶此殊不缺也。指代(薪米鱼肉)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C)

A、落: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故可同处

3、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译:这个人想到你们这里居住,你能不能容留他?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译: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有贤能的人。

⑶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译:只打算给你一些地,用来耕地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

5、下面句子中“子”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子恃何而往

C、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D、子果来

6、解释加点字词语在文字中的意思:

(1)凡′衣服,饮食(只要)

(2)故可同出′(住在)

7、在括号中填写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

8、试比较《穴中人语》与《桃花源记》在叙述内容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同: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乐的生活。

桃源人和穴中人既热情好客又存有戒心。

异:《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中大穴的。

文体不同,《桃花源记》属于序文,《穴中人语》属于笔记小说。

篇3:《穴中人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穴中人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⑴勿携金珠 ▲ ⑵薪米鱼肉 ▲

小题1:在括号中填写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2分)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小题2: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吗?有哪句话可看出来?(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带 (2)柴

小题1:穴中人 杨氏

小题1:杨氏同意了。由“杨谢而从之”可知。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对课外文段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小题1:文言文语言简练概括,省略句式是其常见的文言句式,学生应培养补充成分能力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篇4:鼠作人语阅读答案

杨劝农春卿夜读书,有鼠出跃书几⑴上,忽投膏罐中。杨子取一方木覆⑵之,随突⑶以⑷出,环书册走不辍,作人语曰:“油着!油着!”杨笑起曰:“吾避汝。”燕城阁前晌午市合,更忙猝不能过,即擎虚器⑸云:“油着!油着!”人即开避。故鼠亦云云。闻者为笑。

(选自 元·王恽《玉堂嘉话·卷七》)

【阅读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几  ②覆

③突  ④辍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3.文章结尾说“闻者为笑”,他们笑什么?

参考答案

1.①桌子。②盖。③冒起,把……顶起来。④停。

2.①杨劝农春卿晚上读书。②燕城楼前上午是集市,使得人们更加无法在那里快速通

过,就手里举着空的罐子,嘴里喊着“油着!油着!”行人听见立即避开让出道来。

3.笑老鼠竟然也会学人话来夺路出逃。

【注释】(1)几:桌子。(2)走:跑。(3)突:冒起,顶起来。(4)以: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5)虚器:空的器皿。(6)覆:盖。

【译文】杨劝农春卿晚上读书,有个老鼠跳到书案上,忽然间跳进了油膏罐里了,他就用个木板想盖住老鼠,结果老鼠突然顶开木板出来了,绕着书不停地走,学人说话:“蹭住油了啊!蹭住油了啊!”杨笑着躲开了说: 我让路给你.第二天中午集市上人很多,老鼠过不去就拿个空坛子什么的东西喊:打油!打油!\"人们就躲开了。因此老鼠就一直在说这些。听到的`人都在笑这件事。

相关阅读:大鼠阅读答案

大鼠

蒲松龄

万历间①,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②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③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④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⑤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②阖(hé):关闭。③逡(qūn)巡:从容,不慌不忙。④啻(chì):仅;止。⑤龁(hé):咬。

【练习】⑴给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

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②适异国来贡狮猫(▲)

③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④既而鼠跳掷渐迟(▲)

⑶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句子: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翻译:▲

⑷以下计策中,与文中猫所用的计策相类似的是(▲)(3分)

A.釜底抽薪    B.走为上计    C.欲擒故纵    D.调虎离山    E.声东击西

【参考答案】

1、猫蹲良久 /鼠逡巡自穴中出/ 见猫/ 怒奔之。

2、①总是②正巧(恰逢)

③都④缓慢(迟缓)

3、看到这情况以后,才知道猫(原先)的躲避,并不是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跳窜后)的疲乏。

4、C

篇5:《记征人语》阅读答案

纳兰性德

列幕①平沙夜寂寥,楚云燕月两迢迢。

征人自是无归梦,却枕兜鍪②卧听潮。

【注意】①幕:帐幕,营帐。②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1.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尾句中“枕兜鍪”、“卧听潮”的细节表达了“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雄壮又有几分孤寂的画面(1分):深夜时分,茫茫大漠中,一列列军帐排列整齐,一片寂静;夜空明净,云与月相隔万里,遥遥相望(2分)。环境的描写营造了一种雄壮而又孤寂的气氛,为后文写征人思乡之情做铺垫(2分)。

2.“枕兜鍪”、“卧听潮”的细节记录了边塞战士生活的艰辛,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3分)。由于从家乡东南方到从军的燕山北地有千里之遥,这些军人看上去精神振奋,并没有思乡之梦,但晚上所枕着的铁头盔发出的嗡嗡响声,就好像听到了家乡江海潮水的声音,从侧面吐露了边塞战士浓浓的思乡之情(3分)。(分开答题也给分:“枕兜鍪”极言生活艰辛,且与“无归梦”呼应,足见战士为国戍边的`无怨无悔;“卧听潮”则表现的是思乡之情:每每夜深人静边塞战士由所枕着的铁头盔发出的嗡嗡响声,勾起了对家乡江海潮水声的联想。各打3分。)

篇6:《惜笛人语》的阅读答案

《惜笛人语》的阅读答案

教我笛子的老师姓叶,男的,碰见他真是我的运气。

第一次上课,叶老师进来,拿什么敲我肩头一记,示意我跟他去。那一敲,定下了师生名分。那次我在笛子的尾端吊了一只玉佛,叶老师说:“很多人以为这两个穿绳孔是用来穿系饰物的,其实它们也有实际的用途。”虽然他没有说明系饰物是错的,我觉得极不好意思,第二次去就把小玉佛解下来了。

坐在对面,听他讲笛子的种种,觉得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出他为人的恬淡祥和。有魄力有冲劲的年轻人是待开的朝花,时辰到了不是开的,是爆的,一蓬蓬色彩浓浓的要染没周遭,急迫地要拥抱一切。像叶老师,是让岁月冲淡了的,根柢深厚,完全禁得起平淡的日子,不与众物争持。

我不是学笛子的天才。初学阶段,用气不得其法,胀得脸红脖子粗的,画成漫画是七窍喷烟。过了这一关,学吹高音。风门不得掌握,两唇磨擦,“噗兹”一声,擦出口水花。那一刻我难堪到极点,叶老师只是轻蹙眉尖,对着你不甚可救的样子笑一笑。不过,无论如何那小小隔音室里的笛声到底日益清顺了。反过来吹从前的曲谱,居然得心应手,也有余裕多用点感情,真是万分高兴。

又一次,上完了课,两人出来站在街上讲话。离了那隔音室,我竟觉生疏。几回早到了,在室外稍候,上一个学生出来,和他道声再会,他也应了。我这才发觉我从来没跟他说再见,他也就不讲。

在室内吹笛子,使人有英才错用之感。笛音撞墙碰壁,摔摔跌跌。如果它们是活的,一定都变得焦头烂额。阳台上就不同,放生一般把笛音放出去,开朗广阔尽显出来了。晚间对面是熠熠灯火,市声沉淀而笛韵嘹亮,仿佛天籁,凡心一动落在红尘,从此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有风更好,笛声自身是风,飘到很远的地方,让人听了梦魂一惊,忽起辽远之思。日间也有日间的情调,望出去尽是密密匝匝的公寓洋房。马路上轿车一辆接一辆,遮阳伞像鲜艳夺目的花蘑菇,上坡的上坡,下坡的下坡。卖豆腐花的戴顶草帽腆着胖肚子一路吆喝上来。这时吹吹笛子,有一种人生在世的'踏实感。不过,笛子最好还是要在山头或草原上吹,最能领略它的春光明媚,春意剔透。

一曲“牧童短篇”,我最喜欢。叶老师以二胡替我伴奏。想想还是该由牧童来吹,牛背上一挫一荡,那样的悠闲。日出而出,日入而入,鸡鸣桑树颠,落霞赶炊烟。好像岁月也在那儿踱来踱去,老也不走。我是城市人,城市的悠闲是偶尔跳出来的休止符。总设法要把它消磨得值得回味,于是连那消磨的心情也是焦急的。我在这里吹,老师在一旁拉,光阴就匆匆地去了。

叶老师会演奏的管弦乐器至少有四种:笛子、扬琴、古筝、二胡。

箫笛比其它乐器与演奏者有更切身的关系,因为用的是气。声由气出,音由声出;不止精神,连整个身体都要投入。笛子音色清亮圆润,悠扬处绝伦无匹。凄伤之曲落到笛管中也带几分高扬,公然说与天下人知晓。箫则是万般情绪诉与自己听,一扇户牖,几家民房,都可以是箫声徘徊地。箫身长而孔疏,男子吹比较好,但必须有个深沉壮阔的背景。

扬琴也是男子的。每逢叶老师替我用扬琴伴奏,琤琤琮琮,纷纷繁繁,铿锵中轻盈可喜。许多东西要交代,但交代得有条不紊。古筝是女子的,人要素静,且要低眉垂睫,一派清简。一种凄婉处,万物皆沉静下来。二胡无论如何是男子的。箫笛是情绪多于故事,二胡则是说不尽的故事,拉来拉去拉不完。想象中拉二胡的该是个长方形脸,瘦,穷──至少不能太富裕,穿一袭浅灰夹袍,在露冷的小天井里、老榕树下,满地青白的月光像碾碎的玉。夜阑人静了,想起往事,真是唉唉唉三声唏嘘。

百般乐器,无论吹弹敲拨,皆不可有表演之心。此心一生,魔障即生,就算多精通也是不成大器的。惜笛人说惜笛话,有此两句:“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阵冰凉。”

(有删改)

14. 简要概括文中叶老师的形象特点。(4分)

15. 赏析文章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6. 倒数第二段关于扬琴等乐器的叙写有何作用?(4分)

17. 结合全文,探究文末“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阵冰凉”的丰富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4. 注重启发;恬淡祥和;宽容耐心;才艺丰富。(4分,每点1分)

15. 通过想象的画面,传达出“牧童短篇”一曲的音乐特点;化用诗文,文字典雅,营造意境美;运用拟人修辞,形象地表现出时光的盘桓与绵长;句式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6分,每点2分,答出任3点即可)

16. 内容上,表达作者对不同乐器的独到理解,体现叶老师的音乐素养及对“我”的影响;结构上,为后文表达对艺术和人生的领悟张本。(4分)

17. 笛声清亮,让人霎时获得心灵的感动;音乐丰盈,启悟人生,使人心中雪亮;叶老师言传身教,使我对艺术和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奏百般乐器,须屏除表演之心;处喧嚣俗世,须保持冷静淡泊。(6分,每点2分,答出任三点即可)

篇7:阅读答案翻译

长歌行

「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②。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③华叶衰④。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①长歌行: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②晞:晒干。③焜黄。④衰:读cui。

「译文」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白白悔恨了。

「阅读训练」

(1)第二联中的“布”和最后一联中的“徒”,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布:散布;徒:空)

(2)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___”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 (恐)

(3)诗歌从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_____的思考,最终得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 (人生价值)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篇8:阅读答案翻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学之道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B.知止而后有定 人而不仁,如礼何

C.欲齐其家者 其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 为之于未有

10.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B.跨者不行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尚书》。

B.《礼记》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美学等思想。

C.曾子,名参。其父曾点,字皙,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D.“慎独”可以理解为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

1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心不在 / 焉视而不见听 / 而不闻食 / 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 / 焉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 / 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 / 而不见听 / 而不闻食 / 而不知其味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2分)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分)

(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3分)

8. B【解析】 格:推究

9. D【解析】 A助词,的;代词,它 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 C 代词,自己的;语气词,大概 D动词,做

10.D【解析】 A大学 古义:大人之学,博学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 B古义:行走不稳 今义:不可以 C古义:用绳结缀 今义:思考,担忧 D 古今均指小孩子

11.A【解析】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2.C

13.B【解析】 “八条目”之间是递进关系,“修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

14.(8分)

(1)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2分)

(“明”字1分,句意1分)

(2)要使意念真诚,就先要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3分)

(“诚”字1分,“致”字1分,句意1分)

(3)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3分)

(“好”字1分,“恶而知其美者”中的“恶” 字1分,“鲜”字1分)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

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