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顾况戏白居易阅读答案
课外文言文(8分)
顾况戏白居易
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①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②顾况:当时著名诗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4分)
⑴以歌诗投顾况( ) ⑵况戏之
⑶有句如此( ) ⑷居亦何难(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小题3:读了此文,你有怎样的感受?(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 把 ;(2) 他,指白居易 ;(3) 这样 ;(4) 什么 。(4分)
小题2:长安城里物价昂贵,(在这儿)住下很不容易 (2分)
小题3:有才能的人能够得到别人的敬重(尊重)(礼遇)(2分)
小题1:试题分析:⑴⑵⑷加点字属多义字,以后跟歌诗,故可解释为把,作介词用,之前有动词戏,故可考虑作代词,指人,何一般为疑问代词,可解作什么,也有多么一意。⑶此为指示代词。翻译时将它们换成现代汉语中合适的合成词即可。
小题2:试题分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1)如贵译为(物价)高;大,为一词多义,此处解作十分(很),表示程度。另外注意断句,居/大不易。
小题3:试题分析:梳理文章内容可知,此文言及白居易早年很有写诗才华。文中的顾况在没有看到白居易诗作前并没有看好他,但因白诗不俗,改变了看法。思考的角度可以从白居易终被人看好着眼,也可以从顾况前倨后恭的态度变化着眼。据此可以获得感悟,即可给出。
【译文】
诗人十六岁到长安赴试,拜访著名诗人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三字,便诙谐幽默地说:长安物价正贵,恐怕白居不易!及披卷阅得《赋得离离原上草》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惊奇,拍案叫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白居也易!从此,白居易诗名大振。
篇2:顾况戏白居易阅读答案
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①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②顾况:当时著名诗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4分)
⑴以歌诗投顾况( ) ⑵况戏之( )
⑶有句如此( ) ⑷居亦何难(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小题3】读了此文,你有怎样的感受?(2分)
答案
【小题1】(1) 把 ;(2) 他,指白居易 ;(3) 这样 ;(4) 什么 。(4分)
【小题2】长安城里物价昂贵,(在这儿)住下很不容易 (2分)
【小题3】有才能的人能够得到别人的敬重(尊重)(礼遇)(2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⑴⑵⑷加点字属多义字,“以”后跟“歌诗”,故可解释为“把”,作介词用,“之”前有动词“戏”,故可考虑作代词,指人,“何”一般为疑问代词,可解作“什么”,也有“多么”一意。⑶“此”为指示代词。翻译时将它们换成现代汉语中合适的合成词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解释文言词语。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为3,容易,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最常见题型有:①直接型,即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直接解释;②选择型,即给出几组文言语句,指出已经解释的词语正确与否。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虚词,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尤其是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古文现象,考试出现频率极高。本题主要考查虚词,属直接型解释,结合语境,恰当选择义项。
【小题2】试题分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1)如“贵”译为“(物价)高”;“大”,为一词多义,此处解作“十分(很)”,表示程度。另外注意断句,“居/大不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为2,稍难,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翻译必须忠实原文,明白晓畅。可直译,可意译。但倡导直译,尽量做到字字落实,可按照“留、删、补、调、换”五字诀的方法进行。对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重要实词或虚词等系得分点,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小题3】试题分析:梳理文章内容可知,此文言及白居易早年很有写诗才华。文中的顾况在没有看到白居易诗作前并没有看好他,但因白诗不俗,改变了看法。思考的角度可以从白居易终被人看好着眼,也可以从顾况前倨后恭的态度变化着眼。据此可以获得感悟,即可给出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解说浅显文言文内容,具体表现为个性化表达阅读体验。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为2,稍难,此类题题型表现为填空题、简答题、图表题等,以简答题为主。表达感悟(感想、感触、获得的启发等)是开放性题,允许同学们有自己的见解,合情合理即可。答题一要与作品密切相关,二要个性表达,三忌照搬原作。
【译文】诗人十六岁到长安赴试,拜访著名诗人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三字,便诙谐幽默地说:“长安物价正贵,恐怕白居不易!”及披卷阅得《赋得离离原上草》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惊奇,拍案叫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白居也易!”从此,白居易诗名大振。
篇3:顾况戏白居易古诗阅读答案
顾况戏白居易古诗阅读答案
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①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②顾况:当时著名诗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4分)
⑴以歌诗投顾况( ) ⑵况戏之
⑶有句如此( ) ⑷居亦何难(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小题3:读了此文,你有怎样的感受?(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 把 ;(2) 他,指白居易 ;(3) 这样 ;(4) 什么 。(4分)
小题2:长安城里物价昂贵,(在这儿)住下很不容易 (2分)
小题3:有才能的人能够得到别人的敬重(尊重)(礼遇)(2分)
分析
小题1:试题分析:⑴⑵⑷加点字属多义字,以后跟歌诗,故可解释为把,作介词用,之前有动词戏,故可考虑作代词,指人,何一般为疑问代词,可解作什么,也有多么一意。⑶此为指示代词。翻译时将它们换成现代汉语中合适的合成词即可。
小题2:试题分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1)如贵译为(物价)高;大,为一词多义,此处解作十分(很),表示程度。另外注意断句,居/大不易。
小题3:试题分析:梳理文章内容可知,此文言及白居易早年很有写诗才华。文中的顾况在没有看到白居易诗作前并没有看好他,但因白诗不俗,改变了看法。思考的角度可以从白居易终被人看好着眼,也可以从顾况前倨后恭的态度变化着眼。据此可以获得感悟,即可给出。
【译文】
诗人十六岁到长安赴试,拜访著名诗人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三字,便诙谐幽默地说:长安物价正贵,恐怕白居不易!及披卷阅得《赋得离离原上草》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惊奇,拍案叫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白居也易!从此,白居易诗名大振。
如何高效学习语文
1、经常查阅工具书
读书学习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随时查阅碰到的疑难问题,而且也可以作一般阅读材料来读。高中生最好要有《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两本工具书。
2、认真学好课本
所谓“课本”,即一课之本。许多同学,尤其是高三学生,认为现在高考的阅读分析材料都是课外的,课本不闻不问,置之脑后,整天沉溺于题海之中,结果是耗时费力,广种薄收,效果甚微。比如文言文的学习,课内篇目还没有读懂过关,词法、句法没有学懂弄透,就急于到题海里去“畅游”,显然是枉费心机,本末倒置。课内文言文这只“麻雀”,仔细解剖透彻了,才能在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该背诵的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该熟读的一定要烂熟于心。一般来说,考试的材料取自课外,但考点和答案却在课内。
3、专心致志听课
听课除了认真听老师讲解外,一要动笔,在书上划划圈圈,在笔记本上记下重点、难点和疑点,二要边听边思考,听课要注意老师的讲课思路、要点,同时要积极思考,随时准备发言。很多同学往往不注意课堂听讲这一环节,一节课的内容在课外却要花几个小时才能弥补上,真是得不偿失。
4、善于整理读书笔记
语文知识零零碎碎,要经常把学过的知识整理一下;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摘抄、摘录法,做卡片法,提要钩玄法,写读后感法等。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篇4:顾况戏白居易古诗赏析
顾况戏白居易古诗赏析
文言文《顾况戏白居.易》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批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注释】
①乐天:白居易的'字。
②举:这里指考进士。
③投:投送,呈送。
④顾况:当时著名诗人。
⑤易:容易。
⑥《原上草》:是指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
⑦及:直到
⑧居大不易:住在这里很不容易的,与白居易的名字含义相反。
⑨初:初次,第一次。
⑩熟:仔细。
⑾老夫:顾况自称。
【翻译】
白居易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名声还没有威震,把作的诗投赠给著名诗人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三字,)便诙谐幽默地说:“长安物价正贵,恐怕白居不易!”及披卷阅得《赋得离离原上草l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惊奇,拍案叫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白居也易!我之前说的话只是开玩笑罢了。
篇5:《顾况戏白居易》注释及译文
夏荣业
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考试,考生公开在试卷上题写姓名,试卷并不密封。主考官在决定考生的“去取高下”时,考生答题的好坏只是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考生平日所作诗文及声望,还要照顾推荐者的意见,说情者的面子,权势者的人情。因此,许多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就会将自己平日的诗文加以编辑,考试以前呈送给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白居易就将自己的诗集投给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这个人很有才气,但脾气高傲,瞧不起后辈的文章。如果诗文他能连看上两遍,就算上等的了。所以很多人送诗都不敢进门,因此他家的门被戏称为“铁门关、金锁匙”。
白居易到顾况的府中呈上自己的诗作。顾况一见白居易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就已经不以为然了。等到接过诗集一看,上写着“太原白居易诗稿”,心里认为这个年轻人毫不谦逊,便取笑他说:“名居易,只恐长安米价太贵,居之不易。”白居易听出话中的讥笑之意,但一言不发。顾况打开诗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读完前四句,顾况就不由得高声赞叹说:“好诗!”又想起刚才自己挖苦的话,就反过来赞许地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不要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当时有人戏题两句道:“顾才子掣开金锁匙,白乐天撞破铁门关。”从此,白居易便名噪京师,仕途得意。
篇6:《顾况戏白居易》注释及译文
1、居易,字乐天,陕西渭南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全唐诗话》)
2、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唐摭言》卷七)
注释
①【乐天】:白居易的字。
②【举】:这里指考进士。
③【投】:投送,呈送。
④【顾况】:当时著名诗人。
⑤【易】:容易。
⑥【《原上草》】:是指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
⑦【及】:直到
⑧【居大不易】:住在这里很不容易的,与白居易的名字含义相反。
⑨【初】:初次,第一次。
⑩【熟】:仔细。
⑾【老夫】:顾况自称。
12、【戏】:戏弄
13、【长安】:唐朝都城,今陕西西安市
顾况先言“不易”,后曰“何难?”,原因何在?
因为一开始顾况认为白居易没什么本事,但后来发现白居易很有才华。
译文:
诗人十六岁到长安赴试,拜访著名诗人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三字,便诙谐幽默地说:“长安物价正贵,恐怕白居不易!”及披卷阅得《赋得离离原上草》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惊奇,拍案叫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白居也易!”从此,白居易诗名大振。
前面:首都长安物价高,没有能力赚不到钱,日子就不好过
后面:看到他写的诗了,觉得他是个人才,很有能力,当然会有好的发展,日子就好过了
顾况在本文中是个虽有轻视之嫌,但对有才学者能充分肯定,能认识到自己不对
篇7:白居易、顾况《宫词》比较阅读答案
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苏州海盐横山(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宫 词
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宫 词
顾况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篇8:白居易、顾况《宫词》比较阅读答案
(1)这两首诗运用了什么共同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两首诗语言风格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4分)
答案
(1)对比(反衬)。(1分)歌声传达的欢乐与失宠宫人的孤独形成对比,(1分)反衬出女主人公的枯寂哀怨和冷清无奈之情。
(2)白诗语言浅近,(1分)全诗不事雕琢,“红颜未老恩先断”又直抒胸臆,点明宫人难以入眠的原因;(1分)顾诗委婉含蓄,(1分)用环境的清幽来曲折地表现出宫人的情感。(1分)
篇9:顾况《过山农家》阅读答案及赏析
顾况《过山农家》阅读答案及赏析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22. 标题的含意是拜访山农,诗中无一“山”字,却可以从 、看出“山”在其中。(2分)
23 .三、四两句是以山农的口吻写的,你认为哪些词语传达了山农的什么性格和感情?(4分)
答: .
参考答案:
22.“板桥”“泉声”
23.“莫嗔”、“却喜”反映了山农的豪爽性格,体现了淳朴的本色。“莫嗔”,即忙不迭地招呼客人,不要因焙制山茶时烟雾弥漫而见怪;同时与“却喜”相对,表现了山农在丰收以后赶晴天晒粮食的喜悦之情。(意对即可)
《过山农家》鉴赏:
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六言绝句一体,整个唐代作者寥寥,作品很少。顾况的这首六言绝句质朴清淡、萧散自然,写出了地道的农家本色。
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当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 “泉声”,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环境。“人渡泉声”,看似无理,却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这一句写出农家附近的环境,暗点“过”字。“人渡”的“人”,实即诗人自己,写来却似画外观己,抒情的主体好像融入客体,成为景物的一部分了。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
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茅檐日午鸡鸣”,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这时,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山农家的鸡咯咯鸣叫,像是在欢迎来客。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茅檐陋舍,乃“山农家”本色;日午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这句中的六个字,依次构成三组情事,与首句中按同样方式构成的三组情事相对,表现出六言诗体的特点。在音节上,又正好构成两字一顿的三个“音步”。由于采用这种句子结构和下平声八庚韵的韵脚,读起来特别富于节奏感,而且音节响亮。
前两句可以说是各自独立又紧相承接的两幅图画。前一幅 “板桥人渡泉声”,画的是山农家近旁的一座板桥,桥下有潺湲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诗中有画,这画便是仿佛能听到泉声的有声画。后一幅“茅檐日午鸡鸣”,正写“到山农家”。在温煦的阳光下,茅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新晴野望》)。这里写日午鸡鸣的闲静,正是为了反托闲静后面的忙碌。从表现手法说,这句是以动衬静;从内容的暗示性说,则是以表面的闲静暗写繁忙。故而到了三四两句,笔触便自然接到山农家的劳作上来。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诗人到山农家的前几天,这里连日阴雨,茶叶有些返潮,割下的谷子也无法曝晒;来的这天,雨后初晴,全家正忙着趁晴焙茶、晒谷。屋子里因为焙茶烧柴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说:您别怪罪焙茶弄得屋里乌烟瘴气,将就着在破茅屋里歇歇脚;可喜的是今天正好有大太阳,场上的谷子要趁晴晒干,分不开身来招待您,请千万包涵。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际农家的繁忙与喜悦。如此本色的语言,质朴的人物,与前面所描绘的清幽环境和谐统一,呈现出一种朴素、真淳的生活美。而首句“泉声”暗示雨后,次句“鸡鸣”逗引天晴,更使前后幅贯通密合,浑然一体。通过“板桥”、“泉声”表现了“山”:既有板桥,下必有溪;溪流有声,其为山溪无疑。
前两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而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象,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继“莫嗔”之后,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六言绝句,由于每句字数都是偶数,六字明显分为三顿,因此天然趋于对偶骈俪,趋于工致整饬,绝大多数对起对结,语言较为工丽。顾况的这首六言绝虽也采取对起对结格式,但由于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进行白描,前后幅句式又有变化,读来丝毫不感单调、板滞,而是显得相当轻快自然、清新朴素,诗的风格和内容呈现出一种高度的和谐美。如果按司空图的《诗品》归类,这首诗似属于“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的“自然”一品。作者像是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篇10:《戏看》阅读答案
缠桔莲
我喜欢看戏,是从小时候开始的。
我最初被外婆带着去看戏,是乡下的戏台子,草席围成的,一人多高,虽有灯光,却极暗。但台上的人儿如此吸引我,花旦美得似天仙,穿着绸啊缎的,一张嘴,更显婀娜。我那时的想法是要当个角儿,化了彩妆,天天唱。
《玉堂春》最是精彩,苏三一身囚服,却艳得惊人,红与黑配,再跪在那里泪眼婆娑。在我看来,她是最美丽的人儿了,我恨那些冤枉她的人,恨不能上去打人家。
台下有卖小吃的,油条、豆腐脑,煮玉米……我不肯和外婆坐在那里看戏,就去扒着台子看,扒的时间长了,非常累,可因为喜欢,就总去。
因为离得近,可以看到那角儿的睫毛。演《六月雪》,她真哭,妆被冲了,有黑线流下来。我也跟着哭。
喜欢看戏,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吧。
后来我听磁带,嗞嗞拉拉的声音。我买的是些老带子,程砚秋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录的,那时录音质量不好,可我听来,却仍有前世今生之感。
在廊坊工作时,离北京近,更有机会去看戏。坐火车四十分钟到北京站,对面就是长安大戏院,那是中国最好的戏院。我看完后再乘车回去,寒冬里,二个人跑着赶火车,回去时往往是半夜,我哼着新看的戏,边走边唱,无限的美。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看张火丁的《春闺梦》。是和朋友一起看的,火丁一出场,他就嚷,好——然后眼睛就发着贼光,好像全世界只有火丁了。朋友平时是个及其沉静的人,但那一刻,却非常忘形。其实我也同样被吸引。张火丁如一只蝴蝶,在台上翩翩飞舞,她人冷艳,不轻易和人热络,正是我喜欢的性格。
去后台看她,她正在镜子前,我看镜子中的她,俨然不是人间的女子,好像在云端,分外的薄凉。
我和她,谁也没有说话,我看着镜子中的她,她看着镜子中的我,她或许知道我的喜欢吧?京胡响起来了,她上台,一张嘴,满场的.“好”。“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景……”我站在侧幕边上,惊得失了魂,这台上台下的人生,有几个识了人间的真味呢?
也去看过野戏班子演戏。
看戏二十年了,慢慢养成淡泊的性格。人说戏如人生,我说人生也如戏,一出出,总演呢。你哭也罢笑也罢,累也罢苦也罢,总得演下去,上了台,大幕拉开了,没有退下去的可能。
演得好,台下就有观众;演不好,就给自己看。
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无非是一场戏,再回头,满城灯火已黄昏,转眼就老了,就这么快。
我记得昨天我还在外婆怀中,月亮升起来,雾气来了,外婆背了我回家。如今外婆已经在天堂。而我茕然独立于花廊下,再回首,已过小半生。韶华中,只听到有人唱:未开言不由我珠泪滚滚。
我总以为自己是看戏的人,其实,我也是戏中人呢。其实人生何其容易又何其难,想看戏,看到最后,能戏看了,才能解人生真味吧?而演呢,我想,唯有好好演下去,好也罢坏也罢,我不要掌声,我只要人生两个字——不悔。
(选自《(读者)》2007年第1期,有删改)
1.本文以_____________顺序来写看戏经历。请联系相关语句,补充完整下列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看过野戏班子演戏。
2.看戏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喜欢看戏,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吧。”在全文结构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4.本文的题目“戏看”应怎样理解?
5.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以为,“人生何其容易又何其难,想看戏,看到最后,能戏看了,才能解人生的真味”。结合文章,说说作者感悟到的“人生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