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大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大全]



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大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课题 折线统计图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 执教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能力 目标 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情感 目标 对在具体的情境下,选择哪种形式进行统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重点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 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引出折线统计图(1)这是李康同学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统计表。出示统计表(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清晰地表示体温变化的情况吗?(条形统计图)

(3)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清楚的看出什么? 小结:通过条形统计图确实可以清晰地看出一天的体温变化,还能很快看出哪一时刻的体温最高,哪一时刻的体温最低。

(4)那怎样更简单、更清晰的表示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呢? 出示折线统计图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合作探究 二、解读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也是统计图的一种,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 a)独立观察 b)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1)点: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②小结:折线统计图上的点是表示一天的体温。

(2)线:两个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什么呢?(李康的体温变化情况)

小结: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4)在折线统计图里,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变化的情况,看看书上怎么说的? 学生看书 三、感受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

独立思考——同桌说一说(2)

交流 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比较 今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它与我们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吗?(1)生说(2)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晰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拓展应用 总 结 折线的升降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作业布置 108页1、2题 板书设计 统计(一)

教学札记 课题 统计(二)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 执教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能力 目标 在统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小组的交流协作,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情感 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重点 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难点 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复习1、什么是折线统计图? 2、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 合作探究 二、复式折线统计图(1)出示例2、折线统计图 教师:同学们这样容易比较吗?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容易比较?(把两幅图合为一幅)

(2)合并 教师: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就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为一幅。

(3)细化要求 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 合作探究 2、学生独立回答以上问题。

拓展应用 总 结 同学们今天开动脑筋,学会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二篇:数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通过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程,请你结合上篇作业中新拟定的教学目标,与原备用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并对原设计进行修改(修改处可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别)。而后写出修改心得:对教学设计的再认识。

数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课题概述: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的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表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能从报刊、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

教学重难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现在人口总数量是多少吗?(13亿多)。我国共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请看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表及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统计图

课前老师还用另一幅折线统计图表示出了我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同学们请看,这幅统计图有什么特点?表示的是什么?(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幅统计图有两条折线。

这幅统计图表示的是五次人口普查男、女各多少亿人。„„ 补充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两幅统计图都是用折线表示人口的变化情况。

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一条折线,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两条不同颜色的折线。

复式折线统计图增加了图例。三.引导画法

演示绘制方法(通过对已经合成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逐步完善,进行标题、图例的讲解说明,突出各部分的作用。强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四.练习运用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并思考回答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不仅让学生掌握画折线的方法,也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一次很好的合作的机会,还可让学生通过看自己的制作好的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运用,并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讨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1、表示多种数量

2、方便地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和发展变化趋势。五.拓展应用

讨论:什么时候你会选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

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帮助我们做出预测、提出建议、做出决定„„

(将学生的视力情况、跳绳成绩等,作为学习资源,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探究欲望。通过观察、分析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体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价值。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帮助我们做出预测、提出建议、做出决定等作用。使学生在观察、制作、分析中,体验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

六.欣赏体会

出示复式统计图图片,使学生体会到同一内容也可以绘制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对教学设计的再认识: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其中,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结合——放眼长远,站得高些方能看得远。以前我在教学设计时很关注每节课的教学

目标,对远期目标重视不足。以后我在教学中会放眼长远,使学生获得更“高”的发展。围绕核心概念,按照数学思想指引的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第三篇: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萧红小学 陈宏晶

今天我讲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这节统计课的内容,感觉有许多应该改进的地方。

在设计课的时候,我通过对单式折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体会到二者的局限体会复式折现统计图的优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便于比较两组数量的变化趋势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尽量将课堂设计的内容丰满一些,训练点广泛一些,同时在发现中获取学习数学的乐趣。

但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学生。

首先,同学们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的方法有问题,应巩固技巧。即:

1、标题

2、图例

3、横纵轴的单位

4、描点、标数、连线。

其次,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应该给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例如: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平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如果教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

第三,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所以国家提倡生二胎计划。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备课更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彩。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须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毕竟我们的课堂不是作秀。平时中求发展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

第四篇: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

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

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回顾旧知

出示2005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

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05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 “试一试”。

2、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

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04-10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读懂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一定的统计分析。

2.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学习的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3.能根据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决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折线统计图中点和线的作用。【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一)出示蒙山游客数量的统计表。并出示根据这组数据做成的条形统计图。

(二)引导学生观察: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三)总结: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一)引出折线统计图。1.演示直条到点的过程。

2.形成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引导学生体验点、线的由来,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已蕴含其中。并初步感受同一数据可以用不同的统计图来表示,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二)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1.自主探究点和线的作用。(1)独立思考。(2)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

2.分析比较,体会线的变化情况。3.分析趋势,合理预测。

(1)伸手比划折线,感受线的变化趋势。(2)根据变化趋势进行合理预测。(3)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正确决策。

(三)画图折线统计图。1.出示数据,学生试画。2.展示交流,明确画法。3.分析预测,根据预测谈感想。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尝试画折线统计图,自己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加深对“点”与“线”作用的理解,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四)概况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同时出示上面两个情境得到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五)对比分析,突出优势。

1.引导学生对比总结:条形图和折线图各自的优势。

2.提升:条形统计图能更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关注数量多少时选择条形统计图更合适;关注数量的变化趋势时选折线统计图更合适。

【设计意图:游客数量和空气质量天数这两组数据都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刻画。通过四幅统计图的对比,让学生发现条形图和折线图各自突显的优势。引导学生感悟关注数量多少时选择条形统计图更合适;关注数量的变化趋势时选折线统计图更合适。】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选一选。

下面这两组数据,分别选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1.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确定答案。

2.借助情境交换数据,让学生理解如何选择背后蕴含的道理。3.提升:统计的数据是独立的(离散量),我们更关注数量的多少,选择条形统计图更合适,而像这样,统计的数据是连续的(连续量),我们更关注数量的变化情况,选择折线统计图更合适。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离散量”、“连续量”的数据,使学生明确了怎样选择更合适的统计图,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晰两种统计图的各自特点,对统计图的表达方式有了辩证的认识。】

(二)辨一辨。1.整体分析,做出选择。

小结:认真的读图,抓关键,非常重要。2.局部分析,解决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测量一次体温?(2)聪聪在12月6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3)聪聪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最快? 3.提升:在借助折线图解决问题时,有时候不仅需要整体考虑,还要从局部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两幅病人体温记录图,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同时又训练学生正确读图、识图的方法,有效地发展了学生对数据合理解释和简单判断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回顾学习过程。2.引申到课后。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