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
《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变形画的表现方法,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变形现象,认识美术创作中的变形及变化表现手法。
2、能善于观察与发现,提升观察与思维的品质,发现想象与个性化创造的能力。
3、养成关注生活、勤动脑筋、巧创造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抒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哈哈镜变形的方法,进行人物变形绘画。教学难点:
进行人物变形绘画时,体现个性和趣味性 教具准备
课件、凸面镜、不锈钢勺子。画好变形后脸部线条的作业纸、相框。学具准备
彩色作业纸、2B铅笔、教学过程
一、猜图激趣,导入新课
1、观察发现
课件出示教材第一幅图片(苏州千灯镇水中倒影图片)师:先请同学们用心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是房子在水中的倒影。师:当房子倒映在水中之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房子变得弯曲了。生:房子变得模糊了。
2、自主学习,观察现象。
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变形现象? 哈哈镜前人的形象发生了变化。生:汽车后视镜里人的形象发生了变化。
生:透过盛水的杯子,发现杯子里的筷子像折断了一样。生:透过鱼缸看见鱼好像变大了。…… 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变形现象。
小结:是呀!这些变化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我们的生活才平添了几分魅力。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想象和创造的启示。本节课我们就以哈哈镜为例一起探究变形的方法,大胆地进行创造,体会变化的魅力。
二、方法探究:
1.课件展示哈哈镜图片,观察哈哈镜变形的现象。
具体讲解“桶形变化”、“波形变化”、“拉伸变化”、“枕形变化”。(板书)2.比较与分析大师作品
你知道他们分别用的是那种变形方法? 《呐喊》爱德华.蒙克(波形变化)《珍妮》莫迪里阿尼(拉伸变化)3.教师演示方法步骤:
1)先用卡纸剪出一个枕头的形状,然后根据外面的形状在里面描画人物线条和色块。
师:对,变形时,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夸张。(板书)2)老师将其中一张变形示意图剪出外形,学生上台填画,注意要撑满外形。
三、巩固训练:提出活动要求,完成作业。
作业要求:
用彩色纸剪出哈哈镜的形状,画出哈哈镜中的自己。
(要撑满外形,要把自己的特征画出来)
四、展评小结
展示比较有特色的作品:先让学生猜猜画的是谁?运用了什么变形方法?
1、自评:谁愿意来介绍你自己的作品?
2、他评:你认为谁在哈哈镜中最快乐、最有趣?
3、教师总评与课堂小结。
通过变形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形象更具艺术趣味性,希望我们每个同学在生活中都能做个有心人,创作出更多有创意的作品!
第二篇: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
《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哈哈镜变形的方法,进行对变形事物的理解和绘画。在上课的开始,让学生通过照哈哈镜发现自己在镜中的变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在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在哈哈镜中的变化,用手势表示出四种不同的变形,“波形变化、枕行变化、拉伸变化、椭圆形变化”。最后,通过教师的师范加深学生认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变形,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变形创造,体现个性和趣味性。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变形现象,认识美术中变性创新手法的多样性;学习变形事物的绘画。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提升观察和创新的思维品质,发展其想象和个性创造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养成关注生活、勤动脑、巧创造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抒发乐于创新、奇思妙想的情感。教学重点
掌握哈哈镜中的变形方法,进行对人物或喜欢的事物变形绘画。教学难点
进行变形绘画时,体现个性和趣味性。教学方法
激趣导入法、探讨交流法、演示法、评价法等 教学准备
课件、哈哈镜、纸、油画棒、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在我们大家也来照一照镜子,发现镜中的自己有什么不同?
2、导出课题:变形的魅力------哈哈镜中的自己。二.方法探讨
1、观察哈哈镜中变形的形象
通过观察哈哈镜中的自己,说一说你在哈哈镜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
1.我发现我的身体很大,头和脚很小,看起来像个椭圆形,我们就叫它“椭圆形”变化。1.我发现我的身体都扭曲了,看起来像水波纹,我们叫它“波形变化。” 补充:
2.还有的变化,身体都拉的很长,我们叫它“拉伸变化”
3.整个人头和脚都变得很大,而要变得很细小,我们叫它“枕行变化。” 2.教师示范
老师也想画一幅变形的画,大家能猜出我这是哪一种变形吗? 教师小结:
在描绘事物时,注意要撑满外形。三
自由创造
1.根据自己观察,画出哈哈镜中你最感兴趣的事物。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四.作业展评
1.自评:谁愿意介绍自己的作品? 2.他评:你认为谁画的作品最有趣? 3小结
我们在生活中,希望同学们要善于观察,大胆进行创造,将会发现更多的惊喜和快乐。五:板书设计 枕行变化 椭圆形变化 波形变化 拉伸变化 六:教学反思
第三篇:《变形的魅力》教案
《变形的魅力》教案
教学目标:
1、教养方面:学习人物变形画、黑白画的表现方法,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变形现象,认识美术中变化创新手法的多样性。
2、发展方面:能善于观察与发现,提升观察与思维的品质,发展想象与个性化创造的能力。
3、教育方面:养成关注生活、勤动脑、巧创造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抒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透过变形现象,寻找变形的规律与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对事物整体外形变化的关注,创造独特的新形象。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课件中含有在百度中搜索到的关于大自然变化的图片、明星漫画照、视频、艺术家的作品、经过photoshop软件处理后的学生照片、作业要求。)、气球、画好脸部线条的作业纸、相框。
学生课前准备:
1、凸透镜或不锈钢勺子、作业纸、2B铅笔、黑色记号笔或黑彩笔。
2、寻找生活中的变形现象。
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以生活中的变形现象与有意创造变化为线索,学习绘画创作中的变形方式及方法。教学思路侧重于对事物整体变形方法的学习,透过变形现象,寻找变形规律与特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设计有课前延伸环节,通过沟通交流导入新课。在课堂探究环节中设计激趣导入,观察发现;自主学习,观察现象;合作探究,感受探究;精讲点拨,评价反馈;巩固训练,完成作业;展示作业,多元评价;教师小结,拓展延伸等环节来解决教学难点。在尝试学习人物头像变形画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画人物变形画。课后提升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沟通交流
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几个气球,大家认真看上面的图案,然后吹气球,观察气球吹大后表面图案发生了什么变化。(将气球分给小组成员)
2、再将气球拉长、压扁,观察图案变长、变扁等变形效果。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观察,观察能提高人的想像力,我们这节课就需要同学们认真观察。
(二)、课堂探究
1、激趣导入,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课本上水中倒影图片。
①先请孩子们用心观察,你们认为这是一张什么照片? ②当房子倒映在水中之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课件出示课本上玻璃幕墙里的变形图像。①请孩子们边看边想,这又是倒映在哪里的图像呢?
②出示玻璃幕墙图片。在玻璃幕墙上,每一块玻璃都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景物倒映在上面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变形的现象。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我们的生活才平添了几分魅力。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去体会“变形的魅力”。(板书课题。)
2、自主学习,观察现象。
(课件出示“思考”。)孩子们,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变形现象?(学生回答,不完整的,教师补充。)利用课件演示。出示哈哈镜、鱼缸、车反光镜、道路广角镜„„这样的变形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
3、合作探究,感受探究。
(1)通过电脑软件,感受变形带来的趣味。
①除去前面我们欣赏到的变化之外,人在特定的环境之下也会发生变化。问:a、这是我们平时的样子吗?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变成这个样?b、你照过哈哈镜吗,你记得在哈哈镜里你有什么变化吗?
②老师还可以让同学们发生变化
a、(课件出示提前照好的同学照片)孩子们这是谁呀?让这位同学走进我们的变形世界。b(课件出示变胖、变瘦、变大、变小、扭曲变化后的照片)
c、通过刚才的变形,你看到这位同学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片)学生归纳。(2)利用不锈钢勺子做游戏,探究变形的特点与规律。
①孩子们,你想和××同学一样变形吗?拿起你面前的凸透镜和勺子,举得稍高一点,和头平齐,把它从远处慢慢地往前拉近,看看你的脸型和五官分别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画)。
②利用已知的变形方法,进行尝试创作。
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老师画了一张相,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请孩子们也拿起画笔,在白色的作业纸上,添画上你变形后的眼睛、嘴巴和鼻子。
4、精讲点拨,评价反馈。
(1)(选择画的效果好的同学作品),说一下你是捉住自己的哪些特点来画的。(2)孩子们在画的时候都突出了自己的特征,所以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漫画家也根据同样的方法,创作出许多的作品。(出示郭德纲原照与漫画照对比。)孩子们观察他的特征,漫画照中主要夸张了他的哪些特征?
(3)里有几十个明星的漫画照,同学们从中找四位感兴趣的人物,对比原照与漫画照,看一下“变化时要抓住什么进行夸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变化时我们要抓住什么进行夸张?(人物的主要特征)
(4)(课件出示变形规律)变形时,我们就是要抓住人物脸上或体形上最突出的那一点,进行夸张。使胖的变得更胖,受得变得更瘦,大的变得更大,小的变得更小。
5、巩固训练,完成作业。
现在,我们就用这些表现方法,抓住你好朋友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完成今天的作业。(课件出示作业要求:观察小组内好朋友的脸,捕捉他的特征,用变形的方法画出他的脸。)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完成作业。
6、展示作业,多元评价。
(1)学生完成作业后,贴在黑板上预先制作好的相框内。
(2)大家来猜猜画的是谁?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做哪些改正会更好?
7、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孩子们,你们画的变形画像真不错,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变化的魅力,明白了变化的规律。(课件展示大阿福、创意家居、达利作品)
知道吗?我们中国人把这种变化运用到了工艺美术中。瞧,变化后的小孩形象变得更胖了,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表达的淋漓尽致。不光是人,看,甚至是家具也进行了夸张。还有艺术家们,他们从生活中受到启发,常常用变形的方法来创造新形象,这是艺术大师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我很希望大家能多做做这方面的尝试,说不定你也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来。
(三)、课后提升
观察生活中运用变形手法的美术作品和图片。
第四篇:变形的魅力教案
《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 潍坊高新区东明学校刘丽丽 教学目标:
1.运用点、线、面的组织来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 2.了解黑白画的构成方式;
教学重点:运用点、线、面的组织来处理黑、白、灰的;
教学难点:运用点、线、面疏密组织的技巧,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果。学具:彩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猜图激趣导出课题 1.猜图:;提问:瞧,这里发生了什么?;引导学生将图片倒置后再观察,原来是水中的倒影;
2.揭题:这些变化的视觉形象给予我们许多想象和创;板书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大胆进行创造,来体味变化的魅力吧!课件出示:教材主图(水中倒影图)板书课题:变化的魅力
二、体验感受探究变形 1.寻找变形形象:
提问:你还知道我们生活当中有哪些变形现象呢?
学生交流,了解哈哈镜中、金属杯上、玻璃幕墙里的物像等变形现象。2.体验变形过程:
教师吹气球,引导学生观察气球吹大后表面图案发生了什么的变形。再将气球拉长、压扁,展示图案变长、变扁等变形效果。学生亲自体验自己的头像照在金属杯上被变形的乐趣。
小结:我们发现,刚才大家所见到的变形形象当中,有变瘦、变胖、变扭曲等特点。3.分析变形方法
对比分析: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形?请大家仔细对比观察,找出图片当中头部轮廓、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线条有什么变化?
三、尝试参与方法指导
1.尝试参与:教师提供3幅未完成的变形头像图(分别是变胖、变瘦、变扭曲,邀请3个学生根据已知的变形原理,将画添画完整。
2.评价反馈:学生互评添画。肯定学生的尝试参与。
3.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寻找添画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交流修改建议,教师修改演示。实物出示:3幅未完成的变形头像图。
四、提出要求创造表现 1.提出作业要求:
选择其中一幅,用变形的方法,画一画人物变形的样子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展示作业学习评价 展示优秀作业。
点评作业,利用学习屋的评价提示,引发学生积极自评。
六、教学小结拓展延伸
生活中常会见到各种扭曲变化的形象,艺术家们从生活中受到启发,常常用变形的方法来创造新形象,很多作品已成了经典。比如:变形雕塑、喜剧漫画、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等。希望大家也能多做做这方面的尝试,说不定你也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来。课件出示:经典艺术变形作品图片。
第五篇:变形动画教学设计
《变形动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什么是形变动画;②让学生掌握变形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学会变形动画的制作方法;知道图片要先分离。③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个简单的flash形变动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从观察老师的作品入手,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体会作品的特点。
②、通过对比运动动画的制作方法,分析运动动画和变形动画这两种基本动画制作中的区别,并制作“方形变圆形”、“ 加变油” 两个简单的变形动画。
③、了解变形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方法。提高学生对动画制作的理性认识。
④、以扩展练习的形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继续深入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画的兴趣;
②、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协作研究的精神和综合应用知识能
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使学生掌握制作变形动画的方法和步骤。通过猜测、讨论、练习掌握
②、继续理解动画的制作原理----把关键帧做出来,把中间缺的部分自动补出来(补间)。
③、如何把元件(文字)转换为图形对象——分离 难点:
①、理解变形动的制作原理,提高学生对动画制作的理性认识。多做
②、理解只有图形对象能制作形变动画,元件不能直接制作形变动画,但元件与图形可相互转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小动画,大家想看看吗?
2、思考:动画中的主要演员有没有变化?什么发生了变化。这些动画与上节课的动画一样吗?有不同的地方吗?(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回答)
3、看来Flash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软件,用他可以制作出奇妙的动画。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见证他的神奇,学习如何制作简单的变形动画。(引出课题,板书:变形动画)。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新内容“变形动画”(板书),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变形动画呢?(学生观察作品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一个对象逐渐变成另一个对象的动画就是变形动画。)
二、新知探究
师:我们再来欣赏动画1(方形变圆),这是图形渐变动画,学生们小组合作讨论猜测可能可以如何做出来。发表你们的见解。
生:讨论回答。师:总结,点拨。出示任务一:
制作方圆动画要求(动画长度30帧)制作方形变圆形变形动画
1、学生根据刚才讨论的分组制作,提示:可以①与同学交流、探讨;②请教老师; ③看书;
2.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做得快的可以继续让圆形变成五角星。
3、反馈小结制作变形动画的步骤,形成知识,教师补充讲解
在黑板上原有的操作步骤修改一下(这样更明了这节与上节的相同与不同):
强调提出问题:变形动画与运动渐变动画在时间轴上有什么区别?重点步骤是哪一步不同。做完动画后时间轴有什么特点?
四.活动评价
师:学生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把作品上传到教师机。教师找出一些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思想: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对学生课上的收获给予肯定,使它们体验交流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分组总结教师点拨。我们在做变形动画时只定义了动画的起始画面和结束画面,中间的过程是由一条背景是绿色的箭头的线段完成的,从起始位置指向了结束位置,这样就能制作出一个简单的Flash变形动画。
希望同学们下去以后,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再加上你独特的创意争取创作出自己精彩的小动画,拿来和老师同学们共同分享。
设计思想:在课的最后,教师帮助学生从总体上认识了制作变形动画的原理和技巧,并激励学生们在课下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六、课下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