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第一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葛家堡小学

江丽姣

月光曲

一、概述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单元第二课,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琴,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2.学习作者由远到近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能力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把句子在头脑中转换成画面,在用语言描述出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三、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北师大版教材、字典、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

同学们,你们这支曲子好听吗,你们知道它是谁创作的吗?(贝多芬)

对,它的作者就是号称平民音乐家的——贝多芬。他还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贝多芬是多么得热爱人民,因此,他也是一位深受人民敬仰和爱戴的伟大的音乐家。

你们想知道这支美妙的曲子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与平民之间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并用心灵感受他为故事中的穷兄妹俩即兴创作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整体感知。

学生小声快速读课文,回答老师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三、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件,老师描述情境。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解释:断断续续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正是他的曲子)

(3)提问:当贝多芬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从这僻静的小镇上传出,且在弹他的曲子时,他会怎么想?

学生甲:他会想,在小镇上有人弹我的曲子,真荣幸。学生乙:他会想,弹琴的人一定热爱音乐。

2、学生听着描述进入情境,畅谈感受。

【课堂是学生的,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把所思、所想、所知说出来。创设情境可使学生自然地抒发。给学生一定的句式是引导学生说话要完整,学会表达。让学生圈点,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学习第3至第6自然段

1、提问: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兄妹的对话)

2、学习第3自然段。

(1)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重点理解句子: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学习本句,要侧重语意的领会。可通过联系上文中兄妹俩的对话,反复朗读,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弹琴)

(1)他为什么弹琴?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激起同情心)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贝多芬怀着这种感情,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

(2)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3)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4、品读盲姑娘的语言。

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后的表现,重点研读她的语言“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里又用二个感叹号表现盲姑娘听了贝多芬演奏后的激动之情。

②纯熟:很熟练。近义词:娴熟。深:感情表达得特别深厚,感染人。这是盲姑娘对贝多芬演奏发自内心的评价。

③您,您 也说明聪明的盲姑娘由刚才高超的演奏和贝多芬正在此地演出推断出了事实,她的激动更无法表达。

(四)学习第7至第10自然段,理解弹奏月光曲的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

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什么?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海面上怎么样?

(3)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吗?为什么他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联想,进而讲述联想和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睁着不大的眼睛”。恬静是什么意思)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分组合作,带着问题自学。

2、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3、老师点评,描述性小结。

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4、老师朗读,播放《月光曲》,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五)学习第11自然段

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他们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1、指名读。想一想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出来。

学生甲:心情激动。

学生乙:从“飞奔”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出来。

2、记的是什么曲子?(《月光曲》)

3、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创作《月光曲》)

4、贝多芬回到旅馆记录《月光曲》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鼓励学生描述)

(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2)运用实实在在的景物和联想。

四、总结全文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是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附板书设计:

月光曲

盲姑娘

贝多芬

弹:断断续续

(喜爱)

听到

(惊奇)

说:要是„„多好啊(渴望)走进

(同情)

听:多纯熟啊

(入神)

弹一首

(激动)

睁大眼睛

(陶醉)

再弹一首(激昂)

【板书是用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帮助学生体验去领会全文的意境,体会人物的情感历程。】

教学反思: 《月光曲》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盲姑娘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使创作了《月光曲》的传说。重点是《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部分,抓住贝多芬音乐创作情感这一条线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分清课文中的现实事物与联想,引领学生通过欣赏音乐、观看图片以及朗读皮鞋匠的联想感受月光曲所赋予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贝多芬,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有许多不足:

1、指导朗读还不到位,学生朗读面太窄、朗读指导太机械。

2、因为一节课按排内容较多,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我不自觉地过多关注优等生,教师跟中等生的互动有所局限。

第二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开发区一中

刘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2、难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学生火车接龙有关艺术方面的成语。

一、导入

导语: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其实艺术离我们并不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首动听的曲子,一幅美妙的图画,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曲子,请大家欣赏。播放《月光曲》,播放后师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学生回答:《月光曲》(教师板书)

二、简介贝多芬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提示:用以前学过的要素串联法说一说(如: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四、小组合作学习

思考:(1)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2)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1、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汇报

在学生汇报中教师给予相机点拨评价,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于对穷兄妹的同情;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知音;因为穷兄妹手足情深;因为当时清幽的月光,让贝多芬触景生情,产生了创作灵感;因为„„

五、再次读文,赏析第九自然段

课件出示(1)请用“——”画出文中实实在在的事物;请用“﹍﹍”画出穷兄妹的联想。(2)读读联想的部分,想一想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指名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师指导方法:如何区分事物和联想,抓住联想词:“好像”、“仿佛”。

2、读一读联想的部分,想一想课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三幅图画,找学生描绘画面,抓住月亮和海面的变化来概括。

3、由兄妹俩的联想感受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的变化。

学生体会,指名回答,师相机引导:舒缓柔和——明快有力——高昂激荡

4、由琴声的变化感受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课件出示: “贝多芬心中的感情有如大海的波涛,时而——时而——时而——”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贝多芬的资料和时代背景来体会。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

6、比较阅读:删去联想的部分,好不好?体会联想的好处。

六、拓展阅读《致爱丽丝》、《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

课件出示:找出两篇文章中联想的部分,想一想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体会联想的作用。

1、学生阅读主题丛书《致爱丽丝》和同步阅读《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

2、小组交流汇报。再次体会联想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聆听《月光曲》或《致爱丽丝》,展开联想,把你想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

第三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刘小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自学生字新词。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学习重点:

1、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难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回顾铺垫 1.回忆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2.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钢琴曲—《月光曲》。你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创作的吗?又叫什么名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月光曲》。

3.板书课题。

4.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二、学标展示

知识与技能:1.自学生字新词。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三.探究新知 1.文本展示: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流利。画出不认识的字词。(2)叙述文章内容。2.自学导航:

(1).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2).什么是“传说”?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3)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想象描绘的景象。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好简单的批注。

3.自学质疑:

《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4、互动探究: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

(3)盲姑娘知道为她演奏的人是贝多芬吗?(4)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演奏第二个曲子?(5)当时的环境怎么样?

5.汇报交流。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6.质疑问难:

(1)生读第9自然段,谈《月光曲》的内容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

(2)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谁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3)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4)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观点.(5)指名说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7.精讲释疑:

(1).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2).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3).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6).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8.归纳小结:

学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多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三.知识迁移

1、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借助课外资料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五.达标测试: 1.选词填空

恬静

安静

(1)夜深了,周围()极了,一切都再沉睡中。(2)姑娘那()的脸上嵌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幽静

清幽

(1)春天的樱花公园,()的林中小道上不时走过三三两两的游人。

(2)这片树林远离大路,树木茂盛,显得很()。

苏醒

觉醒

(1)在巨大的教育攻势下,他终于()了,向人民政府交待自己的罪行。

(2)他刚()过来,就忙问:“那些书受损失吗?”。2.填

()的小路

()的琴声()的月光

()的烛光

()的浪花

()的脸()的海面

()的大海 3.多音字组词 六.收获回味: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柔和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轻快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高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第四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说的主要内容;

2.知道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以及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原因;

3.反复朗读第九自然段,想象描写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并运用。

课前听贝多芬的音乐,舒缓的一首,激昂的一首,分别让学生说感受。

这两首曲子都是贝多芬创作的,你们对贝多芬了解哪些?

一、导入

课件出示:介绍贝多芬,音乐家,生平关键事件人物命运(第1张)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贝多芬的资料,提取重要信息,说说你对贝多芬的了解。

课件出示提取信息方法的思维导图(第2张)

师总结:

预设1:学生能找到的情况下,你看我们刚才就是用这样归纳概括的方法提取信息的。

预设2:学生找不到的情况下。同学们,我们可以用这样归纳概括的方法提取信息。

二、初读感知

板块一:

师:播放音乐,出示课题(第3张)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贝多芬的《月光曲》走进第22课《月光曲》。看老师板书课题,读题(关音乐)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请大家打开课本101页,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这个传说讲了个怎样的故事?(第4张)

学生交流汇报,师根据情况拎出线索

走近(听)(第一步)---

走进(弹)(第二步)---

又弹一曲

(第三步)(第5张)

板块二:

师:课件出示:贝多芬为什么走进茅屋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了一曲又弹一曲呢?请大家默读第2-8自然段,请勾画关键语句(第6张)

师:贝多芬为什么走进茅屋弹琴给盲姑娘听?你找到了哪些句子?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第7张)

学生汇报

师:谁来做这个小姑娘?我来给你找个哥哥。同学们认真听,思考你听出了这是一对怎样的兄妹?

预设1:学生能说出来相机评价

预设2:学生说不出来,再读。

师:你读懂了,贝多芬也懂了,他曾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点该是多么幸福。”(第8张)就是这样一对贫穷热爱音乐又相互体谅的兄妹感动了贝多芬,于是走进茅屋,弹奏了一曲。那他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

预设1:

课件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第9张)

指导学生朗读:

师:什么是“纯熟”。(贴板书纯熟)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1:贝多芬技艺高超。

师:贝多芬的技艺如此高超,盲姑娘激动地说——

师: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竟然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琴,他们心灵相通,这不就是(引导学生说出知音)贝多芬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他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三、感受优美的乐曲

板块三:

师: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第9自然段,思考兄妹俩听着贝多芬的音乐仿佛看到了什么?用波浪线画出来(第10张)

汇报交流,课件出示:“他好像面对着大海···········”(第11张)

师总结:他们看到了什么?月亮照耀下的大海

他们是真的看到了吗?不是

他们是怎样看到的?想象

原来他们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贴板书联想

想象)看到了月亮照耀下的大海。

师:请大家再次细细品读这些文字,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画面并用词语概括出来。同桌讨论

预设1:我看到了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

(课件出示先文字,再词语(第12张)

月亮刚刚升起(出图片)读得舒缓一些。请你美美地读一读,第一组读

预设2:我看到了

(课件出示先文字,再词语(第13张)

月亮升高(出图片),气势逐渐增强(女生读)

预设3:我看到了

(课件出示先文字,再词语(第13张)

波涛汹涌(出图片),气势激昂(男生读)

师:聪明的你把这三幅画面联系起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三幅图(第14张)

(景物在变化的)

景物在变化说明什么?乐曲的旋律在变化说明什么?说明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这时候你又读懂了怎样的贝多芬?

预设:他是一个善良的,技艺高超的,愿意为穷人弹奏乐曲的师:这样的画面美不美?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她的美?

周老师是从微波粼粼的画面感受出来的,你是从哪里感受出来的?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这么美的词语变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画面,是哪些词语让画面动起了呢?

课件变红

师:这么美的画面咱们再来读一读。配乐朗读

师:这么美的文字我们要记在心间,能记住吗?

师:兄妹俩听到这么美妙的《月光曲》,他们好像面对着大海,当你听到这首曲子时也一定会有丰富想象,你好像面对着哪里?请大家聆听这首《月光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美妙的文字流淌在你的笔尖,拿出课文纸写下你的想象

课件出示:

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面对着——

艺术真美啊,今天我们通过想象和联想在艺术和语言文字结合的天地间自由翱翔了一番,咱们大家课后多多接触美好的艺术,去感受艺术的美丽。

第五篇:《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

《月光曲》教学设计

高兴军(大块五小)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有序教学、惯动教学等多种方法,旨在紧扣课标、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2.、抓住重点句段,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本文所表达的思想。3.、了解贝多芬是一位才华卓越并同情劳动人民的音乐家。4.、正确认读、书写和运用本课的相关字词。5.、聆听《月光曲》,合理展开联想,感受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1、预习指导(认识作者,了解文章背景;默读课文,标段序画生字)① 认识作者,了解文章背景 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代表作有: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称其为“乐圣”。

② 默读课文,标段序画生字

本文共有11个自然段,认字7个,写字7个,词语盘点9个。

2、字词检测(读一读,写一写)① 读一读

gāng

chún

tāo

yŏng

táo

钢琴、罢工、纯熟、波涛、薄云、汹涌、陶醉 ② 写一写

贝多fēn

jī 动

juăn起

wū 云

făng fú

安xiáng

仿 佛

3、句段解析(想一想)

①《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 ② 贝多芬是怎样将《月光曲》创作出来的? ③ 贝多芬的《月光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篇章拓展(做一做)【初显身手】

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是人们从心田流淌出来的歌。学过本篇课文之后,相信同学们都会心潮澎湃,激情满怀。都将沉浸在《月光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那么,就让我们(选一首喜欢的曲子,填词,作为班歌,唱一唱。大家一起评选最佳歌词和最佳演唱者。)附:

清平乐 · 五小之歌

(一)大块五小,亲爱的母校。每天投入你怀抱,幸福真的不少。

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快乐游戏。今天为你骄傲,明日为我自豪。

(二)我的母校 忘也忘不了。即使有天我离开,梦里把你找到。

童年的梦最真,儿时伙伴最好。老师不再年青,青春不再年少。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aoxue/9/231874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