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第一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

⑵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2、思情目标

能够努力将君子的高洁品质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3、创新目标

⑴培养主动质疑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⑵培养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⑶培养整合材料的能力。

 设计思路

以探究为主线,以诵读为手段,辅之以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完成教学目标。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赏画评花,设境启疑

1、展示几幅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中花的姿容后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最喜爱的花并说明喜爱原因。

2、师启发质疑。⑴导入课题

美丽的鲜花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世界上不喜爱花的人 恐怕很少。但是,不同的人往往喜爱不同的花,而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花看法也往往不同。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对荷花、牡丹、菊花就评价不同,并且在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中作了阐述,这就是小品文《爱莲说》。(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⑵解题质疑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周敦颐最喜爱的花是莲花。“说”是古代议论文中的一种,可以直接阐述道理,也可以借助写人、叙事、咏物来议论。

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要进行讨论。

二、涵咏诵读,整体感知

 教师导学:

《爱莲说》是一篇出色的小品文,对于这样出色的文章,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老师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一下了。同学们仔细听读,认真品味。(老师范读,配乐《出水莲》)

激发朗读欲望,过度下一环节:同学们想不想也读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别人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你?那么接下来就给你们这样一个机会。

(学生读文,教师巡视) 教师导学:

现在大家是不是已经能感受到一点文章美了,为了让大家能更深入理解,我们先来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字典翻译课文)

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我想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翻译得最好,如有错 误,我们可发挥团队的力量来帮他指正。

三、品析揣摩,欣赏文美

 教师导学:

同学们,周敦颐在众多花中偏爱莲花,必定有其充分的理由。接下来我们就好好的分析一下这篇文章,找到这些理由,看看是否能让我们信服。

1、找出描写莲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描述莲花的外形的。)

2、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它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它的精神和品质。那么莲花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3、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

四、拓展研究,促成发现

 教师导学: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得知周敦颐一直在说“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这几个事例。(屏幕展示)

例一: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案上就有牡丹、菊花、荷花等图案。例二:蒋大为的《牡丹之歌》对牡丹的赞美。 教师导学:

看了这两个例子同学们是否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菊花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而周敦颐又极不喜欢这两种花,那为什么人们要将它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周围?又为什么要在歌中赞美牡丹呢?

1、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点拨

(花本来是没有任何人的品质和感情的,它之所以有了许许多多的象征意义,都是人们赋予它的。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经历以及感情的不同,赋予花的意义也就各不相同。)

3、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赋予荷花不同的象征意义。(同一种花,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赋予它不同的象征。周敦颐赋予了荷花高洁的品格,同学们能从哪些方面赋予荷花不同的象征意义呢?)

教师提示:(象征吉祥,佛教的八宝吉祥,就以莲花为首。以莲花和鱼剪纸贴图成画,谓之“连年有余”。)(天真纯洁的少女)(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

4、所以,周敦颐对莲花的赞美有什么样的目的,也就是说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志趣和情操?

(作者用“菊”“牡丹”正反两面突出“莲”的形象:不染的高洁,不妖的质朴,不蔓不枝的正直,不可亵玩的清高品格,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求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板书: 托物(莲)——言(阐述)——志(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5、我们还学过哪些也运用了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学生讨论)

6、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了九百多年前周敦颐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了他那独特的情怀,希望大家能够像周敦颐那样,努力成为一个像莲花样的君子。下面让我们满怀激情的去背诵这篇课文,没背会的同学可以偷偷参考一下课本。(师生同背课文)

五、总结

《爱莲说》仅119个字,但它以其丰富的内涵、质朴的语言在中国古代小品文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数百年传诵不衰。许多人以“出淤泥而不染”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那高洁淳朴、不思富贵的品质则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采用象征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爱莲说》教学设计

授课人:汪单 位:何湾中心初中时 间: 卫 东

2009-11-2

第二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背诵课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感受莲美丽的形象、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解释下列词语

(略)

2.比较文中“之”字的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二、导入

描写莲花的诗句有哪些?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乐府民歌)

今天,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莲花,去感受莲花身上那种特殊的品质。

三、探究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

香远益清――香气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品质风度

3.在莲花身上看到哪些君子之德(小组合作探究)

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

濯清涟而不妖――庄重质朴

中通外直――豁达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尚纯净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受人尊重

这种通过写物来寄托作者志向和意愿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

4.深入理解文章

作者为什么要先写“菊”和“牡丹”?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

菊花,迎寒开放,清高避世。牡丹,颜色艳丽,雍容华贵。把菊花比作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写菊花是为了正衬,写牡丹是为了反衬。

5.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拓展

1.列举古今中外像莲一样清高、正直、洁身自好的君子

2.列举托物言志的诗作

3.小练笔

仿写《爱莲说》。

读范文:《爱草说》。

五、小结

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被君子身上那种清高、正直的品质所感染,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表达对君子的这份敬意。(齐读)

(责任编辑 冯 璐)

第三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熟读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一时

一、导入新:

欣赏图片导入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三、赏莲------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朗读

2、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补出省略成分;

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品莲----分析阅读体会形象

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五、悟莲---讲解阅读品味意境

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

用作陪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衬托: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

小结: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第四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疏通文言语句,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3、了解本文对比烘托的写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学法点悟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整体感知

“说”,古代文体之一,既可以说明、记叙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它与“论”无大异,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作者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解惑: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质疑: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解惑: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质疑:“我”爱莲花什么呢?

解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质疑: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解惑: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质疑:怎样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解惑: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语言揣摩

1. 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提示: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 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提示: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3.“陶后鲜有闻”一句中,“鲜”应该读iǎn,还是iān?

(提示:“鲜”在这里应读“iǎn”意思是“少”的意思。)

4.“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请你找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提示:“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

5.你怎样理解“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

(提示: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文章又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提示: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研究课题

1、

第五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永安镇初级中学梁国华

[教学目标]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本学期我们所用的教材中,有一本是用一朵花作封面的。想想看,它是哪一本书?(对,是生物书)封面是什么花?(荷花)荷花又名莲花,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看目录部分,猜猜我们今天要讲的课题是什么?(爱莲说)

板书课题。

2、解题:本文作者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请同学们注意“敦”和“颐”这两字的读音和写法,区别“敦”和“郭”、“颐”与“熙”。课题上的“说”是否就是“说话”的“说”呢?请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是“说”?(“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就是要利用注释,找到所需的答案。

3、教学目标展示:

《爱莲说》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短文。我们学习它,要通过熟读以至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

样的生活态度?

二、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利用注释自己读课文两遍,疏通生字词。

三、请两个学生各读一小节,师生共同正音正字:

晋莲、涟区别亵玩

予鲜鲜为人知屡见不鲜

停顿予独爱╱莲之出(后面均是爱的内容)

四、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节:

1、世上可爱之花是否只是莲花一种?

(不是。以书中为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

2、“我”为何对莲花情有独钟呢?

(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可亵玩焉”)

3、根据注解,理解句面意思:

益:更加,越发。精益求精

植:树立。现多为种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可以玩弄啊。而:但是。

4、根据理解,你认为莲花美在何处呢?(生活在淤泥中不脏,在清水中不妖媚,茎杆笔直,香气清幽,高出水面,不可玩弄。)以《生物》书封面为教具,引导学生分析莲花的品质:莲花生长在淤泥中,但是它却白里透红,一点不被污染,不与淤泥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它的茎是笔直的,内部畅通没有阻隔,可见它胸怀豁达,品行正直;它很美丽但不轻佻,端庄高洁。

5、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以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

是为了写莲,实质是为了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豁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了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是什么呢?(托物言志)这样文章既富含哲理,又生动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6、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读这一节。

根据板书背出来,请一组齐背。

(二)分析第二节:

1、作者把品德高尚的人称为什么呢?(君子)

把莲花比作是花之君子,又把菊和牡丹比作什么呢?(隐逸者、富贵者)为何这样比?因为菊花在百花之后开放,不与百花争艳。牡丹艳丽而华贵,达官贵人都喜欢它。

2、作者为何在写莲时,多次提到菊和牡丹?

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衬托莲的品德高尚。

3、作者对隐逸者、富贵者,持何种态度?

对富贵者持鄙弃态度,鄙视他们追求荣华富贵,追名逐利; 对隐逸者持敬仰态度,但否定他们的隐居做法,作者对君子则持肯定、赞养态度。

4、作者在结尾发表了自己的感叹,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一问一叹,感叹洁身自好的人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表达了自己要象莲花那样做个洁身自好的人。

5、请男生齐读这三句,读出陈述、疑问、感叹语气。

六、总结全文

1、说话训练。全文以“爱”字作线索,贯穿全文。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周敦颐爱莲花,请大家说说你爱什么以及爱花的理由。(加以肯定,鼓励,引导如何做人。)

2、各人所爱不同,周敦颐独爱莲花,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鄙弃了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主题。

3、本文除衬托外,还运用了其它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七、读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为《 爱说 》,填上你所喜爱的花的名字。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陶潜爱菊隐逸者陶后鲜有闻衬托排比

众爱牡丹富贵者宜乎众矣比喻拟人

不染不妖予独爱莲通、直君子

同予者何人不可亵玩托物言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aoxue/9/231873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