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求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
《求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学求积的近似值。教材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并要求计算后把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因为解决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以及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小数的近似值,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所以教材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要求直接填出得数,以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后的“练一练”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分别要求把乘积保留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巩固例题学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求近似值的方法,学会求积的近似值,并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写出下表中各数的近似值。(练习十五第1题)
①先让学生说说“精确到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按要求取近似值。
②学生交流并说说方法。师强调1.9736精确到十分位时,不能去掉小数末尾的0。
2、引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常会遇到求小数近似值的方法。例如小数乘法中,有时积不需要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积的近似值)这节课,我们就用“四舍五入法”来求积的近似值。
[设计意图:把练习十五的第一题提前处理,目的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知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铺垫。]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弄清题意。
提问:要求王大伯家去年的收入就是求哪个数的1.6倍?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3.18×1.6
(2)师: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教师有意指一指“得数保留两位小数”)(3)学生独立计算。一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4)明晰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先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在学生表述的同时教师穿插提问:
①乘积保留两位小数,你是怎么想的?(明确求积的近似值,看保留小数的后一位“四舍五入”)
②横式上为什么用约等于号?(明确得数是写积的近似值)
(5)追问:谁能来说说怎样来求积的近似值? 学生交流。
(6)教师结合板书小结:求积的近似值,要先算出相乘的积,然后看要保留的小数的后一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写横式得数时,注意要用约等于。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在以上环节中,先让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的过程,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明晰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归纳整理的能力。]
2、实际应用。
谈话:生活中有哪些情况要求积的近似值呢?
学生交流,可能会说到付钱时要保留两位小数,让他说说理由。
教师说明:因为人民币最小是分,所以付现款时,通常要保留到“分”,就要通过“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安排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求积的近似值在生活实践中的用途,从而体验数学的实际价值。]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求出下面各题积的近似值。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7.2×0.09 0.86×3.2(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0.28×0.7 5.89×3.6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组织交流,说说怎样求积的近似值?
2、练习十五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组织交流,说说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练习,使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今天,在同学们的努力下,我们一起学会了求积的近似值,谁来说说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2、3、5题。
第二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求积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然而,创设情境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1.要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本课教学从讨论买菜时应该考虑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看法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本课还创设了填写发票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刚才大家解决的问题,提出你能帮卖方填写一张发票吗?,使学生产生填写发票的需要。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填写发票的过程,在填写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填写发票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必要的数学。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创设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2.要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较少,讨论的焦点要避免停留在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
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计算结果帮卖方开发票写金额)产生疑惑,并尝试自己解决,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钱应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3.要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针对性强,且具较强的开放性。
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从而在讨论合理性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在例5教学后,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加深理解:其一,举出老师生活中购买东西的例子,有的钱保留一位小数(商场不收分了),有的钱保留整数(自由市场讨价还价,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其二,通过一道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多次保留,比较哪个值最精确,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位越多越精确;其三,安排一道计算结果正好是两位小数不需要保留的应用题,让学生明确取近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结合生活实际,根据3个商场的价目表,让学生设计购买3样东西的方案,由于学生要考虑到价格、质量、路程、时间、信誉等问题,因此出现了多种方案,是一道开放题。学生既得到了技能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第三篇:“商的近似值”教学设计
“商的近似值”教学设计
[关键词]商的近似值;教学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8(B)-0061-01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第9册第98页例
7、“试一试”,练习19的1~2题及第101页的“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掌握求商的近似值的意义。初步理解近似值比精确值在某种范围内更适用。学会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
2.结合具体的除法计算过程,使学生认识循环小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3.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迁移、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除法中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感受准确数和近似数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要用到许多的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约是8844米。
(2)王子涵今年12岁,她的身高约是1.35米。
(3)五年级(1)班有57人,其中女生26人。
(4)北京申奥成功得票数约是多伦多的2.5倍。
师:以上几个数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生活中有的数是精确的。有的数是估计的。
师:在生活中,有时无法得到精确值,这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值。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商的近似值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尝试体验,探索获知
1.探索循环小数的特征
(1)师: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下面这几种动物在水中的最高游速。
下面是几种动物在水中的最高游速。(单位:千米,时)
动物 海狮 海豚 飞鱼
速度 40 50 64
师:说说从上面表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略)
(2)师:海狮的最高游速是每分钟多少千米呢?怎样列式?
(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
(3)师:想知道结果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在两分钟之内计算出结果,有信心吗?(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困生。)
(4)时间到,学生计算未完。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继续除下去,永远不会结束。生2:(小数部分)余数不断重复出现“40”,商不断出现“6”。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上用彩色粉笔描出不断出现的余数“40”和商“6”。
师:写不完我们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这个数就可以写成0.666……,“0.666……”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板书:循环小数)
(5)师:书本第98页的底注,是对循环小数意义的精练概括,大家现在读一读,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对循环小数意义的理解。
教师指名汇报小组交流的结果。
生1: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是永远写不完的。(师:小数部分是无限的。)
生2: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是有规律可以找的。
2.探索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对循环小数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既然40÷60的商无穷尽,是个循环小数,这样我们就没有必要继续除下去。刚开始上课时,我们就已明确了,在生活中有时无法得到精确值时,可以取近似值,一般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
(2)师:这道题的得数要求保留两位小数,该怎么表示?请将这道题解答完整。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师:做对的同学请举一下手,那么,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求这个商的近似值的?
生:因为得数要求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小数部分第三位上的数,若这个数大于等于5,应该向前一位进一。
师:那么在这道题中我们求商时,只要除到第几位就可以取近似值?
生:第三位。
师:如果要保留三位小数呢?四位呢?五位呢?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的发现?
生: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要除到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
师:非常对!取商的近似值进行计算时,一般除到比需要保留的位数多一位,再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知(略)
四、课堂总结,反思评价(略)
第四篇:商的近似值教学设计
信息窗3----三峡土特产
商的近似值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
2、使学生在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中感受近似数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3、通过选择生活中的数据信息,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分析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及求商的近似值。体会“进一法”“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必要性。重点难点
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列竖式计算
49.5÷0.66= 12.6÷0.28=
2、按照“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3.72 4.18 5.25 6.03 7.98
3、按照“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1.483 5.374 8.785 3.996
思考:近似数小数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教师: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平均每块腊肉多少钱?”把其他学生提出的合理问题先放进问题口袋,课后再解决。
2.解决问题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解决“平均每块腊肉多少钱?”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97÷8=
教师:该怎样计算呢?先想一想,再算一算。
教师: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遇到商除不尽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
教师: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或者保留整数,结果各应是多少?自己写一写,再和同位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结束后,用课件展示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或者保留整数后,最终的计算结果。
学生小组讨论:怎样求商的近似值。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 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 最后,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
三、自主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8.9÷2.3 24.5÷0.65
5.41÷3.7 43÷13
2.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填入下表。
3.箭鱼的速度约是鲨鱼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4.根据生活实际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比较合适?
为了绿化校园,学校买来2.2千克草种,保管员要把2.2千克草种放进小玻璃瓶中保存,每个小玻璃瓶最多只能盛0.35千克,需要准备多少个这样的小玻璃瓶?(引出进一法)
5.一件衬衫要钉6粒纽扣,现有100粒纽扣,能钉多少件衬衫?(引出去尾法)
四、课下思考
求积的近似值和求商的近似值的异同点?
板书设计
商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
“进一法”
“去尾法”
第五篇:《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 页。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积的近似值是小数乘法的内容一部分,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中数的计算中的估算内容。课程标准要求能解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积的近似值”是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数乘法第三节的内容。安排在小数乘法之后。教材安排了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求积的近似值,选用了每千克猕猴桃含糖量的信息设计了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第二是根据生活经验取积的近似值。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估算最后一环,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估算的实际问题奠定一生的基础
(三)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积的近似值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点移动规律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取整数近似数等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分析总结规律。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由于学生知识与生活经验的不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结果;对小数点的变化过程中用0占位的理解。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从生活出发,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解决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成功的快乐,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并用近似数表示结果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3)感受求积的近似值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说明自己确定的近似值合理性。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积的近似值,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五)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思维特点,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为此我把本节课的教法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立模型——巩固练习。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了解电费收据上的数学;收集常吃水果的含糖量 ;特别关注猕猴桃的含糖量。
(积累生活经验,为课上学习做准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常吃水果。
看到这些水果,你想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展示学生收集的常吃水果的含糖量。师:你发现了什么?猕猴桃的含糖量怎样?
(从学生感兴趣的水果入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水果的一些常识,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学习新课
1、最少含糖量问题
多媒体出示:书第14页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哪些数学信息?(台秤上的数学信息;研究人员话语中的信息)
教师板书: 猕猴桃每千克含糖 0.08 千克—— 0.14 千克 师 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 每千克猕猴桃最少含糖 0.08 千克 最多含糖 0.14千克。
(重点让学生理解“每千克猕猴桃含糖 0.08 千克——0.14 千克” 的实际意义,理解生活中的数学语言,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多媒体出示:“0.6 千克猕猴桃至少含糖多少千克?” 师:怎样列式? 学生说 教师板书。0.08×0.6
师:要求: 先估计一下 0.08×0.6 的积有几位小数,再用竖式计算
指名学生在黑板书写。
学生自主试做 教师巡视 了解学生出现的计算问题 做到心中有数。
交流计算的方法。
师:0.08×0.6 的积是三位小数 而 8×6 积只有两位怎么办
生: 在 48 的左边补一个 0 占位,在 0 的左边点上小数点后 整数部分写 0。
教师边重点强调小数位数不够用0占位的意义方法。说明保留近似值的意义 提出 0.048 要保留两位小数怎么办 结果是多少 ?
讨论:0.048的小数部分保留两位小数要看哪一位上的数,怎样取近似数?
(0.048保留两位小数,要看小数部分千分位上的数,千分位上的数比5大,向百分位进1。)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 教师介绍“计算小数乘法时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
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最后 求出 0.08×0.6 积的近似值。
0.08×0.6≈0.0
5千克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规律,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会独立思考,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内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2、最高含糖量问题。
出示问题 2:0.6千克的猕猴桃最多含糖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0.14×0.6
学生自己尝试计算。要求写出竖式,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指名板演
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 重点讨论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重点关注后进生。交流时,关注优秀生的表达,关注后进生的理解。)
讨论“0.084 保留两位小数怎么办”的问题。0.14×0.6≈0.08
千克。
(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交流方法,加深理解,同时兼顾后进生,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
3、尝试练习
出示教材中的“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试做 交流时 说一说是怎样保留近似数的。
(如果有学生保留一位小数得11.2元,老师首先给予肯定,然后说明国家计算电费不能出现一分的差错,所以要保留到分。
(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联系实际的生活。同时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的第1题填表按要求取积的近似值。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5题先让学生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完成。(通过练习熟练取积的近似数的方法,体会数学的价值,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交流 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内容是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进一步内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六、作业
课本第 15 页“练一练”的第 2、3题。了解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信息,自编题并解答。
(巩固取积近似数的方法,拓宽学生视野,积累数学经验。)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积的近似值》教学体会
本节课《积的近似值》是小学数学第二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课前我布置了两项任务:了解电费收据上的数学;收集常吃水果的含糖量,特别关注猕猴桃的含糖量。既积累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为课上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本节课难点的突破打下了基础。本节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二是会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第一部分内容学生在前两节已经掌握,这节课主要是熟练算法。计算是学生小学数学学习的重中之重,是数学解决问题的基石。因此在这个目标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学生独立计算,学生板演的方式教学。这样前两节学习好的学生在竖式计算过程中,熟练了小数乘法分的方法,同时老师在巡视过程中,能及时的关注并辅导后进生学习。这样安排学习过程,既做到了课标的面向全体,有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二部分内容是新知,我通过生活事例,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掌握这节课的重点。通过求猕猴桃的最少含糖量的问题引导掌握取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求最多含糖量的问题,熟练求积近似值的方法,同时及时辅导后进生。通过练习中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一定要联系实际。这节课的设计,难点突破有方法,重点突出掌握好,学生学习有信心,课标精神融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