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看月食教学设计

看月食教学设计



第一篇:看月食教学设计

《看月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吞、锣、敲、棍、镰”;读准多音字“没、背、转”;理解“半信半疑”。

2、默读课文,积累描写月食开始和结束时的语句,感受作者比喻句喻体用词的精确恰当。能根据板书和“月食成因示意图”复述月食过程,背诵课文第三、五小节。

3、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

感受作者比喻的精确恰当并能根据板书和“月食成因示意图”复述月食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过第33课,我们知道苏轼曾写下过这样一句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食这个自然现象就是月儿阴晴圆缺的过程。今天我们将学习第36课,一起读课题《看月食》。【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同学们,在课文中有两种对月食现象的解释,第一种是?你把奶奶说的话读一读。【第一小节】。

大家看这个“敲”字,右半部分竖是一扇门,横是手,这就是一个敲门的动作。听了奶奶的话,我们的小表弟是怎么样的啊?文中有个词叫【半信半疑】。好的,这个词什么意思,谁知道?【有些相信又有些怀疑】。真的有一只天狗会吃月亮吗?

【板书:奶奶 天狗吃月亮,半信半疑,敲】

2、那还有一种解释是什么?你来读读爸爸说的话。【第四小节】 【板书:爸爸 地球挡住了太阳的光】

同学们,你们能理解爸爸说的话吗?我们一起看屏幕。【边读爸爸的话,边比划月食形成的过程。*这里有多种理解的方法选择一种。】 【出示PPT:月食成因示意图】

懂了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老师引读:爸爸微笑着说】

3、最后表弟相信哪一种解释?你从哪里知道的,把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最后一小结】。

好的,同学们下面我们就去仔细地看看这次月食。

(设计意图:月食的科学知识可以简单说也可以详细说,而这毕竟是语文课,不能将月食的所有科学解释都拿出来讲,不然就成了自然课了。可是不说,学生是无法理解接下来作者描写变化的精彩之处,所以我选择第一时间用最简单的方法,即通过手影或者投影等方法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月食的过程。同时,课文第一、四、六小节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朗读就能理解。)

(三)深入课文

1、吃过晚饭,爸爸就带着作者和表弟来到了河边,这时的月亮是什么样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PPT: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这是句比喻句,作者把月亮比作了大玉盘。我们来看看【出示图片】。简直一模一样,作者的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很恰当。同学们,想象一下,静静的夜空,一轮明月挂在天上,银光照在河面上闪闪发亮。是不是非常的美丽。那我们一起来把这美丽的夜景读出来。圆圆的月亮,预备起。【板书:月亮 大玉盘似的】

2、突然间,月亮发生变化了。请你们默读课文第三小节,找一找月亮发生了哪些变化,然后试着把屏幕上的填空完成。【出示PPT:词句活动室第二题的第一小题】。把你填的读一读。

月亮先是像小船一般【出示图片:小船一般,月亮和实物对比】。接着像镰刀【出示图片:镰刀】。接着月亮又成了?【出示图片:眉毛】。再接下来是?【出示图片:弯弯的细钩】。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最后月亮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出示图片:一面锣】。这段话中有个生字“镰”,笔画比较多,一起书空一个,注意右半部分的笔画【边写边说笔画顺序】。还有个多音字“没”,我们一起读两遍,预备起。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板书: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细钩—像锣】

3、现在看看下面两段话,你觉得和原文比起来,你更喜欢哪一段?

【出示PPT:两段原文修改后的文字,第一段把比喻全部改为小了,又小了,更小了,最后看不见了。第二段把比喻的顺序打乱】。请你来读第一段。这一段和原文比起来哪段好?为什么?

【原文好在作者连续运用比喻,把月亮的变化过程写生动形象。修改段写得相对乏味枯燥。】

请你读第二段。这一段再和原文比,你喜欢哪段?

【原文好在所有的比喻都恰到好处,精确无比,写出了月亮的变化过程。修改段把比喻的顺序打乱同时也将月亮变化顺序打乱不符合科学。】

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月亮变化的形状,而是通过不同的喻体写出了月亮的变化顺序,这就是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来,同学们拿起书,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三小节。同学们,每一个比喻都写的恰到好处又都必不可少,他刚说完„„【老师引读,带动学生情感】。

(设计意图: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学生能够发现的是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这里的比喻和之前的课文中的比喻句比起来逊色很多,但是当这些比喻连起来形成了月亮变化的过程,就非常了得。这也是学生难以体会到的。因此,这里设计两个大环节先是通过和修改段落的比较,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其次就是反复朗读这一小节,通过读来加深对月亮变化过程的理解,并体会喻体用词的精准确切。)

4、我们之前已经知道,月食是月亮从消失到出现的过程。【出示图片组:月亮出现】我们已经学习了月亮消失的过程了,现在啊,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小节,找找月亮出现的过程中哪些是和消失过程中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相同:喻体相同;不同:顺序不同】 【板书:箭头】

那我们就看着图片和板书,学着月亮消失的过程用自己的话来讲讲月亮出现的过程。书本合上,给大家半分钟自己试一试,开始。你来试试。过了一会儿,月亮„„【老师开个头】

那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这个填空给完成呢?一起来完成。【出示PPT:词句活动室第二题的第二小题,老师引读】。

(设计意图:学着第三小节复述月亮出现的过程,因为有板书有图片,学生复述时难度不是很大,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学着作者用上一连串的比喻,能够意识到月亮出现的过程正好是消失过程反过来。由于作者用的比喻前后一样,所以反复朗读不仅对月亮出现的过程加深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月亮消失过程的再次理解,进而让学生明白整个月食的过程。)

5、接下来,难度提高了,老师要请同学两两配合把月食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一位说月食的消失,一位说月食的出现。不看书,就看着板书和图片,给大家一分钟准备,开始。然后我请几组同学上台来讲。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自然现象月食,以前的人们科技不够发达,把月食当作了天狗吃月亮,虽然不符合科学,但是体现了我们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探索精神。生活中啊还有很多的自然现象也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不妨课后同学们去找一找。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第二篇:看月食教学设计

《看月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转”“背”,积累“半信半疑”、“果然”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并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口头介绍月食现象。

4、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月食发生时的景象以及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三球仪。

2、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圈出新词。

(2)形近字比较。

钩()镰()蓝()钓()廉()篮()(3)课后练习1,注意多音字的读法。

(4)课后练习2。

(5)自由查找一些关于月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师:有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有时候又大又圆的月亮忽然慢慢地看不到了,一会儿又慢慢地复原,这种自然现象叫“月食”。你们想知道月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看月食》这课。(板书:看月食)l 检查预习效果。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眨”、“转”字是翘舌音,读准多音字“没”“转”“背”。2 关于月食现象有两种不同解释,奶奶说月食是什么?爸爸说月食是什么?用“——”圈划出来。3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奶奶 爸爸

天狗吃月亮 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4 分角色朗读奶奶和爸爸的话。5 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与“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板书:半信半疑、深信不疑 6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最后一句和最后一节。7 奶奶和爸爸,谁说得对呢?我们来研究一种科学的说法。

二、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1 指名读第2 小节,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请用“一”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2 月食之前的景色多美啊!可是,月食就要开始、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月食的全过程?在看之前,提三个要求,指名读

(1)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儿?

(2)月食开始了,月亮的形状有什么变化?(3)月亮复原时,形状又有什么变化? 3 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观察,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最认真?(放媒体)4 找到课文描写月食过程中月亮变化的语句,边读边思,完成课后练习

慢慢地,月亮成了_____一般,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像______。5 交流中注意:正音:没

找出这句中部首相同的字:镰、钩、锣

重点指导“镰”,指导右半部笔顺 6 作者通过打比方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变化过程,像______像______ 像______ 像______,月亮是不是变得像这些形状呢?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放媒体)边看边师生引读。7 再齐读第3 节月亮的变化过程,感受一下月食开始的情景。8 读第5 节,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都是写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变化过程完全相反)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月亮的还原过程说说。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整个儿出来了,像______挂在天空中。10 放月食全过程的媒体,生看板书并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媒体配上解说。说明: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写月亮形状变化的不同,教师反复操作并引导进行观察,让学生配上解说,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无痕的整合。

三、初步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 1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指名读爸爸说的话。2 师演示三球仪,仔细观察,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生讨论。师补充相关资料。3 请学生边小组演示边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发生的原因。你觉得爸爸说的话正确吗?从哪儿知道的?(读第5 自然段)

抓住“果然”“仍旧”谈理解。4 指导读第3、4、5 节。要读好爸爸、表弟的话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5 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和月食形成的原因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1 有人说:吃鱼子脑子会笨;打喷嚏是因为有人想你;耳朵热是有人说你坏话;眼皮跳意味着祸事到??对这些说法你有什么看法?选一个话题,和小组里的伙伴们交流你的看法。(小组讨论交流)2 师小结:对,面对一些迷信说法,我们要敢于打破,并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说话训练

表弟回家后,她会对“奶奶”说些什么呢?她是怎样打通奶奶思想的?让我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做表弟,教师做奶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又根据课文内容再提出若干问题,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效。)

说明:有效地利用教材的空白,创设情境说话,既训练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想像力。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民间传说,是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而自己想出的一些缘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的热情,学习从小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板书

看月食

奶奶 爸爸

(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半信半疑

深信不疑篇二:看月食 教案 学习内容:三年级上册《

36、看月食》

赵慧

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文通过“我”和表弟一起看月食,具体描绘了月食开始和结束时的天文景象。本文是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但又不单纯描写自然景观,而是将其融人事件之中。课文以表弟对奶奶的“天狗吃月亮”之说心存疑惑为线索展开描写,通过“我”和表弟的所见,再现了月食开始和结束时的景象,又通过“我”和表弟的所闻??听爸爸的话,揭示了月食产生的科学知识,最后以表弟释疑,要告诉奶奶不是“天狗吃月亮”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2、知识基础:由于经历了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基本具

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学生思维敏捷、学习主动性强,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较好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主动积累语言的积极性,语感能力较强,有独特的语言感

悟能力和较高的朗读水平,能针对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而且,三年级的学生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在阅读中初步体会关键词语、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教学方法: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其思维活动主要就是运用表

象来进行的直观形象思维,很难想象出由文字所描绘的动态画面。儿童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月食是一种很少见到的自然现象,全班同学都没有亲眼见到过这一奇妙的自然景观,但他们求知欲强,对《看月食》这篇课文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在感受形象的同时,看到的景象和词句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5个生字“吞、锣、棍、敲、镰”,读准多音字“转、没、背、似”。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积累课文中描写月食开始、结束时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情变化的原因。

4、初步了解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的兴趣。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情变化的原因。

学习难点:

抓住这一系列优美词句,反复让学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体验,准确地掌

握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学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板书:月食

提示:要注意“食”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能写错。

2、了解月食的形成原因。

出示图文:当月亮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进入地球的黑影时,太阳光照不到月亮上,就发生了月食。等到月亮转出地球的黑影,它又会亮起来的。

读准多音字的字音,理解字义。

3、把课题补充完整。

生质疑课题。(谁看月食?什么时候,他们在什么地方看月食?月食什么样?)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师生谈话,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本课多音字较多,因而在检查预习时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为后面的阅读扫清了障碍。整体感知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文中的两种观点,既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解疑:

(1)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看月食?

晚上,爸爸带着我和弟弟在河边看月食。(板书:爸爸、我、表弟)

(2)月食什么样?

学生划出描写月亮变化的句子。

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

了解句中把月亮比作大玉盘。(板书:大玉盘)只见月亮已经不是滚圆的了,好像被什么咬去了一小块似的。慢慢地,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天色越来越暗。最后,细钩也不见了,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mò]了,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一面锣。

了解句中把月亮比作小船、镰刀、眉毛、细钩、锣(板书:开始、小船、镰刀、眉毛、细钩、锣)

过了一会儿,月亮果然又露出弯弯的细钩,接着像眉毛,像镰刀,像小船,天色也越来越亮了。最后,月亮整个儿从黑影里出来了,仍旧是圆圆的,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

了解月食开始时和月食结束时,月亮变化的顺序正好相反。(板书:结束、两个箭头)

3、探讨:如果课文只写月亮的变化过程,行吗?联系课题说说。

评价1:你说得真好,想到作者心里去了。评价2:你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了,进步真不小。

评价3:你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响亮,我们一起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4、初步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表弟心情的变化。(1)看月食还必须写看月食的人,划出描写表弟的句子。(2)交流,出示:

表弟听了,眼睛一眨一眨的,半信半疑。

表弟高兴地说:“姐姐,今天晚上天狗不会来了吧?”

表弟紧紧挨着我,轻轻地问:“姐姐,月亮被天狗吃掉了吗?”

表弟跳着说:“我要去告诉奶奶,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到月亮上的光。”

【设计意图说明:阅读教学要以读书训练为主线,通过读来实现知识内化。在教学中要以读为本,采用范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边指导边评议,让学生在情感朗读中推敲、品味语文魅力,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语言优美,应注意引导学生去诵记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使学生养成诵记好语言的习惯,不断提升语言素养。】

三、学习第1节

1、出示:表弟听了,眼睛一眨一眨的,半信半疑。

理解:半信半疑(文中指表弟对于奶奶的话有点相信,又有点不信。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板书:半信半疑

过渡:奶奶说了什么?

2、出示奶奶的话:“现在叫月食,我们小时候叫天狗吃月亮。人们担心天狗吞掉月亮,就拿着锣呀,脸盆啊,用木棍敲着满村跑。敲着敲着,就把天狗吓跑了。”

(1)随文识字:吞、锣、棍、敲。指导:敲的字形(右半部分横不出头)

(2)正音:“啊”用在句末或句中受到前一字韵母或韵尾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的变音。这句句子中的“啊”读——nɑ 哪

师范读。生学着读。分男女生读。

评价1:你读准了,奖励你做小老师带大家读。

评价2:今天朗读进步了,继续加油哦!

(3)小结:原来奶奶在讲“天狗吃月亮”的传说。板书:天狗吃月亮

【设计意图说明:整体感知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文中的两种观点,既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以感情朗读的形式来理解“半信半疑”,在此基础上再找它的反义词,这一设计既避免了机械地理解词语,又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做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学习2——6节

1.月食开始前

(1)出示:表弟高兴地说:“姐姐,今天晚上天狗不会来了吧?”

思考:表弟为什么这么高兴?板书:高兴

(2)出示: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看图,指导读。读出美丽的感觉。

(3)想象说话:表弟看到月亮这么美,心想:月亮这么美,天狗应该不回来了。

(4)小结:看来先前,表弟对“天狗吃月亮”的说法也是有点相信的。

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描写月亮美的句子,男生读写表弟高兴的句子。)2.月食开始时

(1)出示:表弟紧紧挨着我,轻轻地问:“姐姐,月亮被天狗吃掉了吗?” 理解:挨(做动作,说心情)。

思考:表弟为什么会害怕呢?板书:害怕

(2)出示:只见月亮已经不是滚圆的了,好像被什么咬去了一小块似的。慢慢地,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天色越来越暗。最后,细钩也不见了,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一面锣。(3)看图,指导读。读出紧张的气氛。

【设计意图说明:月食之前月亮的样子很美,这也是学生积累语言极好的例子,此处应引导学生学习比喻句的写法并有感情地朗读。学习课文中有关描写月亮变化的语句时,教师应注意给学生一定的默读思考、自由朗读的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将课文的文字在头脑中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依托语言唤醒获的形象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三年级仍不能忘记字词教学,在交流时相机指导“没”的字音和“镰”的字形。】

(4)想象说话:表弟看到月亮被黑影慢慢地吞掉了,心想:那黑影一定是天狗,天狗真的来吃月亮了。

(5)小结:看来这下,表弟是真的相信天狗吃月亮的传说了。

分小组合作读。3.月食结束时

(1)出示:表弟跳着说:“我要去告诉奶奶,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到月亮上的光。”

师引读。抓住“跳”字体会表弟是高兴极了。

思考:这回表弟怎么又会高兴成这样呢?(2)出示:过了一会儿,月亮果然又露出弯弯的细钩,接着像眉毛,像镰刀,像小船,天色也越来越亮了。最后,月亮整个儿从黑影里出来了,仍旧是圆圆的,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

看图,指导读。读出慢慢豁然开朗的感觉、惊喜的感觉。

(3)想象说话:表弟看见黑影消失了,月亮又挂在天空中了,心想:如果黑影是天狗,他才舍不得把吃下去的月亮吐出来呢!所以,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到月亮上的光。

评价1:你的想象力丰富极了,值得表扬。

评价2:你真会开动脑筋,连老师也没想到,你都想到了。

评价3:你的语句组织得十分通顺,说明你平时很爱看课外书。

师生合作读。

(4)小结 :现在,我们知道了“天狗吃月亮”传说(生:不是真的),这只是一个奇妙的自然现象。(把原来的板书“天狗吃月亮”擦掉,改为“自然现象”)

【设计意图说明:结合默读课文了解月食发生、结束时的景象进行。让学生默读想像月食发生和结束时景象,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把月亮变化的图示画下来,根据所画的图示来完成“课文内容填空”,这样就将阅读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切忌为完成练习而练习,应当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语言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语言和思维。】

五、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文中的爸爸、我、表弟一起看月食。知道了月食形成的原因,了解了课文是按月食变化的顺序记叙的,表弟的心情随月食的变化而变化。

板书:两个箭头

六、作业布置

1、看视频,简单介绍日晕现象。

【设计意图说明:引导三年级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民间传说,是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而自己想出的一些缘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的热情;学习从小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朗读全文。

3、学生联系上下文,在空白处填写表示人物心情变化的词句。附板书设计:

爸爸、我、表弟 36 看月食

高兴 大玉盘

开始小船

镰刀 眉毛

细钩

锣篇三:36.看月食(教学案例)36.《看月食》教学案例

内容:36课《看月食》 班级:三(1)班 执教者:蒋玉玲

【学情分析】

由于经历了两年多的锻炼,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大多数同学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在阅读中初步体会关键词语、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其思维活动主要就是运用表象来进行的直观形象思维,很难想象出由文字所描绘的动态画面。儿童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月食是一种很少见到的自然现象,全班同学都没有亲眼见到过这一奇妙的自然景观,但他们求知欲强,对《看月食》这篇课文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在感受形象的同时,看到的景象和词句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转”“背”,积累“半信半疑”、“果然”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并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口头介绍月食现象。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

3、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月食发生时的景象以及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预习。

【教学案例(片段)】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二、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1、指名读第2 小节,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请用“一”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2、月食之前的景色多美啊!可是,月食就要开始、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月食的全过程?在看之前,提三个要求,指名读。(1)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儿?

(2)月食开始了,月亮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3)月亮复原时,形状又有什么变化?

3、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观察,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最认真?(放媒体)

4、找到课文描写月食过程中月亮变化的语句,边读边思,完成课后练习

慢慢地,月亮成了_____一般,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像______。

5、交流中注意:正音:没

找出这句中部首相同的字:镰、钩、锣

重点指导“镰”,指导右半部笔顺

6、作者通过比喻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变化过程,像______像______ 像______ 像______,月亮是不是变得像这些形状呢?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放媒体)边看边师生引读。

7、再齐读第3 节月亮的变化过程,感受一下月食开始的情景。

8、读第5 节,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都是写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变化过程完全相反)

9、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月亮的还原过程说说。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整个儿出来了,像______挂在天空中。

10、放月食全过程的媒体,生看板书并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媒体配上解说。

三、初步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

四、总结拓展 【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本,书声朗朗

语文课堂里的书声朗朗是语文课的一个特质。读书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新课程标准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在本堂课中对文中学生能读懂的部分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如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两种观点的梳理,还有第四节爸爸的话,可以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鼓励学生抓住优美动人的语言文字,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的感情读、试读、对比读、评读等,来反复品味,在读的过

程中增强语感体验。好文章不厌百回读,每读一遍让学生所说自己又知道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把课文内容和词句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二、触摸语言,感受母语

语言是民族的根,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作为目标提了出来。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之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而这一切不会自动显露,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感受语言,体味语言。

对词句的理解、记忆应该伴随着形象。在教“半信半疑”一词时,我先问学生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与“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然后结合最后一节板书“半信半疑”和“深信不疑”,再让学生想象并表演他半信半疑的样子,以此来形象地理解这个词。这样,这个词语贮存进学生的词汇仓库时就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十分鲜活的。

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和领悟词句的内涵,培养语感。如“果然”和“仍旧”两个词的理解,分别与第三节和第二节的描写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自然而然悟到他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篇四:三年级语文《看月食》教案 43 看月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师:有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有时候又大又圆的月亮忽然慢慢地看不到了,一会儿又慢慢复原,这种自然现象叫“月食”。你们想知道月食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月食》一课。(板书:看月食)

1、检查预习效果。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眨、转”翘舌音,读准多音字“没、背、转”。

2、关于月食现象有两种不同解释,奶奶说月食是什么?爸爸说月食是什么?用“——”划出来。

3、交流板书:

奶奶 爸爸

天狗吃月亮 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4、分角色朗读奶奶和爸爸的话。

5、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它的反义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板书:半信半疑 深信不疑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最后一句和最后一节。

7、奶奶和爸爸,谁说得对呢?我们来研究一种科学的说法。

二、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月相的变化

1、指名读第2节,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请用“——”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2、月食之前的景色多美啊!可是,月食就要开始,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月食的全过程?出示要求:

(1)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2)月食开始了,月亮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3)月亮复原时,形状又有什么变化?

3、带着问题放媒体。

4、找到课文描写月食过程中月相变化的语句,边读边思,完成课后练习。慢慢地,月亮成了 一般,接着像,像,像,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像。

5、交流中注意:正音:没;找出这句中部首相同的字:镰、钩、锣;指导“镰”的笔顺。

6、作者通过打比方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变化过程,像。。。像。。。像。。。。月亮是不是变得像这些形状呢?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放媒体)边看边师生引读。

7、再齐读第3节月亮的变化过程,感受一下月食开始的情景。

8、读第5节,比较第3节和第5节都是写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变化过程完全相反)

9、四人小组,将月亮还原过程说一说。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像,像,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整个儿出来了,像 挂在天空中。

10、放月食全过程的媒体,生看板书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媒体配上解说。

三、初步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

1、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指名读爸爸的话。

2、师演示三球仪,仔细观察,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会产生什么现象? 生讨论,师补充相关资料。

3、请学生边演示边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形成的原因。你觉得爸爸说的话正确吗?从哪儿知道的?(读第5节)抓住“果然、仍旧”谈理解。

4、指导读3、4、5节。读好爸爸、表弟的话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5、把月食过程月亮的变化和月食形成的原因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1、有人说:吃鱼子脑子会笨;打喷嚏是因为有人想你;耳朵热是有人说你坏话;眼皮跳意味着祸事到。。。对这些说法你有什么看法?选一个话题,小组交流。

2、师小结:对,面对一些迷信说法,我们要敢于打破,并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3、说话训练

表弟回家后,他会对奶奶说些什么?她是怎样打通奶奶思想的?让我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

五、课堂练习:

1、多音字:

没mei()背bei()转zhuan()似si()mo()bei()zhuan()shi()

2、比较组词:

锣()钓()仍()盆()箩()钩()扔()盘()

3、用上比喻句,把句子写具体:

例: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1)露珠像躺在荷叶上。

(2)落叶像。

第三篇:看月食

看月食

(三年级第一学期)

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一小 景洪春

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转”“背”,积累“半信半疑”、“果然”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并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口头介绍月食现象。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

3、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月食发生时的景象以及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三球仪。

2、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圈出新词。(2)形近字比较。

钩()镰()蓝()钓()廉()篮()(3)课后练习1,注意多音字的读法。(4)课后练习2。

(5)自由查找一些关于月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师:有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有时候又大又圆的月亮忽然慢慢地看不到了,一会儿又慢慢地复原,这种自然现象叫“月食”。你们想知道月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看月食》这课。(板书:看月食)

l 检查预习效果。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眨”、“转”字是翘舌音,读准多音字“没”“转”“背”。关于月食现象有两种不同解释,奶奶说月食是什么?爸爸说月食是什么?用“——” 1 圈划出来。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奶奶

爸爸

天狗吃月亮

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分角色朗读奶奶和爸爸的话。

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与“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板书:半信半疑、深信不疑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最后一句和最后一节。

奶奶和爸爸,谁说得对呢?我们来研究一种科学的说法。

说明:“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通过师生谈话,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本课多音字较多,因而在检查预习时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为后面的阅读扫清了障碍。整体感知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文中的两种观点,既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以感情朗读的形式来理解“半信半疑”,在此基础上再找它的反义词,这一设计既避免了机械地理解词语,又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做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指名读第2 小节,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请用“一”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2 月食之前的景色多美啊!可是,月食就要开始、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月食的全过程?在看之前,提三个要求,指名读

(1)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儿?

(2)月食开始了,月亮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3)月亮复原时,形状又有什么变化? 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观察,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最认真?(放媒体)

找到课文描写月食过程中月亮变化的语句,边读边思,完成课后练习

慢慢地,月亮成了_____一般,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像______。交流中注意:正音:没

找出这句中部首相同的字:镰、钩、锣

重点指导“镰”,指导右半部笔顺 作者通过打比方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变化过程,像______像______ 像______ 像______,月亮是不是变得像这些形状呢?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放媒体)边看边师生引读。

说明:月食之前月亮的样子很美,这也是学生积累语言极好的例子,此处应引导学生学习比喻句的写法并有感情地朗读。学习课文中有关描写月亮变化的语句时,教师应注意给学生一定的默读思考、自由朗读的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将课文的文字在头脑中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依托语言唤醒获的形象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三年级仍不能忘记字词教学,在交流时相机指导“没”的字音和“镰”的字形。

再齐读第3 节月亮的变化过程,感受一下月食开始的情景。读第5 节,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都是写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变化过程完全相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月亮的还原过程说说。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整个儿出来了,像______挂在天空中。放月食全过程的媒体,生看板书并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媒体配上解说。

说明: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写月亮形状变化的不同,教师反复操作并引导进行观察,让学生配上解说,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无痕的整合。

三、初步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指名读爸爸说的话。师演示三球仪,仔细观察,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生讨论。师补充相关资料。请学生边小组演示边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发生的原因。你觉得爸爸说的话正确吗?从哪儿知道的?(读第5 自然段)

抓住“果然”“仍旧”谈理解。指导读第3、4、5 节。要读好爸爸、表弟的话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和月食形成的原因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本课设计巧用了课文的空白点,师适当拓展相关的科学常识,让学生边演示边交流,并抓住“果然”“仍旧”谈理解,为学生搭建了可供展示的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总结拓展 有人说:吃鱼子脑子会笨;打喷嚏是因为有人想你;耳朵热是有人说你坏话;眼皮跳意味着祸事到„ „ 对这些说法你有什么看法?选一个话题,和小组里的伙伴们交流你的看法。(小组讨论交流)师小结:对,面对一些迷信说法,我们要敢于打破,并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说话训练

表弟回家后,她会对“奶奶”说些什么呢?她是怎样打通奶奶思想的?让我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做表弟,教师做奶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又根据课文内容再提出若干问题,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效。)

说明:有效地利用教材的空白,创设情境说话,既训练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想像力。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民间传说,是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而自己想出的一些缘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的热情,学习从小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板书

看月食

奶奶 爸爸

(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半信半疑 深信不疑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我”和表弟一起看月食,具体描绘了月食开始和结束时的天文景象。本文是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但又不单纯描写自然景观,而是将其融人事件之中。课文以表弟对奶奶的“天狗吃月亮”之说心存疑惑为线索展开描写,通过“我”和表弟的所见,再现了月食开始和结束时的景象,又通过“我”和表弟的所闻——听爸爸的话,揭示了月食产生的科学知识,最后以表弟释疑,要告诉奶奶不是“天狗吃月亮”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可以分成三部分:第1 节为第1 部分;第2、3、4 节为第2 部分,具体描写月食发生时的景象及月食形成的原因;第5、6 节为第3 部分,描写月食结束时的景象。

二、学情分析

由于经历了两年多课改实践的锻炼,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学生思维敏捷、学习主动性强,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较好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主动积累语言的积极性,语感能力较强,有独特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较高的朗读水平,能针对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三年级的学生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在阅读中初步体会关键词语、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其思维活动主要就是运用表象来进行的直观形象思维,很难想象出由文字所描绘的动态画面。儿童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月食是一种很少见到的自然现象,全班同学都没有亲眼见到过这一奇妙的自 4 然景观,但他们求知欲强,对《看月食》这篇课文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在感受形象的同时,看到的景象和词句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学会本课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转”“背”,积累“半信半疑”、“果然”等词语。

本课需在阅读中认识“点、锣、完、镰、刀、钩、铜、旧”8个生字,教学中要根据生字本身的特点,在字音和字形上有所侧重。如:注意引导学生归类:“锣、镰、钩、铜”4 个生字都是金字旁,这4 样东西都是用金属制造的,教学时要多让学生将字形与字义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有效地记忆字形。“镰”重在指导学生注意右边书写笔顺;“钩”则应指导与“钓”的区别。借助图画,理解“锣”“红铜色”。

目标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并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口头介绍月食现象。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采用范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边指导边评议,让学生在情感朗读中推敲、品味语文魅力,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语言优美,应注意引导学生去诵记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使学生养成诵记好语言的习惯,不断提升语言素养。

结合默读课文了解月食发生、结束时的景象进行。让学生默读想像月食发生和结束时景象,再把月亮变化的图示画下来,根据所画的图示来完成“课文内容填空”,这样就将阅读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切忌为完成练习而练习,应当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语言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语言和思维。

目标三: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民间传说,是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而自己想出的一些缘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的热情;学习从小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以上目标涵盖了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的内核;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四、关于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所述月食的现象对学生而言没有真切感受,月食的成因更是一 抽象的概念。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调动学生的感官,化抽象为形象,是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的重点。

(一)初读课文,设疑激趣

教师通过设计发人深思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情绪带入浓厚的求知氛围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望,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主动参与学习。教学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感知教材,并尝试着独立理解词语、句子、段落的意思。阅读过程不仅是认知过程,而且是心理体验过程;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这个过程表明学生是已知的学习者,是有能力的学习者,这为学习过程奠定了积极的心理基础。

(二)抓住重点,细读品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感悟,感悟是学生在读书时自己咀嚼语言文字所获得的独特感受。我们为学生营造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注意有的放矢的启发引导,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条件去读书研究,反复诵读品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知道什么叫月食,月食过程中月亮形状的变化及月食形成的原因。教学时要抓住这一重点,从品味词句,体会语言美入手,加深理解课文内容。课文所描写的月食是月全食,第四段和第六段写了月食由初亏到复圆的全过程。文中有很多比喻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月亮形状的变化。在教学时,抓住这一系列优美词句,反复让学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体验,准确地掌握课文内容。如在讲读看月食这一部份时,设计如下问题导读:月食前,天空中的月亮是怎样的?月食时,圆圆的月亮发生了什么变化?月亮复原时,变化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细读课文,然后找出有关词句,通过朗读、复述、再填空等强化训练,仔细品味。好文章不厌百回读,每读一遍都要让学生说说自已又知道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把课文内容和字词句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实践操作,内化生成

学生对爸爸所作的解释不容易理解。在教学时,要联系实际,突破这一难点。实验演示最容易使学生加深理解。有条件的可用三球仪作演示,无条件的,可用台灯(表示太阳)、小球(表示地球)、拳头(表示月亮)作演示简单方便,学生也容易操作。学生看到了地球和月亮的运行情况,就会明白当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挡住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月亮上,在月亮上出现了地球的阴影,就形成了月食。这时,学生很容易地解决了初读课文时设下的疑问:奶奶说月食是天狗吃月亮是不对的,只是一种传说,同时,也与妹妹一起认识了月食是怎么一回事了。让学生默读想像月食发生和结束时景象,再把月亮变化的图示画下来,然后根据所画的图示来完成“课文内容填空”。这样就将阅读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结合起来。

(四)语言实践,深化认识

这一过程是学生在体验、感悟、内化的基础上,对整个学习内容的巩固、运用、拓展阶段。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能力乃至自身的生活经历、认识经验的综合运用。学生自由地表达主观感受,是对习得的言语的最好的实践。让学生对这些说法谈谈自己的认识,旨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知道要了解一些自然、生理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就要多观察、多学习、多思考。所以在组织交流前,应当让学生先就自己感兴趣的一种说法,去查阅有关的资料,或询问有关人员,了解打喷嚏、耳朵热、眼皮跳„ „ 等生理现象是怎么产生的,6 然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选一个写一写。

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本,书声朗朗

语文课堂里的书声朗朗是语文课的一个特质。读书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新课程标准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在本堂课中对文中学生能读懂的部分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如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两种观点的梳理,还有第四节爸爸的话,可以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鼓励学生抓住优美动人的语言文字,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的感情读、试读、对比读、评读等,来反复品味,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体验。好文章不厌百回读,每读一遍让学生所说自己又知道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把课文内容和词句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二、触摸语言,感受母语

语言是民族的根,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作为目标提了出来。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之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而这一切不会自动显露,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感受语言,体味语言。

对词句的理解、记忆应该伴随着形象。在教“半信半疑”一词时,我先问学生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与“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然后结合最后一节板书“半信半疑”和“深信不疑”,再让学生想象并表演他半信半疑的样子,以此来形象地理解这个词。这样,这个词语贮存进学生的词汇仓库时就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十分鲜活的。

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和领悟词句的内涵,培养语感。如“果然”和“仍旧”两个词的理解,分别与第三节和第二节的描写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自然而然悟到他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三、动手操作,深刻体验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头上”。儿童看别人操作和自己动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有感受,有体验,进而深入理解。培养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强调在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环境,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的操作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进行实践活动。如如何让学生了解月食产生的原因?教师自己在前面用实物演示学生观看,或花费人力、物力设计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与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效果有明显的区别。笔者在教学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小组提供一只三球仪。让学生自己一边动手演示,一边练习说话:“月食开始了,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一会儿只留下个红彤彤的圆影子。为什么会出现月食呢?原来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的中间,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月球上,就产生了月食。”课文中抽象的天象成因,不用教师的讲解,在学生自己的操作演示中全明白了,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语言实践,提升能力

关于月食成因这一科学知识,有些学生一时搞不明白,教师不必在这上作太多的纠缠,7 学生对此只要有所了解,知道月食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而不是传说中的“天狗吃月亮”即可。因为,对这一科学常识的掌握不是语文学科本身的任务,我们应把引导学生把这一原因说清楚,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通过创设语言活动的氛围,让学生扮演角色文中的父亲,把自己读懂的关于月食的成因告诉大家,在这样的活动中,记住月食的成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教学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与语言“亲密接触”,让语言首先在孩子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然后在他们的心中活起来,最终嵌入他们的生命历程。

上好课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纷纷告诉我课文里讲的是日全食,我还知道有日环食,月全食„„看到学生这么兴趣足,感觉课成功了一半,但还是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当学到月亮发生变化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这样亲身体验才能记得牢,而不应该老师全权代劳。此外,在把握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和理解科学道理这两者间的关系上,还不是最佳状态。

将二期课改的精神落实到平时的每一堂课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想,只要方向对了,路再远,也总会有抵达的一天。

关于训练材料

当天空慢慢暗下来时,我独自一人靠在阳台的扶手上,仰望着天空,等待着月亮的出现。

一会儿,天空中露出了月儿的影儿,浅浅的,羞答答的月亮正探出小脑袋,认为没有动静,便一扭身,出现在了天空。瞬间,黑暗的天空似乎挂上了一盏明亮的灯,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纱。我望着那悬挂在天空的月儿,畅想着„„可是没过一会儿,月亮在乌云的簇拥下,不见了。这多扫兴啊!可我仍依旧等待着月亮的出现。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月亮才再次出现在了天空,这次比上一次更晶莹透亮,更加皎洁。突然,空中飘来了一朵云,遮住了月儿秀丽的面容,此时,月儿用她的清辉给云朵罩上了一层浅浅的金边。金色的云,迷人的月,镶嵌在黑色的天空中,看起来显得格外舒服。

又这样过了几个小时,月亮又一次隐去了,天空一片黑暗。可我仍不住地遐想„„我要飞上天,我要和月亮更亲密地接触!

已经很晚了,大概今天月亮不会出来了,但我仍靠在阳台上,仰望着天空,继续等待着月亮的出现„„

1、根据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一会儿,天空中露出了月儿的影儿,(),()月亮正探出小脑袋,认为没有动静,便(),出现在了天空。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月亮才再次出现在了天空,这次比上一次更(),更加()。

2、用-------划出文章中的一句比喻句,并正确地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依旧()

秀丽()

遐想()

皎洁()

4、照样子写词语。例:羞答答

5、你还知道有关月亮的哪些知识,请写下来。

第四篇:36.看月食

36、看月食

一、组词

廉()模mo

没mei 蠕()挨()镰()

mu

mo 儒()唉()眉()啰()印()

转zhuan 媚()锣()映()

zhuan 棍()疑()盆()

朴()混()凝()盘()

仆()笼()劈()辟()

绞()拢()僻()避()

咬()

二、按要求改写句子。

1、只要震动不停止,声音就不会停止。(改成反问句)

2、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比喻句: 拟人句: 联想句:

三、阅读。

1、“半信半疑”的意思是(),表弟的相信表现在()。

2、表弟紧紧挨着我,轻轻问:“姐姐,月亮被天狗吃掉了吗?”中“紧紧挨着”表现出表弟()。

3、第5节中的果然的意思是();事实指的是(),预料指的是()。

4、“最后,月亮整个儿从黑影里出来了,仍旧是远远地,像大玉盘是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光。”

(1)句中“仍旧”表现出()。(2)本句与前文的()这句话相呼应,表现出()。

5、仿文中第六节用“不是——是——”造句。

6、月食就是()。

第五篇:36、看月食

36、看月食

教学目标: 知识:

学习本课5个生字,能读准文中的多音字“没”“转”“背”。能力: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按时间记叙的叙述顺序。

2、流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背诵课文第3节和第5节。情感:

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2、了解月食发生时的景象以及月食的成因。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师:有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有时候又大又圆的月亮忽然像被什么东西咬掉一块似的,甚至慢慢地全都看不见了,一会儿又慢慢地复原,这种自然现象叫“月食”。(板书:月食)

2、你们想知道月食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月食。(板书:看)

3、齐读课题

二、学生自学,互相交流

1、自学要求:

(1)轻读课文,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读通句子。(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关于月食现象有两种不同解释,奶奶说月食是什么?爸爸说月食是什么?用“——”划出来。

2、交流

(1)月食、黄昏、木棍、镰刀、细钩、吞没、仍旧、红铜色、半信半疑、闪闪

发光

(重点指导“镰”,部首及右半部分的笔顺。)(2)分节指名朗读课文。

(3)奶奶说月食是什么?那爸爸是怎么认为的呢? 师相机板书。

奶奶 爸爸

天狗吃月亮 地球挡住了太阳光(1)分角色朗读奶奶和爸爸的话。

1)奶奶笑着说:“现在叫月食,我们小时候叫天狗吃月亮。人们担心天狗吞掉月亮,就拿着锣呀,脸盆呀,用木棍敲着满村跑。敲着敲着,就把天狗吓跑了。”

提示:奶奶是笑着说,指导朗读。

2)爸爸微笑着说:“不是天狗吃月亮。当月亮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进入地球的黑影时,太阳光找不到月亮上,就发生了月食。等到月亮转出地球的黑影,它又会亮起来的。” ○1看视屏

○2读准“转”和“背”这两个多音字。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地球挡住了太阳光而产生了月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 月亮发生的变化。这是文章第2 小节,老师来读一读,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 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请用“~~~”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1)交流

出示: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光。2)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

2、月食之前的景色多美啊!月食开始后、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你读读课文中3和5小节,找到课文描写月食过程中月亮变化的语句。(1)生交流(2)看视屏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慢慢地,月亮成了_____一般,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越来越暗。最后,细钩也不见了,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______。(4)师生合作朗读第4节

3、根据第5小节完成填空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弯弯的细钩,接着像______,像_______,像______,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整个儿从黑影里出来了,仍旧像______。

4、下面,同桌两人合作,一位同学说说月食开始后,月亮的形状是如何变化的,另外一位同学说说当月亮转出地球的黑影时,月亮又是如何回复成一轮圆月的。

5、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月食不是(天狗吃月亮),而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一起读最后一节。(板书 不是 是)

四、总结全文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奶奶这种迷信说法还有很多,比如说打喷嚏是有人在想你,眼皮跳就意味着会发生不好的将会发生,但是这些说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我们要勇于打破迷信,并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

板书设计:

36、看月食

奶奶 爸爸

(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教学反思: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aoxue/9/230475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