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关于《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关于《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第一篇:关于《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关于《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白求恩大夫把手术台当成阵地,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做手术的经过,感受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2、板书课题。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简介白求恩。从国籍这个角度看,他是我们的客人吗?

3、打开书,快速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白求恩说的哪些话跟题目有关系?

出示句子:(齐读)

手术台是医生是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

师:读了刚才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反问句)你是眼睛真亮,谁能把藏在这个问号里的意思读出来。

师:你读得真棒!知道白求恩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生转换句式。

4、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阵地应该是个怎样的地方?(炮火纷飞,硝烟弥漫,要流血和牺牲的地方)

师:你说的真好,那你们觉得白求恩的手术台旁有没有危险呢?(有)

二、潜心会文,感受“危险”,感动“坚守”

感受“危险”

1、过渡:是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有这样的体会?请你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并读一读。

交流:

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

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

“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

师:读着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是呀,白求恩所在的小庙是多么的危险呀,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选择其中之一进进行行重点朗读。

师:再读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新发现?(情况越来越危险)

感动“坚守”

2、过渡:是呀,小庙已经摇摇愈坠,小庙已经岌岌可危,在这里多呆一刻,都有生命的危险,在这里多呆一刻,都有被落下来的炮弹炸得粉身碎骨的危险。撤离迫在眉睫,撤离刻不容缓。可是,身处险境的白求恩撤离了吗?(没有),那他在做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地再读读课文的2-4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从画出的白求恩的言行中,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求恩,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重点交流以下句子:

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扔在盘子里。

从白求恩的动作当中,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求恩?(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毫不慌张)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你能读出这份镇定自若吗?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是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想:白求恩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这几句话?(毫不犹豫,坚定,对工作极端负责)那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读着,读着,白求恩那鲜活的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随机指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师长让你离开,你为什么还不离开呢?

火快烧到手术台了,小庙也快要倒塌了,请您离开吧?

白求恩同志,这里有生命危险,难道你不怕吗?

白求恩同志,您是外国人,我们要为你的安全负责,让您离开是师长对您的关心呀!

师:听着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真是感动,觉得你们真正走进了白求恩的心里。同时,我们也不禁对他肃然起敬。让我们再次读读这句话,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求恩呢?(不知疲倦,不顾个人安危)读出你的感受来。

3、过渡:齐会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胜利结束了。而,出示:

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师:同学们,三天三夜共有多少小时?想象一下,还有三小时白求恩在干什么?

师:是呀,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一刻也没有休息,坚守住了手术台这个阵地,同学们,这该是怎样的六十九个小时?

三、延伸拓展,感叹“精神”

1、白求恩在是国只待了短短的一年半的时间,却留下了无数让人感动的故事。出示资料: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

1938年10月的一天,白求恩率领的医疗小分队冒着漫天飞雪,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傍晚,他们来到雁北(山西北部)灵丘县河浙村九旅后方卫生部。进了屋,白求恩一边脱雨衣,一边对古部长说:“走,我们到病房看一看。”“休息一下再去吧!”古部长回答道。

白求恩十分严肃地说:“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伤员在等着我们呢。”医护人员见他很坚决,只好和他一起走进了病房。白求恩不顾白天行军的劳累,一口气检查了三十多个伤员,其中有五名需要立即动手术。白求恩饭也顾不上吃,就开始做手术。

有一个叫许庆成的战士,他在战斗中右手受伤,流血不止,处于昏迷状态。他躺在担架上嘴里还断断续续地叫着:“白……大夫……”他失去了知觉。大家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医生走到他跟前,掀开被子一看,被眼前的惨状惊呆了!担架上流了一大摊血,右胳臂断了,只有筋肉还连结着,上面全是泥土。凭着他的经验,这伤员已危在旦夕。

就在这时,白求恩从几十里之外匆匆赶来了,嘴里说着:“孩子,我来了!”说完迅速检查伤情,立即进行手术。这时,伤员体温很高,生命已经很危险了,马上输血,伤员的生命还能救活!在场的医护人员纷纷要求献血,白求恩坚定地说:“我是O型血,万能输血者,快点准备吧!”大家坚决不同意。“别耽误时间了,救伤员要紧。’油求恩微笑着说。鲜血,白求恩大夫的300毫升鲜血,缓缓地流进中国战士的血管里。伤员得救了,白求恩高兴地说:“能救活一个战士,就等于消灭许多敌人。”

同学们,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抢救伤员时,不慎刺破手指,感染上病毒,高烧、呕吐不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白求恩忍受着巨大的病痛;安排好了如何组织手术队支援前线,并给上级写下了最后的遗嘱,1939年11月12日凌晨5时20分,白求恩因治疗无效,牺牲在一户农家的土炕上。

你们读了以后,觉得,他是我们的客人吗?(讨论)

白求恩牺牲了,他倒在了自己工作的岗位上,他倒在了异国的土地上,但他坚守住了自己的阵地,他用自己的生命铿锵有力说:

“手术台是医生是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无私地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毛泽东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赞扬道,白求恩同志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一个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人,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学习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就是国际主义精神!同学们,让我们学习白求恩的这种精神,让他的话永远响在我们耳畔:“手术台是医生是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最后,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读余年峰这首纪念白求恩的诗歌,一起来缅怀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师结:人生是一个舞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块阵地。我们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阵地?我相信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定会有所感悟。

第二篇:《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一、导入

板书手术台,“手术台”是什么?(医生用来给病人做手术的台子。)板书阵地,“阵地”是什么?(军队为战斗而占据的地方。)手术台怎么就和阵地产生了联系?

手术台怎么就成了阵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十一课《手术台就是阵地》(补充课题)请同学们响亮地读一读课题。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白求恩)你对白求恩了解多少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介绍白求恩)

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的不错,请同学们看这样两张照片:这是白求恩在加拿大的故居,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来这是一幢精致甚至豪华的二层楼房。而这是白求恩在中国居住的地方。在中国人们被肆意杀害,在中国最苦难、最需要帮助的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很自然地就成为了我们中的一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他在中国战场上的一个片段,请同学们翻开书82页,按照自学要求自己来读一读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1)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会认字的读音。

(2)观察会写字,记住字形。

(3)画出并理解不懂的词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或与同桌讨论)

(4)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第一组生字:挨、斗、结

2、我们再来看下一组生字,(庙、瓦、帘)

记住字形,放回句子中读一读。

3、我们再来看一组词语,(出示:镇定 敏捷 争分夺秒)你发现这组词语都是写谁的?(白求恩)有人说词语是有温度的,词语是富有感情的,谁能通过朗读,让

我们看到那个镇定、敏捷、争分夺秒的白求恩?

4、我们再来看最后一组词语:陆续、继续、连续陆续: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中间有间隔。

课文中指从火线上先先后后不时抬下伤员来。

继续: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指原来做某件事,中间被其他事耽搁后,接着再做下去。联系课文内容,白求恩正在给伤员做手术时,有人来传达师长请他撤离的决定,白求恩沉思后作出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自己留下和战士们在一起的决定,然后又接着给伤员做手术。

连续: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指不间断地做下去。课文中指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不间断地工作了69个小时。

四、回读课文

看来同学们字词学习的非常不错,现在让我们再次翻开书,走进战火纷飞的年代,走近白求恩。找几名同学来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最流利。

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对话特别多,你找到了吗?让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

五、概括文中主要内容

六、小结

第三篇: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

2、学习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和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手术台就是医生的阵地”这句话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质疑问难。

1、板书课题,引导质疑:看了课题你心里想什么?

2、这些问题正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我们学习课文就知道了。

二、自读自悟,感知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主要人物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用“﹏”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3)“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这句话是谁说的?

(4)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在不懂的地方标上“?”,准备交流。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准。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座一起读,可以离开座位找朋友读。)

三、由表及里,读透课文。

1、检查交流。

2、教师简介白求恩。(投影)

3、什么情况下白求恩把手术台当作阵地?他是怎样坚守阵地的?

4、“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这句话是在第几自然段,在这一段里,白求恩一共讲了几次话?画出来,多读几遍。

5、引读。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白求恩说——。

6、(出示小黑板)白求恩讲的两段话。齐读。(1)讨论并交流:白求恩两次答话的语气有什么变化?哪句话最使人感动?为什么?

7、既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而且课题也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8、也就是说,白求恩把动手术抢救伤病员看成和打仗一样重要,他要像战士坚守阵地一样坚守手术台,所以说——

9、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争论:白求恩说:“我不是你们的客人。”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请大家发表意见,谈谈自己的看法。小组讨论。

10、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无私地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11、分角色朗读

四、展开想像,读活课文。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会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三天三夜共有多少小时?

2、想象一下,还有三小时白求恩在干什么?

3、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一刻也没有休息,坚守住了手术台这个阵地,多么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五、存疑探索,延续兴趣。

1、总结全文。(略)

2、存疑探索,指导阅读。

师:白求恩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对同志极端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次为伤员做手术时不幸中毒,以身殉职,毛主席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纪念白求恩》,号召全国人民向白求恩学习。你们想了解更多白求恩的事迹吗?老师这里有几本介绍白求恩事迹的故事书(出示书籍),谁愿意看,下课可以到老师这里借阅。

教学意图:

《手术台就是阵地》讲的是加拿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以手术台为阵地,在形势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坚持为伤员做手术,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的动人故事。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来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首先,一开始就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通过这些质疑,激起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从疑入手,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接着,根据学生的质疑和课文主要内容,把解决“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和“白求恩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这两个疑问做为重点,让学生主要围绕白求恩与卫生部长的对话进行讨论和争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学生经过积极思维,逐步理解了白求恩冒着生命危险坚守手术台这块阵地,不把自己当做客人,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自己的事业的行为,是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的表现。

第四篇: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新词,2个多音字“大”、“空”

2能用“敏捷”“争分夺秒”造句。体会“陆续、继续、连续”的不同,并能够恰当运用。

3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理解

4朗读课文。

5了解白求恩大夫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坚守阵地,连续三天三夜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动手术的事迹,感受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危险环境和白求恩大夫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坚持手术台这块阵地做手术的语句,体会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三.难点:

理解白求恩大夫说的一段话。体会2、3、4自然段的写法,并能够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一段话。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课文摄影插图,同时放激烈的炮声录音。教师讲述: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野战医院紧张抢救伤员的情景。看,这位外国医生不顾个人安危,正在为伤员做手术,他说:“手术台就是医生的阵地”(板书: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个外国医生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学了这节课,我们就有了答案。

(二)课堂预习

1.提出预习要求,进行预习。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出来,反复读几遍。

(2)再读课文,用—画出不懂的词句。能解决的。

(3)思考: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用了几个自然段来写的?

(上述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进行,时间不少于10分钟,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2.检查预习。

(1)指读课文。(检查是否通顺)

(2)出示卡片,检查生字词读音情况,相机提问对部分词语的初步理解。

(3)提问:这篇课文用了几个自然段写了谁的什么事?

3.简介白求恩。

(三)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了解战斗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战斗形势。)

2.简介齐会战斗。

3.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二)理解第二自然段。

1.投影出示练习1(1):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白求恩是怎样抢救伤员的?

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为三、四自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3.议答。

(1)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说明了什么?

(说明小庙离战场非常近离战场近有利于及时救治伤员,但白求恩工作环境非常危险。)

(2)炮弹落在小庙前是怎样危险的情形?(生答师相机板书:弹落庙前)

(3)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下,白求恩是怎样工作的?

引导学生抓住“仍然”“镇定”理解。“仍然”是什么意思?结合上文怎样理解?你体会到什么?(白求恩给伤员动手术两天两夜没休息,现在环境更危险了,他还是那样工作。意在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哪个词可以说明白求恩在镇定的做手术?(教师相机板书“镇定”“敏捷”)

(4)完整地口答练习1(1)题。

(5)朗读。指导朗读把危险形势的词语读急促些,怎样工作的重点词语读得重一些。教师范读,学生练读,体会白求恩不顾个人安危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6)提问: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重点写了哪两方面的意思?

(教师提示方法帮助学生概括: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白求恩仍镇定地为伤员做手术。)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继续出示投影练习1(2):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白求恩是怎样对待伤员,对待自己的?

2.学生默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进一步深入理解。炮弹不停地在小庙周围爆炸说明了什么?(联系上文,形势越来越危险。)而对师长的决定,白求恩“沉思”是什么意思?对待伤员和自己,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板书:周围爆炸继续手术)

4。理解白求恩的四句话。

(1)投影出示,指读。

(2)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主要说的是什么。

第—句,感谢师长关心。第二句,理解好比喻句。白求恩把抢救伤员当作打仗,手术台就是打仗的阵地。第三句,战士没有离开阵地,我就不离开手术台。第四句,我是八路军战士不必优待我。(读懂每句话是本册阅读训练重点,为读懂自然段训练做准备。)

(3)讨论:由这四句我们从中体会到什么?

(白求恩对同志极端负责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5.朗读全段,进一步深人体会白求恩的崇高品质、伟大精神。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引导联系第二段试着自己总结。(方法迁移,学生尝试总结。)

1.接着出示课后练习1(3):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白求恩又是怎样工作的?

2.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独立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依照2、3自然段的方法抓“落下瓦片”“门口布帘烧着,火苗向手术台扑来”“仍然”“争分夺秒”等词语深入理解。(板书:火苗扑来争分夺秒)

3.依2、3自然段方法,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主要意思,体会白求恩的崇高精神。

(二)理解第五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理解第五自然段。

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并出示上节课板书。

1.指读,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说明了什么?

2.出示插图投影,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白求恩同志在越来越险恶的环境下是怎样连续工作69个小时的?(中上等学生可加上合理的想象,具体地说说白求恩当时抢救伤员的浯言、动作、神态等。)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播放自制的符合2—4自然段内容的炮弹爆炸等越来越紧张的场面的录音,学生同步朗读。(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促使白求恩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内化。)

(三)完成课后练习3、4、5题。

板书:

手术台就是阵地

小庙——手术台——阵地

弹落庙前——镇定

敏捷

周围爆炸——继续手术

连续工作69个小时

火苗扑来——争分夺秒

第五篇:《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白求恩大夫把手术台当成阵地,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做手术的经过,感受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国际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知识目标:联系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汇。

二、教学重点:

了解白求恩大夫把手术台当成阵地,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做手术的经过,感受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国际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白求恩大夫所说的话。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阵地”,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体会:阵地是战士保卫祖国,消灭敌人的战斗的地方。阵地是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能丢失的。解放军叔叔打仗时常常说“人在阵地在”。)

请再读课题,想一想:把哪儿当成了阵地?(手术台)“手术台”是专门用来干什么的地方?(医生抢救病人、为病人动手术的地方)当你读课题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疑问呢?(手术台怎么会是阵地呢?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他在这个阵地上怎样战斗的呢?„„)这些问题正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学习课文后就可以知道了。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课题是由谁的话演变而来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来的?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两个问题。

(学生读文后,明白:“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是由白求恩大夫的原话“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演变而来的。他是在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坚守阵地不撤离时说出来 的。)

2、简介白求恩。(白求恩: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他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出示句子:“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

请你读一读白求恩大夫说的这句话,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同桌讨论。

(这里的阵地就是岗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工人叔叔的岗位在工厂,农民伯伯的岗位在田野,老师的岗位在课堂,医生的岗位在手术台,所以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这句话是比喻的说法。白求恩大夫把抢救伤员当作打仗,白求恩把动手术抢救伤病员看成和打仗一样重要,他要像战士坚守阵地一样坚守手术台,所以说手术台就是医生打仗的地方。这句话充分地表现了白求恩大夫坚守岗位,对工作的极端负责。)

(三)抓住重点,精读感悟

1、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最能感受到白求恩大夫坚守岗位和对工作的极端负责?请默读课文,找到有关的语句并画出来。(学生默读勾画)

2、画完的同学把自己找到的语句有语气地读一读,体会当时的感受。(生自读体会)

3、请你在四人小组中把自己找到的语句读一读,然后谈谈感受。(学生小组讨论,谈自己的感受。)

4、请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从哪儿可以感受到白求恩大夫坚守岗位,对工作的极端负责?谁愿意把自己最感动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在学生读自己最感动的语句的同时,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指导朗读,以便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

②“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板书:情况 :危急————镇定)

③“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我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板书:更危急————坚守阵地)

④“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火苗向手术 台扑过来。”“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板书: 十分危急————争分夺秒)

⑤“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

5、课中小练习:区分“陆续、继续、连续”

在课文中出现了:陆续、继续、连续这几个词,它们都有接连不断的意思,但是又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你能分清它们的不同之处,选出正确的词来填空吗?

出示课件:自由练习填空,分清三个词的差别。我军的伤员()从火线上抬下来。白求恩低下头,()给伤员做手术。

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工作了69个小时。

(四)引导争论,再次感悟

在“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那样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师卫生部长恳求白求恩离开阵地,白求恩说:“„„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究竟白求恩大夫是不是我们的客人?那为什么他要说自己不是客人呢?不是客人,那又是什么人呢?请大家发表意见,谈谈自己的看法。(生各抒已见:白求恩是加拿大人,来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当然是我们的客人。可是他不把自己当作客人,而是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所以他又不是客人。)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无私地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

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一刻也没有休息,坚守住了手术台这个阵地,多么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五)总结全文。

学完了这篇课文,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工作的故事,让我们深受感动。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他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国际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 :

手术台就是阵地

情 况:

危急

更危急

十分危急 白求恩:

镇定

坚守阵地 →

争分夺秒

对工作认真

对同志热忱国际主义精神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