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等量关系》教学设计

《等量关系》教学设计



第一篇:《等量关系》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等量关系》教案设计

(王念凌)

教学目标:

1、可以通过姚明与妹妹的身高学会解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会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学会解答简单的方程。教学难点

学会用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和解决含有两未知的数学问。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1)根据生活经验想象老师和学生玩跷跷板的情境,跷跷板会怎样?

(2)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设计意图:创设和老师玩跷跷板的情境,并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2.观察主题图。(课件逐一出示动物玩跷跷板的情境图)(1)观察图上信息,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

(2)用语言描述当跷跷板平衡时谁和谁的质量是相等的。

(3)全班交流,发现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3.揭示课题。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这就是等量关系。(板书:等量关系)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根据数据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表示等量关系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64页第二幅情境图。

(1)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收集并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请你表示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

提示:可以用画图或文字的形式表示这些等量关系。师:哪两个人的身高有关系?(同桌交流,全班汇报)预设 生1:画图表示如下:

生2:我用式子表示,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2.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同学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①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②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③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思考:与上一问题相比,哪些是同一等量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 哪些是上一个问题中没有的等量关系?它是怎样得到的?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说出自己的发现。

小结:刚才我们在他们的身高关系中竟然找到了这么多的等量关系,还发现了同一个等量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填空。(1)果园里有桃树a棵,平均每棵桃树收桃子360千克,果园共收桃子()千克。

(2)打字员小王每分打字90个,一份稿件她打了m分还剩c个字没打。这份稿件一共有()个字。

(3)苹果和香蕉的单价分别是每千克4.5元和6元,买x千克苹果和y千克香蕉共需要()元。

(4)五个连续的整数,其中最小的数是n,这五个连续的整数的和是()。2.完成教材65页1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和描述平衡时跷跷板两边的情况,再用式子表示等量关系。3.完成教材65页2题。

结合具体情境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可以画图表示,也可以用式子表示。

四、全课总结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1只鹅的质量=2只鸭子的质量+1只鸡的质量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第二篇:四年级《等量关系》教学设计

四年级《等量关系》教学设计

四年级《等量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4-65页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功能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通过跷跷板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通过反复体验感知找出等量关系,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学习方程、解方程及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知道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示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

教 法: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发现等量关系,并能用语言和算式来表述,并在反复体会和深入探究中多角度理解等量关系。

学 法: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由直观到抽象,在探索和交流中感受、体会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周末都喜欢去哪儿玩?为什么?

生:公园、游乐场等。

2、出示跷跷板:

①师:喜欢玩吗?说说玩跷跷板的感受?

生:起、落,有意思。

②师:看图并说说三幅图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1)1只鹅比2只鸭重

(2)3只鸭比1只鹅重

(3)1只鹅与2只鸭子和1只鸡一样重

二、合作探究

1、初步感知等量关系

师:跷跷板怎样就平衡了?你能尝试表示这组相等的关系吗?

生:1只鹅的质量等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

1只鹅的质量=2只鸭子+1只鸡的质量

师:像这样的关系,我们就称之为等量关系。

2、进一步体会等量关系

①师:生活中有很多的数量关系,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著名的篮球运动员姚明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特别高)对呀,他的身高是226厘米。笑笑和妹妹跟姚明比了一下身高。(出示妹妹、姚明和笑笑身高关系)

②读懂信息:哪两个人之间的身高有关系?什么关系?

③你能表示出妹妹、姚明和笑笑身高的关系吗?

合作要求:

1、借助体现数量关系的句子,理解、抓住关键句子。

2、可以用文字、画图等形式来表示,选你们喜欢的方式。

④展示汇报:

师:哪一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合作结果?

生:文字、式子、画图。

⑤小结

说说怎样找等量关系?

3、多角度认识等量关系

师:老师从刚才的信息中也找到了一些等量关系式,我们一起来看看,你能看懂吗?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师:观察这3个等量关系式 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生:妹妹身高有两种表示形式,通过妹妹身高的两种形式我们得出了又一个等量关系即: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师:看来同一等量关系有不同的表示形式,还可以从不同的表示形式中获得信息中没有的等量关系,找出这些等量关系对我们以后的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一练”第1题,第2题,第5题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

寻找我们身边的等量关系

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1只鹅的质量=2只鸭子+1只鸡的质量。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第三篇:《等量关系》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等量关系》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利用等量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单把这项知识拿出来理解,学生就会有些茫然无措。为了使学生对等量关系有直观的理解,并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这种关系,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两个方面: 1.关注“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本节课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跷跷板导入,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借助课件直观演示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平衡和不平衡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从生活情境中感知等式,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情境。在不断寻找和交流中,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找到等量关系。2.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教学建议

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讨论、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到等量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在表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找到各种等量关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1)根据生活经验想象老师和学生玩跷跷板的情境,跷跷板会怎样?

(2)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

设计意图:创设和老师玩跷跷板的情境,并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2.观察主题图。

(课件逐一出示动物玩跷跷板的情境图)(1)观察图上信息,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

(2)用语言描述当跷跷板平衡时谁和谁的质量是相等的。(3)全班交流,发现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

3.揭示课题。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这就是等量关系。(板书:等量关系)设计意图:跷跷板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同时又是体现等量关系的生活原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量关系。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根据数据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表示等量关系的方法。课件出示教材64页第二幅情境图。

(1)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收集并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请你表示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提示:可以用画图或文字的形式表示这些等量关系。师:哪两个人的身高有关系?(同桌交流,全班汇报)预设 生1:画图表示如下:

生2:我用式子表示,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2.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同学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①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②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③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思考:与上一问题相比,哪些是同一等量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哪些是上一个问题中没有的等量关系?它是怎样得到的?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说出自己的发现。

3.小结:刚才我们在他们的身高关系中竟然找到了这么多的等量关系,还发现了同一个等量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意图:由于这三句话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先把第二幅情境图全部出示给学生,再让学生自己进行审题、分析,提高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然后确定等量关系,积累学生关于发现、表达等量关系的学习经验;最后展示并交流表示等量关系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等”的关系,明确等量关系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填空。

(1)果园里有桃树a棵,平均每棵桃树收桃子360千克,果园共收桃子()千克。

(2)打字员小王每分打字90个,一份稿件她打了m分还剩c个字没打。这份稿件一共有()个字。

(3)苹果和香蕉的单价分别是每千克4.5元和6元,买x千克苹果和y千克香蕉共需要()元。

(4)五个连续的整数,其中最小的数是n,这五个连续的整数的和是()。

2.完成教材65页1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和描述平衡时跷跷板两边的情况,再用式子表示等量关系。

3.完成教材65页2题。结合具体情境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可以画图表示,也可以用式子表示。

四、全课总结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布置作业 教材65页4、5题。

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1只鹅的质量=2只鸭子的质量+1只鸡的质量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第四篇:《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驻马店第二实验小学

王鑫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驻马店第二实验小学 王鑫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P109例2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学会等量代换的方法,接受等量代换的思想。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在小组活动中,主动参与,增强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找到中间量,运用相等的量进行代换。教学难点:体会等量代换的思考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应的学具图片。教学过程:

结合学校实施的星卡评价活动进行课前谈话:出示红星卡,喜欢它吗?想得到它可不太容易,说说怎样才能得到它?(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10张绿星卡才能换一张红星卡)这节课我们不可能得到它,但是得到绿星卡还是有可能的。老师发给你们的答题卡上都有一张笑脸统计表,由自己负责填写。只要大家能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大胆发言,敢于挑战并克服困难,你就可以得到一张张笑脸。如果这节课你能得到足够多的笑脸,就能换到绿星卡,有信心吗?

一、故事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听故事了,今天特意为大家带来一个曹冲称象的故事,(课件播放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曹冲聪明吗?为什么曹冲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生:因为石头和大象的重量是相等的。

师:大象和石头的重量是相等的,我们把这两个相等的量叫做 “等量”(板书)通过换一换的方法,知道了大象的重量,这里运用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等量代换(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有趣的互换方法,相信掌握了它你会变得和曹冲一样聪明。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借助课件,提出问题。

同学们玩过跷跷板的游戏吗?当什么情况下,跷跷板会平衡?动物乐园里的小动物们也在玩跷跷板的游戏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出示第一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又过来一只和它一样重的小羊,这时跷跷板怎样了?你明白了什么?(1头猪=2只羊)出示第二幅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1头牛=4头猪)

现在小牛想和小羊玩跷跷板,一只小牛需要和几只小羊玩,跷跷板才会平衡?出示第三幅图。

师:到底是不是8只,咱们来验证一下,看活动要求:1,两人一组,拿出学具袋中的小猪、小牛和小羊图片,通过摆一摆、换一换、算一算等方法寻找小牛与小羊之间的等量关系2,并把你的思考过程和答案与同桌进行交流,比比谁表达得更简洁,更清楚。

2、提生汇报,全班交流。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提不同的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并到讲台前展示代换过程。

生上台去摆,换,算。(1头牛等于4头猪的重量,1头猪等于2只羊的重量,可以用2只羊来代换1头猪,那么四头猪就需要4个2也就是8只羊来替换。所以1头牛的体重等于8只羊的体重。4×2=8,1头牛=8只羊。)

3、小结代换方法。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要解决小牛和几只小羊质量相等,可是小牛和小羊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们都和小猪有关系,是小猪的出现帮了我们这个大忙。3

我们可以通过小猪这个桥梁,先把1头牛换成4只猪,1头猪换成2只羊,4头猪就是4个2,也就是8只羊。小猪的作用可真大呀!(课件演示)

4,及时练习。

刚才我们用换的方法知道了小牛与小羊的等量关系,现在我们用这种方法来小试身手,看到小动物在称体重,可爱的鸡,鸭,鹅也来凑热闹了。

师:谁愿意把你看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师:一只鸡和一只鸭谁重呢。同桌讨论一下,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鸡和鸭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们都同鹅有关系。2只鸭=1只鹅,2只鸡 < 一只鹅,所以1只鸭比1只鸡重。师:这种方法对吗?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2只鹅=4只鸭,2只鹅 > 4只鸡,所以1只鸭比1只鸡重。(总结: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师:看来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解决。

师小结:要知道1头小牛和几只小羊一样重,就要找到它们和小猪有怎样的关系,要想比较鸡和鸭谁重些,我们就要找到它们和鹅之间的重量关系。以后再遇到找两种量之间的等量关系的问题,我们都要看看这两种量都和谁有关系,然后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智慧岛,看看智慧岛里都有什么问题在等着我们去解决?

三,勇闯智慧岛。

1,看,动物园里的小动物比体重,水果王国中的居民也来凑热闹,看看哪

些水果在称重量。(在这里,我们假设每个西瓜同样重,每个苹果同样重。)课件出示下图,谁愿意把你看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个苹果

师:那到底多少个同样大小的苹果和1个西瓜一样重呢?

请同学们独立解决,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2,接下来让我们来到题目大变脸,帮一帮图形宝宝的忙吧!△=□+□+□

□=○+○+○+○

△=()个○ △+■=240

△=■+■+■

那么 ■=()

△=()

3,像上面这样的例子都是通过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的,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问题,这里有100元钱,怎样才能换成零钱呢。

在人类很早很早以前,那时候还没有出现货币,人们怎么买东西呢?(只能用物品和物品进行交换)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你们想不想看看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进行交换物品的?

李家用1头牛可以换几套衣服?

学生独立解答,解答出来的同学每人可得到二张火炬旗。你想学一学古人换物吗,你想怎样进行交换?

四、换卡激励。

在有趣的互换中大家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推理已经学会了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也都得到了许多张笑脸,如果6张笑脸可以换2面火炬旗标志,3面火炬旗标志可以换一张绿星卡,看看自己得了几张笑脸,算一算这节课你能得到几面火炬旗,是否能得到一张绿星卡?

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是一个较为有挑战性的课题,因为当中的数学思想较为抽象。下面是我上完这节课的一些反思。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同时,等量代换的理论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了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

我把例题换成了做一做中的,1头小牛等于几头小羊这个问题,由于是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所以孩子会更加感兴趣。1头小牛等于4头猪,一头猪等于2只羊,那么1头小牛等于几只小羊呢?在学生发现了这些信息后,我先

给几秒钟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通过摆学具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等量代换是较为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尤其对于中下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借助形象学具的帮忙,通过动手的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换”的过程。

2、重视等量代换思维方法的归纳。

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课等教学辅助手段,用形象而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等量代换的方法,当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这一思想方法时,我又会及时地帮助学生总结等量代换的方法。例如,在例中,学生通过摆学具和独立的思考,知道了1头牛和8只小羊一样重。这时,我用形象化的语言归纳出:我们要解决小牛和几只小羊质量相等,可是小牛和小羊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们都和小猪有关系,是小猪的出现帮了我们这个大忙。我们可以通过小猪这个桥梁,先把1头牛换成4只猪,1头猪换成2只羊,4头猪就是4个2,也就是8只羊。小猪的作用可真大呀!同时,配合如下的板书,引导学生把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

板书:

4×2=8 这一思维方法的归纳,会让学生在处理后面的练习中,更加的得心应手,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3、根据实际重新编排处理教材。

在教学中,我对教材做了一个新的编排。首先,我把做一做中的习题做为例题来讲授,接着出示了练习二十四中的第6题,因为这两道题都是小动物称体重的问题,如果分开的话,会破坏掉创设的情境,另外,这两道题是有一定梯度,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接着我把原例题做为巩固练习中的第一题,另外,等量代换在图形类的题目中也有出现,为此把这类题做为练习的第二题,最后一题是古人换物,通过这一题,让孩子走近古人,做一回古人,体会了古代的人是怎样进行交换的,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中,也有一些地方处理得不是太满意的。例如,学生上讲台去摆一摆的时侯,我找了三个孩子,但他们采用的方法都是一样了,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应该下位子多看看孩子的操作,多问一问孩子们的想法,多呈现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另外,由于时间的原因,古人换钱这个环节进行得很匆促,没有起到预先设想的结果。

第五篇: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等量代换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教材109、111页内容。

教材分析:

教材在设计时,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当天平或跷跷板处于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重量是相等的。根据这一原理,从例2第一个天平图中可以看出,一个西瓜重4千克,从第二个天平图中可以看出,4个苹果重1千克,再要求学生思考1个西瓜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在这里还不能直接运用等量代换,而需要学生首先考虑: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一样重,4千克砝码和多少个苹果一样重呢?从而引导学生在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了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即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所以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一样重。

在学习例2之前,应向学生说明,这里的每个苹果同样重。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对等量代换有过感知,在教学时,激发学生的这种感知,牵出等量代换的思想,再在解决问题中,通过语言的表达和动画演示的直观经验,让学生体会这种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原理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难点:

能用等量代换的思想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生:听过!师:那谁来说说他是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的? 生说称大象的过程 师:聪明的曹冲用相等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从而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在这个故事里,曹冲应用了一种数学思考的方法,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等量代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重述曹冲称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已有的感知。

二、探究新知

1.读取信息,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1个西瓜 —— 4个1千克的砝码。)师:当天平平衡时,说明了什么?

生:西瓜重4千克。(或生:左右两边的物体是一样重的。师:也就是说1个西瓜重多少?

(课件出示:4个苹果 —— 1千克的砝码)师: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4个苹果重1千克。

(课件出示问题: 1个西瓜和几个苹果一样重?)

师:那么根据这些信息,怎样才能知道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是一样重的呢? 师: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等下再全班交流。2.学生小组讨论 【学情预设】

①1千克等于4个苹果,2千克就等于8个苹果,3千克就有12个苹果,4千克会有16个苹果,1个西瓜重4千克,所以一个西瓜=16个苹果。

②一个西瓜重4千克,1千克=4个苹果,4千克就有4个4,4×4=16,所以一个西瓜=16个苹果。

3.全班交流:点名汇报。(期间采用“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吗?”等语言让鼓励的更多的学生说一说)

4.师生共同总结:同学们,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了,非常好,现在请大家听听老师的想法:因为4个苹果重1千克,所以我们可以用4个苹果替换1千克,西瓜重4千克,就要替换4次,4×4=16,从而我们知道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一样重。(动画演示替换过程)

三、解决问题

1.师:解决了水果的问题,咱们再去畜牧场看看,动物们有什么问题。(课件出示:2只羊——1只猪 2头牛——?只羊)师:(指向第一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2只羊和一只猪一样重

师:那你能知道2头牛和几只羊一样重了吗? 生:不能。

师:那需要添加什么条件呢? 【学情预设】

①1头牛=?只羊。(肯定其想法,鼓励他举个详例来说明)(还可以补充怎样的条件)

②1头牛=?只猪

(课件出示条件:1头牛——4只猪)师:现在2头牛和几只羊一样重? 设计意图:通过找1头牛和几只羊是一样重的这个条件,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在农场里,不单单是猪、牛、羊喜欢玩翘翘板,鸡、鸭、鹅它们也喜欢。瞧,它们来了。

(课件出示P111第4题图)师: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 生理解图意并举手发言

师:那么,我想请问,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呢?为什么? 【学情预设】

①1只鹅=2只鸭,2只鹅=4只鸭,2只鹅比4只鸡重,也就是说4只鸭比4只鸡要重,所以1只鸭比1只鸡要重。

②2只鹅比4只鸡重,那么两边都去半后,1只鹅比2只鸡重,1只鹅=2只鸭,那么2只鸭比2只鸡要重,所以1只鸭比1只鸡要重。

师:同学们刚才在代换的过程中,为什么不用鸡去代换鹅呢? 生:因为2只鹅比4只鸡重。

师:那是不是说明,不相等的物体不能相互代换的呢? 生:是。设计意图:练习2的设置与前面的的例题和练习的条件有所不同,在此题中,只有鸭和鹅可以等量代换,而不能用鸡去等量代换掉鹅,从中等量代换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相等质量才能代换。

3.师:你们真厉害,连图形朋友也像找你们帮忙了,请看。(课件出示图形题)

设计意图: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练习4的设计意在为两种思想进行初步的链接。

4.师:你们的表现太棒了,再来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P111第3题。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练习中,都能找到单个物体与其他物体的等量联系,而此题最初是找不到这种等量联系的,那么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要多转化二步,这对学生的思维来说,是一个极大地提高。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等量代换。

师:这节课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问题,也可以用等量代换思想去解决。希望同学们做个生活有心人,找一找等量代换的例子。

五、作业设计

在实际生活中,找一找等量代换的例子。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aoxue/9/229651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