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和妈妈在一起》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和妈妈在一起》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因此,他们很容易理解动物母子之间的亲情,这样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情母子之间的亲情,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前几册教材泥塑内容的基础上,本节课作业难度上有了一些提高,比如:既要表现出动物的特点,又要表现出母子之间的新情,体现了教材的系统性和难度的递进性。
二、教学目标
通过泥塑过程,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在观察、分析动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通过想象小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回忆、观察、分析、表现动物与妈妈在一起的情景。
难点:动物的特征和情节的表现。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六、材料准备
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图片,彩泥或胶泥、泥塑工具(如尺子、牙签等)。
七、教学过程
1、语言进行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2、导入新课
(1)你从小最喜欢和谁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时什么样?
(2)动物和妈妈在一起时什么样?你能根据图片编个故事吗?欣赏教材中的图片。
(3)这些图片中有哪几种动物,各有什么特点?
组织小组讨论:小组之间利用自己课前搜集的动物图片,分析动物特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象:腿粗、鼻子长,耳朵大。
企鹅:身体椭圆,嘴尖……
3、提问:怎样用泥表现出动物特征。
讨论:
可以用揉、搓、压、捏、切挖和堆塑等手段来表现动物特征。如:河马的大嘴,可以用切挖和捏的方法;袋鼠的身体可以用堆塑的方法。也可以利用工具来表现动物的特征,如小乌龟壳上的花纹,可以用尺子压出。
4、提问:如何表现出妈妈和孩子在一起?
讨论:
妈妈大孩子小,孩子和妈妈紧紧地靠在一起,孩子爬到妈妈的背上……
5、布置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小组同学将自己的作品集中在一起,组成“母子乐园”,互相评价。
6、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资料:你今天制作的动物喜欢在哪儿生活?它现在的生活环境怎样?
八、教学后记
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和妈妈在一起》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通过泥塑过程,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在观察、分析动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通过想象小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回忆、观察、分析、表现动物与妈妈在一起的情景。
?难点:动物的特征和情节的表现。
三、课时安排:2课时
? 四、材料准备 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图片,彩泥或胶泥、泥塑工具(如尺子、牙签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语言进行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2、导入新课
?(1)你从小最喜欢和谁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时什么样?
?(2)动物和妈妈在一起时什么样?你能根据图片编个故事吗?欣赏教材中的图片。
?(3)这些图片中有哪几种动物,各有什么特点?
组织小组讨论:小组之间利用自己课前搜集的动物图片,分析动物特征。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象:腿粗、鼻子长,耳朵大。
企鹅:身体椭圆,嘴尖……
?3、提问:怎样用泥表现出动物特征。
?讨论: 可以用揉、搓、压、捏、切挖和堆塑等手段来表现动物特征。如:河马的大嘴,可以用切挖和捏的方法;袋鼠的身体可以用堆塑的方法。
也可以利用工具来表现动物的特征,如小乌龟壳上的花纹,可以用尺子压出。
4、提问:如何表现出妈妈和孩子在一起?
?讨论: 妈妈大孩子小,孩子和妈妈紧紧地靠在一起,孩子爬到妈妈的背上……
5、布置作业,教师巡视辅导。小组同学将自己的作品集中在一起,组成“母子乐园”,互相评价。
?6、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资料:你今天制作的动物喜欢在哪儿生活?它现在的生活环境怎样?
六、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动物图片进行分析比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动物特征,学生感受到了母子之间的亲情。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语言进行组织教学。
二 导入新课:
讲故事:有一天,大象妈妈带着它的孩子来到草地上,对它的孩子说:今天我要教你学本领,说着,大象妈妈用它的大鼻子一卷,……
提问:谁还能讲出其他种小动物和妈妈学本领的故事?
三 探究新知 组织小组讨论。
引出课题。
提问:故事中的动物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组织同桌同学讨论。
如:河马嘴巴大,耳朵小。松鼠尾巴大……
请几个同学根据图片给大家分析。
提问:怎样用泥表现出动物特征。
? 可以用揉、搓、压、捏、切挖和堆塑等手段来表现动物特征。如:河马的大嘴,可以用切挖和捏的方法;袋鼠的身体可以用堆塑的方法。也可以利用工具来表现动物的特征,如小乌龟壳上的花纹,可以用尺子压出。
提问:同桌两个人如何分工合作? 怎样表现出妈妈和孩子在一起?
?讨论:一个人制作妈妈,一个人制作孩子。妈妈大孩子小……
布置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拓展 课后查资料:你今天制作的动物喜欢在哪生活,它现在的生活环境怎样?
教学反思:互评学生作品时要尊重学生。如问:“前面展示的作品哪个好?”就不如问:“你喜欢哪一个作品?”这样,就不会打击到没有被选上作品的同学。
【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和妈妈在一起》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和妈妈在一起》的教学反思
2.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小学作文
3.好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作文
4.享受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作文
5.和妈妈在一起逛超市作文
6.和妈妈在一起作文400字
7.我真想和妈妈在一起
8.和妈妈在一起作文600字
9.我多想和妈妈在一起作文
第二篇:《和妈妈在一起》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因此,他们很容易就理解动物母子之间的亲情,这样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母子之间的亲情,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在前几册教材的基础上,本课作业上有一定的提高:既要表现出动物的特点,有要表现出母子之间的亲情。
教材编入了动物和它们的妈妈在一起的图片。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这些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妈妈关爱孩子的神态,感悟动物妈妈与孩子的亲情。同时这些图片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了解表现动物的外形特征。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和目标:
通过泥塑过程,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在观察、分析动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隐性内容和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通过想象小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回忆、观察、分析、表现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
难点:动物的特征和情节的表现。
(四)课前准备: 图片、彩泥、工具等。
(五)课时:2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1、讲故事:小鳄鱼和小猴子和它们的妈妈在一起的故事
提问:谁还知道别的动物和他们的妈妈在一起的故事?(小组讨论、发言)
2、揭示课题:故事中的动物有什么突出的特点(都是和妈妈在一起)
3、欣赏书中的图片,讨论:动物们有什么突出的特点?(指名讲不同的动物的特点)
4、讨论:怎样用泥来表现动物的特征?
5、怎样表现出是孩子和妈妈在一起?
6、布置作业:可以两人或小组合作完成。
7、作业展示4:用故事的形式把自己的作业讲个别人听。
听故事,继续编故事。请几个学生上台讲故事。
同桌讨论,并表演和妈妈在一起的样子。
如:河马嘴巴大,耳朵小。松鼠的尾巴很大等
思考,讨论,交流:找到揉、戳、搓、压、切等方法。
妈妈的动物是大点的,孩子小点。还可以从神态上表现。完成作业。
将自己的作业集中在一起,互相讲评。
稳定情绪,激发兴趣,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解决教学的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合作、交流、评价能力。第2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1、欣赏上节课的作品。请几个同学上台编故事,表演。
2、提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小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
3、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自由选择表现方法来完成作业。
4、小结。作业展示。
欣赏、听故事、看表演。
思考,回答。(绘画、剪贴、等)
制作完成作业。
将自己的作业集中欣赏、评价。
培养兴趣。
培养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第三篇:二年级美术下册 和妈妈在一起1教案 人美版(小文档网整理)
第4课 和妈妈在一起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一个内容。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因此,他们很容易理解动物母子之间的亲情,这样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母子之间的亲情,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饱和自然的意识。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动物和妈妈的情感。
应会:运用泥塑的方法制作小动物和妈妈在一起。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通过想象小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回忆、观察、分析、表现动物与妈妈在一起的情景。难点:动物的特征和情节的表现。学习材料:
动物图片、陶泥、泥塑工具…… 教学过程:
一、谈谈自己和妈妈在一起: 1.说说你和妈妈在一起时的感受。2.展示和妈妈在一起时的生活照片。
教学意图:感受和妈妈在一起时的快乐,培养热爱、尊重妈妈的情感。
二、看看动物和妈妈在一起: 1.欣赏书中图片。
2.说说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3.表演动物和妈妈在一起时的样子。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研究动物和妈妈在一起:
1.说说动物的特点。如大象腿粗、鼻子长、耳朵大……松鼠尾巴长…… 2.怎样用泥塑的方法表现动物。揉、搓、压、捏、切挖……
3.如何表现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如妈妈大孩子小,孩子和妈妈紧紧靠在一起,孩子爬到妈妈的背上……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探究的学习能力,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制作动物和妈妈在一起: 1.提出作用要求:
运用泥塑的方法制作一组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2.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感受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
五、展示动物和妈妈在一起: 1.作品展示。2.拓展:爱妈妈
教学意图:体验成功感,培养热爱、尊重妈妈的情感。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点线面》教学设计
《点线面 • 黑白灰》
教材分析: 《点线面 黑白灰》是江西版美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五年级上册美的体验这一单元的美术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点、线、面是视觉构成的基本元素,自然界的万物形态构成都离不开点、线、面。点、线、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具有不同的情感特征;黑、白、灰属无彩色,无彩色有明有暗,最亮是白,最暗是黑,以及黑白之间不同程度的灰。有彩色的明暗,其纯度和明度,都能以无彩色灰掉的明度来表示其相应的明度值。合理地安排好点线面和黑白灰的互相关系,才能创作出具有最佳视觉效果的画面,充分表达自己的设计思维。本课将美术知识融入到手工制作中,通过设计服装,将所学知识展现出来,让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美术的理论与技能、技法知识。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点线面与黑白灰,感受他们在艺术造型中的独特魅力。
2、学生尝试运用点线面与黑白灰这种抽象艺术语言,进行表达自己的感受,装饰美化漂亮的服装。
3、注重审美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大胆的展示自我,对生活的热爱情感。教学重点:
能很好的把点线面与黑白灰结合设计。教学难点:
1、合理的安排好点线面和黑白灰的互相关系创作出具有最佳视觉效果的画面,充分表达自己的设计思维。
2、能运用点线面与黑白灰装饰美化服装。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师:准备好了吗同学们?好,上课!生起立问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咱们班的每一个孩子都那么精神抖擞,老师能够和你们一起上课非常的开心,上课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作品,请看大屏幕:
师:同学们,这是一幅表现什么的作品?(生:树叶)非常好,我们大家一眼就看出来了,仔细观察,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这些树叶都是一样的吗?哪里不同?师从颜色和脉络上启发:叶子上的脉络组成不同:点线面组合,颜色有深有浅有实有虚虚实形成了黑白灰)
师:真是聪明的孩子,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点线面•黑白灰》
2、教授新课,感受点线面的构成
(1)师 : 点线面是视觉构成的基本元素,自然界的万物构成形态都离不开点线面。点、线、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具有不同的情感特征;黑白灰属于无彩色,无彩色有明有暗,最亮是白,最暗是黑,以及黑白之间不同程度的灰。有彩色的明暗,其纯度和明度,都能以无彩色灰调的明度来表示其相应的明度值。
(请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知道哪些形状的点、线、面。)(2)通过PPT展示点线面、黑白灰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艺术家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并提问:
a、你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b、这些图片都有什么特点?
c、你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提示:生活中并不总是彩色的构成,黑白仍然是一种艺术美)
d、欣赏艺术大师作品中运用的点线面。
“这些大自然中的点线面被艺术大师们提炼出来,运用到艺术创作中。”
请学生猜猜作品中运用的点线面分别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课件出示一些服装图片,室内设计图片以及吴冠中的艺术作品)
欣赏点线面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3)教师:“点线面元素真是随处可见。同学们还能从生活中找到哪些有关点线面的例子呢?
(请学生各抒己见)
3、欣赏学生作品,激发创作激情
课件出示几幅点线面构成的图片,以及学生作品。请学生想想:点线面还能在一块干什么?
4、小练习
在10X10的白纸片上,用黑灰两色画笔把自己想到的点线面还能在一块干什么画出来。限时2分钟。
请画好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画,说说画时的想法或意图。教师进行适当评价。
5、小游戏练习,纸片变服装。
(1)变一变: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把小纸片剪一剪会变成什么。
(变成了T恤)
问学生还知道哪些款式的服装。
(2)请学生也来剪一剪、变一变。要变的和老师的不一样。(3)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发现点线面与黑白灰的装饰使服装看上去更美观。
6、学生合作,装饰服装。
(1)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不同款式的服装模板。让你们也当一回设计大师。
作业要求:用点线面与黑白灰的设计元素,对服装模板进行设计装饰。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2)学生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3)举行时装秀,展示服装。
(4)请学生把完成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7、评价
(1)请学生说说喜欢哪位同学设计的服装。(2)说说自己的设计意图。(3)说说今天的收获。(以互评、自评为主)
8、教师总结
希望大家以后能继续运用点线面与黑白灰,美化我们的生活。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点线面》教学设计
《点、线、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2.通过欣赏康定斯基的艺术作品,从绘画的点、线面中我们可以寻找到音乐旋律相连接的形态和色彩,并唤起我们的创作欲望和激情。
【学情分析】
1.学生的接触面比较窄,知识面没有那么广,动手能力更加是有待加强,所以很多学生叫他们去画画的时候显得很被动!更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挖掘去尝试。
2.学生认知障碍点:如何又快又准去发现我们身边的点线面美术素材。
【三维目标】
德育目标:体验生活中的点、线、面给人们带来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感受生活中点、线、面独特的艺术语言及艺术魅力。
智育目标:
1、通过欣赏和感受康定斯基的艺术作品,体会点、线、面、色彩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学习在绘画的欣赏中连接音乐中的要素,寻找不同艺术学科中的通感。
2、学会动手练习用点线面的元素去做一些简单的作品。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耐心细心的学习习惯。
素质发展目标:学习用点、线、面进行排列造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点线面色彩在生活中的关系。教学难点:寻找点线面的不同学科的艺术学科通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范画,课件。
学生准备:纸、彩笔,剪刀,双面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欣赏点、线、面的抽象画来揭示课题。2.设问: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这幅画里有哪些形状?(各种各样的点、线、面)
3.让学生直观地在视觉和听觉等各方面都得到亲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开拓学生的思路。
二.教授新课
1介绍点、线、面的知识。
引:什么样叫点、什么叫线、面呢!?我们一起去探索。
动画课件直观地了解点、线、面的知识。
2.学习运用小物品制作点、线、面的方法;认识抽象画给人们带来特殊的视觉美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设问: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觉?你觉得画家在画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呢?画家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画出这幅画?我们还能用哪些不同的方法、材料来画画呢?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帮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任务。
引: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增强了知识,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术世界,去探索、去创造!
设问:欢迎你们来到美术世界,走上点、线、面的表演舞台,你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表演?
请把你的想象用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布置作业实践活动的细则,说明评价方法。
1.教师:选择一张你喜欢的彩色纸作为“舞台”,用课桌上现有的材料,组织“点、线、面”进行“表演”,先排列好,再把画面粘贴固定。我们将对作业分别评出:创新奖、制作奖、评价奖。
2.几何形的彩色卡纸。以游戏的形式提出作业要求,活跃学习气氛.四.作业评价
引:这里的每一场舞会都是各具特色,我们一起来欣赏。
说说你的感想,并且为这些美丽的画面取名字。
作业展示板。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评价的能力。
五.拓展
1.欣赏:名师名画A.教材中德国女画家—──康定斯基的《绘画201号》B.凡高----《向日葵》《抽象画》D.照片《故宫城门》、《现代城市》
2.日常用品A.《时钟》B.《自行车》C.《雨伞》D.《建筑物》扩展学生的视野。
3.儿歌儿歌:你是点,我是线,变大以后就成了面,描画美好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