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荷塘月色



第一篇:教学设计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叠词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在《小池》中写出了荷花的动态。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

二、品读课文4、5、6小节

(一)讲读第四小节: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提问: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荷塘上的月色板书 荷叶田田(多)舞女的裙:亭亭(美、高)

荷花零星点缀(色)如明珠、如星星(洁白、繁多、光)袅娜、羞涩(轻盈多姿、态)→形态美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若隐若现)→动态美 荷波象闪电(快)凝碧(色)流水脉脉(神态)→静态美

讲解: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指名回答然后分析:

第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第二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问: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在这一句中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样写又有什么好处?

明确: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把香味比作歌声,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提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明确: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 ‘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又如:

‚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二)讲读第五段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五自然段

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明确:泻、浮、洗。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如流水一般流动?

板书:

月光:(正面)泻—轻柔

月色(荷塘四周):青雾:浮、轻纱的梦光与景的和谐(反面)(侧面)黑影、倩影(三)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1.本节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荷塘四周之景

明确: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2.写出了环境何特点,表现作者怎样的内心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淡淡的哀愁

3.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明确: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树:重重、阴阴(沉郁)

四周远山:隐隐约约

(自远而近)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蝉鸣、蛙叫

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第二课时

一、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问题1(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2)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3)‚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问题2 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 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二、讲解课文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

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

明确: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 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讲读第二节

1.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评点学生的朗读)请一位同学找出小路的特点,并说说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小路的特点:曲折、幽僻、树多

好处: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板书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三)讲读第三小节

提问: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板书感受:自由——(苦闷)

(四)讲读最后一部分 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1.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江南旧俗。

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

明确:①心里宁静,但宁静里又有淡淡的哀愁。(‚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②深化主题(回到过去,说明对现实不满,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明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

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 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即景生情。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绪?

明确:‚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

如果我们把作者的郁闷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低点,把作者的开朗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高点的话,那么,上面的过程可以图示为

三、本

小结 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四、布置作业: 背诵4-6三节

第二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模版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a叠字、b博喻、c通感等的含义和作用,并基本会使用这三种方法;

2、能理解文章的外圆形结构和内圆形结构;

3、能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内容

1、叠字、博喻、通感

1)叠字

定义: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又叫叠音。

格式:ABAB、AABB、ABB、AAB、AA

作用:传神描摹景物特点;增加语言的音乐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深入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

2)博喻

定义:由一个本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喻体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

作用:“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一个特定的焦点上,由所有类似的东西反映出的不同光线中去观察它。”(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84,第215页)

3)通感

定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

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2、圆形结构

1)圆形外结构:文章叙述的时空顺序的圆;

2)圆形内结构: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圆。

3、情景交融

散文、诗歌当中的“情”、“景”是统一的、不可分的。“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明范唏文《对床夜语》)。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景;离开了客观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情景相生、情景相融才算有意境,这也是中国古代抒情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1)融情于景:寓意,给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内涵。王夫之:“烟云泉石,花鸟台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2)借景抒情:借具体的景物描写表现细微幽眇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

三、教学材料

1、叠字、博喻、通感

1)叠字

A典型材料:段4“田田”。a用典,古乐府《江南曲》:“莲叶何田田”;b从“弥望”的词义(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看,“田田”当为荷叶分布之广、之密,但若换成“密密”则显得拥挤、厚重,而“田田”发an韵,清脆响亮而舒适。

B强化材料:段4的其他8处叠词;有名词“星星”,形容词“亭亭的”等,副词“密密地”。

C延伸材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觅”,动作的延续性;“冷清”,寻觅时的环境和心情;“凄惨戚”专言心情之愁。

2)博喻

A典型材料:段4的“荷花”分别用“明珠”、“星星”、“美人”3个喻体来比喻。(“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又因为“零星地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

B强化材料:民歌:“你的眉儿细又长,好象树梢的弯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个样;你的脸儿红又圆,好象苹果到了秋天”。(多本多喻,是连喻)

3)通感

A典型材料:段4把“清香”喻为“歌声”;“清香”为嗅觉,“歌声”是听觉感知,用一种感觉去写另一感觉。

B强化材料:心理学“联觉”。

“香”为“缕缕”“清”香,“歌声”为“远处高楼上”“渺茫”之音,似有若无、时断时续、缥缈不定是其共同点。

C延伸材料:钱钟书《围城》:“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

2、圆形结构

A典型材料:a圆形外结构:文中作者从院中经小径到荷塘,后又归来。依时空顺序描绘了一幅夜游图。

b圆形内结构:作者情绪:不静——求静——得静——出静(详见课文补充材料)

B延伸材料:“忆江南”删掉的原因和不删的理由:

删掉的原因①编者思想落后,《采莲赋》有描写男女艳情的内容;②从题目看,是写夜间荷塘,而江南采莲旧事却是白天的事;③与外结构有关。从作者的行踪或纯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应该从家里出来,沿着小径到了荷塘,再顺着小径回去才是。但回去时作者不但跳过不写小径,还突然来了个“忆江南”,似乎该删。

不删的理由①情感上:与“荷塘月色”部分一起把作者的情感一次次推向高潮,使作者情感变化更丰富;②结构上:与“荷塘月色”部分彼此呼应,互为双璧,使文章表现更丰富,行文更有起伏、层次感,使结构避免了平淡和单一,富有形神合一的立体空间感而更臻精妙,从而使文章更能突现意象的丰满和思想的深度;③更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强化材料:圆形内结构与情感变化曲线结构不矛盾的原因

a圆形内结构就作者本不宁静,后企图寻求宁静,但终不能得的心情而言,重在结果;

b情感变化曲线结构表现情感的不断努力挣扎,重在过程。好像从地上弹起的皮球,虽经几次弹跳,但终要落回地面。

3、情景交融

A典型材料: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杜牧的《山行》

前者景物萧条冷落,充满哀愁,因为作者是流落天涯的“断肠人”;后者竭力赞扬寒山秋景,秋景更胜春光,使秋天充满了生机,因为作者“爱”这傍晚枫林。

B强化材料:文章一开头就点出了作者的心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即而作者企图通过努力摆脱这种“不宁静”,进行了三次努力:

①“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披衣带门夜游荷塘,希望借欣赏美丽清幽、朦胧素淡的荷塘,来抚慰自己的心灵。然而非常遗憾,荷塘月色给作者的仅是片刻的宁静,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树色、聒噪的蝉鸣蛙叫,使作者猛然惊醒:“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愁绪再上心头。

②现实在无法找回宁静,遂进入了记忆和联想,“忽然想起南朝采莲的事情来了”,在虚幻的联想中,不宁静的心灵获得了暂时的平复。但马上被现实拉了回来,作者面前既没有“采莲人”,又“不见些流水的影子”,第二次努力归于失败。

③于是思绪飞向作者的故乡——“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然而作者却经历了一次没有结果的努力。最后在“什么声息都没有”中回到了家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内容1,指向目标

1从题目导入,直接进入重点段(4段)的讲解。

1)提问:题目是并列短语还是偏正短语?怎样理解好?

*并列;但两个景物并不孤立:荷塘为月下荷塘,月色为荷塘上之月色。

2)请同学找出重写荷塘月色的部分。

*4、5、6段。

2、1)分析内容1a,基本实现目标1a。

重点分析第4段,学生分析5、6段。

①揭示内容1a,接近目标1a

提问:修饰荷叶为什么要用“田田”一词?

②强化内容1a,逼近目标1a

提问:本段还有几处叠字,各是什么词性?

③延伸内容1a,逼近目标1a

分析《声声慢》中的叠字。

2)分析内容1b,基本实现目标1b。

①揭示内容1b,接近目标1b

A提问:描写荷花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特殊处?

*一本多喻。

B点出“博喻”(或“复喻”)的概念,分析喻体有几个才算博喻。(博喻特点)

*博者,多也;二夕(月)为多;喻体有两个就行;

復,二次为復(复);喻体有两个就行。

②强化内容1b,逼近目标1b

A提问: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的一句歌词是不是博喻?

*不是;这叫“连喻”,是多本多喻。

B为什么描写荷花要用3个喻体?(博喻作用)

3)分析内容1c,基本实现目标1c

①揭示内容1c,接近目标1c

A提问:描写荷香的“比喻”修辞有什么特殊处?(通感特点)

B口述“通感”定义

②强化内容1c,逼近目标1c

引入心理学概念“移觉”,通过分析描写“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的心里基础——联想和感觉移借。(通感作用)

③延伸内容1c,拓展目标1c

分析《围城》中通感句

4)回归内容1,检测目标1达成度

让学生仿照段4的板书分析,板书段

5、段6的内容和所使用的方法。

第二课时

1、引入内容2,指向目标

2简单分析7、8段内容,请同学思考该部分为何在旧教材中被删掉了?

2、揭示内容2,接近目标

2分析文章圆形外结构,指出“忆江南”与该结构的矛盾。

3、强化内容2,逼近目标

2提问:现在教材中为什么还原了作品原貌?

*可以删是从单纯的空间或纯写景的角度来分析的,而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说,不该删。

1)引入内容3,指向目标

3指出本文非单纯写景散文,而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揭示内容3,接近目标3

①多媒体展示情景交融的分析内容;

②从两幅“秋日夕照图”的对比分析,解释情景交融的内涵。

3)强化内容3,逼近目标3

分析文章的情感变化,画出情感变化曲线图,强化情景的交融。

4、延伸内容2、3,拓展目标2、31)从情感变化曲线图分析指出,“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2)从结构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5、回归内容2,检测目标2达成度

1)请同学阅读课文补充材料关于圆形结构的分析(首段),思考:教材中的圆形内结构与前面分析得出的情感变化曲线图结构是否矛盾,该怎么理解?

2)试用圆形结构或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次自己熟悉的留下过深刻记忆的游记。

五、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解题——并列

二.重点段分析

月光正写树色面

清雾杨柳点

叶子、花 远山远景

树影路灯近景

蝉鸣蛙叫

三.圆形结构与情感分析

(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尾声)

第三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课文4、5、6段。

2、能力目标:

⑴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⑵ 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形象的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3、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思想情感,了解旧时代知识分子不满的现实,迷茫、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

2、认识评价作品中的我【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美点寻踪法。

3、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赏析课文的美,背诵课文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背影》朱自清四个闪光点:

1、19岁考入北大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不领美国救济粮,体现民族英雄气概。

4、散文秀丽朴素。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描画荷塘月色美景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荷塘月色优美画面。

2、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录音。

3、教师指导朗读方法:一要正确、清楚,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二要态度自然,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的技巧:停顿、重读、语调、速度。

4、检查字词:乘 凉 点缀 媛女

三、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教师请同学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小结:对本文的印象,大家不约而同,就是美。

2、美点寻踪:

美表现在课文哪些地方?同学们大胆发言。

教师小结:文章的美体现在三方面:画面、语言、情调

三、具体赏析课文的美

1、赏析课文的画面美

⑴ 文题可以知道,本文主要是写荷塘绘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3、4、5段。

⑵ 教师范读第三段,学生齐读4、5段。

⑶ 全班分成6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段落。围绕文章写了哪些具体景物?体现景物什么特征?运用那些写景?三个问题要求人人参与。

学生讨论交流:

第一组:第四段主要写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写景技巧:

① 动静结合先写荷叶后写荷花,这是静的画面,接着写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景,这是动的画面。

② 不写一个月处处有月。

第二组:第五段主要写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借荷叶、荷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的特点。

写景技巧:虚实结合衬托。

第三组: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以树为着眼点。写出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蛙声。

写景技巧:量词运用。

四、赏析课文的语言美

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语句,有的用比喻,有的用叠词,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简单分析的喜欢的原因。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比喻的运用,加强语言的生动性,叠词的运用读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第四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应加强朗读,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味,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本文的教学,我力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综观全文,《荷塘月色》其实揭示了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文章的普遍意义之所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抛开具体的写作背景分析理解),亦即人类的三个心灵家园。现实世界造成了人类心灵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使我们的心灵不得安宁,所谓“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思量堕地一声哭,领取为人万种难”。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但现实世界又是人类心灵无法逃避超脱的。逃避只能是暂时的(也许只有生命的终结才是永久的逃避),现实终须面对。《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终回“家”是必然的结果。理想世界则是人类心灵之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其实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而处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那个心灵家园(有的资料把这在文中的体现概括为“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得到暂时的排解(比较明显的反映在中学教材中的古有柳宗元、苏轼等)。清净、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文章结尾,作者在怀古思乡中背手踱步、踯躅徘徊,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轻轻地推门进去”“ “轻轻”这一叠词,似乎还有“难得后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轻松感,推门进屋回到家中,却“什么声息也没有”,作者从美好自由的追求中又回到了现实世界……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初步感知课文;

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集中写“荷塘”写“月色”的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

二、听课文录音,初读感知课文

在过程中要求(板书):

(1)在重要词语(特别是生字新词)下面做上标记(第二课时时检查)。(2)在作者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段落边做上标记。

三、品读课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问:听过录音,请大家说说,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5、6自然段(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4、5自然段)

(一)品读第4自然段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2、让学生为这一段文字取个小标题(学生可能会取“荷塘月色图”、“荷塘图”等等,结合文题归纳出最合适的——月下荷塘图)

3、师: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

特点

修辞

(板书)

荷叶 —— 圆形舒展

—— 比喻

荷花 —— 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妍媚多姿

—— 比喻、拟人

荷香—— 若有若无、轻淡飘渺

—— 比喻、通感

荷波(荷叶)—— 凝碧

—— 拟人、比喻

流水

脉脉(形容流水无声而似有情意)

——拟人

引导明确:

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和拟人的用法)先找出用了比喻的句子;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例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舒展、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圆形舒展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找出运用拟人的句子;例析:“袅娜”,本指草木细长柔软的样子,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是专写人的情态的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

引导学生理解,并且完成上面板书。

4、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问: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又称移觉)。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例: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你的指挥棒上

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

以耳当目,以目当耳,视觉、听觉互换,正写出指挥家高度专注如痴如醉的神态,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

小结: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层次井然,委婉精细,栩栩如生,柔美动人。整段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写荷叶、写荷花、写荷香、写荷波,都确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二)品读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2、让学生再给这段文字取个小标题

“荷塘月色”

3、(略)比喻句赏析:

师:在这一小节中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等。(“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不是比喻句)

4、(重点)体会句子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这一小节中不仅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

①辨析: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明确: 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

“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②析:“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师:(总结)可见,虽是一字之差,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意境也相去甚远。我们要以严谨的姿态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细推敲。

5、析句: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一句转折复句是前几句描写月色的总结。作者又一次运用“通感”或“移觉”的修辞说法,把上文描写的月光、树影揉合在一起,在读者面前,既树立视觉形象又树立听觉形象,给读者以清新雅洁的艺术享受。

小结:第五自然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多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工巧熨贴。有光有影,有明有暗,从月光的映照下又进一步写出了荷塘胜景。

(三)品读第6自然段

1、请全班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有人认为,这一自然段并没有写月光,请说说认为这一段没有写月光的理由;有人认为这一段其实写了月色,请说说认为这一段写了月色的理由。

第一种观点:这一自然段只是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杨柳、树色、远山、路灯光以及声音,从文中看不到描写月光的句子。

第二种观点:虽然这一自然段写了许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树,但如果没有月色的衬托,景色就会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正是在这样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独特的感受。例:“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扬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分辨得出”这一句。设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线下看这些树,肯定不会有一种朦胧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会产生“阴阴的”感觉,才会“像一团雾”。

3、小结: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

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蝉鸣、蛙叫

4、学生比较这三段前后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处(稍点拨):淡淡的-喜悦-哀愁

结束语:“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蝉蛙如此“热闹”,“我什么也没有”。如此美丽的月色,如此让人陶醉的美景,却也难掩作者心中的哀愁,是什么,让作者的心情如此复杂?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品读1、2、3自然段;

2、朗读课文原文;

3、理解文章情感内容的普遍意义。

一、复习(7分钟)

1、全班齐读文章4、5、6自然段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

小煤屑路

蓊蓊郁郁

独处的妙处

袅娜

脉脉的流水

倩影

踱着

二、品读第1自然(10分钟)

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2、讨论:“心里颇不宁静” “渐渐”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明确:

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小结:第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3、第一段小结: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忽然”,引出了下文。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出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三、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10分钟)

1、男生齐读课文第2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2然段。

3、第二段点拨分析:

①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

②周围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③整段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衬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3、问题设计:作者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哪些地方是实写,哪些地方是虚写?(要求学生反复诵读)

明确:实写沿塘的曲径;实写树木。

就“白天”和“夜晚”两个时间的情况说明“幽僻”,是虚写;虚写无月的黑夜的怕人。[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虚实结合

4、小结:第二自然段,虚实结合,总写荷塘月色。寥寥几笔,勾勒荷塘四周环境,为下文具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作了铺垫。

四、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18分钟)

1、请学生读课文第3自然段;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第3自然段,并体会每一句话的含义。引导明确:

第1句:描写了作者独游荷塘的姿态神情。

第2、3、4句:又一次暗示自己独处月下于白天不同,说明现在自由,而白天没有自由。这里,再说平常身不由己。

第5句:作者三说平常身不由己。

小结:作者在夜阑人静的深晚踱游幽僻的荷塘,再三感慨自己平时不得自由,流露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把上面这些话和文章开首的那句话联系起来看,作者在现实世界的苦闷跃然纸上。

第6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既是下文详细描写荷塘月色的起领,又流露出压抑不自由的作者暂得宽余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的喜悦。

[板书]:自由(淡淡的喜悦)——(苦闷)

小结:第3自然段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披露文章开头“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3、延伸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月下的荷塘和荷塘月色是十分美好的,是令人陶醉的,但是作者在第二部分的末尾还是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用他的笔描绘出一个清净、自由的世界,我们姑且称之为“荷月世界”(板书),在这个世界中,作者不宁静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宁静。是什么让作者的内心不宁静?(要求学生回答),是现实,是“现实世界”(板书)

“荷月世界”

“现实世界”

揭示文章的普通意义(我认为,在教学中可抛开具体的写作背景,只探讨文章的普遍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现实世界造成了人类心灵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使我们的心灵不得安宁,所谓“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思量堕地一声哭,领取为人万种难”。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

清静、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不管什么原因,现实世界总有许多让人无奈之处,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自然的哺育,在精神上也能从大自然中寻求到依托。当我们有困惑、有苦恼的时候,当我们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走走,去大自然中走走,不也能愉悦身心吗?朱自清先生以洋洋笔墨、细细笔触和浓浓深情,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清静、自由的“荷月世界”,一个美好的心灵家园。我想,这也是这篇文章成为名篇为人们所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在喜悦中,还是难掩心中的苦闷。结束语:有没有一个世界,一个自由、美好、幸福的世界,一个没有忧虑、没有烦恼的世界?我们明天继续学习《荷塘月色》!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三部分 总结课文

【教学设想】出示问题后,给学生较为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明确。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情况:全班同学齐背课文4、5、6自然段(5分钟)

二、讲读第三部分(20分钟)

1、学生齐读课文第三部分(7、8、9自然段)

2、问: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板书]:联想:“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3、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①引导理解诗句: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②引导明确:

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采莲的情景是祥和舒心、热闹有趣的。(文中:热闹、风流)

4、《西洲曲》的理解

《西洲曲》写一个女子在别离后从春到秋对所爱男子的怀念。这里引用的是其中四句。诗意是说,这个女子秋天在南塘采莲,莲花已高过人头,且结了莲子,她低下头来抚弄着莲子,莲花清得如水一样,真象她爱怜的男子的心。莲和怜谐音,莲子,意味着爱恋对方。清如水,比喻她所爱的人的心地、行为都是光明纯洁的。(相亲相爱)

5、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

无忧无虑

自由幸福

快乐美好

相亲相爱

[板书]

析:一幅“江南采莲图”是作者笔下理想世界的意象化。在理想世界里,人类的心灵首先应是无忧无虑的,于是我们在这个世界里首先看到了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人生中烦恼最少、最无忧无虑的当属少年时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在理想世界里,人类的心灵还应该是快乐幸福的。“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情窦初开,幸福莫名。在理想世界里,心灵与心灵更应是相通相惜、相亲相爱的。“采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者,怜也。怜即是爱。“江南采莲图”,就是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理想世界的化身。但这一世界又显得可望而不可即,可想象、可远观而无可置身,似乎每个现实世界的人“无福消受”的,只能在想象中过把瘾。小结: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三、总结全文(20分钟)

1、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5分钟左右)。

朱自清通过《荷塘月色》告诉我们:我们人类的心灵栖居在三个世界里,它们分别是“现实世界”、“荷月世界”、“理想世界”。

首先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人类心灵的长居之地。现实世界一方面为人的身心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心灵中一切苦闷、烦恼、不得自由的源头。在《荷塘月色》中,“家”就是现实世界的象征,或者说是现实世界的意象化。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于是作者“忽然想起”了“总该另有一番样子”的月色下的荷塘,由此作者的心灵开始进入了“荷月世界”。

“荷月世界”又是怎样的一个心灵世界呢?

清净、自由,是荷月世界的最大特点。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作者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作为心灵的第二栖居地的“荷月世界”,除了清净、自由之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暂时性。人类心灵在这一世界的栖居,只能是暂时的,它必定要回到永久栖居之地——现实世界。荷月世界颁发给人们的只是一张暂住证而已。显然,朱自清先生已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刚踏进荷月世界时,他就知道,这美好无边的荷香月色只能“(暂)且受用”。二是它对心灵自由的有限与不彻底性。荷月世界无法彻底隔绝现实世界,在清净自由的心灵的潜意识深处,还留存有现实世界带来的抹不掉的一丝阴影。这阴影随时都可能从心灵的某个角落里冒出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景随情生,这就是作者心灵深处那一丝阴影的浮现。

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那么心灵无烦无恼、无忧无虑的真正的理想世界又在哪里呢?

它寓存在“江南采莲图”中。

“江南采莲图”,就是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理想世界的化身。理想世界是人类心灵的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

2、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15分钟左右)。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之上有独到之处。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的向往。在苦闷中的作者“难得后来片刻逍遥”,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地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要求学生具体举例)

2.运用比喻,形象生动,本文突出地运用比喻,常常是连着用,成串地用,这就可以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去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如第五节中描写月光沭浴的荷叶和荷花,连用两个比喻“似牛乳”、“似轻纱”,淋漓尽致地表现月光下的荷叶和荷花那种飘渺轻柔的姿容。至于第四节、第五节中被当代语言学家改名为“通感”或“移觉”的两个比喻,以前被人们称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

3.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本文用词准确鲜明生动,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动词的选择一丝不苟,煞费苦心。如第四节中“点缀”、“挨”,第五节中“浮”、“泻”等用得极其贴切。二是叠字形容词的匠心运用。全文共用二十六个叠词,有二字叠(AA)、三字叠(ABB)、四字叠(AABB)。很短的散文中大量运用叠字,丝毫不觉复沓,这主要是作者喜欢运用这种叠字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使得文章写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时也是为了使行文缓舒徐,读来富有节奏感。(叠字的运用重点讲析: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而且,朗读起来也节奏鲜明,韵律协和,自有一种“间关莺语花底滑”的音乐感。)

例析:

1、“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2、“森森”,“淡淡”。路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3、“田田”,写出荷叶的茂密,出自“莲叶何田田”句。出水很高,是“婷婷”;“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流水“脉脉”,清香“缕缕”

4、“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富于节奏感。

[板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

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

第四课时

一、朗读本文自己最喜欢的语段(5分钟)

二、回答学生疑难(10分钟左右)

形式:

1、学生针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困惑,提出问题;

2、教师请学生解答,或全班讨论解答,或集中讲析。

3、知人论世:

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

朱自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与他同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知识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面对这样一条道路,他陷入极大的困惑之中。正像他在《那里走》里所说,他和他的朋友明确地意识到,发现与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社会政治革命中,“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与“理智的权威”,而“党便是这种理智的权威之具体化。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由此而产生了朱自清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一方面,他看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发展趋向,“是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必要的历程”,不仅势所必至,而且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他却要固守知识分子的“自我”追求(即本文所说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自由”),不愿“革自己的命”,即改变(改造)自己,因而产生了被毁灭的恐惧,“那些人都是暴徒,他们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这样,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现在被动地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在《一封信》里一开头他就表达了对于“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的生活的不安:“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这种“战栗”既包含了对放弃了社会“责任”的负罪感,又来自过于狭窄的个人天地将导致生命的枯竭的危机感。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三、课后有关习题选讲(15分钟)

最能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情与景的交融:小路幽僻、寂静,树木阴森森,心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身外有无边的荷香月色,面对美景,内心有淡淡的喜悦;蛙叫蝉鸣,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摆脱不了愁思;写采莲盛况,思接千载,暂得解脱,但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

第五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了解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

⑵理解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这篇散文的写作特点。⒉能力目标: ⑴体味散文所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⑵理清散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其思想感情,领会其艺术风格,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

⒊德育目标:分析、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⒋美育目标: 感受散文的画面美、情调美、语言美及艺术风格。教学重难点:理解散文的主要内容,探讨、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体味散文的比喻、叠字、通感、恰当的动词的运用

二、教学方法

1.教法: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学法:1.朗读法 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 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4.查阅资料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以朱自清的改名和不领救济粮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再加以背景介绍,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二、初步感知课文,欣赏配以音画材料的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结合画面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音画朗读可以造成身临其境的效果,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切分课文结构。

师生共同讨论,指出本文文眼即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课文结构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播放幻灯片5)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

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的喜悦”。病着这些用幻灯打出,这样就更加直观了。

三、指出重点段落,指名朗读,加强印象,为下节课重点分析做准备。

四、布置作业,让学生试着圈点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第一课时结束。

第二课时

鉴赏、分析课文4、5、6段的景物描写部分,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一、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让学生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怎样写得,并播放几张幻灯,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细致的景物描写可以给读者再造画面,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结合所写景物,赏析精彩语句,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例如写荷叶用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荷叶的动态美;写荷花用比喻和拟人,不仅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而且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等等。这一节的教学以提问法讲解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在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词加以替换,备课时应该想到,教学过程中要灵活作答。提问要从修辞、叠字的运用、融情入景的手法这三方面去设置,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鉴赏的目的。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这一段主要写荷塘上的月色。月本是难写之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运用间接手法写月色的,对于动词的运用,如果学生不能重视起来,教师应引导,用换词法引导,然后再一起找出这些特殊的动词,并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进一步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本段的动词很传神,如: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三、诵读、鉴赏第6段 这一段与课文第二段照应,教法上主要用比较法。讲授时候要结合感情变化的脉络,着重分析第六段,体会由远及近、由动到静的写景方法,体会这样写的抒情效果。另外,本课中的叠词运用也很有特色,结合本段中出现的叠词,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例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四、结束第二课时,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

2.阅读全文,进一步了解全文的结构及作者的感情基调 第三课时

总结4、5、6段,讨论第三部分的作用,概括主题。

一、4、5、6段的写景是素淡的,朦胧的,跟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不同。景语即情语,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写景特点,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第三部分不是写景,按照感情发展的脉络,作者的思绪已由理想回到了现实,似乎结尾也可以了,可作者为什么还要为什么还要加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呢?引导学生结合对《西洲曲》的分析,理解作者那种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那种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对《西洲曲》的理解可以结合查阅工具书,自己把握;至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可能不能体会,教师可以通过《西洲曲》所表达的那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的感觉引导一下。

三、概括本文主旨。

四、小结全文: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五、第三课时结束。布置作业: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自己写一段写景文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aoxue/9/229085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