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 中秋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 中秋教学设计



第一篇:水调歌头 中秋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 中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本词,疏通大意,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落实背诵要求。

2、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词的意象,进而感悟词中的完美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的旷达心胸。

教学难点: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语文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水调歌头沙画,背景音乐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

一、众说纷纭谈明月——情景导入

1、有王菲演唱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

2、解题

这是一首词,题目是,水调歌头是。

3、简介作者(1)先让学生说;(2)教师再补充。

4、理清词的结构

二、饱含激情读明月——反复诵读

1、字正腔圆地读——读准字音;

2、有板有眼地读——读准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读出感情。

三、浓浓情意品明月——赏析诗词

(一)理解词的大意

1、结合注释,自读自译;

2、质疑(提出不懂的地方,先班内同学回答解决,老师可适当补充。)

3、老师考察部分字词,以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二)带着理解诵读全词

(三)品读上阙

A、品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1)明月几时有?是个什么句?(2)是谁在问?问的什么是谁?(3)他还问了什么?(4)他为什么要这样问?(5)那天上可能有什么?(6)他们可能在举行什么活动?(7)那月宫到底有没有这么美好?(8)诵读好这几句。(反复诵读)

B、品读“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1)作者把月宫想象得如此美好,他想怎样?(2)作者有没有乘风归去?(3)这里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4)练习诵读这几句,读出词人的这种心情? C、品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作者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最终有没有做出选择?(2)这表明了作者对人间怎样的感情?(3)这里的人间实际上指哪里?

D、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作者由羡月到矛盾、愁苦,再到悠然自得而得以释怀积极向上的情感变化。

E、诵读上阙(带着作者的情感变化去读)(1)自由读

(2)齐读(老师可引读)

(四)品读下阙

A、品读“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1)什么“转朱阁,低绮户?”(2)这是由哪里写到了哪里?(3)“低绮户”说明了什么?

(4)但此时却是“照无眠”谁“无眠”?(5)为什么“无眠”?

(6)这句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7)揣摩诵读这几句。

B、品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1)大家看这是一个什么句式?(2)谁在问谁?怎样问?

(3)你从中体会到词人怎样的情感?

(4)诵读这句词,读出对月亮的怨恨,读出对自由的思念。C、品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作者对月亮一直怨下去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没有?(2)你从这里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3)这里应该怎样读?(4)诵读这一句。(5)诵读1—3句。

D、品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作者有没有就此停笔?(2)他有怎样写道?

(3)这一句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情感?

(4)读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E、诵读下阙(读出词人这种思念、怨恨、旷达乐观、美好祝愿的情感变化。)

四、满怀激情诵明月——读出词情

1、教师配乐诵读

2、学生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中秋

苏 轼

望月问天 积极向上 怨月怀人 豁达乐观

第二篇:《水调歌头·中秋》教学设计3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借助多媒体手段,将词的文字美,用过音乐、画面、书法等特定的情境渲染,将学生带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加深学生对词人特有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将吟哦引进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设计】

一、设置情景

▲音乐欣赏《水调歌头》(多媒体演示:《水调歌头》书法、苏轼举杯邀月的图画。教者踏歌哼唱)

二、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女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

▲这些诗词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古人为什么要通过月亮来寄托这样的情思呢?(古代交通、通讯落后,联系困难,离别的思念无以寄托;亦可联系自己年插队落户时特定的思家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

课前我们欣赏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以中秋赏月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媒体演示:《水调歌头》配乐朗读。

《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哙炙人口。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媒体演示: 清朝胡仔《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谁能介绍一下苏轼?

1页

.▲请说说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的理解。(追问:由此我们发现了什么?)

▲媒体演示: 苏拭(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拭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悠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三、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思考: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上阂写什么? 下阂写什么? 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阅读中有哪些疑问? ▲巡视了解自读情况: 媒体演示;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宫阙(qì)琼楼(qónɡ)玉宇(yǜ)朱阁(ɡé)绮户(qǐ)婵娟(chán)▲学生质疑。

四、文本研读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作者对兄弟的怀念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2页

.借望月怀人,思念弟弟苏辙。上阕写什么? 望月(写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间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正因为如此,他潇洒的“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万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遭遇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作者以“滴仙人”自居。“我欲乘风归去”他到天上,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他到天上,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字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

▲媒体演示: 上阕——望月(写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实写)宫阕、琼楼玉宇(虚写)下阕写什么? 怀人(抒情)。

3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同学们觉得有哪些人在这种情况下“无眠”呢?

(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明确哪种情况与这首词的意境吻合,可引导联系标题、“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等词句来思考)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一本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己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旬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上片的“把酒间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还告诉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要要全面、辩证。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旷达的心境。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烩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

▲媒体演示: 下阕——怀人(抒情)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词中仅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

4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

五、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媒体展示: 苏轼一生坎坷,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对政治上失意的人来说,难免对现实不满。这从“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可以看出。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又告诉我们:他的心胸是旷达的。既然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为什们不能“一切随缘”呢(苏轼因为失意而信佛、信道)?结句在表现出诗人美好愿望的同时流也露了他对禅理的独到见解。

▲范读(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

▲学生齐读《水调歌头》(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进一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谁能从己的课文中举一两个运用“联想” 和“想象”的例子? 学生自由举例。▲媒体演示: 联想: 泰山“街灯”图—天空“明星”图(《天上的街市》)想象: “天空云彩” 图—羽毛、鱼鳞、羊群(《看云识天气》)▲在这首词中作者举杯对月,联想、想象到些什么? ▲媒体演示: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想象 月圆(天上)—人圆(人间)联想

5页

.▲媒体演示: 提供两张图,让学生想象。▲媒体演示: 词,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词歌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如《水调歌头》,指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六、背诵课文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吟哦录音激趣,提出背诵要求。▲媒体播放 《水调歌头》乐曲,学生跟着哼唱、背诵。提名试背。师生齐背。

七、布置作业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6页

第三篇:水调歌头中秋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生齐背)这是一首思乡诗,古诗词中有很多是的。现代还有歌一些也是表达思念之情,让我们先听一首歌(师播放并演示部分文稿)明确:这是王菲演唱的歌,它的歌名叫《但愿人长久》,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一句,歌词也与本课的内容有关。(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宋词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这是相对于柳永的婉约派来说的,他的词少了一份缠绵绯恻,多了一份豪迈与豁达。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师生朗读,理清行文思路。(1)简介作者

师:苏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请哪位同学先来介绍一下苏轼?

明确: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②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③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④学过他的文章,如《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2)介绍写作背景:要求学生齐读词的小序,并阅读注解。教师适当补充,让学生明确本词是一篇中秋思念亲人而生发感想的文章(板书:思念亲人)。虽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曾多次贬官,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他在贬官时所作,而且当时他与他弟弟已有七年没见(3)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散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弄清词作大意,初步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语气和语调该如何处理。

(4)请一同学起来把这首词读一下,注意语速、语气、语调等问题。(5)下面请同学们听我来读一下(教师配乐范读),思考:本词以什么为线索?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让学生相互讨论再回答)

明确:本词通篇咏月,明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和红线,它以“明月”开端,以“婵娟”收尾。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是借明月自喻清高(板书),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可以说是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升华为美好的祝愿(板书)(3)学生齐读全文(配以音乐)2.小组互动,质疑解难,突出重点难点。

师导:这首词是古往今来最为著名的中秋词,就词的内容来说,有一定难度。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作者的词的风格、写作背景,就这首词的大致意思讨论一下,讨论中的疑问等会在大组交流中提出来,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告诉同组的人,你最喜欢那句词句,为什么?好,下面请以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同学们可能会有这些问题:(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相互之间先讨论再回答)

明确: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①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②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师导:你们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好词好句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呢?(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确: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明确: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明确: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总结:好。大家刚才很积极地参与到了我们的课堂讨论中,我想通过讨论,大家一定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下面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生齐读)

三、能力迁移

1、师导:同学们,我们读前人的古诗词文,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文化积淀,感悟前人在古诗词文中的意韵,感受古人的遣词造句;另一方面,我们背诵积累的目的在于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我们所积累的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语言色彩,并为自己文章的中心所服务。下面我们来看几个语段,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并思考概括这样的词句可用于怎样的语境中。(发下讲义,学生读读议议,开始练习)语段一:

李意民还是那样,极度的表现欲,史见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与浪漫。”

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二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去。„„(摘自李晓羊《友情》)语段二:

我将去送姚华,三年来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将被她带到美国去,虽然三年前我已经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但觉得不会来得这么快,走进候机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别在即,也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眼泪最终还是背叛了我自己。„„ 语段三:

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反侧„„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明确:语段一中我认为应填“把酒问青天”,因为语境中提示豪情与浪漫,所以这句最合适,我认为这句可用于表现极有豪情与气概性格的人物身上。明确:语段二中填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这里姚华将与我分别,我认为这句话还可用于人物失意时、分别时自我安慰。明确:我在语段三中填入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因为这里的我显然为白天的事辗转反侧睡不着,说明我内心有矛盾、有斗争,所以填上这句。

2、师导:好,大家都完成的相当好。下面我们请同学自己创设情境,用上这首词里的词句,其它的当然也可以,要求引用要恰当,符合人物的情感或当时的情境,并准备作简短的交流。<让学生经过思考,纷纷下笔> ①学生交流

②时间允许的话,右提供参考情境: a:又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没错,特别是对那些海外游子们,能够回来与家人团聚,回到生他们养他们的故乡,或许是一种奢求,也是一种幸福,而每一个中秋节,她都独自一个人过,望着那皎洁的圆月,她脸上总会浮现出几丝伤感,她想家了,想亲人了,想朋友了,她真恨不得立马回去,但她知道,她只有学业有成时,她才有勇气回国,因为她要报效祖国,因此,每年中秋她依然埋头苦恼,但是五年了,她有五年没与亲人见面了,她终于按奈不住自己的情感,对着那轮明月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想故乡,想爸妈,想朋友,明月啊,请肥我五年来的思念带给我的祖国,带给我的亲人和朋友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她此时此刻的感叹。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发自内心的感慨。我却想把这句话送给去年跟“非典”作斗争的医务人员,他们的行为使我为之一振,他们多么高尚啊!他们是我们永远的守护神,让我们为他们祝福、祈祷,感谢他们击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c: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与我最好的朋友已分开了三年,然而,今天,我惊奇得收到了他的回信,我欣喜若狂,把它当作世间无价之宝,我小心翼翼地把信打开,然而让我出乎意料的是信里只有王勃的一句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夜里,凉风徐徐,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熟睡,只有一轮皎洁的月光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哦,十五的月亮快来临,一刹那,一个念头如流星般从我的脑子里闪过,我提起笔,在回信上也写了苏轼的一句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窗外仍然万籁寂静„„。

d:倚在窗前,望着此时的圆月,皎洁使它在黑色的夜空中显得格外美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事古难全”,是啊,人生就是如此,不管你怎样努力,它也是难以两全的。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月的阴睛圆缺,都是一首永恒的乐曲,散发着它的独特的魅力。悲,是对心灵的磨练;欢,是在无聊与紧张中得到的慰藉;离,是让我们懂如何去珍惜;合,是让我们感受团聚时的激励动万分。不管怎样,它们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虽然说,我们没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与浪漫,但我们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f:我终于尝到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滋味。“干脆出去走走吧”我想。“月是故乡明”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错。月亮就像穿上了一件丝织的衣服。让人看上去朦朦胧胧的,而此时的我却无心欣喜这美景。脑子里时常想起与好友离别的情景。“当我怀着无比痛苦的心情送你去机场时,而你却回过一个洒脱的微笑说:“记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时,好不容易抑制的泪水也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落下来”。我回过神来,望着那圆月,轻声吟诵起来:“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月的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我还是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对着黑色的天空大喊:“朋——友,我祝你一切都好。”

四、上课小结:

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文化内涵的积淀关键在于平时不断积累,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关注有生命力的和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加以积累,同时学以致用,培养自己运用自身已积累古诗词的能力。让我们再一次倾听王菲的《但愿人长久》,领略关于本课的几幅画面,来结束今天的课吧!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从如皋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老师的光临!

五、布置作业

1.苏轼虽是豪放派词人,其作品中也不乏有婉约柔美的。课后将本文同《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作比较阅读。2. 背诵这首词,并写一篇赏析文章。附板书设计:

思念亲人——借明月自喻清高——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升华为美好祝愿

课后作业:

一、将本文同《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作比较阅读。念奴娇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十年生死两茫茫。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不思量,自难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发。夜来幽梦忽还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小轩窗,正梳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

二、背诵这首词,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第四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秦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词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

运用诗词专题学案知识,引导学生品味豪放词语言表现,理解本词主旨。理解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表情达意效果,尝试创制化用诗句类语用题。

3、情感目标: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小组讨论,结合古诗词专题复习,体味豪放词的语言表现形式与情感品读。

教学难点:

结合诗词专题巩固诗歌语言品味与情感主旨品读。

教学方法:

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

一、导语设计

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生齐背)这是一首思乡诗。

现代还有一些歌也是表达思念之情,让我们先听一首歌(师播放幻灯片)明确:这是王菲演唱的歌曲,名字叫《但愿人长久》,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一句,歌词也与本课的内容有关。(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宋词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这是相对于柳永的婉约派来说的,他的词少了一份缠绵绯恻,多了一份豪迈与豁达。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师生朗读,理清行文思路。

(1)简介作者

师:苏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请哪位同学先来介绍一下苏轼?

明确: 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②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③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④学过他的文章,如《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2)介绍写作背景:

要求学生齐读词的小序,并阅读注解。教师适当补充,让学生明确本词是一篇中秋思念亲人而生发感想的文章(板书:思念亲人)。虽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曾多次贬官,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他在贬官时所作,而且当时他与他弟弟已有七年没见.(3)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弄清词作大意,初步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语气和语调该如何处理。

(4)请一同学把这首词读一下,注意语速、语气、语调等问题。

(5)思考:本词以什么为线索?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让学生相互讨论再回答)

明确:

本词通篇咏月,明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和红线,它以“明月”开端,以“婵娟”收尾。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是借明月自喻清高(板书),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可以说是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升华为美好的祝愿(板书)

(6)再次通读全词,感悟作者情感变化。

2.小组互动,质疑解难,突出重点难点。

师导:

这首词是古往今来最为著名的中秋词,就词的内容来说,有一定难度。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一小组,围绕合作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并记录在小组合作单上。(让学生相互之间先讨论再回答)

(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①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师导:你们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好词好句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呢?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确: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明确: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明确: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总结:好。大家刚才很积极地参与到了我们的课堂讨论中,我想通过讨论,大家一定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下面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生齐读)

三、能力迁移

1、师导:同学们,我们读前人的古诗词文,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文化积淀,感悟前人在古诗词文中的意韵,感受古人的遣词造句;另一方面,我们背诵积累的目的在于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我们所积累的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语言色彩,并为自己文章的中心所服务。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语段,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并思考概括这样的词句可用于怎样的语境中。(学生读读议议,开始练习)

语段一:

李意民还是那样,极度的表现欲,史见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与浪漫。” 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二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晓羊《友情》)

语段二:

我将去送姚华,三年来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将被她带到美国去,虽然三年前我已经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但觉得不会来得这么快,走进候机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别在即,也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眼泪最终还是背叛了我自己。……

语段三:

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反侧……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明确:

语段一中应填“把酒问青天”,因为语境中提示豪情与浪漫,所以这句最合适,我认为这句可用于表现极有豪情与气概性格的人物身上。明确:

语段二中填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这里姚华将与我分别,我认为这句话还可用于人物失意时、分别时自我安慰。

明确:

语段三中填入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因为这里的我显然为白天的事辗转反侧睡不着,说明我内心有矛盾、有斗争,所以填上这句。

2、师导:

好,大家都完成的相当好。下面我们请同学自己创设情境,用上这首词里的词句,其它的当然也可以,要求引用要恰当,符合人物的情感或当时的情境,并准备作简短的交流。<让学生经过思考,纷纷下笔>

①学生交流

②时间允许的话,提供参考情境:

a:又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没错,特别是对那些海外游子们,能够回来与家人团聚,回到生他们养他们的故乡,或许是一种奢求,也是一种幸福,而每一个中秋节,她都独自一个人过,望着那皎洁的圆月,她脸上总会浮现出几丝伤感,她想家了,想亲人了,想朋友了,她真恨不得立马回去,但她知道,她只有学业有成时,她才有勇气回国,因为她要报效祖国,因此,每年中秋她依然埋头苦恼,但是五年了,她有五年没与亲人见面了,她终于按奈不住自己的情感,对着那轮明月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想故乡,想爸妈,想朋友,明月啊,请肥我五年来的思念带给我的祖国,带给我的亲人和朋友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她此时此刻的感叹。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发自内心的感慨。我却想把这句话送给去年跟“非典”作斗争的医务人员,他们的行为使我为之一振,他们多么高尚啊!他们是我们永远的守护神,让我们为他们祝福、祈祷,感谢他们击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c: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与我最好的朋友已分开了三年,然而,今天,我惊奇得收到了他的回信,我欣喜若狂,把它当作世间无价之宝,我小心翼翼地把信打开,然而让我出乎意料的是信里只有王勃的一句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夜里,凉风徐徐,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熟睡,只有一轮皎洁的月光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哦,十五的月亮快来临,一刹那,一个念头如流星般从我的脑子里闪过,我提起笔,在回信上也写了苏轼的一句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窗外仍然万籁寂静……。

d:倚在窗前,望着此时的圆月,皎洁使它在黑色的夜空中显得格外美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事古难全”,是啊,人生就是如此,不管你怎样努力,它也是难以两全的。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月的阴睛圆缺,都是一首永恒的乐曲,散发着它的独特的魅力。悲,是对心灵的磨练;欢,是在无聊与紧张中得到的慰藉;离,是让我们懂如何去珍惜;合,是让我们感受团聚时的激励动万分。不管怎样,它们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虽然说,我们没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与浪漫,但我们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

f:我终于尝到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滋味。“干脆出去走走吧”我想。“月是故乡明”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错。月亮就像穿上了一件丝织的衣服。让人看上去朦朦胧胧的,而此时的我却无心欣喜这美景。脑子里时常想起与好友离别的情景。“当我怀着无比痛苦的心情送你去机场时,而你却回过一个洒脱的微笑说:“记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时,好不容易抑制的泪水也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落下来”。我回过神来,望着那圆月,轻声吟诵起来:“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月的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我还是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对着黑色的天空大喊:“朋——友,我祝你一切都好。”

四、上课小结:

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文化内涵的积淀关键在于平时不断积累,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关注有生命力的和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加以积累,同时学以致用,培养自己运用自身已积累古诗词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创设情境,设计一道化用词里的词句的高考语用题,要求引用要恰当,符合人物的情感或当时的情境(不超过100字)

板书设计:

(课题)水调歌头 上阕

间 月下饮酒

琼楼玉宇

起舞弄清影

【恐】高处不胜寒

【暗示】被贬不改清高之志

下阕

人间

辗转反侧、思念亲人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郁闷

惆怅

释怀

超脱

赏月————怨月————释怀—————祝愿

第五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创新点及创新教学设计说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经典的词。词者,来于心,用于歌;歌者,源于声,发于情。由此看来,本文以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把语文课堂活动化,在读中让学生学会朗读方法,感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风格美。活动二是品,以读带品,通过品读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使朗读具有情感美,并进一步探究词的哲理美、人生境界美,最后背诵这首词。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力量,进而达到滋养精神,培养品质,塑造文化人的目的。

创新点:

一、创设了优美的朗读氛围。以诗意的美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ppt插入flash生情并茂的声乐画面很好的实现了这一点。

二、学习活动化,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生生、师生多维互动。朗读环节,学生在学会朗读方法的基础上,以比赛的形式个性展示。活动

二、品读感情,探究人生哲理、人生境界,链接生活环节,在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基础上,小组展示,选出多个主讲人,其他小组倾听、整理、质疑反驳、补充。在交流中解决不好的,老师点拨、纠偏、拔高。

三、课以王菲《明月几时有》歌曲结束,在歌唱中让诗歌的美绕梁三日。经过读——品——背,让学生再换一种喜爱的方式加强记忆,让诗歌的美滋养学生的心灵;同时让学生思考这首现代歌曲是否很好的

表达了此人的心声,带着问题出课堂。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难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月亮吗?嗯,说起月亮没有人不喜欢,中国的古人尤其是这样,你随便拿过一本古文诗集来抖一抖,就会叮叮当当掉下许多个月字,不信我们看:“海上生明月”有月,“床前明月光”有月,“明月别枝惊鹊”有月„„你们知道哪些?

大家知道的真不少!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一生爱月、咏月的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起去聆听他的对月长歌。

二、点评预习

1、点评学生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预习情况

学生展示作者、写作背景的搜集情况,教师圈点强调重点,常言说,“知人论文”,这种方法对同学们理解词作非常重要。

2、检查重点字词的掌握

宫阙()

琼()楼玉宇

不胜()寒

低绮()户

婵娟()()(小组交流展示,对抗组互相评改。)

三、整体感知【看谁读的好】

1、再读课文,掌握朗读技巧,读出点音韵美。

(1)朗读指导。(哪个同学能把你积累的朗读技巧和大家分享一下?)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形象在头脑中浮现。词曲一般按音节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朗读欣赏(瞿玄和的配乐朗读)(3)朗读配乐

(结合本文意境给自己的小组起名:明月组、思乡组、皓月组„„每个小组选出朗读最好的一个,比赛、交流、品味。)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看谁说的好】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品析:

(1)说一说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体会作诗人的复杂情感。(2)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感悟诗人的豁达心境。(欣赏名句,品味情感)

(方法:先用铅笔在书本上作旁批,小组对学、群学讨论探究。展示

交流。)

3、深入探究:

(1)赏析名句,领会作者对人生的哲理感悟,及旷达的博大胸怀。(小组之间交流讨论)

(2)联系生活,我们怎样迎接生活的挑战呢?

4、当堂背诵【看谁背的好】

4、课堂小结

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一首《明月几时有》让我们读懂了苏轼的豁达心境,也从中悟出了自己的人生哲理。自己悟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东西,才能长久的活在我们的生命里。

5、背诵这首诗。

五、当堂检测

1.默写。

①不知天上宫阙,________________。②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有恨,________? ④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________。2.注音。

(1)栖息()(2)咽下()(3)婵娟()(4)宫阙()(5)绮户()(6)琼楼()

3.判断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正误,在括号内用“√”或“×”表示。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4.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5.请简要写出你读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体会。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