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第一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通过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了解渑池会见时的斗争经过、结果,理解蔺相如避让的原因,了解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的经过,从而懂得他们都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

本堂课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教学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蔺相如的言行,领会人物的品质这一条主线开展教学。找出重点词句,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议、说、演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时,将相两人各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再上台演,目的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涵,“喜欢谁,不喜欢谁”目的是感觉课文思想内容,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样学的?我们用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反馈。说出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教师板书:渑池会见。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相如对这件事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弄清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的目的,是想借约见之会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阴谋诡计,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怕日后被世人笑话。

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表现他勇敢精神,时时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重的高尚品质。

⑵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因为赵王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是廉让不干。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为他鼓瑟,并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在这关键时刻,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画出重点词句,可抓住“生气极了”“请秦王击缶”“拒绝”“再要求”再拒绝“跟您拼”等词语,指导朗读。让学生读中体会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特点,以死相拼,逼使秦王击缶,并叫人记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品质。

⑶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赵国占了上风,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廉颇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了解到,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保护赵王,到那时危险的是秦王,所以,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⑷教师小结过渡

“完璧归赵”“渑池会见”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相”之间的什么问题?教师板书“不和”,从哪里看出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矛盾中,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么做的?从中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

2、检查自学情况。

这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用投影出示句子:

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颇吗?”说说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表示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板书:顾全大局

⑵“秦国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是什么句式?果因句可以用哪个关联词语?在原句上加“之所以”,再读句子,然后用“之所以……就因为……”口头造句。

a.根据课文中的内容说说之所以什么就因为什么。

b.说说平时生活中之所以什么就因为什么。课文哪个地方证明了相如的话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的作用。)这句话说明蔺相如怎样?(蔺相如充分肯定廉颇作用。板书:英勇善战)

⑶“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要乘机来打我们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认识到为了国家利益,必须和好)。

4、这些话传到廉颇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为什么廉颇开始是很不服气,现在觉得自己不应该?所以就亲自到蔺相如门上去……?“负荆请罪”,“负”是什么意思?“请”呢?整个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负荆请罪?想想廉颇负荆请罪时,他们说了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后指名几个学生说说。)

5、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从中能看出他的什么品质?(知错就改,也同样以国家利益为重。)

6、演一演:负荆请罪的小品。

7、小结: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第二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掭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第一课《将相和》第二课时。

二、教材简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一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活动为线索,通过蔺相如不辱使命的“完璧归赵”、捍卫国家尊严以死死相拼“渑池之会”、廉颇知错就改的“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紧密的联系性。虽然文章篇幅较长,但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是畅游我国古典名著之旅的启程之作,编写意图在于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影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的名著阅读方法。

三、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训练要求,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即体会人物性格);

2、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在生活实际中正确对待别人的或进步或成功或具有的优越条件。

借助挂图辅助教学

八、教学程序

第一步骤: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出示课题《将福和》,通过第一课时学习,让学生知道: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

2、同时指出通过第二课时的学习落实“和”的读音与意义:

“和”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骤:读议悟法,举一反三。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学“完璧归赵”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出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面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

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一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第四步骤: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人物形象如何)?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别人某些方面比你强,你应该怎么想、怎么做?

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板书设计:

设计原则

1、课题将、相、和三字分而书之;

2、蔺相如、廉颇姓名分而列之;

3、概括蔺相如、廉颇品质特征的关键词分而举之。

将————相

廉颇

蔺相如(知错就改)(顾全大局)

和(爱国)

第三篇:《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盐田区林园小学 林文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一、导入:谈话导出“不和”

(一)教师事先写好板书。

(二)导入:

(指板书)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请齐读课题(生读“将相和”)。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将相和”中的“将”指的是(生齐说“廉颇”),“相”指的是(生齐说“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团结)。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两个人的名字。)

2.历朝历代,文臣武将都犹如君王的左帮右臂,缺一不可。只有将与相和睦相处、相辅相成,国家才能治理得好。可是,将相就真的能完全亲密无间吗?比如,廉颇,蔺相如,有没有不和的时候呢?

(生:有)

3.你们从哪里看出的?请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语段。

二、了解“不和”的历史

(一)从“廉颇的话语”切入课文,引发问题。

学生找出课文的第16段,朗读。(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教师相机出示幻灯片

1.廉颇不服气,蔺相如避而不见,他们确实不和啊。你从廉颇说的这段话里读出了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到很多,只要差不多,教师都可以肯定,但要注意聆听学生发言,从这个答案中切如下面的学习)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这句话可以看出廉颇认为自己功劳很大,所以心中不满。

板书“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一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师:什么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廉颇夸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口气可真大!是否真有其事,课文中有体现吗?

生:“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了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秦王没有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师:只是带兵做准备能说明什么吗?

生:说明在秦王害怕廉颇,怕自己的军队打不过廉颇的军队。所以不得不放赵王走。渑池会赵王能够平安回去,也有廉颇的功劳。

师:廉颇得知你记得他的功劳,一定很高兴。你很会读书,课文的这一句话看似无关紧要的,其实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伏笔,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读,认识才会深刻。

2.师:(指板书: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看来廉颇确实有本事,他对蔺相如不服也是有理由的。那他又怎么看待蔺相如的呢?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句话有嫉妒的味道,很不服气。

师:“就靠一张嘴”是什么意思?(只会嘴巴说,没有真本事。)

“爬”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

生:“爬”在这里指的升官。把别人升官说成“爬”,是一种讽刺。说明廉颇看不起蔺相如。

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指的是?

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师:哦,原来问题出在官职上啊!同学们,还记得蔺相如是怎么发迹的吗?(学生回顾上文,教师板书故事的小标题)

因为“完璧归赵”中立下功劳(板书“完璧归赵”),蔺相如由一介草民升为大夫;在“闵池之会”(板书)后又立刻提拔为上卿,真是平步青云啊!廉颇征战那么多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现在,居然官职还在蔺相如之下。将相不和由此而生!

师:看来廉颇的不服气的话还真是理直气壮的,哪位同学能把高大威猛的廉大将军心中的不满读书来?

指导朗读。

(二)从“蔺相如话语”入手,深入探究,品读个性。

师: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张嘴,你们同意吗?请从文中1—15自然段划出描写蔺相如的句子,联系当时的情境,边读边悟:蔺相如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请提起你的笔,在你划出的句子旁边写出你的感悟。

(学生划出句子后,指名说。此时,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并相机引导学生练习朗读,教师不要做过多的讲解。如果学生说不清楚话的时候,教师就出示课件出示句式:“从_____________这句话,我读出蔺相如__________.”如果学生表达能力较强,这个句式就不用出现了。)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轻描淡写“骗”回和氏璧

2.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机智勇敢,师: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吗?

师:蔺相如真要把脑袋和璧撞碎在柱子上吗?

生:不会,他答应赵王“一定把璧送回来”

师: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换不到城就要“完璧归赵”,万一秦王真的强逼他,那岂不是麻烦了?

生:他看透秦王想要璧。

师:这叫“知己知彼”.3.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谋略出众

4.“请您为赵王击缶”——维护尊严

5.“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不畏权贵,不怕牺牲

……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你们的眼睛是雪亮雪亮的。蔺相如如此有能耐,廉将军还不知道呢!谁来告诉他?

课件出示句子练习:“廉将军,蔺相如从一介平民走向上卿之位,靠的是_____,靠的是________,靠的是_________……

三、还原”和“的历程。

师:既然蔺相如如此有能耐,当廉颇的话传到他耳朵里,他却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和的重要

生: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是为了我们赵国呀。

师:蔺相如说秦国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可见”将相和“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体现吗?

生:有,渑池会。

师:人心齐,泰山移。将相齐心协力,赵王才能顺利回国。

师:如果当时将相不和,情况可能怎么样?

生:赵王蔺相如在渑池会凶多吉少

(二)和的智慧

师:将相不和,国将不国,将相和睦,敌人哆嗦。既然将相和如此重要,蔺相如直接去跟廉颇说,不是更快,更方便吗?

生:廉颇当时很生气,扬言见面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说了也白说。

师:有道理,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所以蔺相如通过手下告诉廉颇,避免正面冲突,这就是文人的计谋,文人的智慧!

(三)和的胸襟

师:现在,蔺相如的话已经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听了有什么反应?

生: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课件出示句子。)

师:(指课件,打出着重记号)廉颇觉得自己”真不应该“指的是—

生:为了一口气,不顾国家利益。

师:那他应该怎么样?

生:顾全国家利益,与蔺相如和好。

师:他做到了没有?用的什么方式?(负荆请罪)

(课件上将”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句话强调一下。)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插图看看,此时此刻,廉大将军在干嘛?

(师在田字格中书写”荆“,引起学生注意)知道”荆“是什么吗?(一种植物。古时候用荆条做刑具。)堂堂大将军脱下了威严的战炮,背上刑具,跪在一个他曾经瞧不起的人面前,说明什么?

生:明大义,知道自己错了,能放下身架真心诚意的来道歉,非常令人佩服!

生:知错能改,真心与蔺相如和好!

(四)和的原因——顾全大局,正是和的智慧和胸襟的体现!

师:此时此刻,你们发现”将“和”相“能够”和“的原因是什么?

生:他们两个人都能为了赵国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

师:好一个”顾全大局“!(板书)这正是两位杰出人物的智慧和胸襟的体现!

师:让我们穿越千年,重温那千古传颂的动人画面——负荆请罪。(投影)请问,当时蔺相如和廉颇会说出哪些感人肺腑的话语呢?

四、评价”和“的故事(拓展)

(一)重温那千古传颂的动人画面——负荆请罪。

生生互动,同桌角色扮演。

(二)评价”和“的行为。

师:如果你是赵王,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秦王,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廉颇或蔺相如的下属,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围观的百姓,你会说些什么?

总结:将相和睦,英雄相惜,他们的和好让赵国更加团结稳定,也让秦国心存畏惧,不敢随便进攻。廉颇和蔺相如两个熠熠生辉的人物是历史长河中两颗璀璨的明珠,请你们记住他们”和“的故事,”和“的智慧,”和"的胸襟,让和在我们的生活中广为流传!

五、作业:

(一)今天的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些什么?

(二)赵国虽然拥有廉颇蔺相如,但最后还是被秦国灭亡了,请同学们课后去了解这段历史。

第四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故事矛盾,理解三个故事内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性,体验阅读历史故事的乐趣。

2.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主要人物语言的句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析题质疑,激活阅读期待

1.我们继续学习历史故事《将相和》。一般情况下,这个故事应该写什么内容?课文中哪一个故事直接写了这个内容?认真看看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针对三个故事的联系质疑。)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是要弄清楚文中三个故事到底有什么联系。我们先看前两个故事主要写了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质疑,以解决“三个故事有何联系?”为抓手,串起全文教学。

二、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快速默读故事“完璧归赵”,把你认为写蔺相如写得最精彩的语句勾画出来。

(一)研读“完璧归赵”

语段一: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蔺相如的什么?

小结过渡:正是用假设的方式来说理,赵王才会信任他,把无价之宝交给他带到秦国去。

语段二: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机智,临阵不乱,他揣度秦王的心理,看出秦王没有诚意,借故把璧玉又从秦王手里拿了回来。语言在他看来是运用自如,达到个人意愿的强有效工具。指导学生用温和、讨好的语气读出这段。

语段三: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1.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的理由到底充分在哪里?指导读。

2.蔺相如说:“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出示:现在璧在我手里,你不能强逼我。)

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同一个意思,蔺相如为何不直接说,而要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说? 3.多么智慧的外交辞令!指导读

4.小结过渡:抓住人物的语言读历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像这样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写蔺相如的语言,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语段四: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讲道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2.读到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抓联系一:蔺相如“完璧归赵”,取得对秦外交的胜利,回国后被封为上大夫。这为说明将相“失和”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将阅读目标指向言语表现,抓住作者用假设句式描写蔺相如语言的文本特点,由扶到放,一步步感受蔺相如作为外交家作为文臣言语委婉但立场鲜明的外交智慧,渗透抓人物语言读懂历史故事的方法。

过渡:“渑池之会”又写了蔺相如的什么呢?

(二)研读“渑池之会”

语段五: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你发现了什么?句子省略了哪个词?(如果)2.蔺相如凭什么敢和秦王去“拼”?指导读。

3.小结:读历史故事不仅要关注人物形象,更要关注作者是用怎样的表达方法写活这个人物的。

抓联系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再次用假设的方式讲道理,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这就为说明将相“失和”进一步做好铺垫。

总结:不写这两个故事,我们就不清楚蔺相如为赵国究竟立下了怎样巨大的功劳。而这些,正是廉颇没有想到的,正是导致将相“失和”的直接原因。

【设计意图】仍然抓住蔺相如用假设句说理的语言特点,感受蔺相如的语言特色,同时抓住“拼”字品味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三)研读“负荆请罪”

语段六: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从廉颇的角度来看,他说得也不无道理。请看《史记》对廉颇的介绍。

2.看来,将相之间的矛盾已到了非常突出的地步了。蔺相如听到这样的话后,怎么说的?

语段七: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自由读读蔺相如的话,看看在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 2.不管用什么表达方式,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过渡: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立刻想到了自己的不对。语段八: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1.这就是成语负荆请罪的来历。课文写廉颇负荆请罪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京剧却把当时的场景还原了出来 2.你对廉颇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过渡: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以后:

语段九: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师:同心协力的意思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正因为将相二人同心同德、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进攻赵国。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一是继续揣摩蔺相如的言语特点和人物个性;二是感受廉颇作为一个爱国武将知错能改、和而不同的耿直性格及人格魅力。

三、理清故事联系,评价人物。

1.读到这里,你明白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了吗?“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是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负荆请罪”就是矛盾的——高潮和结局,三个故事共同突出了“和”对国家的重要性。2.评价人物:

蔺相如:

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廉颇:威震朝野,耿直畅快,知错能改

四、总结拓展

小结: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1、是啊,(课件出示:对联)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为了赵国,廉颇“将军背上可负荆”也是为了赵国,正是这种爱国情结,使他们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2、这个故事离我们已有2000多年了,可我们仍然在学习,不仅因为故事中的蔺相如,廉颇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而且还给后人于启示,想想,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要团结)

3、是啊,我们要团结,要以大局为重,要以和为贵!

4、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历史故事中,生活中团结的故事,小组内开个故事会。(课件出示:课后拓展)

板书设计: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蔺相如:

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

局,识大体

廉颇:威震朝野,耿直畅快,知错能改

第五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一、导入:谈话导出“不和”

(一)教师事先写好板书。

(二)导入:

(指板书)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请齐读课题(生读“将相和”)。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将相和”中的“将”指的是(生齐说“廉颇”),“相”指的是(生齐说“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团结)。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两个人的名字。)

2.历朝历代,文臣武将都犹如君王的左帮右臂,缺一不可。只有将与相和睦相处、相辅相成,国家才能治理得好。可是,将相就真的能完全亲密无间吗?比如,廉颇,蔺相如,有没有不和的时候呢?

(生:有)

第 1 页

3.你们从哪里看出的?请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语段。

二、了解“不和”的历史

(一)从“廉颇的话语”切入课文,引发问题。

学生找出课文的第16段,朗读。(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教师相机出示幻灯片

1.廉颇不服气,蔺相如避而不见,他们确实不和啊。你从廉颇说的这段话里读出了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到很多,只要差不多,教师都可以肯定,但要注意聆听学生发言,从这个答案中切如下面的学习)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这句话可以看出廉颇认为自己功劳很大,所以心中不满。

板书“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一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师:什么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廉颇夸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口气可真大!是否真有其事,课文中有体现吗?

生:“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了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秦王没有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师:只是带兵做准备能说明什么吗?

第 2 页

生:说明在秦王害怕廉颇,怕自己的军队打不过廉颇的军队。所以不得不放赵王走。渑池会赵王能够平安回去,也有廉颇的功劳。

师:廉颇得知你记得他的功劳,一定很高兴。你很会读书,课文的这一句话看似无关紧要的,其实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伏笔,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读,认识才会深刻。

2.师:(指板书: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看来廉颇确实有本事,他对蔺相如不服也是有理由的。那他又怎么看待蔺相如的呢?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句话有嫉妒的味道,很不服气。

师:“就靠一张嘴”是什么意思?(只会嘴巴说,没有真本事。)

“爬”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

生:“爬”在这里指的升官。把别人升官说成“爬”,是一种讽刺。说明廉颇看不起蔺相如。

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指的是?

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师:哦,原来问题出在官职上啊!同学们,还记得蔺相如是怎么发迹的吗?(学生回顾上文,教师板书故事的小标题)

因为“完璧归赵”中立下功劳(板书“完璧归赵”),蔺

第 3 页 相如由一介草民升为大夫;在“闵池之会”(板书)后又立刻提拔为上卿,真是平步青云啊!廉颇征战那么多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现在,居然官职还在蔺相如之下。将相不和由此而生!

师:看来廉颇的不服气的话还真是理直气壮的,哪位同学能把高大威猛的廉大将军心中的不满读书来?

指导朗读。

(二)从“蔺相如话语”入手,深入探究,品读个性。

师: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张嘴,你们同意吗?请从文中1—15自然段划出描写蔺相如的句子,联系当时的情境,边读边悟:蔺相如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请提起你的笔,在你划出的句子旁边写出你的感悟。

(学生划出句子后,指名说。此时,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并相机引导学生练习朗读,教师不要做过多的讲解。如果学生说不清楚话的时候,教师就出示课件出示句式:“从_____________这句话,我读出蔺相如__________。”如果学生表达能力较强,这个句式就不用出现了。)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轻描淡写“骗”回和氏璧

2.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

第 4 页 柱子上!”

——机智勇敢,师: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吗?

师:蔺相如真要把脑袋和璧撞碎在柱子上吗?

生:不会,他答应赵王“一定把璧送回来”

师: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换不到城就要“完璧归赵”,万一秦王真的强逼他,那岂不是麻烦了?

生:他看透秦王想要璧。

师:这叫“知己知彼”。

3.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谋略出众

4.“请您为赵王击缶”——维护尊严

5.“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不畏权贵,不怕牺牲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你们的眼睛是雪亮雪亮的。蔺相如如此有能耐,廉将军还不知道呢!谁来告诉他?

课件出示句子练习:“廉将军,蔺相如从一介平民走向上卿之位,靠的是_____,靠的是________,靠的是_________......三、还原“和”的历程。

师:既然蔺相如如此有能耐,当廉颇的话传到他耳朵里,第 5 页 他却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和的重要

生: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是为了我们赵国呀。

师:蔺相如说秦国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可见“将相和”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体现吗?

生:有,渑池会。

师:人心齐,泰山移。将相齐心协力,赵王才能顺利回国。

师:如果当时将相不和,情况可能怎么样?

生:赵王蔺相如在渑池会凶多吉少

(二)和的智慧

师:将相不和,国将不国,将相和睦,敌人哆嗦。既然将相和如此重要,蔺相如直接去跟廉颇说,不是更快,更方便吗?

生:廉颇当时很生气,扬言见面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说了也白说。

师:有道理,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所以蔺相如通过手下告诉廉颇,避免正面冲突,这就是文人的计谋,文人的智慧!

第 6 页

(三)和的胸襟

师:现在,蔺相如的话已经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听了有什么反应?

生: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课件出示句子。)

师:(指课件,打出着重记号)廉颇觉得自己“真不应该”指的是—

生:为了一口气,不顾国家利益。

师:那他应该怎么样?

生:顾全国家利益,与蔺相如和好。

师:他做到了没有?用的什么方式?(负荆请罪)

(课件上将“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句话强调一下。)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插图看看,此时此刻,廉大将军在干嘛?

(师在田字格中书写“荆”,引起学生注意)知道“荆”是什么吗?(一种植物。古时候用荆条做刑具。)堂堂大将军脱下了威严的战炮,背上刑具,跪在一个他曾经瞧不起的人面前,说明什么?

生:明大义,知道自己错了,能放下身架真心诚意的来

第 7 页 道歉,非常令人佩服!

生:知错能改,真心与蔺相如和好!

(四)和的原因——顾全大局,正是和的智慧和胸襟的体现!

师:此时此刻,你们发现“将”和“相”能够“和”的原因是什么?

生:他们两个人都能为了赵国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

师:好一个“顾全大局”!(板书)这正是两位杰出人物的智慧和胸襟的体现!

师:让我们穿越千年,重温那千古传颂的动人画面——负荆请罪。(投影)请问,当时蔺相如和廉颇会说出哪些感人肺腑的话语呢?

四、评价“和”的故事(拓展)

(一)重温那千古传颂的动人画面——负荆请罪。

生生互动,同桌角色扮演。

(二)评价“和”的行为。

师:如果你是赵王,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秦王,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廉颇或蔺相如的下属,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围观的百姓,你会说些什么?

总结:将相和睦,英雄相惜,他们的和好让赵国更加团

第 8 页 结稳定,也让秦国心存畏惧,不敢随便进攻。廉颇和蔺相如两个熠熠生辉的人物是历史长河中两颗璀璨的明珠,请你们记住他们“和”的故事,“和”的智慧,“和”的胸襟,让和在我们的生活中广为流传!

五、作业:

(一)今天的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些什么?

(二)赵国虽然拥有廉颇蔺相如,但最后还是被秦国灭亡了,请同学们课后去了解这段历史。

第 9 页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