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第一篇:《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由《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入

2、投影:作者:安徒生国籍:丹麦体裁: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

2、学生复述,理清课文段落,并列出小标题:(1)癖好(2)受骗(3)出丑

3、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各个角色的身份、个性,要分清哪些是人物心里想的和口头说的。一般地说,心里想的应轻读,口头说的应重读,朗读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来,口吻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特征。

4、讨论归纳人物性格特点,并形成板书:皇帝(愚蠢、昏庸)骗子大臣、官员(狡猾)(自私)回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情节齐读投影内容齐读学习目标自读课文学生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课札记

四、品读课文

1、通读课文,分别找出运用对比、心理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分析“对比”手法开头:为了突出皇帝酷爱新装的癖好,作者采用“既不……也不……也不……”的句式,把皇帝不关心军队、不喜欢看戏、不喜欢游公园与独爱穿漂亮的衣服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尾:把敢于说真话的孩子与皇帝、大臣对比,从而突出孩子的天真、纯洁和聪明,突出皇帝、大臣的虚伪、愚蠢和卑鄙。

3、分析“心理描写”手法以第5段为例:心理描写十分细致,一波三折,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皇帝急于想看看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但他不敢亲自去,这件事暴露了他貌似尊严,实则内心空虚的精神状态。几句几经转折的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把皇帝自信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征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具体过程:

1、熟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本剧 通读课文,分别找出运用对比、心理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小组讨论、交流。

一、复习、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分组表演课本剧

1、指名上台表演

2、引导学生评价谁表演得最好?好在哪里?(参考标准:是否表现了人物的个性?)

四、深入研读课文

1、投影: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的特点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想象是指在头脑中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新的事物形象。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而运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想象”明确:骗子介绍的具有奇异特征的“新装”,在当时科学条件下,是根本不可能织出来的,它只是骗子利用皇帝爱新装的癖好想象出来的。骗子是怎样织布和剪裁新装,皇帝如何穿着新装游行也是想象出来的。复

述故事情节齐读学习目标分组表演课本剧讨论、评价齐读投影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课文中想象手法的运用

3、引导学生体会分析“夸张”手法想象和夸张是不可分割的。夸张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完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A、人物性格的刻画(“酷爱”新装)B、人物的遭遇上(赤身游行)C、细节的描写上(骗子弄虚、大臣作假)

五、比较阅读

1、发放阅读材料《赤身裸体的国王》,对比阅读思考:课文与材料相比有哪些不同?(材料另附)

2、明确:课文在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想象,人物形象更具有典型性,主题更集中、深刻。

六、拓展延伸

1、提供叶圣陶为《皇帝的新装》续写 的结尾,要求学生阅读后也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尾。(材料另附)

2、准备、列提纲

3、口头叙述

七、布置作业

第二篇: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揣摩人物心理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

教学设想:

发挥想象,穿越时空,以《焦点访谈》节目的形式让学生对此次新装游行作新闻采访、报道,学生讨论、合作,确定采访对象、谈话内容,并演示采访过程,从而全面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心理,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也培养了语言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演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问题的形式导入,兼顾到对安徒生的介绍。)

同学们喜欢看童话吗?能说说你看过哪些童话吗?你还熟悉哪些童话人物?

这些可爱的童话人物,是谁创作出来的呢?

我们感谢这些伟大作家,因为他们,我们的童年是个梦;因为他们,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那你们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童话的世界?

好,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乘坐时空飞车,回到古代的丹麦,做一次奇妙的采访,见证一位皇帝的新装游行盛典。

二、创设情境:

我们是应邀参加盛典,并将作全程报道,以享二十一世纪的观众。

三、思考报道的内容:(讨论明确)

1、这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2、布料(新装)的特性是什么?

3、官员们对布料如何评价的?

4、小孩看到了什么?

5、解说游行盛典的场面。

进一步思考:针对这些内容,我们该采访谁?

1、百姓、官员

2、骗子

3、两位官员

4、小孩、百姓

四、分担任务,分组谈论:

1、针对目的,结合课文内容,讨论记者该向采访对象提什么问题?

2、揣摩被采访者说话内容、语气、表情等,特别是心理。

五、以《焦点访谈》的形式演示:

1、明确:主持人、前方记者、采访对象

2、过程:学生演示

六、学生评价

重点评价被采访者表演是否符合人物的形象

七、质疑

同学们,在这次节目报道中,不知大家能否发现问题;

明确:三个“不一致”

1、百姓和官员对皇帝的评价不一致;

2、两位官员对布料的描述不一致;

3、小孩与大人的反映不一致。

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下节课,我们仍然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揭示事实的真相。

第三篇: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授课者:李献龙

教材分析: 《皇帝的新装》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第六单元作品以种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亦真亦幻的的世界,令人遐思。《皇帝的新装》是篇精读课文,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昏庸无能、虚伪愚蠢的皇帝上当受骗的荒唐故事,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虚伪本质,同时也启发人们要敢于说真话,做正直、无私的人。本文诙谐有趣,且内涵丰富,对学生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虽然很早从各种途径接受过童话的信息与影响,但是对内容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故事的层面上,比较肤浅,因此,很有必要掌握相关知识,为今后学习同类文章提供规律性的方法。同时,学生内心依然保持着纯洁瑰丽一尘不染的童话世界,因此,再现作品的情景,感触、感动和感悟将是他们写作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对童话主题的理解,学生受生活阅历的限制以及个性差异的影响,会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见解,教师应尊重个性化解读,适当点拨,不宜强求一致。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

2、抓关键找细节,品评人物形象,领会童话内涵;

3、续写课文,进行想象思维训练。过程与方法目标: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人性中的“虚伪”这一弱点,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感知课文情节,品评人物形象,领会童话内涵;

2、引导学会发挥想象力,续写课文情节,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 探究 讨论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怎样白白地度过一辈子.——猜一位外国童话作家名 介绍作者: 安徒生

(二)揭示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

2、抓关键找细节,品评人物形象,领会童 话内涵;

3、续写课文情节,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4、体会人性的虚伪,培养敢于 说真话的品质。

(三)表演课本剧,精彩再现

1、让学生课前对课文进行了充分预习的前提下,教师作一番鼓励后,请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

2、师生评价。

(四)理清故事情节

1、看完课本剧后,请结合课文内容,按情节的引子、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用简练的语句勾连故事发展的梗概。

2、有关童话的主要情节如果用一个字概括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五)品味朗读,感悟形象

你对故事中的哪个人物最感兴趣?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和细节,然后有感情地读出来,说说你对人物的评价。

(1)学法指导,示例: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极”“十分”等程度那样深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骄横。

(2)根据示例,学生自学圈点勾画作批注。

(3)请学生把自己找出来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作赏析,教师及时评价。预设问题:

“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需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这段精彩、曲折的心理描写,把皇帝不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这段话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除非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用夸张突出皇帝的爱慕虚荣,生活的奢靡

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个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着,用“更骄傲的神气”掩饰内心的恐惧,恰恰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4)通过对皇帝形象分析,学生板书评价皇帝的词语。

仿照以上方法,请分析大臣、年轻官员、骗子、老百姓等人物形象,请学生上台板书。

(六)领悟作品内涵

1、“骗”局是怎样揭穿的?其他人

为什么不说真话,小孩为什么敢

说真话?文章反映了什么中心 思想?

2、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

(七)拓展延伸

皇帝游行完毕回到皇宫后,会怎样做?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尾。

(八)作业

推荐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集》

九.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皇帝

受骗 骗子

行骗 小孩

揭骗

第四篇: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

教学目标

1、积累“炫耀、称职、滑稽、陛下、头衔、御聘、勋章、钦差大臣、随声附和、骇人听闻”等词语。

2、了解童话通过联想、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感情。

3、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领会童话的讽刺意义,懂得生活中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爱慕虚荣,要实事求是。教学重点:

了解童话通过联想、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领会童话的讽刺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有一个人,却求美不成反当众出丑,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看这么一个故事——皇帝的新装。

一:认识童话 : 以你的读书经验,你怎么判断这是一篇童话?童话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交流,在交流中明确童话的特点。师小结:

童话是一种文学题材,它的特点是通过丰富的想象甚至夸张来塑造人物形象,反应现实生活,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进行思想启蒙教育。

二、朗读感知故事:

朗读感知这个故事中的荒诞。(训练读出感情,在句子中结合情感体会字词的用法和含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觉得最有夸张力的细节是什么?(这篇文章处处都是夸张,那你觉得哪段哪个地方最夸张,大家再回到文章仔细看一看。)

三、探究荒诞的故事顺利发生的因素

想一想,这个荒唐的闹剧是谁导演出来的,这个荒唐闹剧成功上演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紧扣人物言行,分析人物思想性格,探究这个荒唐闹剧成功上演最主要的因素

小结:原来这是一个讲所有大人的故事。是描述所有大人世界内心情绪复杂的一个故事。所以所有的大人共同上演了这出闹剧。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土壤,大地,或者是更广阔的空间去思考这个问题。所有的大人共同制造了这出闹剧。

四、探究成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1.全城的人都听说这件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2.城里所有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3.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4.“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

5.“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6.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

7.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漂亮......”

这些句子出现在文章不同的地方,但是你发现有一个字是一样的,能找到吗?是哪个字?每个句子里都出现了一个“都”字,这里的“都”说明什么问题。

请用下列句式说话:“皇帝的新装”对皇帝,对官员,对百姓等,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

预设:

不如说是一场闹剧

不如说是一个诚信的试金石。不如说是大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不如说是大人们内心世界的一块透视镜。

不如说是一张对诚实的考卷。

不如说是一道对诚实的测试题。

------小结:

原来这是给大人们准备的的一道测试,通过这件新衣,我们看到了虚荣,也看到了私信,看到了社会的复杂,看到了功利事故,甚至我们看到了成人世界的人性黑洞。这里与其说是皇帝的新装,不如说是大人的心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世俗世界奇怪的传统。

探究大人们的内心世界:

1“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2.“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3.“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4.“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5.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小结:在这些心理活动中,我们看到了成人世界的很多的想法。正是在这种私心,复杂的,甚至无奈的情绪的支配下,有了这件皇帝的新装。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皇帝开始了游行。

五、由童话故事引发起对现在的反思(想象续写结尾)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如果让你从这里写你的安徒生童话的结尾,你会怎么设计?

学生展示之后,老师出示,与课文对比,看看老师的结尾和课文有什么不同?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孩子们看到了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后面的衬裙多么美丽啊!衣服多么合身!”谁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这样就会暴露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得到这样普遍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的爸爸最后叫出声来。

“伙伴们,你听这大人的声音!”那个孩子说。于是孩子们把这大人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个大人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孩子都说。

小结:原来童话不仅仅是在教育孩子,也在教育大人 寄语:“我用我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得,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

教学反思:

第五篇: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表演课本剧。

2.合作探究故事的中心主旨。[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看电视、电影时,所看到的皇帝举行游行大典,哪一个不是龙袍加身,皇威显赫的?(老师语调较低)但大家听说过有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皇帝吗?(此时老师提高语调)就有这样的事!'太可笑了''不可思议''骇人听闻'„„(等学生到词穷言尽之时,教师再大声的一字一句的)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就有这样的一位皇帝,你们想不想看?(学生的视线一下就集中在课本上)。这篇文章就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读完之后,请学生思考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课文读完了,请大家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你怎么认为就怎么填!(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明确: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 ⑴“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作作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⑵“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⑶“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⑷“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所以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⑸“一个昏庸的皇帝”。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呆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内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⑹“一个无能的皇帝”。他认为最诚实的、很有理智的、最称职的老大臣,却向他说假话,作假汇报,可见这个老大臣是不诚实的,没有理智的,不称职的。他连自己身边的最信任的大臣都没有认清,这说明他是十分无能的。⑺“一个无知的皇帝”。我认为那两个骗子并不高明。他们的谎话,只要有点头脑的人便可识破。可是这个皇帝呢,当他在织布机前看不到布料时,竟然没有丝毫的怀疑,而是在想自己是否不够资格当皇帝。他真是连起码的知识也没有,他是一个无知的皇帝。⑻“一个不称职的皇帝”。我说他不称职并不是因为他看不见布料,而是因为他不务正业,不明是非,不辨真伪。这样一个昏庸、虚伪、无能的皇帝是不称职的。2.刚才,大家对“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这个问题都从现象到本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很好。刚才大家的发言绝大部分很好。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生翻书、思考、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明确: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

⑴用“蠢”字来概括。因为皇帝和那些大臣的言谈举止都特别蠢。

⑵用“骗”字概括。就是骗子的骗,因为开始是骗子骗皇帝,后来发展到皇帝、大臣、老百姓自己骗自己。

⑶“伪”字,就是虚伪的伪。因为皇帝、大臣和老百姓谁也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宁愿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也不愿讲真话,所有的一切都是虚伪的。

⑷“假”字。因为根本没有什么美丽的布料、美丽的花纹,而且骗子、皇帝、大臣、骑士和老百姓对这件衣服全说了假话,所以我用“假”字概括。

⑸用“傻”字。那两个骗子的骗术很容易识破,而皇帝等人却信以为真。骗子在给皇帝穿衣服时,其实什么也没穿,皇帝却说特别合身。大臣、骑士以及老百姓对皇帝所谓的衣服也大加赞扬。其实穿没穿衣服,只要用手挠一挠不就知道了吗?这个皇帝太傻了!

用“装”字来概括。这个故事从始至终是围绕着那一套新装展开的,如果没有了新装,就没有了这个故事。

⑹用“新”字来概括。因为,那个皇帝喜欢穿新装,关键是那个“新”字。那两个骗子胡说的那些特性,也是指的新织的布和用它做出的新装。大臣们称赞的,也是那新织的布和新缝制的衣服。

⑺用一个“心”字来概括,不过不是新装的“新”,而是心脏的“心”。我认为骗子骗人是居心不良,大臣、骑士们说假话是心怀鬼胎,皇帝不说真话也是心里有鬼。因此,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心”字展开的。

教师总结点拨:大家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你们分别用蠢、骗、伪、假、傻、装、新、心八个字概括这篇课文。那么,这八个字哪个是正确的呢? 不过,如果请你们现在就发表意见,恐怕还是各抒己见,一时很难统一。那么,怎样才能比较迅速的把正确答案筛选出来呢?下面我就教给你们几种办法。首先,大家使用“排除法”,把不切题的答案排除掉。我们先回忆一下,刚才我是怎么提出问题的。刚才我说的是: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四字语气加重)那么,我们大家看看刚才我们用的哪几个字来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不合适?(学生思考、讨论后很快地排除了“蠢、伪、假、傻”这四个字”)然后,我们再用“检验法”进一步解决。什么是“检验法”呢?就是把剩下的这几个字,一个一个的试用,进行检验,能够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留下,不能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去掉。(学生思考、讨论后很快地进行排除,选择出了“骗”字)3.本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教师板书:骗)。请大家回忆一下,开始你们提出了八个字,我们为什么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统一了认识呢?这是因为我们采用了恰当的筛选方法,这就是排除法、检验法和比较法。希望大家记住这三种方法,并在今后注意学习运用。这篇课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请同学们说说,文中的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

明确: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

⑴骗子骗人。⑵ 皇帝受骗。⑶那两个老大臣还有其他官员是既受骗又骗人。⑷老百姓既受骗又骗人。

4.对大臣官员们和老百姓来说,他们在这个故事中的作用,受骗是主要的呢,还是骗人是主要的呢?

明确:⑴对大臣官员们来说,骗人是主要的。不管是为了什么,他们实际上是帮助骗子骗了皇帝。⑵对老百姓来说,受骗是主要的。老百姓受骗,不是那两个骗子直接骗的老百姓,而是他们先听别人说的,然后就逐步就谈论开了,是老百姓传播了骗子的谎话。

5.那么,那个小孩在这个故事情节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明确:那个小孩把两个骗子的谎话说穿了,是那个小孩揭露了骗子。那个小孩没有受骗。

教师总结:现在我们总的看一下。(边说边板书)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骗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6.由皇帝、大臣、百姓用谎言营造的怪圈,最终被小孩子捅破!小孩子其实只说了谁都能说出口的一句真话,恰恰是这犹如一把利剑的真话戳穿了这个很简单的谎言。皇帝及其一帮人阵脚大乱,却没有提着裤子仓皇逃窜,这足见他们愚蠢至极。安徒生用笔也达到了极至,并在故事高潮处嘎然而止,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同学们合书凝思:我们究竟该向谁学习?(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明确:小孩。

7.小孩终究要长大的!周围大人都在说谎!这样做现实吗? 明确:(把握要点进行点评)说周围大人都在说谎的说法太片面,并不是所有的大人都在说谎!况且这仅仅是童话,安徒生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安徒生这是在“歌颂真与美,批判假与丑”。有一种说法叫美丽的谎言,真话也好,谎言也罢,不管如何,决不能违背人的良知!我们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一个有良知的人!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学习本文的感受,题目自拟,课下交流。『板书设计』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aoxue/9/228078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