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固始九小 陈本莉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与“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3、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明)冯梦龙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清)曹雪芹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现)鲁 迅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与“知音”有关)
3、你们知道什么叫“知音”或“知己”吗?(学生自由畅谈)
说的真好,让我们再一起来分享这些名句吧!老师说作者,同学们读句子——
4、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是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都说友情是一杯茶,需要慢慢品尝;友情是一杯酒,越陈越香。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知道“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板书课题)
5、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鼓“就是什么意思?(弹的意思)
这里的“琴”指的就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体会韵味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1“少选之间”得“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g,不要读成tāng.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得节奏与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得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预设: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得美感。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①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②联系上下文;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得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过渡: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板书:伯牙 子期)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这个故事最早就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相传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尚大夫,琴技高超,被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边,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这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而相识,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品读一下课文。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期虽然只就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就是极其难得的。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杨柳依依
清风徐徐
白雪皑皑
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就是伯牙得——(学生补充“知音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一-(学生补充“喜”)。就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得心情,那就是—-(学生补充“欣喜万分”)。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5)同学们,你们的话让老师感动,像这样心灵相通的人对于伯牙来说可遇不可求,那么子期就是他的——知音。
2、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同学们,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钟子期都相见恨晚,于是他们约定第2年中秋节再来相会,春去秋来,当伯牙,现匆匆赶到汉阳江边时,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的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4、质疑探讨,升华情感。
(1)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就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与子期的这份友谊得珍视,真可谓是——知音情深。(板书)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
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和子期的那种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伴着这高山流水,再次将这个故事传诵……(配乐诵读)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生:知音!)
3、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记载的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2)课下搜集一些像这样千古传颂的故事来读一读。
六、板书
伯 牙 鼓 琴
伯牙 知 音 情 深 子期
第二篇: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知音难得,知音难求。
3、当堂背诵本文。
【课前预习】(见导学案)
(一)、知识链接
1、认识列子:列子,名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
2、了解人物: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
(二)、我须知道
列子,名(),相传(),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伯牙善鼓琴》选自()。
(三)、我需掌握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善哉()兮()卒()援()舍琴()辄()......
(四)、熟读并会背诵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用笔划出文中你认为的重点词句)【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激趣。
2、有“知音”一词导入《伯牙善鼓琴》的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知音难得,知音难求。
3、当堂背诵本文。
二、快乐自学。
朗读板块:放声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字词句板块:
1、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圈点出导学案中快乐快乐自学部分的题目,把不理解的做上标记。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伯牙善鼓琴》的故事。
问题探究板块: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本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通力合学
1、同桌相互背诵并给于评价。
2、根据快乐自学内容,互查互改,简要快速地对好自学答案。总结难记易错的词句做好标记。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组长带领组员积极讨论“问题探究板块”。做好记录,并PK其他小组。
三、精彩展示
展示1:美美诵读
展示2:字词句
1、考考你!
2、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展示3:问题探究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本文所蕴含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会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检测提高:
1、给下列红色的字解释。
志在登高山
泰山之阴
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所念
2、翻译句子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你能写几句关于知己知音的名言警句吗?
第三篇: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 导学案
《列子》
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翻译全文
2、积累字词,探究文中蕴含的道理
一、了解名作
《列子》,________时期_________著。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内有既脍炙人口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夸父逐日》。
二、纠正字音
卒()
援()
舍()
辄()
夫()
霖()
三、朗读感知
1、学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节奏。
3、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节奏和断句,将下列句子划分节奏。(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2)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四、疏通文意(比一比,看谁学得快)
1、重点字词解释:
志:
善鼓琴:
峨峨:
洋洋:
念:
得:
卒:
阴: 援:
操:
造:
穷: 逃:
辄:
乃:
2、翻译下列句子:(1)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2)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试译全文。(学生自译,教师巡视辅导)
五、背诵全文
六、合作探究。
1、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七、练习巩固
1、一词多义
善:伯牙善鼓琴()
善哉()
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乃援琴而鼓之()子之听夫志()
2、通假字释义
卒逢暴雨(3、词类活用
伯牙善鼓琴(八、课堂小结
九、课后作业
朗读并背诵全文))
第四篇:伯牙善鼓琴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及板书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确认:“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7.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0.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第五篇: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伯牙善鼓琴》 课堂实录
教材说明:
本课选自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文二则中的第一则。文章讲述了千古流传的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中伯牙与子期不分阶级心灵相通的真挚情谊,是“知音”一词最动人的注解,令人感动不已。且文章虽是文言文,但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易懂。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三:一是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而是体会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三是通过聆听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文言文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等工具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单好懂,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且七年级学生正处在树立正确友情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知音”一词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友情,而至于文中包涵的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则以感悟熏陶为主,不作过深要求。
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音乐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故事形式)
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寓言《伯牙善鼓琴》——看看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如何善听琴的。
3、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了解名作(ppt了解名作)
1、《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今河南郑州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三、学习古文,第一步要学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读古文应该注意什么?(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ppt朗读感知)
听完了名家朗读,接下来咱们自己试试吧!看咱们大家能不能读出名家的感觉。(学生读的同时,老师板书易错字词)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挑学生读
卒()逢暴雨 乃援()琴 舍()琴 辄()穷其趣 子之听夫()
(三)疏通文意
这篇课文到底讲的什么意思呢?咱们一块来翻译课文,翻译之前给大家介绍一个文言文翻译的小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大屏幕)
• 留,即是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等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换,即是替换。(翻译时把古词换成现代词)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 删,即指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来表示它,不能硬译。无丝竹之乱耳
• 补,即是补充。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期行》当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调,调整语序。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 接下来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根据课下注释,咱们一块来翻译课文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盛大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定能够领会。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停留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拿过琴来弹了起来。起初弹连绵大雨的曲子,再弹奏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就能点明它的情趣。伯牙于是丢开琴感叹说:“好啊,好啊!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我从哪里隐藏自己的声音呢?”
师:同学们,故事翻译完了,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复述故事情节)
四、合作探究
1、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文中的哪一句话写出了这一点?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伯牙: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子期:伯牙弹奏,子期便可以领会。
3、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五、拓展延伸
(一)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一>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举手演读所作)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六、课堂小结
1、《高山流水》的原曲据说已经失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即课堂开始时所播放的音乐。(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则古文。再一次体会这段美好的感情。
2、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真实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
作业:
1、背诵全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