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3.2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3.2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DNA的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相对简单,要想突破就要充分的发挥科学史的作用和价值,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足迹,再次面对科学家曾遇到的问题,使之产生自觉探究的内驱,通过小组合作,在不断的“建构—修正—建构—修正”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构建。在发展与人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自然生成知识,并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

本节教学的设计思路:以科学史为主线,以模型建构为主要的活动,采取“化学成分

基本组成单位

单链结构

双链平面结构

双链空间结构”的教学顺序。模型建构完成后,引导学生分析模型水到渠成的得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DNA的特性。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它在教材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与必修1的“核酸”“细胞增殖”等内容相联系,与此同时,它既对前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说明,使学生加深了对遗传物质的理解,又为之后学习“DNA分子的复制”“基因表达”等内容进行必要的铺垫,是否牢固掌握本部分内容,对整个遗传、进化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课已经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并在必修一也学习了DNA的分布、构成元素、基本单位等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但高一学生的有机化学知识相对较薄弱,所以避免过多有机知识的介绍,尽量将相关知识转化为图及实物再结合人体模拟,给学生直观的认识。学生对于构建模型有很高的积极性,乐于通过动手,积极探索DNA分子的结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DNA的分子组成;概述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

2.能力目标:运用建构模型的科学方法,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科学发现史的资料故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体验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认同交流与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论证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

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采取讲授、探究式教学,分组合作构建DNA模型。

教学手段及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材料,便于课堂上的展示。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1分钟

导入新课

检查课前任务单

播放《神奇的DNA》视频片段。引出主要的遗传物质DNA

填写展示

学生回答

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关注科学前沿。

回顾旧知,明确脱氧核苷酸组成【资料1】20世纪30年代,生化学家分析了DNA的分子组成,发现它由4种脱氧核苷酸分子聚合而成。每一个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的磷酸、一分子的脱氧核糖,一分子的碱基组成。说明脱氧核苷酸的简图。出示4种碱基。

在掌握腺嘌呤A的基础上快速对另外三种碱基的中文名称及英文简写进行对应,思考并回答问题:1、脱氧核苷酸有几种?分类依据是什么?说出四种脱氧核苷酸的名称。

引导学生回忆第1模块的相关内容,为学习新知、顺利构建DNA模型做好铺垫。

明确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思考与讨论】通过分析沃森和克里克在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的发现,总结模型特点。

学生总结特征:

沃森和克里克将

安排在双螺旋的部,安排在螺旋外部,在这个模型中,与

配对,与

配对,DNA两条链的方向是

。从而构建出

模型。

并且通过双螺旋结构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中应具备的品质。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

自学填写,完成学案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内容,填写在学案上

小组代表学生填写:

其他小组适当纠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总计问题的能力。

教师精讲

根据学生填写自主学习的内容,教师针对性的进行精讲。

学生适当提出问题,教师答疑。

使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印象更加深刻。

课堂反馈

习题演练

多媒体呈现习题

学生答题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

小组合作制作双螺旋结构模型

提供相邻两个脱氧核苷酸的分子结构式,提示联系两个氨基酸是如何连接的,DNA是规则的螺旋体,碱基排列在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排列在外侧。

教师巡视,搜集典型模型,待每小组完成后,将搜集的模型实物投影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构建模型的思路,主要解决DNA平面结构中的几大问题:

问题1.两条链间碱基对间的配对方式和机理。

问题2:A与T通过两个氢键,G与C通过三个氢键连接,称之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问题2.理解DNA两条链的反向平行。

自主建构:按小组进行操作,要求至少将4个脱氧核苷酸拼接,使其成为一条链由于DNA分子是两条链,将两条链连接完成DNA双链平面结构的构建。进行比较、分析和思考,开展自评或互评(最好制作的模型可以螺旋)

学生观察数据,得出结论:A与T数量相等,G与C数量相等,但A+T与G+C不一定相等,推测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最可能是A与T配对,G与C配对。

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制作模型,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正是科学探索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的问题,更能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和快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体验科学成果的得出需要不同学科间的合作。

模型分析——DNA的分子特点

引导学生比较构建模型的第一个碱基对,试分析第一个碱基对的可能情况。

共同归纳得出DNA分子具有多样性。

提问:多样性的原因?

每一个特定的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是DNA分子的特异性。

作为遗传物质DNA还具有稳定性,引导学生从DNA的结构分析原因。

4组学生汇报制作模型的前3个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探究碱基对数量(n)和碱基对排列方式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观察模型、思考回答。

训练学生观察、归纳、表述能力

小游戏---习题检测

动画游戏习题

学生上黑板完成游戏PK

提升学生做题兴趣和学习兴趣,增加其做题能力

总结

可见展示

学生总结

巩固,使学生记忆深刻

归纳小结

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这节课我们重走了DNA结构的发现之路,尝试了建模,进而观察模型分析了DNA的结构特点和特性。在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表论文时,在论文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语言:我们还注意到我们所提出的特殊配对模式,提供了遗传物质可能的复制机制。模型建立的当时,就做了这样的一种预测!那么DNA复制的机制到底是什么?DNA的复制意味着什么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下课思考,希望下节课能听到同学们的精彩回答。

学生倾听、思考

总结本节内容

科学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功能:科学的预见性。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个验证性实验大胆地改为探究性实验,将建构DNA结构模型的过程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的步骤逐步分解,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脱氧核苷酸和DNA的结构。以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为依托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节课中,学生跟随教师提供的资料,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展示自己,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和中,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欣赏中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进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上课过程中存在不足,课件使用不熟练,整个过程中板书书写不适当,没有关注到整体学生上课状态。这些在以后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努力改善。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