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第一篇: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1.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后,小组成员分工调查,收集数据。(小组成员的体重,家庭近几个月用电、电话费支出情况,一周气温变化情况等)

2.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军棋、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张老师第一次到我们班来上课,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

生1:有意见,他们太矮或太高了,我们班同学身高应该在他们两人之间。

生2:我认为我们班同学身高大概与周×同学差不多。因为她不高不矮,最接近我们班中间身高,以她作标准最恰当。

师:有道理!请你猜测一下周×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猜测1米38厘米,本人证实为1米36厘米)

师:这个1米36厘米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生:(很多学生齐说出)是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师:对,要知道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就是求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求平均数。

(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用处?怎样求平均数?……)

【评析: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班上学生大概有多部‟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和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二、构建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①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棋子,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棋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我想使每排的棋子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评析:让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用一付军旗作为操作活动的材料,真是绝妙之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②小组活动讨论。

③汇报交流。

生l。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棋子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五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这种方法谁能给它取个名字?(移多补少)真形象!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如2,7,3的平均数是多少?(4)实际上原来每排棋子是不是都有4个?(不是)对,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份的数量,它不是一个实际的数,我们可以用虚线表示这个平均数。

【评析:“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师:除了移多补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有没有同学在移棋子前早就在心里算出平均数了?

生:我们先把这些棋子全部合起来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然后再移动。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这一过程吗?[板书:(2+7+3)÷3=4]你能用数量关系表示这个式子吗?(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真棒!这就是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评析:在学生初步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后,探求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用数学算式概括操作活动,这本身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能力】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求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 = 5,所以 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师:你们的方法都很棒。这是我们班李x同学上学期期末考试统计表。出示

“先估计一下平均成绩?(97,96……),同学们的估计都在哪个范围?(比94大,比100小)对,平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师:究竟是多少呢?看谁想得快,也可以笔算。(96)

师:看了这组数据,你想对李x说什么?

生1:李x‟,你的数学成绩可真棒,你能把学数学的方法告诉我们吗?

生2:李x,你的语文成绩相比较差一点,我建议你可以多看一些课外书。

师:解决了这些问题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锦屏小学五年级体育小组身高情况。出示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147+152+149+146+151)÷5=149(厘米)。

生3: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2,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数的平均数是149。

老师和学生都兴奋得鼓掌。

【评析: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及时内化了各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三、实际应用

1.应用一。①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②交流反馈。师:看了两

(三)组平均体重数据有何启发?[根据“平均数”可以对两

(三)组体重进行比较]

师:请同学们预测下个月电话费、用电费情况,预测下周气温情况。并说明理由。

生1:我觉得下个星期平均气温会高一些,25℃左右吧!因为现在已经快要立夏了,天气会越来越热。

生2;我觉得不一定。如今天下雨了,比前几天还冷,下个星期也有可能下雨,所以我认为平均气温有可能比本周稍低,20℃左右吧!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平均数的用处可真大,我们还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行预测,这对我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要我们多留意,我们的数学本领就会越来越棒。

【评析: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令„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应用二。

师:这是锦屏中心小学“校园小歌星”歌唱比赛中某位同学的得分情况。出示: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 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评析: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了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①会

②不会

③可能会 ④可能不会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我们就来开个小小争辩会,看看最终谁能说服谁,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请随便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理由,其他同学随时可以反驳。

生l:我认为不会。因为小丽身高134厘米,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差了8厘米。

生2:我反对。水平均深126厘米,并不是所有深度都是126厘米,有的地方水深可能不到126厘米,有的地方可能超过了126厘米,甚至超过134厘米,所以我认为小丽会有危险。

生3:我反对,既然有的地方不到126厘米,小丽可以在浅水区学游泳,我也这样学游泳的,很安全。

师:经过激烈的争辩,大家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评析:小小争辩会,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课外延伸

1.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2.师: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评析:呼应开头,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评:整节课体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1.重组现行数学教学内容。

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的。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而现行教材内容往往脱离学生实际,且呈现过于形式化。如本节课教材编排从新授到练习都是应用题形式,”显得枯燥、重复,而且与第一教时简单的统计联系非常少。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呈现现实的并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地中学习求平均数,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密切的联系。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他自己来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通过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加强估算,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估算的加强,有利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多种求平均数方法),可以保证让每个学生在掌握一般方法的前提下,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第二篇: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 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说理能力。⒊ 渗透统计初步思想。【教材分析】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编排,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球吗?都喜欢玩些什么球?

生;…………

师:“呦,孩子们喜欢的球类运动可真多,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师将全班分作两个组,请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正式比赛后,教师宣布比赛结果。

(2)安慰输的那一队并且加入该队,排球,计数。重新宣布比赛结果。

(3)学生之间肯定发生争执。

师:“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那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如何比较两队的水平呢?”

(4)请生说一说。

(5)引出平均数,板书课题。

(6)看课题提问:

你想知道些关于平均数的什么知识?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师:“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也可以看课本42也自学。”

(2)请生说一说,怎样求我们拍球数量的平均数。

(可以是移多补少,也可以是算式解决)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以其中一个平均数为例,问:这个数代表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数的?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一)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

(20+23+26+28+30+29)÷6(20+23+26+28+30+29)÷5(20+23+26+28+30)÷6

请生判断,集体订正。

(二)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独立完成,请生反馈。

(三)、看某城市2010年四个季度雨天统计表

完成作业: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平均每个季度有多少雨天? *平均每个月有多少雨天?

第一个问题让生独立解决再集体订正;第二个问题学生中肯定有不同意见,可以让大家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大家在争论中明白道理。

(四)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一条小河的平均深度为11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下河去玩会有危险吗?

先分组讨论,再集体讨论。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 五.过关练习

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第三篇: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

(一)教学设计

濮阳市华龙区石化路第二小学 孙 静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1,练习十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突破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法与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相结合。学法: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相结合。教学准备

实物; 多媒体课件;以小组为单位,课前调查本组成员的身高和体重情况填在统计表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导入:

师: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呢? 生:〃〃〃〃〃〃〃玩卡片。

师:同学们喜欢玩卡片,老师手中有20张卡片,要分给4个小组的同学们(每组分得的数不一样)你们对老师这种分法有意见吗?

2、学生提出质疑。

生:老师分的不公平,有的小组卡片分的多,有的分的少。师:那怎样分的公平呢? 生:每组分的卡片一样多。

师:每组分的卡片同样多,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师:每份同样多的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新知

1、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指明学生演示并说明给的过程。

生:因为第一组分的比较多,所以把多的移出来要补给少的,使每个组的卡片数量一样多。

师:现在每个小组分的卡片同样多。我们通过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使每个组的卡片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师:现在每组平均分了多少个卡片?(4个)师:咱们再来看看卡片的总数变了没有? 生:没有。

师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这里的平均数是几?(4)

今天,咱们就来继续探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板书并揭示课题

2、探索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方法求出每组平均分的卡片数,那么还有其它办法求出他们的平均数吗?

生:我们可以把卡片都收过来再平均分。学生动手演示 师:谁能用算式来表示?

指明学生汇报展示:16÷4=4(个)

师:这里的16表示卡片的(总数量),为什么要除以4,4表示(平均分的总份数),得出的4是它们的平均数。(板书)师:你想对平均数说些什么呢? 生1:平均数,你很公平。

生2:当有不公平的时候,平均数你就来了。

3、打开书P42例1,初步应用(出示例1课件)

(1)例1用了几种方法求平均数?请说出分别是什么方法?(2)平均数“13”跟原来每位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相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指明学生汇报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移的过程,课件演示。

这个平均数“13”跟原来每位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相比较,有的比它多,有的比它少,有的和它一样多。

小结:平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还有些数和平均数一样。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生活中的平均数

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平均数(考试统计分数需要平均数,歌手比赛打分时用到平均数,……)

师: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平均数,平均数的作用还是挺大的。

三、拓展应用

组织学生根据课前调查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大约各是多少?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着重要求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件

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多少页?

2、口算比赛 哪一组的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统计表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统计表

3、做教材练习十一第2题。

4、小丽从家到学校步行需要9分钟,她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5、出示课件

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2)指名说说 师:平均水深可能比120厘米深,可能比120厘米浅,也可能正好是120厘米,它的实际水深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外延伸

教材练习十一第3题,课下测量你们小组内同学的跳远成绩,再算一算小组的平均成绩,跟其它组的成绩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成绩好。

七、板书设计

平均数

(一)移多补少

16÷4=4(个)

(14+12+11+15)÷4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52÷4 =13(个)

第四篇:平均数 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内容:体会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3.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4.能正确、全面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积极地数学学习情感。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简单统计图表的知识,认识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分,会把物品和数字平均分。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

师:你们喜欢运动吗?你最喜欢哪种运动?四(1)班的孩子也很爱运动,他们将进行踢毽子比赛,请你们来当裁判。

请一个同学宣读比赛方法:分组男女团体赛,半分钟,按技术高低判定输赢。来看看他们的成绩,左边是女生成绩,右边是男生成绩。女生派出4人,男生派出4人。好巧,女生每人都踢了6个,男生每人踢了7个,男生赢,还是女生赢?怎么看的?

比总数,再引导看一般水平,女生每人6个,女生的一般水平就是6个。男生每人7个,男生的一般水平就是7,男生的一般水平比女生高。女生敢不敢再赛一场,让我们快来看看第二轮成绩。各位裁判,这一场,谁赢了?你怎么想的? 女生:6+9+7+6=28 男生:10+4+7+5=26 在黑板上列式。

这一场女生胜利了。这一组一个请病假的男同学来上学了,正好赶上了这场比赛,他也要参加,你们同意吗?说说你们的看法。

四(1)班的女生商量了一下,同意了,看到成绩后,就得意地笑了。女生为什么会得意地笑了?女生总共28个,男生总共30个呀? 生:因为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比的是一般水平。

师:一般水平,就是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最后变得同样多了。求一般水平的这个数,我们现在就是求平均数。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平均数,从字面来看,就是把原来不平均的,变得平均了。女生6、9、7、6个,平均每人踢几个?怎么变得每人一样多呢?

男生10、4、7、5、4,平均每人踢几个?怎么变得每人一样多呢? 和同桌讨论。汇报。

师小结:平均数常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和平均水平,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二、巩固新知 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 生活中你有听过哪些平均数?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平均数的信息,咱们来看看。例子1:903路公交车,乘客平均等候时间是10分钟。例子2:长沙黄花国际机场2020年日均起降700架次飞机。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讨论:水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130厘米,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北京自然博物馆门票信息,估平均数,求平均数。谈建议。

三、拓展

如果男生再加一人参加比赛,这名队员踢几个就能和女生打平手? 思考并汇报。

四、课堂总结 谈谈收获。

作业:书93页第1、2、3题。板书:

平均数

移多补少

同样多

一般水平

求和平分

第五篇: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90-92页《平均数》 例

1、例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平均数的具体含义。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生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2)先求总数再平均分等。

4、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在情景中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求平均数的作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识感受平均数的产生

1、创设情境:整理商店货架

问:怎样才能让每层的瓶数一样多?

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出“移多补少”“总数/份数”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课题:平均数)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以已有平均分的概念的理解为依托了解移多补少,加总数除以份数,渗透学习方法,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作好预设。】

2、出示踢毽子3人小组赛

(1)(出示课件)人数相同的小组赛.问:他们通过每人20秒的比赛,成绩终于揭晓,大家能给他们当当裁判么?(让生明白可以比总数就能判断胜负)

(2)(出示课件)创设情境,老师加入到比赛中,巧设矛盾,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成绩。

问:比赛时,老师就在场,老师向他们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能加入男生队,同学们同意了,结果老师踢了4个。男生队也变成了24个,我开心啊!男生队和女生队平了。大家对这样一个结果有自己的看法么?

问: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很多这类似的问题,比如:四(1)班和四(2)班学生人数不同,我们就没有办法比较出他们某一项水平的高低了么?就刚才比赛的问题,同学们思考思考,有没有好的办法呢?

小组讨论。。。汇报

(制造矛盾冲突,启发思考,运用平均数去解决问题,感受平均数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平均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更为深刻)

(3)教学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问:我们以女生队为例,来看看我们求出来的这个数,它是谁呢?

(通过平均数与同学们踢的个数之间的对比,引导生明白平均数不是代表某一个人的水平,而是代表整队的水平,是一个统计量,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3、教学平均数受最大数和最小数的影响

问:要是陈老师加入踢毽子的时候怎么样?男生队就会获胜呢?

(结合情景,以谈话的方式,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平均数受最大数和最小数影响的数学思想。)

4、教学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以男生队踢毽个数统计图为例,老师将男生队同学踢毽子的个数制作成了一个条形统计图,我们以他们为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男生队的平均数和同学们踢毽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平均数比有的同学踢的个数多,比有的同学踢的个数少。师:也就是说,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出示体重情况统计图)我们带着刚才的思考来看看这个体重情况统计表,从图中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我们能不能估一估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呢?

生估计,师:要验证大家估计的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生本子上计算,一同验证结果

生汇报

(感受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并懂得在学习中合理的运用,通过验证结果的过程巩固平均数的求法。)

三、练习巩固

1、教学生活中出现的平均数。

引导生理解:四(2)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

爷爷的疑虑:据调查,中国老年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爷爷今年71岁,他伤心的对着孙女说:“宝贝孙女,爷爷还有1年就快死了。”(通过此环节让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能通过实例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完成套圈情况统计表。

兰兰和东东套圈情况统计表,两人套的次数不同,如何判断谁的水平高些? 引导观察数学信息------生汇报-------理解提出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此环节让生明白:在生活中什么时候该使用平均数,打开生的学习和探究的空间,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完成水深问题

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雷树涛同学身高125厘米,下去会有危险么?(通过水深问题,进一步让生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升对平均数的认识,同时向生渗透安全教育,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习到了什么?

(生小结学习内容,培养生认真思考学会总结知识的好习惯,长时间培养,有利于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建构学习模型)

五、作业布置

测量家人的身高和体重,并计算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通过亲自实践操作,在实践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及产生,巩固平均数的求法,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最小数 < 均 < 最大数

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移多补少

总数÷份数=平均数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