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肖邦的生平及其爱国主义思想;颠沛流离的生存之境以及他的赤子之心和爱国情怀。
(2)能从艺术创作和艺术家生活的环境对艺术创作进行评述。
2.过程与方法
(1)建构主义理论(情境预设、协商与会话、知识经验建构)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运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完成本课内容的教学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肖邦的赤子之心和爱国情怀的高度评价。
(2)艺术家的生存环境直接影响了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内容和情思。
(3)艺术作品只有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拥有永远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体会肖邦高尚的人格魅力。
2.教学难点
艺术家的创作和艺术家的生存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教学设想】
散文中的景物是最能表现作家情思的意象,通过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意象的内涵,从而探索肖邦音乐的生命本质。
通过调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储备,探索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生存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情境创设)
1.北宋人张择端有一幅画《清明上河图》,现在成了无价之宝,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什么一幅画会成为“无价之宝”?
学生思考。
明确:
艺术品。(引导出“艺术”的概念)
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新形象的一种文化现象。
通俗讲,艺术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建筑等。
音乐是音乐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有人甚至说:“音乐可以引导人的灵魂进入天堂。”那么,像音乐这样的艺术创作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我们今天就看一位艺术家――波兰音乐家肖邦。
2.学生概括介绍有关肖邦的信息,教师介绍肖邦的《玛祖卡曲》。
(1)学生概括肖邦相关信息。(见学案)
(2)教师补充《玛祖卡曲》的相关情况。(见学案)
二、文本研习(协作、会话)
1.浏览文本,你认为文本揭示了哪一种艺术创作规律?试找出文中相对应的文字。
明确:
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紧密得多。
2.既然“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紧密得多”,那么,文本写了肖邦“出身环境”的哪些方面?“陶冶他的景物”又有哪些特征?
明确:
出身环境 人文环境――住处建筑 交往对象
自然环境――小屋周围四季的景物
陶冶他的景物(自然环境)的特征:朴素淡雅、持久深沉
没有招摇的俏丽,但蕴含细微的色调变化
明确: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
故园,是肖邦喷射音乐灵感的源泉。
3.文本最后,作者以细腻的笔墨描摹了肖邦故园的四季景物,探究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其音乐结合起来的。
(1)因为外敌的入侵,肖邦只能把对故园的美好回忆融入音乐之中,肖邦音乐中对故园的深切追忆正体现了肖邦强烈的爱国情怀。
德国诗人海涅的一句话:“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这就充分表明,肖邦的音乐与肖邦故园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充满了家乡的风光和情愫,唤起了人们对故园的一草一木的思念之情。肖邦的音乐,是对祖国甜蜜的回忆,代表了民族精神。
(2)肖邦与故园的关系,充分佐证了艺术创作的一个普遍规律:艺术家的生存环境深深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三、课内拓展(知识经验的生成)
可以说,没有故园,没有故园的那些人文环境、自然风光,肖邦的琴键就流淌不出那些美妙的旋律,世间就不会存留那些伟大的音乐作品!
其实,不仅仅是肖邦,古今中外众多艺术家的艺术创作都佐证了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创作规律。
请就你熟悉的艺术家,阐述他的艺术作品和他的生存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学生先单独考虑,再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发言)
学生列举熟悉的古今中外的音乐家、画家、作家等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并说说作品所表现的情思。
阿炳:《二泉映月》――音乐家苦难的人生和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人民反抗压迫的号角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苦难中不屈的灵魂
徐悲鸿:《八骏图》――渴望苦难的中国如飞马一般奔腾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学家悲酸的人生历练
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概括:
1.艰难生活的投射。
2.多舛命运的反思。
3.幸福生活的追忆。
……
四、课外拓展(知识经验的迁移)
学生就某位艺术家的某件作品,联系艺术家的生活环境,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评论性文字。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中学语文组)
第二篇:《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散文
要写好散文,不能光靠精神涵养,文字上的功夫也是缺不了的散文最讲究味一个人写散文,是因为他品尝到了某种人生滋味,想把它说出来散文无论叙事、抒情、议论,或记游、写景、咏物,目的都是说出这个味来说不出一个味,就不配叫散文譬如说,游记写得无味,就只好算导游指南再也没有比无味的散文和有学问的诗更让我厌烦的了
——周国平
请学生朗读以下三段文字,想一想,你读出了其中什么“味”?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呈现出一派生机——温柔、轻盈)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悠扬、清丽)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寂静、伤感)
同学们这三段所描写是哪里的景色么?热那佐瓦沃拉,肖邦故园
请同学们翻到第16页,与原文对照一下,把老师有意漏掉的文字划出来
老师有意漏掉,你能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么?
用音乐特点来比喻景色;看到这优美的景色使人想起肖邦的音乐成就和内心
现在让你们来概括这三段的景物描写,你会用哪些词语?
二、理解故园与音乐的关系(写什么?)、为什么不用别的事物来比喻呢?非要用肖邦的音乐特点来比喻肖邦故园呢?
请同学快速浏览第3—14段
讨论明确:作者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人的一生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童年与青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儿时的嬉戏,故乡的风物亲人的关爱,一幅幅画面会永远鲜活于头脑之中,何况肖邦的童年是处在一个花的海洋、树的包围的世界,它四季分明,美不胜收,无论肖邦走向何方,这些都是他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弗洛伊德说得好:“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后来事件的影响才变得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是最有意义的因素”童年生活会对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思维等产生很大影响,情同此理,故园生活培养了肖邦的爱国情感成为肖邦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作童年的联想,结合课文的内容,学生能找到肖邦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源头理解他的音乐与故园的关系
肖邦与自己的故乡、祖国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据我所知,他在热那佐瓦沃拉只不过是度过了出生后几个月的时光,后来他的双亲便迁居华沙了
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
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
2、问:文中有写到肖邦怎么眷恋自己的故土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经常和妹妹探望故里
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他还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
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作者推想)
“他就是在那缱绻的秋日”
848年,肖邦自爱丁堡给友人写信的时候,眼前兴许也浮现出了故园景色
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马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3、问:为什么是“一缕乡音”?而不是“浓浓的一股乡音呢”?是否意味着肖邦的爱国思乡之情若有若无呢?
因为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
音乐语言,不易察觉
可以把肖邦弹奏得好象没有在弹
轻点,再轻点,不要让手指触到空气和泪水
真正震憾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可以是
最弱的,最温柔的
——欧阳江河《一夜肖邦》
由此,我不由地想起肖邦的好朋友,德国诗人海涅对肖邦音乐的评价:
“他在钢琴前坐下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本源的含义是在海德格尔的意义上被理解的——“‘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
肖邦的音乐从何而来,从他的故园喷射出来的“故园是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肖邦用自己的乐曲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的爱和怀念,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的音乐他对自己的祖国一往情深,甚至在去世前也嘱托亲人定要将自己的心脏运回故土他的这种爱国情怀从本质上说,是对故乡的自发的质朴的眷恋之情使他的音乐充满感人的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使他成为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
这种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忧虑之情成为肖邦音乐中最动人的篇章
4、问: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直接赞美肖邦的故园?
最珍贵的古迹之一;朝拜的圣地;精神宴会的殿堂;摇篮,源泉
5、问:老师不太明白作者在开头两段为什么非要追溯肖邦故园的历史?由盛到衰的历史
被人遗忘、简朴、伶仃孤苦、清寒
讨论明确:意在突出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正是因为肖邦才出了名的
通过对比的手法向读者交代了故园的今昔变化鲜明的反差对比,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沧海桑田的世事变幻面前,“物”的消解、消释、消亡固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能够积淀于人的记忆深处并被看作巨大精神财富的,必然具有某种文化人格的魅力、具有拨动人们感情之弦的强大力量,因而得以“复活”于人们的内心
6、问:那么,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馨香醉人的玉浆,揭示无限美好的世界,莫大的精神享受
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 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
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
由此,我想到最近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等政要遇难,而波兰整个国家依然稳定我想,这个民族之所以能沉稳地面对灾难,其中,也许就有肖邦文化精神的体现吧
三、怎么写:
7、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看第7段着重描写肖邦故园的微妙色彩我们齐读这些微妙的色彩美在哪里?
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8、问:如果把21——23段放在前面,如何?
前者简略较客观,后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立足作者的主观视角,表达了作者对肖邦的无限敬仰之情
我们再来读一读第2123段文字来点音乐
“情真而不觉音之繁词之复也”
——(清)沈德潜
四、为什么这么写?
9、其实作者在这里写了肖邦故园的四季景色,还有冬天的景色请一位学生读24段
尤其写到冬天,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话“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这句话显然相对其他季节而言,它并未否定其他季节的美,而是特别指出冬天这个季节的美丽,但我们寻找有关文字的时候,发现并没有对冬天的景物作铺陈过多的描写我们还发现这样几处,用了六个“没有”排比,这些句子的直接叙述,无疑在强调肖邦故园的冬天何等寂静,何等冷清,何等了无生机同时,这里的“寂静、风雪”以及25段中“你”的处境实际上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当波兰人民遭受到苦难、困顿时,肖邦和他的音乐与你在一起,你仿佛听到了他遥远的心跳,肖邦的音乐和精神鼓舞、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作家于此将叙述的角度转向内心的感悟,转向从心灵深处去感知、理解肖邦这样,将一般的景物美提升到了精神之美、情感之美的确,当一切都成为往事之时,只有音乐家的精神永存,只有音乐家崇高的文化人格长在,这正是作家从肖邦故园的四季轮回景物变化中所感受到的“大美”!
自然的永恒即是音乐的永恒
“一位天才,一位艺术大师渐行渐远,他的作品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舒曼在纪念肖邦时曾说:Genttemen,pleasesalutewithyourhats,toaginius!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
总结:
作者以深邃的笔调,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和那种无法割舍的爱作家以一个造访者的敏锐眼光所捕捉到的文化气息,所传达的情绪,穿越了时空的阻碍,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在情感的交互作用中实现感觉的置换,让我们获取了丰富的文化给养,领悟到肖邦人格、精神的魅力
故园——肖邦——音乐
简案:
、写什么
一、音乐与故园的关系紧密
二、肖邦内心对故土深深的依恋之情
三、借故园的历史变迁,阐述为什么肖邦的人格力量这么大
四、借人们对肖邦音乐的赞美,表现肖邦的人格力量之于波兰民族的价值和意义
2、怎么写
五、两处景物描写对比,突出作者对肖邦的深厚情感
3、为什么这么写
六、借“冬天最美”表达肖邦音乐与人格之永恒魅力
第三篇:肖邦故园教案
肖邦故园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课前预习: 导入: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1、作者简介:
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 居里金质奖章。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剧本《诺汉特之夏》、《假面舞会》等。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作为切入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2、资料链接: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3、字词梳理: 马厩()
历尽沧桑
夙()愿
通衢()大道
茕茕()孑立
荒诞()不经
垂涎()三尺
瘠()薄
给()予
雾缭()烟绕
缱绻()
瞻()仰
命途多舛()
寥寥()无几
姓廖()窒()息
树冠()冠()冕堂皇
勇冠()三军
桂冠()玲珑剔()透
雪橇()踱()步
4、结合课文内容划分段落,尝试梳理文章结构。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一共有27个自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1——
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第二部分(——
段),重点阐述肖邦故居以及它周围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的密切关系。
第三部分(——
段),作者满含深情地书写了肖邦对故园的深切思念与深沉热爱,直至用音乐寄托情思。第四部分(——
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主题在这里得到升华。第五部分(——
段),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诗如歌如画,令人陶醉,回味不已。
课堂合作探究: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3、第九段提到肖邦只在他的出生地度过了几个月的时光,但肖邦对它却怀着无限的眷恋之情。他对故土的眷恋体现在哪些方面?
4、因为肖邦的音乐,肖邦成为后人景仰的对象;因为肖邦,肖邦故园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肖邦故园,看看故园有哪些故事发生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4至19自然段,尝试找一下答案。
巩固练习: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马厩(jiù)夙(sù)愿 通衢(qú)大道 养尊处(chù)优
B.缱绻(juǎn)瘠薄(jíbó)命运多舛(chuǎn)茕茕(qióng)孑立
C.簌簌(sù)栗(lì)树 玲珑剔(tī)透 树影婆娑(suō)
D.陶冶(yě)树冠(guàn)令人窒(zhì)息 有条不紊(wěn)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府第 草垛
依稀
简朴
富丽堂皇 B.苍桑
伶仃
踱步
狐裘
不容质疑
C.隐蔽
渊源
蕴藏
覆盖
茕茕孑立 D.招摇
目睹
蔚蓝
宛如
荒诞不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大道,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
B.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
C.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
D.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荒诞不经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而且为欧洲的音乐增辉。
B.因此,可以说,此时的肖邦,眼前浮现了故乡的景色和多半是在这儿第一次听见过的歌。
C.他就是在那缱绻的秋日,怀着无限依恋、惜别的心情,告别了这一切,途经巴黎,浪迹天涯。
D.到了肖邦之家,会确信,而且亲眼见到,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
B.要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
C.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
D.他在信中写道:“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愿上帝保佑她们万事如意!我的艺术何在?我的一腔心血在什么地方白白耗尽了……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参考答案:
1、简陋、清寒
朴素、淡雅
毫不招摇
(表面特点)
持久、深沉
(深层特点)
2、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
3、(1)经常跟妹妹一起探望故里。从华沙来此,总要走遍植垂柳的普通小道(2)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跟故园告别。(3)在异乡写给友人的信中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4)肖邦创作的玛祖卡曲和夜曲透露出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无限眷恋。
4、世界各地的人都向这里涌来,分享这馨香醉人的玉浆;房前屋后往往挤满了听众,来领略肖邦所揭示的无限美好的世界,获取精神享受;人们在发愁或失落时去肖邦之家去听周末音乐会等。
第四篇:肖邦故园1[范文]
《肖邦故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2.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设计思想: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教学内容:
1.基础字词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养尊处优 玲珑剔透 天籁 lài 簌簌 sù
2.导入: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3.作者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波兰陷入多灾多难的境况,1930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茨凯维支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肖邦深受影响。1830年11月,在萧瑟的寒风和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中,肖邦带着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辗转来到法国巴黎,他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文艺家交往,如雨果、巴尔扎克、海涅、李斯特、贝利尼等。这些人尽管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慰籍,但作客他乡、举目无亲的感受,始终使他悲郁不已。三十年代中期,他的身体越来越弱。1849年,39岁的肖邦在对故国的无限追思中离开人世,身后留下大量的音乐杰作,其作品中的爱国主题历来备受世界的尊重。离世前,肖邦嘱人在自己死后把心脏运回波兰。
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4.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 如今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波兰人朝拜的圣地 精神殿堂 名胜古迹 艺术家的摇篮 伟大音乐的源泉
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六.板书设计
过去 现在 影响
简朴 小小 圣地 清流源泉
肖邦故园 清寒 殿堂 精神享受
简陋 古迹 斗争武器
摇篮 最坚韧的纽带
第五篇:《肖邦故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2.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积累字词(生字注意读音,有的字注意书写)
马厩厄运伶仃孤苦夙愿瘠薄覆盖翩翩起舞缱绻命途多舛一瓢饮有条不紊树影婆娑簌簌玲珑剔透茕茕孑立雪橇狐裘
一、导入课文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二、作者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三、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文化内函? 明确: 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A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散发着爱国精神 B艺术家的摇篮,C音乐创作的源泉,D肖邦的音乐的起源 E精神享受殿堂
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A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朴素,淡雅,然而,又持久,深沉的风格之美。(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B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和积淀
(21-26由四季之景联想到肖邦的音乐)
(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A肖邦
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B他的音乐
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C肖邦故园
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如何理解“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这句话?(肖邦出生于此,这里朴素淡雅的景物在他的童年和青春时代甚至一生中都打下深深的烙印,这儿的一切对他的音乐创作有着不同一般的渊源关系,他在流亡生活中抒发对祖国对故乡怀念之情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寄托于这故园之上的。因此说,这小小的庄子对肖邦而言就是整个祖国的象征。)
(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6、7段,再思考回答问题
1、朗读: 诚然,它没有那种招摇的俏丽。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
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 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 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
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2、思考回答问题,先自由组合讨论,再班级交流发言。
(1)四季的景物描写突出的点是什么?这些描写给人在审美上有怎样的感受?(突出的点是“色彩”,给人在审美上的感受是“朴素”“淡雅”。)
(2)作者描写这些景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何等的持久、深沉”?
(为了说明肖邦的音乐和肖邦故园风光的联系。家乡的风光给肖邦的创作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朗读19-24段,再思考回答问题
1、朗读: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2、思考回答问题,先自由组合讨论,再班级交流发言。
(1)这里也是四季的风光描写,与上文有什么不同?这里的风景描写有什么特别之处?(上文是略写,这里是详写;上文是虚写,这里是实写。风景描写始终和肖邦的音乐联系在一起。)(2)上文的描写和这里的描写各是为了表现什么中心?
(上文是突出色彩,突出家乡风光对肖邦创作的影响,这里是从审美上对肖邦音乐的联想和想像。)
(3)由本文的组织材料看,谈谈你对散文“形散神聚”的理解。
(因为本文的中心是肖邦的故园和肖邦音乐的关系,所以写故园总是不离开音乐。材料可以是多方面的,但必须围绕线索,不能游离中心。)
三、课文小结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四、列举课本中或课外历史人物的事例来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
五、课后作业
选取读本有关课文阅读。
六、板书设计 过去现在影响 简朴圣地清流源泉
肖邦故园小小殿堂精神享受 清寒古迹斗争武器 简陋摇篮最坚韧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