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学难点:
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8个烧杯、盛有水的水槽、食盐
20克、面粉20克、沙30克,玻璃棒1根,3张滤纸,过滤装置。
教具准备:
过滤装置。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1)、出示食盐和沙,学生观察,说一说食盐和沙子的特征,并记录。
实验(出示实验要求)取一匙食盐和一匙沙(已备好)
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烧杯中,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记录)。过一会儿再轻轻搅拌,观察比较它们的变化(记录)。
提示:用玻璃棒搅拌时用力不要过大,不要碰撞烧杯内壁和底部,小心玻璃易碎。
(2)、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沙子在水里呢?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溶解了”?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沙在水里没有溶解”?
2、面粉的探究
(1)、教师讲解: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没有被溶解,我们把它叫做和水的混和物。老师这里还有一样东西——面粉,它能不能溶解在水里呢?你们猜一猜?
(2)、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
(3)、师: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做实验)
(4)、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出示实验要求:取一小匙面粉(已备好),加入一个盛水的烧杯中,静静地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记录)。提示:要轻轻搅拌,小心玻璃仪器易碎。
(5)、学生汇报交流:面粉在水里是怎样变化?
(6)、讨论: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它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沙子还是食盐呢?
(有的学生会说面粉溶解了,因为水变白了;有的学生说面粉没有溶解,因为里面还有面粉颗粒)
(7)、师:看来同学们的观点不统一,我们把这三杯混合物静置一会儿再观察。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再来做个过滤的实验。老师这里有一张纸,叫做滤纸。我们将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们从中分离出来。以面粉和水的混合物为例,教师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并强调注意事项: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结果:滤纸上留下了面粉颗粒,水到了烧杯里,面粉从水里分离出来了。
(8)、演示实验:过滤食盐溶解与沙和水的混合物,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9)、重新观察静置的三杯混合物,你发现了什么?
三、归纳整理,总结提高。
1、师生共同整理解获得的信息。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能说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吗?
四、拓展,课外延伸。
请你回家泡一杯奶粉或调一杯糖水仔细观察奶粉和糖在水中溶解了吗?
板书: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食盐看不见均匀分散溶解了不能分离
沙看得见沉在底没溶解能分离
面粉看得见沉在底没溶解能分离
第二篇: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
1、沙
1、面粉
1、装水烧杯
3、筷子
1、玻棒
1、水槽
1、漏斗
1、滤纸
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很高兴今天呢过跟同学们一起学习科学。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以前,有一条小毛驴,驮着两袋盐,气喘吁吁地在路上走着,不久它遇到了一条河,在过河的时候小毛驴不小心摔了一跤,它挣扎着起来后,发现背上的盐变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盐在水中溶化了,盐在水中溶解了„„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科学家把这个现象叫“溶解”。(课件打出“溶解”,并且板书“溶解”。)那今天我们的科学课就一起来研究“溶解”这种现象。
二、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些实验,还有一些沙子,大家想不想做实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生:想!
师:很好!那在实验之前,我们先用眼睛、用手去观察一下,没有放入水中之前的盐和沙子是怎么样的?好吗?
生:好!
师:观察后请用自己的话把你们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时间30秒,现在开始。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巡视过程中注意观察各组的表现)。
师:好,时间到!(在刚才的实验过程当中,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都做到了小声交流,并且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分工明确,懂得合作,老师在这里表扬第一、第二小组,给他们加一分。)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们观察结果?
生:硬食物,固体,是颗粒状的„„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盐和沙都是颗粒状的,同学们刚才都观察得非常认真,为我们接下来的实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就分别把食盐和沙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是什么状态好吗?
生:好!
师:在实验之前老师先给大家演示并讲解一下实验应该如何操作,请同学们认真看。首先拿出我们桌上的两个烧杯,里面都装有相同的水;接下来把食盐全 2 部倒入烧杯中,静静地观察一会儿,再拿出一支木棒,充分搅拌一段时间,等到静止的时候,再观察并做记录(边说变演示),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沙子的搅拌和食盐的实验过程是一样的,我们把沙子倒入烧杯中,静静地观察一会儿,要特别注意的是刚才用来搅拌食盐的木棒不能用来搅拌沙子了,要用一支新的木棒来对沙子和水进行充分搅拌一段时间,等到静止的时候,再观察并做记录。(边说变演示。)这个是实验步骤的演示,同时,在同学们桌面上还有一个《食盐和沙子能否被水溶解实验记录表》,同学们在做实验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并把观察记录写到对应的位置上。都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那接下来我们准备开始实验,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现在开始实验,时间三分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再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师:好!时间到!(在这次的实验过程中,老师要特别表扬第三第四组,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最认真,并且记录得最快。)现在哪位同学来跟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进行回答。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我们知道,食盐最后都看不到了,所以我们说食盐溶解了,沙子最后还是看到在水里,所以我们说沙子没有溶解。(课件出示溶解概念:像食盐这样在水中能化成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并均匀持久地分布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溶解。)
三、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对溶解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这里还有一些面粉,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面粉在水里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想!
师: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实验步骤,将面粉倒入有水的烧杯中,先静静地观察一会儿,并做好实验记录,再用木棒进行充分搅拌,等到静止了再观察,并在《面粉能否被谁溶解实验记录表》上做好记录。实验一分半钟,现在开始。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师:好,时间到!哪个小组来跟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实验结果?
生:汇报实验结果。(此时可能学生的想法会有些不一样,无法很确定地判断面粉是否溶解了。)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了不一样的结果,那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呢?
生:可能是搅拌的时间不一样,可能是观察得时间不一样„„(学生自由发挥。)
师:用刚才的方法我们能不能判断面粉是否溶解了? 生:不能!
师:那看来我们得用新的方法了,那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判断面粉是否溶解呢?
生:可以用过滤的方法。
师:嗯,这位同学说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老师今天也为同学们准备了过滤的材料,那我们就用过滤的方法再来观察一下,盐、沙、面粉与水的混合物,能不能通过过滤的方法来将盐、沙、面粉分离出来?好不好?
生:好!
师:那这个过滤实验怎么做呢?首先请同学们先看看老师的演示,先拿出一个锥形瓶,放在桌上,然后拿出漏斗,将它放入锥形瓶中,接下来拿出一张滤纸,将滤纸对折一次,再对折一次,然后打开,呈一个圆锥状,可以看到一边是一层,一边是三层,然后我们把滤纸放到漏斗上,让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
师:接下来我们来演示沙的分离,拿出刚才实验的沙子的烧杯和搅拌沙子的木棒,再充分地搅拌沙子和水,充分搅拌以后,这一步很重要,请同学们们认真听,我们将这根木棒,轻靠在滤纸三层的中间处,然后左手拿着木棒,右手拿着烧杯,让溢水口轻靠木棒,缓缓倒入滤纸中。注意:倒入的液体要低于滤纸的边缘。由于过滤要让所有的液体通过滤纸流到锥形瓶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大家在做完前面的步骤以后,需要把它放在桌上,静静地等待它完全把液体过滤完以后,在观察滤纸当中的物质,清楚没有?
生:清楚了!
师:既然清楚了,那老师来问一问,看谁记得清楚刚才老师说得操作上的要点。请问这位男同学:我们的木棒要轻靠在滤纸的什么部位?
生:轻靠在滤纸三层的中间部位。
师:请问这位女同学:我们在倒入液体的时候,是烧杯的哪个部位轻靠木棒? 生:烧杯的溢水口。
师:嗯,看来同学们都记得差不多了,那如果等下实验过程的同学们有哪个步骤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可以看到大屏幕上,有个图和一些注意事项。等一下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要将实验结果填写在第三张实验记录表上。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师:好!实验开始!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师:好!老师看到同学们的操作都已经结束了,但是液体还没有过滤完,那我们先来看看老师这个漏斗中滤纸的情况,好不好?
生:好!
师:现在,液体已经完全流下去了,我们将滤纸拿出来,再轻轻地打开,我们来看看在滤纸上面,有没有沙子? 生:有!
师:那说明通过过滤的方法有没有将沙分离出来? 生:有!
师:好,那现在同学们看看你们的食盐和面粉都过滤完了没有?过滤完了以后像老师刚才那样,轻轻地打开滤纸,观察滤纸上的情况。观察好并且记录好了以后就请做好,用行动告诉老师你们组已经观察好了!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好!
师:好!第五小组已经做好了,第六小组也做好了!大家都观察好了,你们过滤食盐的滤纸上有没有看到有食盐?
生:没有!
师:那过滤面粉的滤纸上有面粉吗? 生:有!
师:好,那你能把你的食盐结果给大家展示一下吗? 拿滤纸展示。
师:同学们看到滤纸上有面粉吗? 生:有!
师:那你们的实验结果和他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说明面粉能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生:能!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面粉是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分离的,那面粉是更像盐一些呢还是更像沙一些呢?
生:沙!
师:但是我们现在能说面粉被溶解吗? 生:不能。
师:通过这个我们还是没办法知道面粉是否被溶解是吧? 生:是!
师:那好,那我们把这个问题留到下一节课,通过下一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就能知道面粉有没有被水溶解,好不好?
生:好!
师:好,那我们这一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各小组先将你们的试验台放回原处。放好的小组用行动告诉老师!
(表扬做得好的小组,鼓励其他小组向做得好的小组学习。)师:下课!
板书设计: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第三篇:《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李兴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分别放入水中时发生的现象,2、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3、让学生意识到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正确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的。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放入水中后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沙(沙在使用前淘干净。)面粉各一小袋,装水烧杯3个、玻璃棒
1、漏斗
1、滤纸、铁架台
1、记录单。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听故事,猜一猜 从前,有两头小毛驴,一头驮着一袋盐,另一头驮着一袋沙子,它们要过一条河,河水很深,把它们驮着的东西都淹没了,过河后驮盐的小毛驴感觉轻了许多,而驮沙子的小毛驴感觉重了一些,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师:同学们,你们听到过“溶解”这个词语吗?(生:听到过)板书:溶解
师:你是怎么来理解这个词语的? 预设回答:
1、放入水里以后不见了
2、东西在水里化掉了
(目的:了解学生对溶解的已有认识)
师:你认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生:食盐、糖、味精等)
二、沙和食盐的溶解实验 师:假如我把沙和食盐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烧杯中,你觉得它们都能溶解在水中吗?
学生回答:食盐能溶解,沙子不能溶解
师:要证明它们能不能被水溶解,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生:做实验
师:实验前,老师有几点要求请大家了解清楚 PPT出示实验要求:
步骤
一、先观察食盐和沙的特征,并记录在表格当中。
步骤
二、将食盐和沙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不搅拌,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步骤
三、再用玻璃棒轻轻搅拌,记录所发生的变化。
步骤
四、静止一段时间后,观察溶液是否发生变化并记录。(目的:引导学生对变化的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师:下面我请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 师:你们凭什么现象来判断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师:沙和食盐相比,它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吗?
师:你认为沙在水中溶解了吗?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三、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在刚才的实验当中,我们发现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而沙在水中不会溶解,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出示实验要求
(1)先观察面粉,记录它的特征
(2)再把面粉放入另一个盛水的小烧杯内,不搅拌,静静地观察(3)过一会儿,再用干净的木棒轻轻搅拌,记录发生的变化(4)静静地放置一会儿,观察发生的变化
3、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它在水中溶解了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过滤食盐、沙、面粉
师:为了做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使用过滤的方法!
1、出示并介绍过滤装置 师:这就是一个过滤装置,我们可以将需要过滤的混合溶液倒入这个漏斗当中进行分离。(1)、先介绍滤纸
师:关键还是这张过滤纸,它可以分离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1、出示实验要求及注意点
师:那么做这个实验的时候,需要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教师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并讲明注意事项: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
出示课件:
(1)、过滤前先充分搅拌烧杯中的液体,再通过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2)、漏斗内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3)、过滤结束以后,取出滤纸,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变化
3、学生进行过滤实验 4学生实验: 1、2小组做分离食盐溶液的实验 3、4小组做分离水和沙的实验 5、6小组做分离水和面粉的实验 学生汇报交流
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溶解有什么新的认识?
第四篇: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作为溶解单元的起始课,背负着激发起学生对溶解进一步的认识需求任务。因此,怎样让孩子在观察、描述、比较三种物质(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过程中自由地呈现出对溶解的已知面与模糊面(面粉溶解了吗?),进而在处理、解决孩子认知冲突的过程中(过滤实验)让孩子作出自己的解释来发展、建构他们对溶解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思路所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形成溶解就是“像食盐那样颗粒会变小,最后看不见了,不会有沉下去,过滤之后不会和水分开等现象”的描述性概念。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
2、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能够作出自己的解释。
【重点】对溶解与不溶解现象作出有依据的判断描述。
【难点】将物质在水中的颗粒变化进行准确的记录和展示。
【教师准备】三杯水、24块磁贴(3种颜色)、食盐、沙、面粉3块板贴,教师及时评价表一张。
【学生准备】三杯水8组,三根搅拌棒8组,食盐、沙、面粉各一小袋8组,三个过滤装置8组,6张学习单8组,铁盘8个,水槽8个。
导入:(4分钟)
(1)请学生观察事先放置于桌面的三种物质:食盐、沙、面粉,教师进行简单介绍。
(2)提问:有没有发现,这三种物质在形状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板书颗粒)
(3)提问:如果将三种物质分别放入三杯水中,会发生什么?
(4)出示“溶解”,(板书)请学生说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出示本节课将研究的材料以及探究主题,初步感知三种物质的物理形态,为之后学生观察物质在水中颗粒形态发生变化进行前后对比铺垫,同时通过提问暴露学生对“溶解”的前概念】
活动一:观察、比较、记录、描述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变化((21分钟))
过渡语:或许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溶解”: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怎么研究?我们先来看学习单。(后附学习单)
(1)观察、比较、记录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1、对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预测(是否溶解)。预测之后,方可领取实验材料:三杯水。
【设计意图:让学生秉持自己的观点,带着目的去观察,去寻找证据。】
2、在实验操作中(刚放入、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预测。并用“图画”+“文字”的形式记录证据。
3、利用证据,再次做出自己的判断。
【设计意图:对于刚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让其直接用文字记录所看到的现象还是存在一定困难且费时,或者说很难准确表达出他所看到的现象。因此,不妨通过他们更擅长的方式“画”,再配以“关键词”的形式来展现他们所要表达的东西来得更为合理。】
(2)学生实验。实验结束后,将每个小组对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的判断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孩子在长时间的实验观察过后,注意力会有所分散。加上实验本身的结果不会对学生的期待造成冲击,因此需要调整一些手段来重新刺激孩子的神经,让他们聚焦于课堂。而让全班进行“公投”这样的手段方式,一方面是让刚才实验的一个结果汇总更好地可视化了,另一方面则更能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一般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看看别的小组跟我们小组的结果是否一样。】
(3)描述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全班交流。通过依次对三种物质的颗粒变化进行交流,初步确认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沙不能溶解在水中,而面粉需要通过更多的证据才能解释是否能溶解于水中。(提醒学生能否找到面粉颗粒变小的证据来证明面粉是否能够溶解在水中)
【设计意图:我们需要小组内的交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表达。也需要全班的交流,这样才能达成更多的共识。这一环节,学生在实验观察中所找出的判断依据(食盐看不见了、颗粒变小是溶解的证据;沙都沉下去了,颗粒不变是不能溶解的证据)即起到了巩固学生原有的一些前概念,也为后续判断面粉是否在水中提供了辩证依据:因为有的同学会发现面粉和水混合后“溶液”变成白色了,看不见颗粒了,这跟食盐在水中的现象很类似;但又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会认为面粉在静置后有许多沉在水底了,这跟沙在水中的现象又很类似。在这样的辩论氛围中,进而激发出学生对溶解认识的进一步需求。这也是本节课的高潮所在。】
活动二: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面粉与水的混合液在过滤后的变化(13分钟)
过渡语:科学家们在研讨时,也常常会出现观点的分歧。于是,他们就会想办法去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套过滤装置(咖啡过滤纸袋),它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一些证据,来证明我们自己的观点。
(1)提问:过滤纸袋就像一个筛网,上面有许多小孔,把这杯面粉溶液倒进去,会发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一方面暴露学生对用“过滤”来检验颗粒大小变化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聚焦实验的关注点:滤纸上的变化】
(2)对三杯混合溶液进行过滤。实验结束后,全班交流过滤纸袋中的发现。通过描述、比较滤纸上及滤液的一些区别和相似处,让学生明晰三种颗粒在水中的大小变化情况,并进一步达成是否溶解的共识。
【设计意图: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在处理教材时将立足点定在让学生能够描述并初步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与不溶解的一些现象,不在于要求学生能正确操作过滤装置,因此采用了简易的过滤装置,能让孩子更易上手。其次,通过比较三种物质在过滤后的不同变化,学生会对物质溶解时伴随颗粒大小变化这一联系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结:(2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一些变化以及能否溶解。最后,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认为物质在水中溶解了,应该是怎样子的?
【设计意图:探求学生一节课学习后对溶解的认识,以及达成共识的程度。】
课后给大家留个思考题。今天我们研究了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老师现在有一瓶洗手液,如果把它倒入水里,会溶解吗?你可以回家试试看,能不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为后续课进行铺垫。】
第五篇: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上课教师:陈海霞
指导教师:林振德
邱丽鸳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在这一课中,学生要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教科书又介绍了过滤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和实验的技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一些物质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对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进行描述,能正确规范地进行过滤实验的操作,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引导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深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教学难点:
①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②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开启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的学习。上课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超链接播放视频)并思考视频里蕴含了什么科学现象? 师:好的,看完视频,谁能帮驴解释一下为什么盐变轻了
生:,不见了,化了,溶解了
师:哦,同学们真聪明!像食盐这样在水中消失不见的过程,我们就说食盐溶解了,那么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关于“溶解”的科学知识。(板书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二、提出问题
师:老师分别为各组同学准备了食盐和沙子,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请小组同学轮流观察。生:食盐和沙子都是一粒一粒的。
师: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呢?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有什么不同?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
三、食盐和沙的溶解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实验步骤,谁来读一读?(你的声音真好听,读得真好!)食盐和沙子的用量只要一小勺,要分别在刚放入后,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后观察记录,你们都清楚实验步骤了吗?在实验之前,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温馨提示:
1、实验过程要爱护实验器材,轻拿轻放,用完记得放回原处。
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小组要分工,小组长负责操作,记录员负责记录,观察员负责观察。
3、实验过程保持安静,小声讨论,小组长负责维持纪律。大家开始实验。(音乐)(3分钟)
师:好,完成实验的同学以良好的坐姿告诉老师你们小组已经完成任务了,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实验现象?其他小组也是这个结果吗?
师:同学们都完成的非常好,并且观察的非常认真细致。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食盐刚放入水中的时候下沉,颗粒是慢慢在变小,但是现象不明显,同学们可能注意不到,搅拌一会儿之后,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见食盐慢慢在消失对不对,静置一会儿之后,我们就完全看不见食盐了,而沙子刚放入水中也是下沉,但是颗粒大小可以很清楚的看见没有变化,搅拌之后还是不变,静置一会儿也还是不变,我们通过哪些现象说明食盐溶解了? 生:食盐最后消失了
师:哪些现象说明沙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生:沙子没有消失
师:像食盐这样放在水里经过搅拌看不见了,我们就说水能溶解食盐(食盐在水中溶
解了)。像沙在水里经过搅拌没有消失,我们就说水不能溶解沙子(沙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所以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情况不同,有的很快就溶解了,但是有的就不会溶解。
四、面粉的溶解
师:水还能溶解什么呢?水不能溶解什么呢?同学们,这是什么(面粉)?面粉有什么特点呢?面粉在水里会溶解吗?
师:我们还是用同样的实验方法,第一,取一小勺面粉放入水中,观察刚放入水中的状态。第二,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后,观察面粉在水中发生的变化。第三,静置一会儿后,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状态,小组分工合作,及时记录现象,实验过程请保持安静。(2分钟后)
师:面粉在水中产生了什么现象呢?面粉刚放入水中的时候是浮在水面,有的往下沉,搅拌一会后,分散在水中,水变浑浊了,静置一会儿之后杯底有沉淀,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食盐还是沙子? 生:食盐,因为水变白了,所以溶解了 生:沙子,因为它有沉淀,没有溶解
师:到底是溶解还是不溶解呢?为了做进一步的观察,我们还需要进行另一个实验-------过滤
师:过滤需要用到的器材有玻璃棒,烧杯,漏斗,铁架台,滤纸,滤纸可以让液体通过,固体不能通过,所以不能溶解的物质会留在滤纸上,同学们手上都有拿到一张滤纸,(切)课本24页有滤纸的折叠方法,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动手,首先,将滤纸对折两次,会呈现出一个扇子的形状,沿一边打开,一面是一层,一面是三层,像漏斗的形状,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些物质如食盐,可以溶解在水里,一些物质如沙子,面粉不能溶解在水里,关于过滤的操作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一次担任科学教学,也是第一次开科学公开课,在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课堂掌控上存在许多的不足,虽然我很用心的去设计这节课,但是上出来的效果却是偏离的科学课的精神。我对自己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反思:第一,就是没有结尾,虽然设计课的时候有结尾,但是由于紧张,没有呈现出来。第二,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不够生动,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成了生硬的问答式,没有让学生多说多表达。第三,中间实验控制时间太长,没有课堂生成,应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课堂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