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使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这首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
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2一、激趣、自由漫谈
(一)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二)导入: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二、初读,质疑问难
(一)回忆学习古诗的步骤。
(二)出示这节课的学习方法。
如果有好的方法,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三)自由读诗,自学古诗。
(四)出示课文,指名朗读,正字正音。
三、探究,研读漫谈
(一)分步骤学习古诗。
1、第一步:解诗题,说诗人。交流课前收集的善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枫桥夜泊》的意思就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
2、第二步:解字词,说诗意。
1)齐读古诗,想一想: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2)解字词,说说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3)结合课后注释和占有的资料理解,交流诗句的意思,交流时先交流前两句,然后交流后两句。“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
3、第三步:解诗情,悟诗境。
1)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2)指名读一二句,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江枫”“渔火”,“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江边的枫树怎么样 ?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
3)男生齐读一二句。
4)指名读三四句,学生听,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 ?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
5)女生齐读三四句。
6)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7)说意境。
(二)指导朗读。
1、诗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愁绪,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诗,看看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很愁?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个别读,齐读,低声慢吟读等体会诗人的愁绪。
1)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2)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3)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三)质疑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对重点问题探究。
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学完了,在同学们的脑海中,还有哪些小问号在闪动,大家提一提。
1、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
2、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为什么而发愁呢?师:是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萎蘼不振,有的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变愁为号角,催人奋进,变愁为号角,破浪远航,而张继呢,是变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四、深化,扩展漫谈
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诗的内容、意境,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更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第二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吟诵,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通过字源识字及语音意义理解“霜”字浸透的寒意。
3.通过吟诵,理解诗歌描述的场景、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感悟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亲爱的孩子们,古代的文人,大多数都像李白一样,在童年、少年时代“读万卷书”,习得一身本领。然后“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然而,世事多艰,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时候,漂泊异乡的诗人们就会情动于中而发于言,反复吟咏,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我们看:
(1)建德江的一艘小舟内,孟浩然吟出了――(出示《宿建德江》,请生读。)
(2)明月夜,李白吟出了――(出示《静夜思》,请生读。)
(3)“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节,王安石吟出了――(出示《泊船瓜洲》),请生读。)
(4)《春江花月夜》里的游子,吟诵着――(出示《春江花月夜》,请生读。)
2.是呀,我们中国人一直崇尚“万物一体,同生共荣”。明月在天,就可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明月在天,就可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然而,月落之后呢?官员铨选落榜之后,唐代诗人张继就倾诉了他夜泊枫桥月落之后的情绪。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
二、读诗歌题目
1.请一起读读题目。
2.你从题目里得到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
三、初读诗歌
1.请同学们翻开书,标出吟诵符号,自由吟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价。(参考:字字有交代,每一个字的声母、韵母、声调都非常清晰,诗歌节奏分明,平长仄短,韵字拉长也读得非常到位。)
3.全班一起吟诵。
四、听吟诵录音,初悟诗情
1.听名家录音,掌握基本情感。
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来,更要读出味道、读出感觉、读出感情来。我们来听听名家各具风格的吟诵录音,请用心倾听,待会儿用一个词来表达你听完之后的感受。
(播放陈少松老师、徐建顺老师、杨芬老师的吟诵录音)
2.反馈:你用哪个词来表达你听完这首诗的感受?
3.总结:孩子们,听《枫桥夜泊》,有人听出的是忧愁,有人听出的是寂寞,有人听出的是凄凉,也有人听出的是寂静。(板书学生说的词汇)
五、理解诗意,情通诗人
1.孩子们,吟诵名家也是从字里行间、从诗歌的声韵意义里感悟出来的。现在,请你自己反复吟诵诗歌,结合注释,结合声音的意义,看看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找一找诗中哪些字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生自由学习)
2.反馈,师相机评价并补充。
(1)过渡:同学们,咱们一行一行地来看看吧。第一行的哪些字词向你传达着寂寞孤独、忧愁凄凉的情绪呢?
(2)讨论第一行诗歌。
A.生自由发言,师相机补充。
①第一行诗歌里,“月、落”两个高而短的入声字。“月”是高悬天空、唯一可以给诗人以光明的月亮,“落”是极快地落下。落第之后的张继看着这一切,想到人的生命有限,自己不能铨选做官施展才华,就只能看着珍贵美好的年华像落月一样无奈地流逝,留给自己的只有理想无法实现的人生,他是多么忧伤啊。同学们,再吟诵一下这两个字,多么美好而短暂的生命,多么哽咽断肠的声音啊!
②“乌啼――”拉长而合口韵的“啼”字,好似诗人心底一声声的哭泣。
③“霜”字介绍。出示图片:同学们,这就是“霜”。
字源解义:“霜”可不像它看起来这么美丽。《说文解字》里说:“霜,丧也。成物者。”上面的“雨”字头,表示跟天气、水汽有关,这些水汽遇到严寒,就结成小冰晶,凝结在果子和草叶上,将植物冻坏、冻死,同时将破坏农作物的害虫冻死,让经得起霜雪的农作物成熟。“霜”在古代从来都是浸骨严寒的代称。
B.再听杨芬老师的吟诵吧。
杨芬老师把第五个字的“霜”字拉长了,为了强调霜的严寒。可怜的张继蜷缩着躺在小船上,感觉多么凄凉啊。大家一起再吟诵一下“霜――满天――”
C.月落是生命的流逝,乌啼是生命的哭泣,霜满天是生命正在经受困苦的煎熬。亲爱的同学,现在,你就是张继,一起来吟诵第一句,倾诉你心中的愁苦吧。
(3)第二行诗歌的哪些字词向你传递着寂寞孤独、忧愁凄凉的情绪呢?
A.“江枫”:江村桥和枫桥就在前方,黑黢黢的一道影子。
B.“渔火”:渔船上的微弱灯火,忽明忽暗,鬼火一般,凄凉恐怖。
C.“对愁眠”。
①孩子们,除了理想不能实现、才华不能施展的苦闷,张继还在愁什么呢?课前我们都读过张继的故事。同桌讨论一下。
②没有一个人陪伴,孤零零的张继看着月亮落下,看着黑黢黢的无言的江村桥,看着忽明忽暗的点点渔火,听着乌鸦凄厉的啼鸣,满怀愁绪地躺在江上的小船里,等待着漫长的黑夜过去。“小张继”们,低低地吟诵第一、二行诗歌,尽情地倾诉你的忧愁、你的痛苦吧。
③自由吟诵,表达情感。
④指名吟诵,师以评价代引导。
(4)夜半钟声化忧愁。
孩子们,从这两行诗里,又有哪些字词能让你体会出诗人孤独、忧伤的情绪呢?
A.入声字“客”的哽咽,让我们仿佛能听到客居他乡、漂泊异地的张继心底的哭泣。
然而,不光是这样,让我们静下心来,和愁绪满怀、难以入眠的张继一起倾听――(钟声缓缓响起)
一声!一声!又一声!这清越空灵的寺庙钟声啊,声声敲打着诗人的心灵,声声过滤着诗人的愁绪,声声抚慰着诗人的忧伤。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孩子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吧。
B.生自由发言,师相机评价。
C.总结:是呀,尽管客居他乡的落榜诗人愁绪万千,也没有了明月相伴,然而,有了这空灵庄重的钟声相伴,万般愁绪终归于平静了,所以全诗以平声字“船”结尾。一起吟诵这两行诗歌吧。
3.吟诵全诗。
同学们,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多少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走进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师生齐读《枫桥夜泊》)
六、拓展:钟声悠悠情满天
1.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
听,张继之后,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课件出示诗句,师生齐读诗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听,八百多年过去了,这怀念的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课件出示诗句,师生齐读诗句。)
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这温暖的钟声在当代诗人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课件出示诗句,师生齐读诗句。)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2.孩子们,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寺庙,是哪座寺庙?
来到寒山寺,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是谁?
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吟诵一首诗,那就是《枫桥夜泊》。
来,我们一起吟诵――
(师生集体吟诵《枫桥夜泊》)
穿越千年的母语的声音,让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百年;穿越千年的母语的声音,让你对寒山寺的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寒山寺相隔千万里。同学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吟诵的力量!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
(责任编辑 郝 波)
第三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体会这首诗的意思,领会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及诗人的情感。3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
4培养自己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在课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欢的古诗。教学重点
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美读。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唐诗,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师: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或教学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放古乐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解题,介绍作者。张继,唐代诗人。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二、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这首古诗。2学生自由读诗,将不懂的字、词勾出。3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4质疑答疑。
5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6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 3
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勾画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这些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4理解“愁”,诗人究竟“愁”什么?为什么而“愁”?(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
5看到的、听到的和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边读边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6说诗意境,加深领会诗表达的感情。
师小结: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连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鲜明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7根据对诗歌的领会,再诵读。
8评议、指导。(用低沉、压抑、缓慢的语气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3
要突出“霜”“愁”“到”等词语。
9放音乐磁带,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味意境,自己诵读。
10请生配乐诵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11再次配乐自由诵读,最好入情入境达到陶醉的境地。12根据板书背诵;抽生表演背诵;齐背。
四、扩展
你喜欢这首诗吗?可以用图画来表现这首诗的意境,可谓“诗中有画”。你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把它写成一首白话诗,配乐朗诵,或几人合作集体表演配乐背诵。
/ 3
第四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啊 2.今天,我们就在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枫桥夜泊
3.这首诗的作者是张继,唐代大诗人,湖北安阳人,这首诗是他去赶考落榜,回来的途中路过枫桥看到眼前的景色,心情抑郁,有感而发,写下的。二分析诗句,丰富认识
1.你想学这首古诗吗?要知道我们祖国的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认真的读一读,边读边想,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2.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回答)生:我从诗中看到了月亮,而且月亮正在落下
我从诗中看到了乌鸦在啼叫
我看到了当时的外面有厚厚的霜,说明是深秋了 师:那你觉得冷吗?怎么读这句呢?
你们还有哪些发现?
生:诗中还写到了枫树,长在江边
还有渔火,那是渔船上打鱼人用来照明的灯 诗中还写到了钟声
师:同学们看得真仔细,你瞧,这首诗28个字写了月亮
乌鸦
秋霜
枫树
渔火
钟声
描绘了一幅非常清幽的情景,令人神往。你觉得美吗?但这么美的景色,在张继的眼中却不一样,你知道为什么吗?诗中有一个字写出了原因,能找到是哪个字吗?(对是:愁)师:诗人愁到了什么程度了呢?从哪句诗中看出?是啊,愁得难以入睡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呢?
生:他可能在愁这次没考中怎么回去和家人说呢?
他可能是远离家人,思念家人呢?
他可能是一个人在客船上,没人和他说话,很孤独,怎么也睡不着而发愁呢
师:是啊,诗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愁绪,夜色怎么迷人,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激起了他的愁绪
心情本来就不好,听到乌鸦凄惨的叫声,又增添了他的愁绪
看到江边孤单的枫树,想到自己孤身一人在他乡,更增添了他的愁绪 看到渔船上的点点灯火,想到自己的前途渺茫,越增添了他的愁绪
本来就难以入眠,偏偏不时又传来寒山寺的钟声,这能不激起他的愁绪吗?
师:总之,全诗这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的色彩。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他借助周围的一切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也叫“借景抒情” 4.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愁绪,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边体会诗人是心情。5.师描述诗意生诗背诵诗句
二、延伸
1.同学们你们愁过吗?你们愁了会干什么呢?(是啊,我们都有自己调节心情的方式)想知道古今名人们愁了会干什么吗?
陆游为国家战乱而愁,写下了《示儿》
闻一多为祖国不能统一而愁,写下了《七子之歌》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性格古怪,她愁了就爱哭,有时愁了还去葬花
2.而我们唐代的大诗人张继在愁了之后就为我们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佳句。因为他是这首诗使原先不起眼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了千古名胜,给那里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希望我们有机会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去苏州看一看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的韵味(最后让我们在诵读声中结束本节课)
第五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感悟重点诗句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熏陶。
3、在两首诗的对比参读中,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会对比阅读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感悟重点诗句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熏陶。教学准备:
教师:《枫桥夜泊》歌曲,课件。学生:《枫桥夜泊》相关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
这节课,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板书课题。读题。读得深情一些。
二、质疑,激发兴趣
师:关于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
师:枫桥是苏州城外的一座小桥。谁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了解张继吗?谁来介绍一下?
师:张继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但这首《枫桥夜泊》就使其留名千古。再读题。
三、初读,感知大意
生自由读诗,读顺。
如果给诗划出节奏,会读得更有韵味。
只有读懂了诗意,我们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概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诗中哪儿可以看出来?(愁)师:人常说“情由景生”诗人究竟看到了哪些景物?勾画出来。
四、品读、感悟意境
师:我们一样一样地说。
“月落”是什么意思?李白的诗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是用月亮来寄托思乡之情。张继写月亮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在古诗中,人们经常借月亮来表达愁思,表达思乡之情。“乌啼”指什么?当静静的夜晚,听到几声凄厉的乌啼,你会有什么感觉?
诗人在江边看到什么?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枫树? 此时已是深秋,当秋风吹过,枫叶会——
秋风瑟瑟,落叶飘零,多么凄凉的画面啊!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 想象一下你看到的渔火是什么样的?(忽明忽暗,一点一点)诗人还看到“霜满天”。大家知道霜应该在地上,怎么会霜满天呢?
这时,张继看到的天空应该是什么颜色的?(黑乎乎,灰蒙蒙)这深秋的夜晚,又是在船上,张继冷吗?
不仅身体冷,心里更冷。所以他感觉满天满地满空间都是冷冷的秋霜。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带着你的感受读这两行诗,读的时候把文字在脑海中变成画面。指名读。
师:残月如钩,乌鸦哀啼,凋零的枫树,昏暗的渔火,还有从四面八方袭来的冷冷的秋霜。这些景物都向我们传达诗人那浓浓的愁绪,诗人究竟因何而愁呢?他在想些什么?
诗人此时身在何处?在自己家乡吗?你从哪儿看出来了(“客”)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即使不在佳节,漂泊远方的游子也会思念家乡啊!
这是一种怎样的愁?(思乡之愁啊!)再读一、二句。师:还有其他的理解吗?你们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吗?(生汇报)。
师:诗人当时因安史之乱躲避在苏州,当时科考落榜,心情失落,再加上独身在外,客船夜泊,触景生情,更觉得是——
(凄凉、伤感„„)
师:这是一份怀才不遇的悲愁啊!再读——
正当诗人愁苦难眠之时,忽然从远处传来——(听钟声)读三、四句。
这钟声,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
在这寂静的夜晚,寒霜满天月色如水,诗人心中满怀愁绪,难以入睡,听到这钟声,心中将会是怎样的感觉?读
钟声悠扬回荡,余音袅袅,衬托出夜的宁静与深沉,更重重敲击着诗人孤寂的心灵。于是他低声吟出——
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整个天地。在这个寂寞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于是他轻轻吟出——
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于是他在心里默默吟诵——
一个凄冷的夜晚,一位落魄的才子,一缕无法排解的愁绪,便有了这情味隽永的小诗。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千百年过去了,当时的中榜者无一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足迹。而张继这位落榜之人却因这首诗名传千古,名扬海外。诗流传到日本,几乎妇孺皆知,苏州的寒山寺也因诗而著名。至今每年的除夕都会有大批日本人来到寒山寺聆听夜半钟声,并吟诵这首诗。齐读。
你们富有创意的朗读可以把诗中优美的意境表达得更加淋漓尽
致。今天我们尝试一种新的朗读方式——叠读。
同学们的朗读如同那寒山寺悠扬浑厚的钟声,余音袅袅,声声入耳啊!其实,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现在有人为了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把它演绎成歌曲。让我们来欣赏。
同学们也可以用画笔把它变成美丽的画面。
五、比读,了解写法
古诗中有很多这样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佳作。元代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 秋思》和《枫桥夜泊》在写法和感情上也有相似之处。
1、自由读。理解大概意思。
2、对比:它们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有哪些相同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总结:作者不同,背景不同,朝代不同。却都是把众多的景物串在一起,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的心情。
这首小令在格式上也和唐诗不同。这叫散曲,盛行于元代,所以叫元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时的小说都是我们古典文化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课下能找来读一读,感受其中的美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