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山西黎城一中
武鲁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词的文体知识和李煜生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以语言为核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理解李煜的在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研读、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李煜的在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法国 缪塞尔
二、文学常识 1.关于词牌:
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得名。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中,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虞姬和之:“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在四面楚歌中,虞姬拔剑自刎。
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因李煜填此词,又名“一江春水”。
2.关于词: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①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②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③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④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名是在同一词牌中,不同的词为了区分而根据词的内容,由词的作者为词写出标题。
3.关于李煜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精书法、绘画、音律,诗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被称为“千古词帝”,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4.创作背景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这首词流露出了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表达了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虞美人》就是他的绝笔词,相传七夕之夜中他命歌伎唱《虞美人》,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他大怒,赐李煜毒酒一杯,这位失败的君主、成功的词人就这样撒手人寰了。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1.朗诵
①学生根据教师范读,自己朗读全词,注意节奏、语气、感情等。②然后划出朗读中的停顿、重音等,纠正自己朗读中的失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③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体会,单个朗读全词,教师在进行指正。
④从全词来看,哪个字最能直接表现词人的感情?这种感情从何而来?请结合词句回答。
提示:“愁”。往事、故国、改,三处是重点 2.自主翻译 对照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四、研习文本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
明确: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东风”表示季节更替,“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破灭。
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明确: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
5.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哪些想象?
明确:设问、比喻。
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6.本词中,有几问几答,分别是什么? 何时了?——又东风
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
几多愁?——一江春水
7.本词中,有几组对比,试着找一找。第一组对比:春花秋月——往事
“春花秋月”是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而“往事”则是人世间短暂无常的。
两者千差万别,以宇宙的无限去比较人生的有限,表明了造物主的造化弄人,人生命运的不可捉摸。
第二组对比:小楼东风——故国明月
“小楼东风”是李煜自己现在不自由的真实写照,表明了囚徒身份的悲惨;
“故国明月”则象征了过去美好而自由的生活,那个时候有尊严,有安全感;
以过去的美好自由反衬现在处处受限制、处处不自由,越发使这种处境显得悲苦。
第三组对比:雕栏玉砌——朱颜改
“雕栏玉砌”,喻指故国美好事物永恒存在;
但是以前那个在这样美好事物前流连忘返的人却已经容颜衰老了。
两者相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对人生心灰意冷的黯淡心态。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李煜亡国之后,由于身份地位的变化,词作中以表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要内容,写出了震撼人心的词作,这正是“亡国之音哀以思”,他的词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淳朴的感情,引起许多人的感情共鸣。以清新、白描的语言表现浓重的亡国之愁,形成了李煜词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古代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之一。
六、拓展延伸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 谢:凋谢。
②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③留人醉:一本作“相留醉”。
④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阅读李煜的词《相见欢》,完成题目: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李煜后期的这首词作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七、板书设计: 上片:
实景:春花秋月
“何时了 ” 虚写:回忆往事
“知多少”
眼前:登楼远望
“又东风” 虚写:回忆故国
“不堪回首” 下片:
愁
虚写:雕栏玉砌
“应犹在”
朱颜已改
人事非
发问:愁思如水
“向东流”
八、教学反思
文学作品主要以写人为主,写人的作品又是以写情为主。李煜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词人,他的词主要体现了一个“情”字。这首词是以写“愁情”为主的成功之作,教学时,不仅要分析词人是怎样使抽象的“愁”形象化,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学生知道对“愁”的描写是多样化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如以上事例),选择的角度不同,“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也就不同,学会借助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篇: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的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平常观察得知,大多数同学喜欢读散文,他们能说出“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且已经学习了第一册第一单元《威尼斯》等文,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仅停留在泛读的基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阅读鉴赏散文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目标】
1、从意象出发,整体把握词的意境,感受词人抒发的人生愁苦。
2、理解词以乐景写哀景与巧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三问三答的结构特点。【重点难点】
重点:从意象出发,整体把握词的意境,感受词人抒发的人生愁苦。难点:理解词以乐景写哀景和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法学法】
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质疑—讨论合作为主线。
学法:指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立足文本,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作意象,发现问题,通过与文本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合作解决问题。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1课时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虞美人》音乐,营造哀伤愁苦的氛围。
一、导入新课
例举司马迁、屈原遭受挫折后发愤著书的事迹导入。
二、整体感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1、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轻声朗读2,体会词作中词人流露的感情基调。
三、指导朗读,细品词作
(一)语速处理:缓慢、低沉——愁
请一学生朗读3。
(二)重点字词的朗读
思考:为了表现愁的情绪,哪些字词应该重读呢? 学生讨论,都给予鼓励。(把重点词分类)
1、名词的重读——意象的赏析
围绕幻灯片思考题(词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赏析词作的意象。
引导1:自由朗读,找出这首词中都有写了哪些景物? 引导2:这些景物都象征些什么 ?
引导3:这些美景能让你联想到哪些学过的诗句? 学生讨论
引导4:如果让你身处其中,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
5、但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时良辰好景也会虚设,徒叫人感伤。那么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遇上美好的事物或者一些特殊的日子不会感到高兴,反而会忧伤难过? 学生讨论
引导6:所以在这首词里这些美好的景物在词人眼中引发愁情也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真可谓良辰好景虚设。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拓展:《蜀相》(以加深对以乐景写哀情艺术手法的理解。)★ 指导朗读
引导7:我们在朗读的时候,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心情看待这些景物,才能将这些令人愉快的意象读出哀情? ★ 一学生朗读
2、非意象的重读(了、又、不堪、犹、改、愁、流)
围绕思考题——非意象的重读赏析词作中“了、又、不堪、犹、改、愁、流”等重点字词的表达效果及词作的词眼。引导1:这些字词重读的依据。
引导2:这几个词中表达最直接、情感最强烈的是哪个词? 引导
3、词作中是怎样描写这个“愁”字的? ★词眼赏析 学生讨论
点拨1:修辞手法(比喻、喻体、喻体的特点)
点拨2:句式特点(设问。无人倾诉,孤独愁苦不可言传,无可排遣。)学生讨论:大家有没有感到过这无人倾诉愁海无边的时候呢? 拓展: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愁是人生无法排遣的一种情感。古今的人们都没办法消灭它。大家只好将他抒发宣泄出来,化作文字。那么关于愁的诗词句大家能想到哪些?诗词中描写“愁”的句子。学生思考
★ 齐读,感受词人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无可言传无可排遣深切的愁情。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三)注意全词的节奏和连贯
思考:一首词往往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除了注意每一句中的语速、重点词的重读还要注意句与句的连贯性,讲究一气呵成,请大家将刚才赏析的字词句联合起来,看看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整首词的句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明确。
小结:这里,词人用三个设问句,自问自答,不仅使得词作浑然一体,而且将自己内心无可排遣无法向人诉说的只能独自在心头咀嚼的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悲痛极其强烈,所以引起了后来人的共鸣,所以千古流传、被后人反复吟唱。
四、结构特点和艺术特色
引导:优秀的词作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优秀,还得知道它好在哪里,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们才能有所超越。回顾词作找出写的好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写得好!明确:
1、三问三答。写出了愁的无法诉说。
2、乐景写哀情。对比之中更见愁的深刻。
3、巧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愁之长。齐读
★ 再次听录音 ★ 背诵
五、进一步渲染愁情——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引导:“一切景语皆情语”。到底在作者身上发生了什么变故,叫他的愁情如此深切?李煜是在怎样的境遇中写下这首词篇的? 作者介绍。
六、总结
《虞美人》一词,李煜虽然是从个人遭遇出发抒发亡国之痛,但是因为他抒发的悲痛之情极其强烈,所以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这使得他的词作突破了个人身世之感,写出了人生的悲哀。让我们看到了某些人生的悲哀。在这一意义上,李煜的词写出了人生的痛苦。所以才让后人反复吟唱,所以才引来了杀身之祸。
七、拓展延伸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
1、齐读
2、学生自己点评。(教师提示:从意象赏析入手)
3、学生诵读
八、布置作业:背诵《浪淘沙》《相见欢》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第三篇:《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2、品味词作的辞采美,情感美,音韵美。
3、诵读词作,赏析重点词句,总结规律。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整体感知词作的内涵及情感主旨,全面深入了解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失国之悲。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法)缪塞
二、学习目标展示(多媒体课件)
三、学生诵读作品,初步感知作品的音韵美,辞采美。(注意把握节奏,读出情感)
四、播放视频:祝克非《品读〈虞美人〉》(15分钟)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李煜的生平经历及其创作风格,了解《虞美人》的艺术魅力及艺术价值,同时全面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情感主旨。
五、检测学生对作品的感知效果:
1、整体感知:
设问:你认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愁
“愁”的内涵包含哪些方面?
明确: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
2、重点突破:
(1)“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什么意味?(学生讨论,个人答案展示)
明确:“东风”表示季节更替,“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破灭!
(2)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学生代表演板,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分析评价代表的解题结果——展示答案——总结规律)
明确:比喻、设问
以水喻愁
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本句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有深度有力度地表达了感情,“暗恨”变为“悲恨激动”,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3、规律总结:
赏析名句题解题步骤:
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句子意境——点明手法分析具体运用——艺术效果分析
4、拓展延伸:
你还举出其他写愁的诗句吗? 学生举例 例句展示: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李清照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
3、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李白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
——李煜
6、遍问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
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
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六、课堂小结:
此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生之祸。这首词充满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感情深沉强烈,大胆抒发故国之思与亡国之恨。
七、课后作业:(比较鉴赏)
《虞美人》和李煜同时期所作的另一首《浪淘沙》各自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又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体验?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第四篇:《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由浅入深感知全词。
2:把握词作内容,赏析重点词句,品味词作感情。
教学环节设计:导入新课——重点品读——整体感知——延伸拓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幻灯片“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2、幻灯片课题
二、品读(投影全词)
1、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师生评
2、大屏幕出示诵读提示:
①把握节奏 :“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考正白香词谱》
②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③读出节奏快慢和轻重音。
3、学生再读,再评
4、分析最能概括全词感情的词语“愁”?
5、投影显示:愁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6、介绍一下李煜和相关背景。
7、学生齐读词。
三、整体感受此词
1、思考:词中是用哪一句词来展现“愁情”的?
2、拓展:联系过去学过的诗句,想一想还有哪些巧妙运用表现手法将无形之愁化为有形之物的的诗句?
3、写作练习:
①试着用一种修辞将你的愁情表现出来。②学生上黑板写 ③师生评
4、思考:词中还能从其他哪些句子看出愁情呢?
5、思考:前六句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或者说在表达感情上有何共同点? 投影显示
春花秋月
何时了——往事
小楼昨夜
又东风——故国
雕栏玉砌
应犹在——朱颜改
投影显示:
自然永恒
人事变迁 物是人非 盛衰感慨
6、小结。
四、课外延伸:
1、看课本课后第三题,思考并讨论两个问题:
浪
淘
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亲):绸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⑤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⑥一晌(音赏):一会儿,片刻。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思考并讨论: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词中有哪些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2、学生思考、讨论,共同解决
五、结束语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法国诗人缪塞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王国维 的确,平庸的心灵只能有平庸的痛苦,平庸的痛苦只能产生平庸的艺术,而那些伟大的艺术只会在绝望的心灵里诞生。李煜的伟大就在于他是用血和泪铸就了伟大的诗篇。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感情齐背全词。六: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140页13-14题
第五篇:《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词中的“悲愁”色彩解读。
3、背诵默写《虞美人》。
重点难点:
1、词人特殊身份的解读。
2、“多角度”思维的培养。
教具准备:
小黑板、Mp3播放器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由邓丽君演唱,意在让学生受到离愁情绪的感染,在课前就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一曲《相见欢》,无限离别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是大家初中时候学习的一首词,那么是谁跟谁的离别? 生:李煜跟他的国家的离别。
师:那意味着什么呢?也就是说,南唐后主李煜丢了国。你怎么评价这样的国君?对于国君的褒贬,毛泽东是最有资格的一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而毛泽东对丢了国的李煜毫不客气:“他决不是一个称职的帝王!”
二、不称职的国君
(学生介绍李煜生平,老师归纳补充)
李煜25岁继位成为南唐后主。当时是宋太祖建隆二年,南唐已经是宋的属国。他当政期间,沉湎声色,不思国事,逃避现实。李煜在位15年,他39岁的时候蒙羞投降,在宋都汴梁过了约三年的囚居生活。
三、绝代词人
前人吊李后主的诗“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 他是一个很好的文人,工于填词,通晓音律。”——毛泽东
他的词作以“亡国”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豪华奢侈,词作题材狭窄;后期亡国之君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较高。而本首《虞美人》据传是他最后的作品,千古经典。
四、鉴赏《虞美人》
1、诵读
(齐读,学生代表读,把握情感“愁”)
2、思考:春花最美、秋月最亮,作者为什么追问“何时了”?“东风”即“春风”,作者为何很不耐烦,用了“又东风”?
(学生讨论,感受李煜的绝望、心伤)
3、比较鉴赏稍早期作品《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伤春惜春
几时重:迷惘,但还心存希望
如果说《相见欢》一词中李煜还能叹还能盼,《虞美人》中的李煜已经是绝望之人、心死之人。被俘又过了一年,复国无望,即使花开月圆,梦想却最终破灭。手法:乐景衬哀情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缪塞
4、但是并非不愿回首就可以不回首的,泪光依稀中,李煜看到了什么? 明确: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物是人非之感,永恒与短暂之间的对比: ..永恒——对比——短暂
春花秋月————往事 小楼东风————故国 雕栏玉砌————朱颜
5、面对这一切,李煜的情感——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赏析。(学生讨论)
明确:①比喻的修辞,将愁形象化,化虚为实。
②化抽象为具体,愁之深之浓之重,难以遏制。③ “春水”呼应“春花”、“东风”,整体性强。
6、诵读、演唱
(带着“愁”之情感分组深情朗诵,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学生可跟唱,受到音乐感染)
五、卸去帝王外衣的平民
绝代词人呈现出了绝代才华,尽管已隔千年,尽管并没有李煜的独特经历,但是几乎所有的人,读到听到《虞美人》都会被深深折服,它有着摄人心魄的魅力。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广泛而强烈的共鸣,是因为它表现的是人生共通的体验。
(小黑板展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以为就是这两句把我们古今所有的人类,不但是中国人,是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一种悲哀,都包括在里边了,就是宇宙的永恒无尽与.人生的短暂无常。这是所有的人类的共同的悲哀。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
六、小结:
“知人论世”是我们鉴赏诗词最重要的方法,而只有“多角度”分析一个人,才能更好更近更准地评价一个人、评价一篇作品。“多角度”视点运用到写作方面,思路才能开阔,思维才能活跃。
七、拓展:
我们不妨在此将李煜和项羽对比一下,同是末路王候,同是绝笔之词,《垓下歌》与《虞美人》风格有何不同?(学生讨论、练笔)
明确:项羽,一代枭雄,可是有勇无谋,最终兵败垓下。一曲《垓下歌》唱尽了天下末路英雄的豪言壮语。西楚霸王必竟是西楚霸王,他宁愿死,也不愿回去见江东父老,其死得实为壮烈!更动人心魄的是铁汉的柔情,对江东父老有情,对虞美人有情,连对那马也有情。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儿女情长。除了悲,更多的是壮,是情,是美!
从李煜的身上,我们懂得了“政治与艺术是天敌”的道理,他只是一个文绉绉的词人罢了,这是命运“错位”的悲剧,又如屈原,而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此类例子,引人深思。
八、板书设计: 国君:不称职
虞美人 词人:绝代
愁:一江春水
平民:共通
永恒——(对比)——短暂
春花秋月————往事
(了)
小楼东风————故国
(又)
(乐景衬哀情)
雕栏玉砌————朱颜
(在)
(改)
九、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从①国君:不称职
②词人:绝代 ③平民:共通
三个角度“知人论世”,较为准确地定位李煜,思路清晰,便于更好地走近李煜和《虞美人》,又能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对写作很有帮助。
附: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