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年月日教学设计计

年月日教学设计计



第一篇:年月日教学设计计

《年、月、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29——3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事物和生活经验,经历认识年、月、日的过程。

2、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和闰年。

3、体验年、月、日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自觉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教学难点:发现并学会简单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第三单元学习的内容是时间,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有关时间的知识了,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习数学是为了什么吗?(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几个问题,你们有信心能完成吗?

教师出示教材提供的画面,提出: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下面每件事需要经过多少时间。师:你知道哪幅图,就说哪幅图。(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这些问题)

师:同学们在描述这几件事需要经过多少时间时用到了几个时间单位,分别是什么?(时、分、秒、年、月、日)

师:对,年、月、日和时、分、秒一样,也是时间单位,它们是比时、分、秒更大的时间单位,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年、月、日)

2、通过刚才同学们回答,老师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年月日并不陌生,谁来说一说你已经知道哪些有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还想知道哪些?(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展现在了孩子们面前,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读讲结合、自主探究

(一)、读书自学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想知道的问题,那这节课请你认真来学习,看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比比谁的收获最多。

师:本节课仍然有同学们自主学习,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好吗?那接下来请根据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示自己看书学习。

出示自学提示:

1、读书提示

(1)自学课本第30页和第31页内容。(2)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2、自学思考:

(1)你发现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2)一年有几个月,每月的天数一样吗?(3)填写课本第31页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二)、交流讲解、突出重点

1、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小组长要组织好本组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发言,在自己发言的同时,认真倾听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发言,整合组内同学的发现,一会儿全班交流时,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

2、全班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发言,选择一个主发言人,其他成员可以给以补充。

师:老师提醒大家,发言时要尽量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条理要清楚,语言要简洁。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有不同的见解和发现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全班交流时,让学生结合年历卡,用简洁的语言谈一谈通过阅读学到了哪些知识,然后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并引导学生通过表格归纳出一年12个月中每月天数的一般规律,以及二月的特殊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发现的结果,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31天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30天四、六、九、十一月 28天 二月(平年)29天 二月(闰年)

3、记忆每个月天数。

师:书中介绍了两种记忆每个月天数的方法,你能讲给同学听吗?(歌诀记忆法学生易于掌握,让学生多诵读几遍,记住即可,对于左拳记忆法如果学生讲解不清楚,教师要予以讲解演示,并和学生一起操作。)

4、学习有关平年、闰年的知识

学生讲解有关从书中了解到的有关平年、闰年的知识,学生能从知识窗的讲解中知道平年和闰年的来历。

师:二月28天的那一年就是平年,29天的那一年就是闰年。(在相应的位置板书:平年、闰年)

师提问:如果我们手中没有年历表,不知道2月份的天数,该怎么办呢?闰年的出现有什么规律,又如何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呢?你能从书中找到判断方法吗?

学生应该能从书中找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以及特殊情况,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出示1993年至2004年2月份天数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出四年一闰的规律,并让学生结合实际年份说一说怎样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

学生讲解完后,教师讲解简单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单数的年份一定是平年,双数年份是四的倍数一般情况是闰年,用末两位除以4没有余数的年份就是闰年,整百年份除以400没有余数就是闰年。学生没有学习过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部分学生计算有困难,可以让学生记住几个整百年份的闰年。

三、课中总结

师:学到了这里,你知道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了?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四、巩固新知、理解运用

1、填空

⑴、一年有()个月,31天的月有()月,30天的有()月。⑵、平年的二月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

(3)、5月最后一天是()日,9月最后一天是()日。

2、下面哪一个与众不同?

(1)3月、5月、7月、9月;

(2)2006年2月、2007年2月、2008年2月、2009年2月;

(3)1900年、2000年、2100年、2200年。

3、想一想:哪一天出生的人不能年年都过生日?

4、数学书32页练一练第1、2题。

5、让学生阅读兔博士网站中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四大发明,并及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

五、总结评价 升华认识

师:谁能说说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最后,赠送给学生几句格言,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师:一节课的时间太短了,时间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珍贵,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时间。老师希望你们每天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进步,每年都有大收获,希望你们能成为时间的主人,你们能做到吗?老师相信你们,也请你们大声对自己说一声:“我能行!”

第二篇:《草帽计》教学设计

《草帽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贺龙设下草帽计、敌人中计的过程。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根据具体的情况巧用智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前后比较,了解贺龙实施草帽计具体原因及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教师叙述,使学生了解故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同学们,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存实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话说贺龙同志率领一支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期间发生的一个故事——《草帽计》。

2、板书课题,学生发现问题

板书[草帽计],通过学生发现错误、指出错误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印象: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有关计策的故事。

3、引导学生理解“计策”

①学生依据理解自己说一说“计策”的意思 ②用课间出示词义,指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师:课文围绕草帽写了一个什么计策呢?请同学们小声、快速地阅读课文。(教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

2、集体正音:

面面相觑汗流浃背山场山土坊里一窝蜂似的在正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山场”的意思:就是山上比较平坦的、比较大的空地。

3、读后交流:课文围绕草帽写了一个什么计策?

三、细读课文,分析课文内涵

(一)贺龙设计

1、结合“计策”的词意,提出问题及读书要求:在什么情况下,贺龙想出的这个计策?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并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在自己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在什么情况下,贺龙想出的这个计策? 引导学生理解当时具体情况:

①当时是炎夏、天气酷热;

②红军上有飞机的轰炸,后有追兵;

③贺龙选择了一块山场(根据学生的理解,适时板画当时的情况)

4、体会当时红军面临的最大威胁

师:在酷热难熬,敌人上下夹击的情况下,红军最大的威胁是什么?(体会红军最需要摆脱的是敌人的上下夹击)就在这种情况下,贺龙同志设下了草帽计。

5、读书学习战士的表现

①师:听到丢草帽的命令,战士们什么表现?读读书。②学生交流读书情况 ③通过教师叙述,创设情景:听!贺龙同志的命令传下来了!如果这时你就是一为红军战士你会怎么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学生体会战士们对丢草帽的不理解)

(二)敌人中计

1、过度:敌人这的会像贺龙预计的那样中计吗?通过读课文的那部分知道的?(三、四自然段)读三、四自然段,体会读时的心情

2、学生读书

3、交流读书时的心情:痛快、高兴、激动等

4、指导朗读

5、师问:在痛快、高兴之余,你对敌人的做法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置疑: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6、前后联系地读书,体会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7、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8、全班交流读书情况: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帮助学生梳理:①天热——敌人抢草帽;②飞机驾驶员急于立功的心理;③选择了有利地形,保证草帽计的成功实施(班述:天气、心理、地形)

小结:贺龙同志正是利用天气、地形以及敌人的心理,巧妙地设下草帽计,请君入瓮、以敌克敌,使红军化险为夷,继续长征。

四、总结全文

1、谈话体会,师问:当战士们后来听到战斗胜利的消息,会怎么说?(体会贺龙的神机妙算)再问:我们读了草帽计,又会受到什么启发呢?

2、作业:自古至今这种巧用智谋、克敌制胜的故事很多,建议同学们课下找一找、读一读,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第三篇:《统 计》教学设计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到哪些地方玩?那你们去过科学宫吗?科学宫每年都会在春季举行科技展,下面就是我市1998~2003年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你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完成这个统计图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独立完成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条形统计图,并说说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能发现哪些信息?

师:其实统计图也可以这样画(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大家注意观察,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请你们比较一下手中的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全班汇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概括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为其取个名字,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观察折线统计图。

师:你还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习十九中第112页第1题。

2.补充练习。

我国近年沙尘天气发生情况一览表

请根据上面的统计表,把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

(1)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你能根据折线统计图预测一下明年沙尘暴天气发生的情况吗?

3.实践活动。

(1)请你调查自己及身边不同年龄段的人每分钟的脉搏跳动次数。

(2)根据收集的数据把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事先发给学生空白的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信息?

(4)根据自己调查的结果,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脉搏的科学小短文。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10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第四篇:估 计 教学设计

估 计 教学设计

估计 教学设计

总第21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试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板书课题:估计。

二、探究体验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三、实践应用

1、完成46页做一做第1题: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2、完成46页做一做第2题: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第五篇:《草帽计》教学设计

《草帽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从贺龙想出的办法中体会他的聪明才智,思考草帽计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2.通过对成语的理解,体会敌人麻痹大意、丑态百出的愚蠢。3.学习用尽量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计。4.认识生字9个,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的语言特点

2、让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态度上,懂得智慧的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丰富自己的知识,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挥聪明才智。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贺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了解历史上的谋略故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1.板书“计”字。师:“计”什么意思?你能用“计”组词吗?你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特别善于运用“计”的人?(学生自由说。说多少不限制、不要求。)2.板书:草帽。师:我们今天来学习《草帽计》。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是“草帽计是谁想出来的?”“草帽计是什么?”“运用了草帽计,结果怎样?”“草帽计好在哪里?”等)

二、自学生字1.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字词和问题,准备质疑。检查自学情况。2.指名分节读课文。3.出示词语:湘西贵州蒋介石嗡嗡侦察葫芦山土坊匪军丢盔弃甲(指名读——齐读——比赛读——“开火车”读)4.指导写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重点指导“州”、“匪”的笔顺。)5.在地图上找到“湘西”,“贵州”。你们对二万五千里长征有什么了解?

三、理清层次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2.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四、巩固练习1.抄写词语,查字典了解课文中成语的意思。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导入1.(板书课题)昨天,大家针对课题提出了很多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齐读课题)2.首先,通过学习,你们认为“草帽计”是谁想出来的?

二、精读课文1.了解故事起因。(1)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贺龙根据哪些情况设下草帽计的?找出相关语句,用“________”划出来。(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①哪些句子体现了当时天气炎热?(指名读——齐读)②哪些句子体现了当时情况紧急?为什么要选择在平坦的场地丢草帽?③贺龙看到这些情况,心里是怎么想的?用“贺龙看到_________,心想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小结:面对天气的炎热,面对敌人的追击,贺龙不仅没有慌张,反而运筹帷幄,利用地形特点和敌人的心理想出了草帽计。2.重点学习实施草帽计的经过。

(1)默读课文3、4段,小组交流:①军为什么会中计?说明了什么?②白军最后的结局怎样?文中哪些成语讽刺了白军的丑态?(2)教师点拨:①白匪先是晒得眼冒金花,后来是得意忘形,那么我们在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指名读——评议——齐读)②白军为什么会被自己的飞机轰炸?(男生读课文第4段)③你能用尽量少的文字来概述一下草帽计吗?④你觉得贺龙的草帽计“神”在哪里?你从中学到了什么?⑤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红军战士听到白军自相残杀的消息后,肯定有许多话想对贺龙说,会说些什么呢?小结:贺龙在上有敌机、下有追兵的情况下,沉着冷静、及时应变的聪明智慧真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延伸1.你知道贺龙用的计属于历史上“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吗?2.讲历史上的“金蝉脱壳计”。3.阅读《三十六计》。课后反思: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这节课,教师就做到了这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学生质疑。教学一开始,教师不是让学生被动学习,而是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鼓励学生把心中的疑问大胆的提出来,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在第二课时,教师又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交流,从而解决问题。在这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者。

二、适时点拨,拓展学生思维。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还应当是引导者,适时的点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积极思考。当学生在了解了我军情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揣摩贺龙当时的思考,是这样点拨的:“贺龙看到这些情况,心里是怎么想的?用‘贺龙看到_________,心想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还有在学生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想想说说“红军战士听到白军自相残杀的消息后,肯定有许多话想对贺龙说,会说些什么呢?”这些地方的点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