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一篇: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秦丽平

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从小组实验中知道地球昼夜形成的原因。教学重点

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

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时间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地球仪上找出经线、纬线、赤道、地轴。

2、说一说人们在认识地球时认为地球有哪些形状?

二、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目标、2、解释课题:“昼(白天)夜(夜晚)的形成”。

3、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4、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交替进行)。对昼夜交替变化这一规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5、学生讨论交流。

6、教师在课件上出示四种假设: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 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 太阳转。(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7、出示温馨提示:(1)、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

(2)、确定一个点来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3)、有顺序的选择你们要验证的情况,讨论方法后再进行。(4)、当几个同学在做时,其他同学一起来观察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并 计录结果.8、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依次合作完成实验。

9、教师运用课件作演示、解释、总结。

第二篇:昼夜交替 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

2、通过让学生体验人类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想和假设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借助手电筒和地球仪模拟出“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4、通过让学生了解哥白尼等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奋斗的理想。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自然现象的多媒体课件)。

2、地球仪、大头针、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利用大屏幕播放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自然现象多媒体课件)

1、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科学问题吗?

学生汇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

谈话:送走黑夜,迎来黎明,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为什么白天和夜晚会交替发生呢?请同学们猜想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哪些天体有关?(出示课题)学生汇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与太阳和地球有关。

2、讲解: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确与太阳和地球有关。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对着太阳的一面一片光明,背着太阳的一面一片黑暗。光明的一面形成白天,黑暗的一面形成夜晚。

3、提问:太阳和地球之间怎样运动能够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猜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各种可能的运动形式。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激发了学生探究“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自然现象”成因的浓厚兴趣。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这节课的探究内容是比较难的。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在“提出问题”环节,明确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根本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胆猜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可能出现的各种运动形式。

二、大胆探索,模拟实验:

1、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猜想和假设,那么我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我们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等)提问:用这些实验材料怎样去做“昼夜交替”模拟实验?(学生分组讨论,一是搞清楚每件实验器材的作用,二是探讨验证猜想和假设的实验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猜想,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可能运动形式,为后面开展的模拟实验进行精心地准备。用手电筒代替太阳,用地球仪代替地球来研究“昼夜交替”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类探索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过程。

2、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谈话: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实验方法,请各小组按照你们制定的实验方法去实验,看是否能看到“昼夜交替”现象。做实验时,请注意用画图的方法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巡视中注意适时指导,留心不同的实验方法。)

3、小组汇报,补充完善。

学生汇报,要求在讲台前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实验方法。(教师仔细倾听,及时补充,并帮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实验方法。)设计意图:通过画图的方法,将学生设计出的各种实验方法,非常直观地展示在黑板上,方便了学生交流、质疑、完善。

4、刚才同学们用很多方法呈现出“昼夜交替”现象,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只有一种,你认为哪种假设是正确的?(教师统计不同观点人数)设计意图:通过统计不同观点人数,激发学生对天文现象的探究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阅读资料,探寻真理。

1、谈话: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昼夜交替”现象呢?(学生阅读小资料,反思自己的猜想)

2、提问:读完小资料后,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得出科学结论,教师鼓励和表扬猜想正确的学生)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和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反思自己的猜想,科学思想又得到了一次洗礼。

3、交流汇报,课外延伸。

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哥白尼的故事,并布置学生课后收集哥白尼等科学家的故事,有关的天文方面的知识。为下节课开展哥白尼科学故事报告会作好准备。

第三篇: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昼夜形成的原因

2、掌握昼夜更替的原因、周期、意义

3、掌握晨昏线的概念、判读、特点 课前小测

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称什么,时间多长?

2、黄赤交角变大,五带的范围如何变化?

3、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规律是什么?

4、画出阳光直射点回归运动轨迹图?

5、判断阳光直射的半球和移动方向?

建党节

国庆节

元旦

课程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而这一想象是怎样产生的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昼夜变化的有关知识。课程学习

学习探究一:为什么有昼夜之分 学生读图

地球会发光吗?

地球是透明的吗? 一.昼夜交替 1.昼夜成因 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②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一半地球

探究活动二:为什么地球上会昼夜交替

2.昼夜交替

成因: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②太阳照射③地球自转 周期:24小时(1个太阳日)意义:①作息;②调节地球的温度

3.晨昏线①定义: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线上各点正在日出

昏线上各点正在日落 课堂练习

4、晨昏线的特点:

二至日光照图二分日光照图

① 晨昏线所在平面是过地心的大圆并平分地球 ②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 永远平分赤道

④晨昏线只在二分时与经线重合,其它时相交 ⑤晨昏线自东向西运动

第四篇:《昼夜与生物》教学设计

昼夜与生物

教学目标1.能用图表记录由于昼夜交替的影响,动、植物和人的变化情况;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植物开花情况的变化;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3.观察动植物和人的昼夜行为变化,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的影响。教学重难点:

1、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动植物录像、图片资料、记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结合同学们生活中的一些奇特而又常见的现象引入)同学们,到了晚上你为什么会睡觉?早上即使没有人叫你,你也会按时醒来?出示投影:“夜来香傍晚时花朵都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影响着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学生自由猜想、交流、汇报)由此引入新课:《昼夜与生物》 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同学们,人生命的四大特征包括脉搏、呼吸、体温、血压。在一天中,你的这四个特征会有变化吗?如果有,在各个阶段是如何变化的? 让同学们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一猜。

在人的一天中,脉搏、呼吸、体温、血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简单汇报)

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张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是什么?(教师为每个同学发一张记录表,内容如下)身体的活动情况

(收齐同学们的记录表)现在,同学们的想法都在这里了,你们预测的对不对呢?想不想知道? 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收集了自己一天中身体活动的各项数据等资料,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将你们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交流仔细观察,把其中的秘密给揭开,好

二、小组合作探究一:认识一天中人的生活节律

1.同学们,下面分小组交流自己一天中身体情况的各项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学生将自己一天中身体活动情况的记录进行交流,教师巡回指导。2.同学们,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大胆发言交流发现)

3.同学们:当早晨醒来时,人体会发生心跳、呼吸加快等一系列变化;傍晚时分,体温会比清晨时升高约1C,血压也从早晨起床时的一天最低点升至晚上的一天最高点;夜里,心跳频率和体温开始下降。这是人类长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的节律。

三、小组合作探究二:昼夜更替对植物的影响

1、(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牵牛花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图中的牵牛花是什么时间开放的吗?(学生简单汇报)

牵牛花开花的时间和花的颜色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猜想)

2、探究牵牛花的变化规律。

同学们,如何探究牵牛花的变化规律呢?

现在,请各组同学先分好工,然后再开始实验,实验中同学们要注意配合好,要认真、细心,还要有耐心。

3、分小组实验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将一朵新鲜的牵牛花浸入到碱水中,并让学生观察花朵颜色的变化;然后,再把牵牛花放入酸水中,再观察花朵颜色的变化。

4、(简单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现在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牵牛花开花期间,花的颜色常常会发生变化。清晨,牵牛花通常呈蓝色,可到了中午却成了红色。这是因为牵牛花中有一种特殊的花毒素,它遇碱变蓝,遇酸又会变红。清晨,经过一天的呼吸,花朵内的糖分减少,细胞液碱性增强,所以花朵呈蓝色;中午,花朵在阳光照射下,所含的糖分增加,细胞液酸性增加,花朵就呈红色了。

5、播放视频: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同学们,通过不同花开放的时间的不同,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简单讨论)7出示生物钟定义

7、(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18世纪植物学家林勒阿斯对植物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同的。他还发现,同一地区的同类植物往往都在同一时间,根据这一事实,他编排一个“花钟”,每一个钟点用一种花代替把开花的时间表示在一个钟面形的花坛上。每次他只要看一下花的开放情况就知道当时的时间了。

四、小组合作探究四:昼夜更替对动物的影响

1、同学们,既然昼夜对植物有这么大的影响,那么对动物有影响吗?(学生简单猜想)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学生简单汇报)

2、请看大屏幕:白天活动的动物如喜鹊、大雁、蜗牛、蚂蚁、蜻蜓,夜间活动的动物如刺猬、狐狸、猫头鹰、壁虎。通过分析,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知道喜欢白天活动的动物叫什么?喜欢在夜里活动的动物叫什么?)

小结:喜欢、燕子等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夜幕降临时回巢栖息,它们被称为昼行性动物;猫头鹰等动物喜欢在夜里活动它们被称为夜行性动物。

3、同学们,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与光照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简单汇报)教师小结:无论是昼行性动物还是夜行性动物,都是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它们的活动休息和生殖时间的。当白昼逐渐变长的时候,夜行性动物便推迟出巢活动的时间,而昼形性动物却醒的更早。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改变光亮与黑暗的时间来改变动物的行为。当把待在黑暗环境里的昼行鸟放在明亮的灯光下时,仅仅15分钟,它们就会活跃起来;当用明亮的灯光照射夜行鸟时,它们很快进入睡眠状态。

4、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原理,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吗?猜想一下好吗?(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养鸡场、养鸭场等,为了提高产蛋量,可以在光线逐渐暗淡时,打开鸡舍用电灯制造人工白昼。这可是提高产蛋量的好办法啊!

五、自由探究:分析自己的作息规律,并写出分析报告

1、同学们,你每天的作息时间有规律吗?能否分析一下其中包含有什么样的道理?

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参加学生活动。

2、学生汇报展示(学生自由汇报)

六、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将课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下 1.引导课下探究的问题。

学习这节课之后同学们想做些什么?(学生自由谈想法)2.激发学生课下探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生物钟的内容,想办法测试一下自己的活动规律,相信生物种会帮助你更好的学习生活。

第五篇:《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是苏教版《科学》第九册第三课内容,研究的是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可能也不算是新知识了,但要想解释清楚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还要费一番思考。本课的目的就是要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发现其中的科学道理。

教学目标:

1、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2、能国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3、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

教学准备:

昼夜交替的图片,投影仪、地球仪等。

教学重难点:

1、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

2、根据已知条件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连续24小时(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中,会出现哪些现象?(白天和黑夜)

出示校园(或周边村庄)白天和夜晚的图片,学生欣赏优美的景色 师问:为什么会有昼夜变化呢?

介绍人类对昼夜变化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学生喜欢听古代人的事的特点,讲诉人类之前对昼夜变化的研究,增加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关于昼夜交替的成因。

(设计意图:学生们时刻准备着向大伙解释昼夜形成的原因,顺利的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模拟昼夜的成因

模拟实验: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细心观察,回答以下问题:

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会有什么变化? 固定手电筒的位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有什么变化? 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介绍“自转”词义)

太阳绕地球一周,可能需要多长时间? 小结:师生讨论后交流得出以下共识:

太阳不可能用24小时围绕地球转一圈,说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不会是太阳饶地球转动的结果,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交替出现。

讲述:哥白尼是世界上第一位对“太阳绕地球转”的看法产生怀疑,并最早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一正确结论的人。

师问:当太阳照射地球时,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那一部分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黑暗部分又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师问:自西向东转,哪边首先看到光?

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所在的位置,观察:当中国是白天中午时,哪些国家是黑夜。

三、认识不同地区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及时差对人的影响。我们知道了昼夜形成的原因,你能解释以下现象吗? 那你能利用昼夜现象解决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吗? 师问: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纽约和巴黎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转播?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每天都遇到白天和黑夜,但真正去想了解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的少之甚少,通过今天的讨论学习,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会有昼夜变化,为什么地域不同时间不同的情况了。)

四、作业

学生写一篇跟昼夜有关的科幻小作文。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