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第一篇:《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声音的传播介质和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为主线,探究声音以什么形式在什么物质中传播。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用文字呈现了“为什么我们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材料包提示学生需准备材料: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铜丝等。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为课上探究活动准备相应的材料。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用图文呈现了学生听收音机、贴着水槽听石块在水中相互碰撞的声音、伏在桌面不同位置听敲击桌面的声音及学生在教学楼外听到上课铃声返回教室的漫画场景图。引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进行传播及声音传播的方向。活动二:玩一玩“土电话”,比一比用哪种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用图片呈现了学生制作“土电话”和玩“土电话”的场景。让学生在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深刻理解声音可以在多种物体中传播的道理。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加深其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本课遵循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传播的秘密,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能传播,对声音传播的介质有感性的理解。但对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效果的还不熟悉,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的传播进行探究。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对声音传播的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声音传播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 难 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细铜丝、回形针、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课件、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PPT 2 出示]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

学生根据问题思考,会想到声音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耳朵的,向什么方向传播等。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

提示学生准备相关材料为上课做好准备。

二、导入新课

上课铃响了,不管在学校的哪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纷纷进入教室。那么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

三、探究活动

(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1.[PPT 3 出示] 出示隔着固体听声音的场景图。

2.[PPT 4 出示]出示在水中用声纳诱捕鱼的场景图。

3.[PPT 5出示]出示“猜一猜: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和“设计方案,探究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4.提出问题: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5.猜想假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6.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7.[PPT 6出示] 出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在一张桌子的两端,一个学生在桌子的一端轻轻地敲,另一个学生耳朵紧贴桌面的另一端倾听声音。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注意:听声音时,要将另一个耳朵用棉花塞住。

8.[PPT 7出示] 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把两块石块浸入水槽中的水里面,在水中敲击石块,一个学生把耳朵紧贴在水槽壁上倾听声音,通过研究认识液体能传播声音。

注意:听声音时,要将另一个耳朵用棉花塞住。

9.[PPT 8出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可用多种方法.播放音频(听收音机,MP3等)或者视频之类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就是靠空气传播的。

10.[PPT 9出示]出示空气靠粒子传播声音的视频。

11.[PPT 10出示]出示“抽空玻璃钟罩内空气,听不到钟罩内闹钟的声音。”

12.还可以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种罩内放进一只小闹钟,用抽气筒抽玻璃罩里的气体直至真空,观察现象。小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小闹钟在近似真空状态下,几乎听不到声音。通过抽空气前后对比实验,是学生认识到气体能传播声音。(把玻璃罩换成拔罐,把闹钟换成音乐贺卡的那个音乐发声器也可。)

13.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14.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能向哪个方向传播呢?

我们可以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听到铃声,由此可见,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当我叫一个同学时,其他在不同方向的同学也能听到,这也说明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

15.[PPT 11出示] 出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16.[PPT 12出示]出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17.[PPT 13出示]出示铁道游击队队员把耳朵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体现声音传播的应用,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

(二)玩一玩“土电话”。

1.[PPT 14出示] 出示制作“土电话”所需材料

2.[PPT 15出示]出示制作“土电话”的视频

3.学生讨论制作方法,然后分组制作。(把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分别用棉线、铜丝、细铁丝、塑料线做“简易电话”)。

4.[PPT 16出示]出示玩“土电话”

5.比较用棉线和铜丝做的“土电话”,哪种材料做的“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些?

发现:铜丝传播声音效果好些。

6.把棉线做的“土电话”的棉线放松,与拉紧时听到的声音对比

发现:拉紧的时候声音大,放松时候几乎听不到声音。

四、拓展活动

1.[PPT 17出示]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

2.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回声,回声是怎么产生的呢? 为什么同一个位置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候不能听到回声?

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指导。

【板书设计】

谁能传播声音

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第二篇: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四年级

一、教材内容: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

元第二课

二、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本章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这也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次探究。就这个探究活动需要说明二点:⑴应该向学生先介绍一下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⑵由于是第一次进行探究活动,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活动,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而后,通过科学家们曾经做过的真空铃实验证明真空不能传声。

三、学情分析

声现象是最普遍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声音是我们重要交流的方式之一。但是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是很迷茫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同学对声音的传播进行探究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并设计传声实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四、教学设计思路

《声音的传播》是《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的第

△ 注意安全,一定要小组合作,不能一个人动手。①教师引导各小组学生分组实验: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②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设计理念【除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感受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制作过程中的相互合作,让学生知道合作要相互配合,服从团队的任务分配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团队的共同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4)讨论交流

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师: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在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的缘故。

(5)小结:声音除了能通过空气传播,还能通过沙子和水传播。其中,沙子我们称之为固体,水是液体。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声音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板书)

设计理念【研究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研究,这样得出一样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2.活动二: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1)讲述:设计一个研究声音传播方向的实验。

(演示实验:在墙面上敲击;水槽里击打石块;教师在学生中间说话)(2)实验的途径提示

(3)归纳总结声音的传播方向。△ 研究固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研究液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研究气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分组讨论、研究,把研究报告写在活动记录上。汇报实验结果: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设计理念【调动学生与别人合作欲望,并能在合作过程中做好相互的配合,共同完成一个活动任务,从中懂得:与人交往时,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 3.活动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这些物体是架在发声体与我们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正是通过这些物体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假如在发声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声音会怎样?(学生猜测结果)

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中放进一个闹钟,人们在罩外可以听到声音,当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人们听到声音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实验证明,如果在发声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那么声音就不能向外传播。(课件演示)

(板书: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总结实验结论:

第三篇: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导入】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跳舞高手,请他上台给大家秀一段好不好?(好)【师】先将蜡烛点燃,这是一个音箱,将扬声器对准烛焰,现在打开音箱就能看到什么现象?(烛焰随着音乐的节拍舞动起来)【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蜡烛真的有音乐细胞吗?要想弄清楚其中的道理,我们就要来了解一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师】我这里有一把直尺,有一条橡皮筋,有个笔套,你能让他们发出声音吗?如果你能,请上来演示一下。

(能:敲打直尺,拨动橡皮筋,对着笔套吹)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让“鼓”、“吉他”、“唢呐”发声的?(鼓——敲、打

吉他——弹、拨

唢呐——吹)【师】进行这样的操作或动作,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这些物体会振动起来。)

【师】具体指明鼓、吉他、唢呐的什么部位或什么物体在振动?(鼓面振动;琴弦振动;空气柱振动。)

[活动一]如何让桌子上的空瓶子发声?并分析振动的物体。(敲瓶子——瓶子振动)(吹瓶口——空气柱振动。)[活动二]学生自主利用自身条件或学习用品发出声音,并相互说明什么物体在振动。(敲桌子——桌面振动)(吹口哨——空气振动)、(唱歌讲话——声带振动)、(海浪声—水在振动)[播放图片:蝉] 【师】这是什么动物?(蝉)

【师】它又是怎样发声的呢?

[播放视频,蝉是靠腹部下面的鸣膜振动发声的]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一些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有固体的,有液体的,有气体的,但是,其实我们并没有观察到这些物体的振动,比方说,敲桌子时,桌面在振动,我们如何才能观察到呢?

(将轻小的纸片,塑料泡沫球,黄豆、纸屑等放在桌子上,会观察到这些物体跳起来。)【师】我们把这种将不容易观察的振动转换成其它容易观察的物体的振动的方法叫转换法。【师】演示敲击音叉后与音叉紧挨的乒乓球的振动。如图:

【师】以这个音叉为例,如何让它不发出声音呢?谁愿意上来试试。(学生尝试用手握住音叉,音叉停止发声)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师】如果物体停止振动了呢?(停止发声)

【师】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都可以作为声源。【师】那振动是如何传出去的?(通过空气)

【师】同学们提出了猜想:声音传播需要空气,那你如何证明呢?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有一个玻璃罩,他叫真空玻璃罩,这是一个闹钟,我把闹钟打开,同学们听到声音了吗?(听到了)

【师】我把闹钟放到玻璃罩中,还能听到声音吗?(能)

【师】现在,如果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掉,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打开抽气机抽气]

【师】同学们感觉到声音发生怎样的变化?(声音不断的变小,现在已经几乎听不到了)【师】闹钟还在振动吗?(在振动)

【师】现在我将空气重新注入玻璃罩内,同学们听到声音了吗?(听到了)

【师】这个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呢?(真空不能传声)

【师】但把空气抽掉之后,即使有声源在振动,我们也听不到声音,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物质,我们把这种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板书:“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空气是声音的一种介质,那除了空气,还有什么物质也可以传播声音呢?(液体,固体)

【师】你能用一个实验证明吗?

(把两个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互相碰撞,可以听到撞击声)

(把耳朵贴在墙上或地板上可以听到,隔壁房间中的声音,把耳朵贴到桌面上,还可以听到手指在桌面上滑动的细微声音)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贴近生活,所以钓鱼时,岸上人讲话也会惊吓到水中的鱼。这些都说明了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师】航天器在飞行时,有时航天员需要出舱活动,但太空中有没有空气,宇航员怎么通讯呢?

(利用无线电通讯)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做个小活动,能否利用声音可以通过固液气等介质传播声音的原理,制作一个能够远距离说悄悄话的装置吗?(土电话)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土电话应该怎么做呢?(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叫两个同学上来体验)【师】现在请同学们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蜡烛的烛焰会随着喇叭声音节奏翩翩起舞呢?

(因为喇叭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师】那这种震动又是如何传向远方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小活动,我要多叫几位同学上来,排成一排。你们都是介质,知道吗?老师站在这一头充当声源,现在我要振动了。[教师用力推了一下身边的一位同学,这种挤压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传递了过去] 【师】现在我来问问身边的这位同学,最开始你有什么感受?(我被挤压得很难受)【师】然后呢?

(我挤了其他的同学,然后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师】再然后呢?

(老师又推了我一把,我又感到挤压的厉害,于是我也挤压身边的同学,然后又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

【师】那其他的同学你的感觉跟他们一样吗?(一样)

【师】这种传播方式像什么呢?(像生活中的水波)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水波是怎样传播的?(当波源振动时,波源处的波面被迫发生周期性的高低变化,这种高低变化马上被传递到周围的水面,使周围的水面也发生周期性的高低变化,这种变化会不断地传递下去,于是水波就扩散开来)

【师】回答的很好,声音的传播跟水波的传播类似,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外侧运动时,压缩临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内侧运动时,这部分空气又变疏,振动面不断的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不断地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声音的这种传播方式叫做声波。声波有广泛的用途,比如科学家就用声波来看这海水深度。

【师】再回顾一下刚才的活动,当我在推我身边这位同学的时候,那一头的同学有没有马上感受到挤压呢?为什么?(没有,还没有传过去了)【师】这说明什么呢?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

【师】那声音传播需要的时间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跟声音传播的路程有关)(跟声音传播的快慢有关)

【师】回答的很好,声音传播的时间跟两个因素有关:分别是声音传播的路程和声音传播的速度,我们把声音传播的速度叫声速。现在我们一起来实战一下:当我们在空旷的大厅里讲话时,常常能听到回声,你能否解释一下回声是怎么形成的呢?(声音遇到墙壁后反射回来形成的)【师】为什么回声后听到呢?

(因为声音从发出到返回到自己的耳朵,经过了很长的一段路程)

【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问题:古代人行军打仗时,常常睡在地上,而且把铁做的箭筒当枕头睡,这样就能最快的听到空气中听不到的远处敌人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传播速度更快)【师】很好,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什么有关?(介质的种类)

【师】声音是通过介质的传递过来的,介质中的微观粒子越密集,振动传递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固体,液体,气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有怎样的大小关系?(V固>V液>V气)

【师】能不能具体举几个例子定量说明一下吗?

(25℃时每秒传播的路程,空气中为346米,水中为1500米,钢材中为5200米)【师】如果是同样状态的介质,如何比较声音传播的快慢呢?(密度越大,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师】很好。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传播的形式及传播的速度,希望同学们课下好好复习。

第四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 学 设 计

教案背景:

1、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面向学生:初二 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自主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学案中的“课前预习”

(2)搜索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5、教师课前准备:(1)教学多媒体课件

(2)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关的实验用品,例如音叉、小锤等。教材分析:

声音是我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态度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1)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播放一段音乐:泰坦尼克号(主题曲MV)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 原声歌曲 泰坦尼克号 席琳迪翁

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歌曲非常动听,男女主角的最后对白催人泪下,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真情对白改为打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还能那么催人泪下吗?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你听过哪些既美妙又神秘的声音呢?

经典古筝曲B:38梁祝-音乐视频 在线观看 视频下载-56网视频百度搜索_萨克斯曲茉莉花,还有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 那么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声音的产生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注: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填空。)

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过渡:物体正在发声,但是物体发声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音的?钓鱼的人为什么不愿意旁边的人大声说话呢? 自主探究: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点拨引导: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

二、声音的传播

自主学习:大家看课本 31 页后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由于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就像水波波纹一样有高有低。

点拨提升: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注:半数以上学生能说出此过程。)点拨: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

请看视频:百度图片搜索_液体能够传声的图片,百度图片搜索_固体能够传声的图片,百度图片搜索_气体能够传声的图片 请同学们讨论后举例回答。学生讨论后小组发言:

A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例:钓鱼时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把一根管子伸进海水下,可以听见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海豚在海中的叫声能被人听见。)B: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例:在某一间教室敲暖气管,一座楼的每个教室都能听到敲击声;古代人打仗,先锋官把耳朵贴地听一下,就能听到远处敌军行进的声音;在课桌一端很轻的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桌面就可以清楚的听见敲击声,而不贴桌面就听不见。)

C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例: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百度图片搜索_宇航员用无线电交流图片的搜索结果)

点拨提升: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如水),固体(如钢铁、木头、土壤)等物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请看图片:百度图片搜索_刘翔比赛图片 大家讨论:(1)百米赛跑时,运动员看到发令枪冒烟后起跑,还是听到枪声后起跑?

(2)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3)若给你一个秒表,采用什么做法你能估测出枪声从百米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的时间?

(4)通过这种做法你能估测出声每秒传播的距离吗?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回答。(见课本 33 页)

学生讨论结论:有同学可以说出 s=100m,t是从看见冒烟到听见枪响的时间,则声速 v=s/t。但有同学对未计算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提出质疑,也有同学说光传播速度极快,所以短距离内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点拨:声速比光速慢的多,所以光速在短距离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不计。故 v=s/t 此计算方法可行。

过渡:声音既然是传播的,那就涉及到一个快慢问题,也就是声音有速度。介质有很多种,各种介质性质都不一样,所以传播声音的速度也不一样。自学课本表格中列出的声音在各种介质中常温下的传播速度。大家看表格后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看表格后,得出结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注:有半数学生得出了此结论。)

学生小结:本节课主要讲了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声的传播形式以及声速。板 书 设 计 一 声音的产生。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 声的传播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三、声速:

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教学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尤其体现在让学生探究声除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固体等物质中传播。探究完声的传播形式、声的介质以后,讨论了页的讨论:声传播有多快。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声的产生原因、传播形式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等知识。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有效训练

一、填空题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3.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4.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来.

5.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气体传播得______. 6.通常我们听到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

7、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

8.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二、选择题

9.(多选)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能发出声音 B.声源一定在振动 C.不振动的物体不发声

D.振动快的物体能发声,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

10.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A.铝、海水、空气 B.铝、空气、海水 C.空气、铝、海水 D.空气、海水、铝

11.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当你在旷野里大声唱歌时,不如在房间里大声唱歌听起来响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旷野里空气稀薄

B.在房间里原声和回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C.房间里空气不流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教室里讲话时听不到回声是因为教室里没有回声 B.百米比赛时,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响时开始计时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D.声音能够在任何物体中传播

三、计算题

13.某同学走在两山之间大喊一声,听到一个回声,经过6 s后又听到另一个回声.这个同学到两山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已知两山相距1200 m,当时气温为15 ℃)

14.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海洋的深度,当从海面发出声音3 s后接收到回声时,测量出此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40 m/s)

第五篇: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西城中学 张克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演示中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触摸喉头

让学生用手摸着喉头部分,分别体会不说话和说话时手的感觉,认识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

用碎纸屑和收音机演示(纸盆外露,上放碎纸屑)

请同学观察播放音乐前后,碎纸屑在纸盆上的情况.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3-1-3 启发学生说出右边音叉的发生是靠空气传播的.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一切发声的物体走在震

二、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三、声速

声音在固体和液体比空气中快

15摄氏度中空气中声速:340米每秒

四、回声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aoxue/9/224011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