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3[定稿]

《平均数》教学设计3[定稿]



第一篇:《平均数》教学设计3[定稿]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组9个圆纸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小猴子最喜欢吃桃了。一天,猴妈妈摘了一些又大又红的桃子分给3个孩子,第一只小猴1个,第二只小猴5个,第三只小猴3个。(横排摆放)你有什么想说的?(不一样多,第一只分得少,第二只分得多;不公平)你有办法让它们分得同样多吗?(把第二只小猴的桃拿2个给第一只)谁愿意到前面来演示给大家看一看?(请一生上台演示)

问:如果你是猴妈妈,你觉得还可以怎样将这些桃公平地分一分呢?下面请小组内四人合作,用老师课前给你准备的材料分一分。

汇报:来!把你分的过程展示给大家看一看,好吗?(请一生上台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先合起来再平均分)

师:真棒!大家用两种方法帮了猴妈妈的忙,看,猴妈妈也学会了,课件演示两种分法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提出问题,各表立场。

师:我所在的学校四(2)班刚刚举行了“套圈游戏”。这是其中一小组的成绩,分别是男生队和女生队每个人套中情况统计图。师:仔细观察,从这两组图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生:男生2号比女生2号套得多。)

师:好的,这是他的发现,还有吗?还有想说的吗?你还有什么发现吗?(生: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

师:哦,他观察的真仔细,他发现男生和女生的人数不相同。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既然这是一次比赛,大家一定想知道,是谁获得了胜利,现在请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做裁判,评一评是男生队获胜,还是女生队获胜?行吗?说说看?(生:我认为是女生队获胜。)

师:哦,你认为是女生队获胜。(生:我认为是男生队获胜。)

2、引发争辩,达成共识。

师:现在有两种观点,有认为是女生队获胜的,也有认为是男生队获胜的。意见不能统一,怎么办?这样吧,咱们来一次小小的辩论赛,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理由,也可以反驳别人的观点,看谁说得最有道理,谁先来说? 生:男生队比女生队多1人,所以我认为男生队获胜。

师:哦,他认为人数多的队获胜,这是他的观点,谁来反驳他?大胆的,勇敢的说。(生:我认为女生队获胜,因为女生队1号比男生队1号多)

师:他是单个比较女生队1号比男生队1号多,但他能代表整个队的成绩吗?同学们想一想,比某一个同学的成绩你认为合理吗?

生:男生队人数加起来比女生队多,所以我认为男生队获胜。师:他是比较总人数的。来我们一起算一算两个队的总数: 男生:4+7+5+4+5=25(个)女生:7+3+5+9=24(人)

师:好像是男生队获胜呀,甘心吗?你们同意吗?输了?你来说。生:我认为无法比较,因为人数不相等。

师:因为人数不相等,比他们的总数,你认为公平吗?(不公平)那人数不相等,我们怎样比?(生:哦,把男生队去掉一个。生:把女生队加一个,)

师:不管是去掉一个还是加上一个,其实都要使他们的人数相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当人数不相等的时候,我们如何比较出男生队获胜还是女生队获胜?你有什么好办法?找一个最公正的方法。(和同桌讨论下)谁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生:将两个队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进行比较。生:把男生队和女生队总圈数除以人数)

师:哦,你的意思要先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然后再比,是吗?

3、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师:好了,我们要比的是小组的整体水平,比某个人的成绩,只代表个人的水平,是不合理的。比总数也不公平,因为两组人数不相等。经过讨论,这位同学也提出了一个观点,要先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然后再比。大家认为这样公平吗?(公平)老师也这么认为。(板书: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师:方法想出来了,我们该怎么去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有同学有自己的想法了,这样吧,咱们分4人小组,请小组长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统计图(小组坐好),在你的统计图上移一移学具,这个正方形学具是可以掰下来的,看能否摆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想法,你可以在作业纸上写出来,听明白吗?开始。

师:好,坐正,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想出什么办法?是男生队获胜还是女生队获胜?谁上来移一移?(学生上台)你能一边移一边说给大家听吗?来,试试看。(生:把多得移给少的,把男生2号移到1号和4号。这样,男生每人就套得一样多了。)

师:现在你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7个)女生你是怎么想办法的呢?通过这样移一移,把多的移给少的,我们把它叫做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同学们可以看出来,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6个)移多补少真是个好办法,这样看来,是谁获胜?(男生队)(板书:7个大于6个)嗯,男生队暂时领先。同学们,你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也能求出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刚才我好像在你们的这作业纸上看到写出来了。(生:用算式计算)

师:能用算式表示出来,你说我写好了。(板书:男生:6+9+7+6=28(个)28÷4=7(个)女生:10+4+7+5+4=30(个)30÷6=5(个)师:那我想问问同学们,这算式中的(6、9、7、6和28分别是指什么?28÷4=7(个)又代表什么意思呢?谁能说说看?(生:6、9、7、6代表男生每个人套中的个数,28是男生套中的总数,28÷4=7(个)表示平均每人套中7个。

师:大家同意吗?那同样的道理,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也用算式写出女生平均每个人套中多少个?有的同学写出来了,有的同学没有写出来,这样吧,写出来的同学呢,看看别的同学是怎么写的?没写出来的赶快写,好吗?写在作业纸上,谁愿意到上面来写?(生上黑板写)(指黑板算式)现在来看看:10、4、7、5、4这5个数分别表示什么?(生:分别表示女生每个人套中的个数。)

师:非常好,然后把他们套中的个数相加,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为什么用24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因为男生4个,女生5个)大家同意吗?我们在列算式的时候,总数要和人数相对应。

师:那是不是所有的男生都套中7个,是不是所有的女生都套中6个呢?(不是)那这个7和6分别指什么?谁来说说看?(7和6是男生和女生的平均个数)师:7是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5个,这个7比最小的6多,比最大的9要小,我们就说7是6、9、7、6这组数的平均数,那同样道理,这个6比最小的4多,比最大的10要少,我们就说6是:10、4、7、5、4这组数的平均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今天呀,我们在两队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想出了把多的移给少的,移多补少法,还想出了计算的方法,先求出总数,再求出平均数。比较出男生队获胜,你们每一位裁判都做得非常出色。

三、逐层深入,应用新知。

师: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处确实很大,现在,我们就要带着我们的平均数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同学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方法,咱们一起来看。(课件:题目:移动每个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师:小丽的书桌上有3个笔筒,看清题目要求,该怎样移动呢?(让学生思考)想好就举手。)你是怎么移动的?(生:把三个笔筒加起来除以3)师:哦,你是用计算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生:6、7、5枝)师:哦,把多的移给少的,移多补少后,3个笔筒里的铅笔都是6枝了(课件演示移动过程,刚才还有一位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咱们一起来看:打出计算的方法:6+7+5=18(枝?)18÷3=6(枝),要知道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可以用移动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在计算时,就像这位同学一样,都是先求出总数,再求出平均数,每个笔筒是6枝。师:请同学们接着看大屏幕:小丽还有三条漂亮的丝带,老师想知道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那我必须先了解哪些数据?(要了解三条丝带每一条的长度是多少?)

师:哦,要知道每条丝带的长度,是这样吗?课前老师已测量过了。(课件打出)第一条是14厘米(红色),第二条是24厘米(蓝色),第三条是16厘米黄色。

题目:请你先估一估,下面哪个数最有可能是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14厘米 18厘米 24厘米 你认为?(生:我认为是18厘米)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生:我也认为是18厘米)都是18厘米是吧,那为什么不可能认为是14厘米和24厘米呢?(因为14厘米是最短的丝带,)

师:你的意思是平均长度要比最短的多一些,比最长的少一些。这是同学们的估计,那么你们到底估计的对不对呢?请在本子上算一算,验证一下18厘米是不是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学生算)

师:谁能把你的验证过程说给老师听一听?(先算总共长度除以3)大家同意吗?看来,18厘米确实是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课件打出算式:14+24+16=54(厘米)54÷3=18(厘米))这样看来平均长度一定是在最长的和最短的之间。是处在两个数之间的水平。

师:大家对平均数有了充分的了解,小丽还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看一看这名同学说的对吗?为什么?

师小结:平均水深比浅水区要深,比深水区浅。所以如果在深水区还是有危险的,不能掉以轻心。夏天到了,游泳旺季也即将到来,同学们想游泳戏水一定要有家长的陪护,因为我们的生命安全最重要。

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计算平均数时用计算的方法,计算时,要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也可以用移的方法)希望同学们把平均数这位新朋友带到生活中去,帮助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好吗?

四、大显身手,亲自演练。

师:光看多不过瘾,我们也来做一个游戏比赛——小球搬家。(把全班分为两组)要求——每组选3至5名学生,用筷子从左边的筐内夹起一个小球,放入右面筐中,可计一分。时间为30秒。最后比一比哪组的水平高!

(学生积极地参与游戏比赛,结束后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平均数,排出名次。)

五、逐层深入,应用新知。

小歌手比赛,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你能算出1号歌手的平均得分吗?

六、拓展延伸,实践运用。

师:平均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处非常的广泛,我们的工作、学习还有生活都离不开它,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平均数的资料

课后请你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数?。

第二篇:平均数3教学设计

平均数

(三)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会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 2.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了解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就越精确,但同时工作量也越大;反之,如果样本容量越小,估计较粗略,但同时工作量也较小这种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教学重点: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对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总体、个体、样本、样本的容量的概念.请同学们指出下面两个问题中的总体、个体、样本、样本的容量各是什么?

1.今年我市有6万名初中毕业生参加升学考试.为了了解6万名考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15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为了考查初三年级524名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50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查.

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什么是总体平均数、样本平均数及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方法.

用这种承上启下的方式导入课题,不但复习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本章里所说的用样本估计总体,以及本课里所说的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都是一种粗略的“定性”估计,即并不知道所作估计的可靠程度,估计虽粗略,但方法简单,容易掌握.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概念:我们把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总体平均数.把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样本平均数.

在问题1中,所有6万名考生的平均成绩就是总体平均数,所抽查的1500名考生的平均成绩就是样本平均数.通常,我们是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接下来学习怎样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

例4(用幻灯出示)从某校参加毕业考试的学生中,抽查了3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分数如下: 计算样本平均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30个数据有什么特点?都在什么数左右波动?选用哪一个公式进行计算简便,若选用公式②,则a取多少比较合适,当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后,再让学生动手解此题.(找两名学生到黑板板演).

即样本平均数为85.

于是可以估计,该校参加毕业考试的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约为85分.

__ 用公式②解:取a=80.

1041317162x53030

_ __

xxa58085即样本平均数为85.

于是可以估计,该校参加毕业考试的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约为85分. 引导学生总结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解题步骤:1.先求样本平均数;2.作出估计.

学生在解此种类型题时,往往只求出样本平均数,而忽略了对总体平均数做出估计,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课堂练习:教材练习中1、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方法,一般来说,用样本估计总体时,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也就越精确,相应地,搜集、整理、计算数据的工作量也就越大.反之,如果样本容量较小,估计较粗略,但同时工作量也较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样本容量的确定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和所付出的代价的大小.

知识网络:

这样小结,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而且对所学过的知识形成风格,掌握牢固.

四、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中 9、10、11.

五、板书设计

15.1平均数

(三)概念: 总体平均数 样本平均数

例4.练习

小结

六、参考资料

《教师教学参考书》,《中考题型专项训练题萃》.

第三篇:平均数教学设计3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执教人:刘晓燕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的例一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同学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说说你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再过两周我们就要开运动会了,刘老师把男.女生一分钟跳绳做了一个测试,并把成绩制成了统计表,请同学们来评一评哪个组成绩好一些?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不能单独看某个人的成绩,也不能比总数的情况下该怎么办呢?本节

课我们就来研究一种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揭示课题

(二)知识铺垫,方法指导

1、老师拿出10根铅笔,老师把这10根铅笔平均分给两个人,每 人分得多少根?

2、如果分给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 学生讨论得出平均每人分得5根。

质疑:这次平均每人分得5根,与第一次每人分得5根,一样吗?

(1)题是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实实在在获得5根小棒,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

(2)题是把10根小棒分给2名同学,其中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的5根,5是6、4的平均数。

“平均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意义不是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设计意图:对比练习,理解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

(三)探索新知

刚才的跳绳活动同学们都跳累了,喝了许多矿泉水,地上到处是矿泉水瓶。为了保护环境,我校三年级一班第一小组的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呢?

生:四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小明比小兰多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老师: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汇报讨论结果。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收集相同个数的值。

老师:怎样做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 师:那为什么要把小明的2个移给小丽,小红的一个给小兰呢? 师:是啊,因为小明收集的最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

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能求出平均数,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14+12+11+15=52 52 ÷ 4= 13(个)师:你列算式时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出总共瓶子数52个,有4个人,就平均分成4分,所以是:52÷4=13(个)。

师:说得多好啊。在这道题中13是每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矿泉水瓶数吗?(理解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生:不是。13是四个人收集的平均数。

师:对。平均数13能反映出四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都趋向于13个。师:13瓶比最少的11多,比最多的15少,是介于最少和最多之间。(设计意图: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四人收集的同样多,从而揭示平均数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它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

计量。)

(三)加深理解,形成方法

师:小结:怎样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四)初步应用,内化提高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能评出哪组成绩好一些吗?(课件)

(五)联系生活、了解作用

学会了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那么在平时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数吗?

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产量等。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数据:(课件展示)

(六)练习:

1、中国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201厘米,①王刚是这个篮球队的队员,他身高可能是185厘米。()②这个球队没有身高超过201厘米的队员。()

2、小明所在的三年级的平均体重是28千克,小明的体重一定是28千克。()

3、一个游泳池平均水深110厘米,小强身高120厘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一定安全。()。二.算一算

1.二一班经典诵读的成绩是90分

95分

88分,二二班经典诵读的成绩是分别是93分

91分

92分,请算出个班的平均成绩。

2.小明前四次的数学平均成绩是89分,他第五次的测试成绩是94分,他五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七)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四篇: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 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说理能力。⒊ 渗透统计初步思想。【教材分析】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编排,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球吗?都喜欢玩些什么球?

生;…………

师:“呦,孩子们喜欢的球类运动可真多,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师将全班分作两个组,请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正式比赛后,教师宣布比赛结果。

(2)安慰输的那一队并且加入该队,排球,计数。重新宣布比赛结果。

(3)学生之间肯定发生争执。

师:“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那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如何比较两队的水平呢?”

(4)请生说一说。

(5)引出平均数,板书课题。

(6)看课题提问:

你想知道些关于平均数的什么知识?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师:“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也可以看课本42也自学。”

(2)请生说一说,怎样求我们拍球数量的平均数。

(可以是移多补少,也可以是算式解决)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以其中一个平均数为例,问:这个数代表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数的?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一)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

(20+23+26+28+30+29)÷6(20+23+26+28+30+29)÷5(20+23+26+28+30)÷6

请生判断,集体订正。

(二)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独立完成,请生反馈。

(三)、看某城市2010年四个季度雨天统计表

完成作业: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平均每个季度有多少雨天? *平均每个月有多少雨天?

第一个问题让生独立解决再集体订正;第二个问题学生中肯定有不同意见,可以让大家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大家在争论中明白道理。

(四)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一条小河的平均深度为11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下河去玩会有危险吗?

先分组讨论,再集体讨论。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 五.过关练习

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第五篇: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

(一)教学设计

濮阳市华龙区石化路第二小学 孙 静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1,练习十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突破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法与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相结合。学法: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相结合。教学准备

实物; 多媒体课件;以小组为单位,课前调查本组成员的身高和体重情况填在统计表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导入:

师: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呢? 生:〃〃〃〃〃〃〃玩卡片。

师:同学们喜欢玩卡片,老师手中有20张卡片,要分给4个小组的同学们(每组分得的数不一样)你们对老师这种分法有意见吗?

2、学生提出质疑。

生:老师分的不公平,有的小组卡片分的多,有的分的少。师:那怎样分的公平呢? 生:每组分的卡片一样多。

师:每组分的卡片同样多,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师:每份同样多的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新知

1、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指明学生演示并说明给的过程。

生:因为第一组分的比较多,所以把多的移出来要补给少的,使每个组的卡片数量一样多。

师:现在每个小组分的卡片同样多。我们通过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使每个组的卡片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师:现在每组平均分了多少个卡片?(4个)师:咱们再来看看卡片的总数变了没有? 生:没有。

师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这里的平均数是几?(4)

今天,咱们就来继续探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板书并揭示课题

2、探索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方法求出每组平均分的卡片数,那么还有其它办法求出他们的平均数吗?

生:我们可以把卡片都收过来再平均分。学生动手演示 师:谁能用算式来表示?

指明学生汇报展示:16÷4=4(个)

师:这里的16表示卡片的(总数量),为什么要除以4,4表示(平均分的总份数),得出的4是它们的平均数。(板书)师:你想对平均数说些什么呢? 生1:平均数,你很公平。

生2:当有不公平的时候,平均数你就来了。

3、打开书P42例1,初步应用(出示例1课件)

(1)例1用了几种方法求平均数?请说出分别是什么方法?(2)平均数“13”跟原来每位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相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指明学生汇报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移的过程,课件演示。

这个平均数“13”跟原来每位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相比较,有的比它多,有的比它少,有的和它一样多。

小结:平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还有些数和平均数一样。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生活中的平均数

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平均数(考试统计分数需要平均数,歌手比赛打分时用到平均数,……)

师: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平均数,平均数的作用还是挺大的。

三、拓展应用

组织学生根据课前调查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大约各是多少?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着重要求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件

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多少页?

2、口算比赛 哪一组的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统计表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统计表

3、做教材练习十一第2题。

4、小丽从家到学校步行需要9分钟,她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5、出示课件

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2)指名说说 师:平均水深可能比120厘米深,可能比120厘米浅,也可能正好是120厘米,它的实际水深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外延伸

教材练习十一第3题,课下测量你们小组内同学的跳远成绩,再算一算小组的平均成绩,跟其它组的成绩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成绩好。

七、板书设计

平均数

(一)移多补少

16÷4=4(个)

(14+12+11+15)÷4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52÷4 =13(个)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aoxue/9/223600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