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5_Module_6_Animals_in_Danger教学设计
必修5 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高中英语(外研版)必修5 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
Period 1 Introduction : Vocabulary and speaking
教学对象:高二学生
教材分析:本模块介绍珍稀动物正濒临灭绝这一严峻现实,帮助学生增强“拯救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本节课主要复习和学习一些与野生动物保护有关的词汇,学会简要分析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学习词汇,阅读并了解西伯利亚虎和熊猫濒临灭绝的现状,以及我国政府的世界自然保护组织为拯救它们所作的努力。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a.Get Ss to learn some words a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the wild animals
b.Read a passage about the Siberian tiger and the panda and learn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iberian tiger and the panda and the effort made to protect them.c.Help Ss to improve their speaking skills.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Get Ss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aving the animals in danger and protecting the nature.b.Get Ss to learn how to call on more people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aving the animals in danger and take measures to protect them.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a.Enable the Ss to talk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ild animals.b.Guide the Ss to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Teaching methods: Discussio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oral practice.a.Task-based activities and fast reading skills for main ideas and details. b.Discussions to improve Ss' speaking skills c.Inpidual,pair or group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in class.Teaching aids: Powerpoint , computer,video, and blackboar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I.Lead in
Show the class some pictures and videos about animals , and ask them “What is the English for them ?” Show a picture of the Siberian tiger and the giant panda.Ask: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Siberian tiger and the giant panda ?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动物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复习所学有关动物的词汇,为下一环节做铺垫。Step II.Introduction
1.Read the short passage on P51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m , 2.Match the words in the box with their meanings.设计意图:通过这段文章,了解濒危动物的现状。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了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的现状,并增强了学生“拯救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同时通过多媒体和板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个人思考、小组交流,激发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巩固--运用的模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第二篇:必修2向心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及特点。
2.掌握向心力的表达式。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掌握向心力表达式。【教学难点】
向心力的概念,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实验:“水流星”
问题1:当装有水的小桶底朝天翻转过来时,出现什么现象?
水倒出来了
问题2:采用什么方法,水可能不倒出?
请一名学生到讲台上完成实验,其他学生观察。
提出疑问:为什么在最高点水不会撒出?
引入新课:本节所学习的向心力将为揭示其中的奥秘打下基础。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向心力
【演示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转动玻璃管,绿色小球飞出玻璃管,红色小球仍做圆周运动。
问题1:当绿色小球飞出玻璃管时,红色小球 为何仍做圆周运动?
红色小球有纸挡着,即纸对红色小球有力的作用。
问题2:如果红色的小球没有纸挡着,红色的小球还能做圆周运动吗?
【演示实验】逐渐增大转速,当转速达到一定值时,红色小球破纸而出。
问题3:纸破之后,红色小球为何不再做圆周运动了?
纸对小球不再有力的作用。
【视频录像再播放一遍实验过程】
【动画模拟实验过程】
动画介绍:将实验中的纸用橡皮膜代替
问题1:当玻璃管转动起来后,橡皮膜发生了什么变化?
橡皮膜鼓起来了
问题2:既然橡皮膜鼓起来了,橡皮膜对小球有没有施加力的作用?如果有,这个力的方向指向哪?
力始终指向圆心。
总结: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必须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的等效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向心力。
问题3: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过程中,向心力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间存在什么特点?
向心力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
问题4:向心力对速度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
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问题5: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过程中,向心力由哪个力提供?
橡皮膜对小球的弹力提供,也可以说是小球所受到的合力提供。
总结:向心力不是特殊的力,只是按作用效果命名的,受力分析时不能把向心力当作一个独立的力。
2、实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仪器】
问题1:三个实验装置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与2小球质量相等,转动半径不等。2与3转动半径相等,小球质量不等。
问题2:尽可能使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哪个力提供?
绳子拉力
问题3:小球做圆周运动的过程中,如何观察向心力的大小?
通过橡皮绳的伸长长度反应出向心力的大小
【实验内容】抡动小球使小球做圆周运动,根据实验现象猜测向心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汇报成果】学生汇报向心力与哪些物理量有关,说明从何种实验现象得出该猜测?并猜测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定性关系。(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利用动画辅助说明)
问题4:哪些物理量用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v、ω、T、f、n
研究向心力与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只需选取其中的一个量进行研究。本节课取其中的ω作为代表,研究向心力与m、r、ω之间的定量关系。
3、探究向心力与m、r、ω之间的定量关系
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如果正确,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怎样的定量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向心力与m、r、ω之间的定量关系。
【介绍实验仪器】向心力演示仪
问题1:向心力与m、r、ω有关,采用什么方法研究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
采用控制变量法
问题2:如何研究?
1)F与m:保持r与ω不变,研究F与m的定量关系
2)F与r:保持m与ω不变,研究F与r的定量关系
3)F与ω:保持r与m不变,研究F与ω的定量关系
【汇报成果】学生配合实验仪器汇报实验成果,并填写表格(每组学生探究其中的一个实验)
通过研究得出:F=m rω
问题3:利用F=m rω2推导F与v之间的关系式:
第三篇:《守财奴》(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教案提供者:张含光 教学目的:
1、理解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体会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性和讽刺意味。
2、通过对葛朗台形象的分析,认识资产阶级贪吝、自私、虚伪、狡诈的本质。重点难点:
1、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葛朗台的性格。
2、分析葛朗台典型形象的意义。教学方法:
1、点拨法。
2、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预习效果。
2、梳理课文结构。
3、分析课文情节设置的妙处。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介绍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情况。
2、学生介绍巴尔扎克。
3、学生介绍课文背景。
4、学生听写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5、学生检查“自主落实”部分练习。
6、教师补充介绍《欧也妮.葛朗台》中与课文前后关联的情节。
二、出示课堂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结构。
2、分析课文情节设置的妙处。
三、课堂达标教学
1、学生复述课文情节
2、这段小说的主人公是葛朗台,关于这个人物的性格,题目给了我们最好的提示,请同学说说:你理解的“守财奴”是什么意思?
明确:守财奴是指那种贪财无厌、吝啬成癖的人。
3、课文为了塑造守财奴形象,是围绕怎样的线索展开叙事的?主要写了那些情节?
明确:作品围绕葛朗台“爱财——骗财——守财”这一线索,主要写了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看守密室三个情节。
4、学生自由谈论小说情节构思之妙。
教师小结:作品用丰富多彩的情节集中地表现守财奴的性格。奇事迭出,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巧妙发展。葛朗台为了剥夺欧也妮的继承权,打定主意,对女儿采取“巴结”“诱哄”的策略,可是一到家,一见梳妆匣上的金子,既定方针完全忘在脑后,故事就出现一个反向的插曲,爆发了一场争夺战,几乎闹出人命。冲突以太太晕过去为转机,葛朗台摇身一变,是另一副令人作呕的丑态。家庭**对太太来说却是催命,太太一死,继承权提上了议事日程。与两斤金子的争夺全然不同,先前葛朗台对女儿凶狠得荒唐,这回却是温柔得荒唐。表面的温柔掩饰着内心的贪欲与惶恐。先前欧也妮为保全梳妆匣以死相拼,这回对几百万的遗产却又淡然处之,葛朗台的紧张成了完全主观的紧张,可笑的紧张。在两宗大的事件之后,是种种有趣的琐事,结尾又是令人惊讶的一笑。大大小小的情节组成守财奴晚年的一部性格史,令人惊叹世上还有这样一种人。
四、小结
五、作业
2、完成“名师点拨.思与用”部分练习。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透过个性化语言,鉴赏守财奴人物性格的塑造。
2、分析守财奴形象的典型意义。
第四篇:必修三随机抽样教学设计
必修三统计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教材是以探究一批小包装饼干的卫生是否达标为问题导向,逐步引入简单随机抽样概念.并通过实例介绍了两种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法.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简单随机抽样的经验,教学中要注意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例如,用抽签法决定班里参加某项活动的代表人选,用随机数法从全年级同学中抽取样本计算平均身高等等.
二 教学目标
1.能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推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会用抽签法和随机数法抽取样本,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重点
1.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2.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样本代表性的概率描述。3.学会简单的随机抽样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样本代表性的概率描述的理解
对统计的理解和对抽签法和随机数法的步骤实施 四 课堂设计
1利用实际问题引出统计的概念:
提出问题统计是什么?举例子: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类似:你的数学成绩好不好?这个产品受不受欢迎等问题。我们在一个大数据时代,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数据回答。所以我们把这些问题变为可以用数据作答的:你的数学平均成绩为多少?这个产品的销售量是多少?等统计问题,再通过调查统计的方法得出这些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就是统计。提出统计问题的概念,举出3个例子:
1.2014年全区中考学生数学平均成绩和语文平均成绩各是多少? 2.某电视剧平均收视率是多少?
3.某品牌计算器的合格率是多少? 利用例子统计问题所包含了:
总体: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的集合(2014年全区中考的学生全体)变量: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数学和语文平均成绩)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统计问题,随后由具体事例: 3.介绍普查法和抽样调查法:
问:要调查全班同学的数学平均成绩要怎样做?引出普查法。问:进一步,要调查全国中学生数学平均成绩要怎样做?
引导学生,介绍抽样调查法,介绍样本的概念: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样本抽取原则——样本能够很好的代表总体。
举出汤的例子:想知道一锅汤的咸淡,就要用勺子舀出一勺尝尝味道,这一勺就是样本,而要把汤搅拌均匀这一勺才被能代表总体。
讲解抽样调查法的有点及重要性:大多数的调查普查法是无法做到的,抽样调查省时省力而且比较准确。
问:怎样理解“一个好的抽样调查胜过一次蹩脚的普查”?
4.引出简单随机抽样的模型:
用小面小包装饼干的卫生是否达标问题引出简单随机抽样的模型,给出随机抽样的定义,注意:说明普查法在此问题中是不合适的,注意样本的抽取(搅拌)。
问题:
若你作为一名食品卫生工作人员,要对某食品店里的一批小包装饼干进行卫生达标检验,准备怎么做?
显然,只能从中抽取一定数量的饼干作为检验样本(为什么?)应当如何选出样本? 将这批小包装饼干放入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搅拌均匀,然后不放回地摸取(保证每袋饼干被抽中的机会相等),得到一个简单随机样本,相应的抽样方法就是简单随机抽样。
5.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一般的,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6.介绍两种随机抽样方法:(1)抽签法的定义及其步骤:
把总体中的N个个体编号,把号码写在号签上,将号签放在一个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从中抽取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得到容量为n的样本。步骤:
1.将总体的所有N个个体从0到(N-1)编号;
2.准备N个号签分别标上这些编号,将号签放在容器中搅拌均
匀后,每次抽取一个号签,不放回地连续抽取n次;
3.将取出的n个号签上的号码对应的n个个体作为样本。
问:思考抽签法的优点缺点是什么?
优点:保证每个个体选人样本机会均等
缺点:(1总体个数较多,制作号签成本增加,使得抽签法成本高(耗时、耗力)
(2号签很多,“搅拌均匀”比较困难,结果很难保证每个个体入选样本的可能性相等,从而使产生坏样本(即代表性差的样本)的可能性增加
(2)随机数法的定义及其步骤,并给出例题讲解:
随机数法:
利用随机数表、随机数骰子或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进行抽样。步骤:
1.将总体的所有N个个体从0到(N-1)编号;
2.在0到(N-1)的自然数中产生n个不同的随机数作为选出的号码; 3.将取出的n个签上的号码对应的个体作为样本
五 教学反思
讲完后,老师和同学提出很多意见,比如整堂课的和学生的互动不够,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不足,对两个随机抽样方法的讲解不够细致,以后讲课注意这些问题。
第五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高中化学 必修2全部教案
第一章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 ”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课时安排
第1节 元素周期表2课时 第2节 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3节 化学键 2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周期表的结构;
2、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镊子、小刀、滤纸、火柴、玻璃片、蓝色钴玻璃、小烧杯、酚酞试液、na、k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门捷列夫事迹介绍]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门捷列夫吗?他是干什么的?他的最伟大成就是什么?
生(齐声):知道!他是俄国伟大的化学家,他的伟大成就在于绘出了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师:非常正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 [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
师:结合刚才我们观看的门捷列夫事迹介绍,请同学们看书,并思考。
1、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作为标准来排列元素的?
2、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
3、哪种依据更科学呢? 生:看书、讨论 师:巡视
生1:一开始,门捷列夫对元素排列的依据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生2:现在编排的依据是核电荷数。生3:以核电荷数为依据更科学些—感觉是吧。
师:关于第3个问题,学习完本节内容之后,我们就会得出答案。[多媒体播放:元素周期表] 师[多媒体播放,11 na各数字的含义] 22.99 师:初中我们已知道原子的组成。[播放:原子组成示意图] 知道原子是不显电性的,现在又出现了“原子序数”,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关系怎样?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数一下na、c、o三种原子中的质子数、电子数。生:它们之间有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师(指幻灯片—元素周期表):请同学们认真分析、研究这张表看看(1)它有什么排列规律?有什么特点?(2)有多少横行,多少纵行?
(3)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是否相同? 生(讨论):
师(巡视):倾听同学们的意见
生1:表排列比较乱——长短不一。而且表中各元素颜色也不一样。生2: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生3: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师(微笑):同学们观察很仔细,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什么叫周期?什么叫族?表中a、b、o的含义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 1、周期表周期 三个短周期 四个长周期 主族 族 副族
ⅷ o族 [知识拓展] [多媒体播放: ⅷ族、零族介绍] [例题剖析] [例1].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9年做出决定,把长式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从左至右改为第1~18列,碱金属族为第1列,稀有气体为第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第15列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为r205 b. b.第2列元素中肯定没有非金属元素 c. 第17列元素的第一种元素无含氧酸 d. d.第16、17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教师精讲] 据题中所给信息,对周期表族序号重新排列,但内容不变,因此,要熟悉原周期表结构,在原表中分析各选项是否正确。
答案:d [例题剖析] a.hf b.h30 c.nah d.h202 [教师精讲] 本题属较简单的信息题,利用信息,综合分析,可以求解;但是,有时对信息未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不妨试一试排除法,因为,选择题的特点就是提供了四个选项。利用排除法可减化思考过程,提高正确率。因此,同学们在解题时,要注意训练一题多解。
答案:c 师:在主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na的性质,现象是本质的反映,客观是微观的体现。现在让我们从原子结构这一微观角度来研究微观结构与客观性质的关系。[板书]: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
师:请同学们看书p5,科学探究,并完成该表。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na、k在空气中燃烧]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实验二:na、k与h2o反应]请两名学生上台,在教师指导下,同时演示k、na与水反应。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写出方程式 表
(一)na、k与o反应 +
表
(二)请同学们看书p6—p7。(多媒体展示:结论①②)
师:碱金属不仅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物理性质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及表1-1推导出碱金属特理性质及变化规律。[知识拓展] 元素金属性判断依据:
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化水物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单质的金属性越强。
3、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单质金属性越强。[测题剖析] 【例题剖析】
【例3】 有某碱金属的单质和其氧化物的混合物1.98g,加入适量的水使成为氢氧化物后,得到氢氧化物为2.76g。求原来混合物中的碱金属的种类,和其单质、氧化物的质量各多少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我们学习物质结构理论的开始,请同学熟记表的结构,通过na、k性质比较,初步理解原子结构对性质的影响,形成利用实验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能力。
布置作业:教材:p11、t11、t12。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上网或查阅其它资料,了解门捷列夫原始周期表排列形式,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卤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了解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等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法:归纳总结卤族元素性质;
2、自主探究:探究卤素性质递变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卤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质量数、同位素、核素的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试管、烧杯、胶头滴管。新制饱和氯水、nabr溶液、ki溶液、ccl4、苯、溴水。[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周表的结构,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画出一、二、三短周期表的示意图。[实物投影:2份同学的作业]请几位同学点评存在的问题。[推进新课] 师:在主题1中我们已经学过氯气的性质,请同学们画出cl原子结构示意简图。并在周期表中找到
氯元素所在的位置,卤族元素包含哪几种元素?
生:看书。翻阅周期表。
师:借鉴上节课推导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方法,结合已学过的氯元素的性质,根据教材提
供的卤素的原子结构,请同学们推测氟、溴、碘的可能性质,并比较与cl2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生思考分析,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理论推测是否正确呢?如何验证?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也越强。2.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3.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元素非金属性也越强。4.置换反应
师:请同学们看书p8,卤素单质与h2反应,总结出变化规律。师:请同学们完成下表[实物投影仪投出表格,内容先用纸盖上] 表
(一)卤素单质与h 反应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证明k、na的金属性较弱,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证明cl2、br2、i2 的非金属性强弱。
实验1-1:教师演示,请同学认真观察,完成下表: 表
(二)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
同主族元素,从上→下,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
属性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