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文《雨的诉说》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雨的诉说》是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本单元以抒写大自然的诗为主题,让学生从欣赏诗词作品中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感受人生情趣。
雨是一种最普遍的自然现象。春雨细,柳丝长,夏日暴雨晒高阳,秋雨缠绵冬雨凉。可以说,雨带给人的不仅是清凉,它滋润着万物,给自然万物带来生机,但是,雨也给人类带来灾难。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倾听大自然的雨声,感受雨的韵律,品味雨的诗意,并在此基础上,以雨为对象,写一篇抒情文章。
活动前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运用电脑制作课件,使课堂活动情感化、艺术化。
课堂活动时间安排:
2课时。
活动准备:
学生:
这篇综合性学习的文字叙述很美,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让学生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独自倾听、体味雨的韵律,可以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录下雨的音符,记下自己的感受;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或俗语,了解雨的奇特现象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
设计听雨的要求、内容;搜集整理有关雨的音像文字资料,制作课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编辑,装订成册。
活动过程:
一、倾听雨的足音
(一)听雨去
独自一个,带着录音机,观察雨幕,倾听雨韵,感受雨情。
要求做好记录,比如,听雨地点、季节、雨的特点,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以及自己观雨时的心情,等等。
(二)听雨,以小组为单位,把大家听雨所得集中到一起,经过编辑整理,制作课件或者串联起来;课堂展示活动时,由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听雨所得,略加描绘,并展示听雨成果。
说说我听到的雨声——讲述听雨感受
听听我收集的雨韵
播放雨的录音
二、感受雨的诗意
(一)展示学生编辑的雨的诗集,并作简评。
(可以将他们最成功的页面扫描成图片,再做成flash动画,插入音乐,播放。)
(二)感受雨的情丝
意境:幽深的小巷,一把油纸伞
字幕:杏花·春雨·江南——雨的情丝
音乐:伴着悠扬的笛音,朗诵,并鉴赏语言美,意境美。
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潆雨亦奇。
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一段文字: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留给人们的不仅仅只是美好的回忆,也有苦涩和无奈,甚至是挥之不去的愁怨。请听作者的愁绪与感慨。
音乐:曲调转为低沉、略带哀怨的萧声曲。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人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老杜之“沉郁”于此可见一斑。
晚唐诗人杜牧虽说才情横溢,可到了江南,面对满眼春色却感叹起历史的烟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情景交融,渲染出迁客骚人那种去国怀乡、感极而悲的心境。
雨给人们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也正如此,雨才成为人们歌咏的对象。当人们在观雨时,把自己的感情赋予雨,这时的雨就已经是凝结着作者思绪和情感的东西,成为一种意象。因而,雨又多了一些比喻、象征意义。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这种时候,雨在人们心中投下的就只能是生活的阴影了。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告诉人们,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三、说说雨的功过
诗人眼中的雨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然而,大自然的雨却是变化无穷的,它可以冲毁桥梁,淹没、破坏庄稼,给人类带来灾难。下面,请站在科学的角度讲述雨的别样情形。
1、讲述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
2、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等等。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四、抒写雨的情怀
在自己听雨和学习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
第二篇:九年级上册课文《雨的诉说》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类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准备:
1、本次活动若想开展得深入、成功,须做较长时间的准备。比如录制雨声,要在各个季节、各个地方去“采风”,这不是几天可以完成的;搜集关于雨的知识和文学作品,也难以在短期内做得系统、丰富。因此,教师最好在学期一开始就把这项活动布置下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留意、多方搜集。
2、准备录音机。
3、在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准备时,及时进行指点和帮助。
4、干旱少雨的地方,可以把活动的重点放在阅读文字材料和欣赏文学作品方面,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来补偿直接体验的不足。
活动过程:
1、活动准备
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以自愿分组为原则)。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摄像机),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
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
也可以自主开展如下活动:
第四组:欣赏、评论关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搜集相关作品,分析它们是怎样写雨、唱雨的;
第五组:举办雨景摄影展、绘画展。可以诗画相配,增添情致。
2、课堂活动(主要练习口语表达)
三个小组依次或穿插进行活动展示。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
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听众说一说雨声唤起了怎样的心绪和感受。然后,由录制雨声的同学描述真实情境。
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
可以用知识竞赛或有奖竞猜的形式开展活动。还可以从“正大综艺”等媒体中借鉴活泼多样的活动方式。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
进行配乐朗诵,请听众在听完后谈谈感受,以及对朗诵本身的评价。所有朗诵结束后,再对作品进行一番比较、品评、归纳,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课堂活动时,应该注意:
(1)一定要唤起听众的积极参与和感情共鸣。我们应想尽一切方法,激发所有学生参与和表现的热情。(如果课堂时间不允许每一个学生都在全班面前汇报,也应该保证在组内有口语表达的机会。)
(2)当学生在台上讲述或朗诵时,要强化他们跟台下学生的交流意识,不能自顾自地表演或“完成任务”。简单地说,最起码要让听众听清楚、听明白所讲的内容,要注意音量、语速、表达的清晰和生动。
(3)如果有的学校和学生查找资料困难,教师的主导性也可以强一些:由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然后讨论。
3、作文练习
课本上建议的是写一篇抒情文章。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应引导他们把握好“一个季节”“一种突出的感觉”等关键字眼,抓住特定景物的特征,写出真实而独特的体验。
学生有兴趣写诗歌、童话、剧本、文学评论等,都应该积极鼓励,只要写真实感受即可。有的学生暂时缺少感受,不应强迫他们无病呻吟。
四、活动评价
1、本次活动的评价内容有:
(1)课堂活动时的口语表达能力;
(2)作文水平;
(3)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小组合作学习时,合作精神的体现程度。
2、评价的方法:
(1)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对于前两项内容,可以制定详细的评分表,予以量化;后两项内容可以以写评语的形式进行评价。
(2)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可以让小组给每一个成员写段评语;自己也写一写个人评语。这些评语都可以放入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袋里。
(3)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应帮助学生树立起“过程重于结果”的意识,评价时,不仅关注最后的能力水平和表现,更要关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第三篇:《雨的诉说》教学设计
王爱娣
教材说明:
《雨的诉说》是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本单元以抒写大自然的诗为主题,让学生从欣赏诗词作品中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感受人生情趣。
雨是一种最普遍的自然现象。春雨细,柳丝长,夏日暴雨晒高阳,秋雨缠绵冬雨凉。可以说,雨带给人的不仅是清凉,它滋润着万物,给自然万物带来生机,但是,雨也给人类带来灾难。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倾听大自然的雨声,感受雨的韵律,品味雨的诗意,并在此基础上,以雨为对象,写一篇抒情文章。
活动前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运用电脑制作课件,使课堂活动情感化、艺术化。课堂活动时间安排:2课时。活动准备:
学生:这篇综合性学习的文字叙述很美,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让学生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
独自倾听、体味雨的韵律,可以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录下雨的音符,记下自己的感受;
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或俗语,了解雨的奇特现象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设计听雨的要求、内容;搜集整理有关雨的音像文字资料,制作课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编辑,装订成册。活动过程:
一、倾听雨的足音(一)听雨去
独自一个,带着录音机,观察雨幕,倾听雨韵,感受雨情。
要求做好记录,比如,听雨地点、季节、雨的特点,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以及自己观雨时的心情,等等。
(二)听雨,以小组为单位,把大家听雨所得集中到一起,经过编辑整理,制作课件或者串联起来;课堂展示活动时,由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听雨所得,略加描绘,并展示听雨成果。
说说我听到的雨声——讲述听雨感受
听听我收集的雨韵
…播放雨的录音
二、感受雨的诗意
(一)展示学生编辑的雨的诗集,并作简评。
(可以将他们最成功的页面扫描成图片,再做成flash动画,插入音乐,播放。)(二)感受雨的情丝
意境:幽深的小巷,一把油纸伞
字幕:杏花·春雨·江南——雨的情丝
音乐:伴着悠扬的笛音,朗诵,并鉴赏语言美,意境美。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潆雨亦奇。……
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一段文字: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四篇:《雨的诉说》教学设计
《雨的诉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在第18-20页。这是第一单元的主题活动,结合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辅助诗歌的学习与理解。诗作将“雨”拟人化,以第一人称“我”的口气,向学生娓娓道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投入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景物、事物的习惯,学会抓住特点表现事物,描写景物。
2.提高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会由此及彼的写作手法。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锻炼查找、搜索资料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的习惯。◆过程与方法
1.结合主题,深入生活,进行实际探访。
2.利用书籍资源或网络资源,搜集、查找相关资料,并集成资料夹。3.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或专题辩论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诗歌的学习,感受艺术的魅力,体会自然的美好。2.培养公正、客观的评价观。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能够搜集到“雨”的资料,并且资源共享。
2.能够流利、有条理地向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圆其说、以理服人。
3.能够运用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独立完成以“雨”为话题的作文。◆难点
1.能够从不同角度客观地评价事物。
2.朗读诗歌时,能够领会作品的情感内涵,恰当地读出感情。◆教学突破
查找有关“雨”的诗歌、音乐、图画等,比较各种艺术形式下“雨”的不同展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设计主题活动过程,组织学生查找资料。2.有条件的可以制作课件,以创设课堂情境。
3.选择朗诵能力较强的学生,准备课上范读一些优秀作品。◆学生准备
1.查找以“雨”为主题的诗歌、散文、音乐、图画等。2.选择“雨”的一个特点,进行思考。教学步骤(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展示查找到的资料,可作精品的范读。
2.从写作内容和角度入手对资料进行概括和分析。
3.围绕“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它的形象和意蕴,并进行写作练习。
4.比较文学作品中和自然界中“雨”的不同,开展辩论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陈述观点和说服他人的练习。
学生活动
1.展示查找到的资料并介绍给同学,自荐朗读文章。2.配合教师,对资料进行分析。
3.结合自己对“雨”的不同感受和体会,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进行写作。
4.能够认识到文学形象与现实形象的不同,能够流利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圆其说、以理服人。
一、交流资料,进入活动(约分钟)
二、围绕雨,从不同角度倾听“雨”(约分钟)
三、畅所欲言,展开辩论(约分钟)
本课总结
作为诗歌单元的总结,这个主题活动,以流畅优美的文字表述开篇,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设计灵活、丰富,开展活动的空间很大。
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根据居住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调查本地雨季的情况,做一份当地降雨量的调查报告,分析年降雨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在文学作品中,“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由此推开,月亮、星星、落花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又是什么?以此理解诗歌。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你列举描写“雨”的文学作品。
2.你能够听到“雨的诉说”吗?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讲给同学和老师听。
3.以某一季节中的雨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抒情文章。◆个性练习设计
1.以组为单位,对所在地的降雨进行调查。可以调查本地历史上降雨的变化,由此研究气候变迁;可以调查降雨分布对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在班里举办一次诗歌朗诵会,鼓励自我创作。
3.将师生查找到的雨的资料,以及学生所写的散文、诗歌等进行分类归纳,以“雨”为题,整理成册。
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生缺少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能力,常常忽略身边的细微小事。如何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是教学的目标之一。
初三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不高,尤其是客观、清晰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缺乏,在与人辩论时,很少能够做到有理有力有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逐步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第五篇:《雨的诉说》教学设计1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
【口语交际】
情景之一:
毛泽东诗词内容丰富,感情充沛,气势磅礴,语言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果有一天,你们小组开展“毛泽东诗词介绍”的活动,你准备怎样发言呢?
友情提示:
你应认真阅读大量的毛泽东诗词,并阅读一些评价毛泽东诗词的文章,为发言作好准备。发言的内容应丰厚一些:先简单介绍一下毛泽东诗词的主要特点、艺术价值,再简要介绍一些广为传诵的代表作,还可以赏析些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总之,你的发言应既有知识性又有吸引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之二:
《星星变奏曲》一诗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其实许多诗人都在自己诗篇中描绘了美好的理想世界。如果有一天,你校文学社组织一次“诗歌中的理想世界”的主题活动,你准备说些什么呢?
友情提示:
你可以先朗读一首诗,再联系诗的意象说说描绘了怎样的理想世界,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理想世界,还应说说诗中描绘的理想世界对读者的影响。总之,要让听众随着你的发言走进诗人的心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之三:如果有一天,电视台邀你参加制作一个以„“可爱的大自然”为话题的谈话节目,你准备怎样进行即席发言呢?
友情提示:
从内容上看,你可以点击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神秘之美,和谐之美,天然之美,野性之美,包容之美……从说话技巧上看,你可以举例来证明观点,也可引用诗词来支撑观点。总之,你的谈话应富有形象性,富有感染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实践】
【实践内容】
本单元主要写的是“景”:有纷纷扬扬的雪,有渐渐沥沥的雨,有闪闪烁烁的星,有安安静静的夜……在你生活中,一定有些“景”,令你喜爱,让你心动,给你启迪。那就拿起笔,写一写这些美丽的景物吧!
【技法指导】
写“景”,你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要抓住特点。不同的景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就是同一景物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景物的特点与时间有关。如同样是雨,因为时间不同就有了春雨的温柔、夏雨的狂暴、秋雨的冰凉、冬雨的沉闷。景物的特点与空间有关。同样是山,因为观察角度不同,就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景物的特点与情境有关。比如,同样是一片竹林,雨中的竹林与晴天的竹林不同,有风时的竹林和无风时的竹林不同,大雪纷飞时的竹林和炎炎烈日下的竹林不同。我们写作时抓住景物这些特点,就能真切地表现景物独有的风貌。
二、要注意顺序。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描写景物时也应顺其自然,遵循这一规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中的描写:“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新,形象准确。再如一篇《野景偶拾》的习作,按照沿途所见,依次描写绕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里的高粱,山坡上的谷穗,旷野的幽静,落日的霞光……移步换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写作顺序,以使行文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三、要掌握方法。掌握一些常用的写景方法有利于更好地描写景物。可用多感官写景。有些同学往往只习惯于写视觉看到的事物,这样难免单调。我们在描写景物时,还应充分调动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多方面地描写,给读者以立体感。朱自清的《春》一文中,作者从触觉写出了春风的温柔,从听觉写出了春风的欢悦,从嗅觉写出了春风的芳香,将无形春风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可用比喻写景,有些景物若直接写来,效果不佳,若能巧用比喻,或以熟比生,或以近比远,或以实比虚,往往能取得“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的效果。如《春》一文中,用“牛毛”“花针”“细丝”就描写出春雨“多”“亮”“细”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其实我们还可以用对比法写景,用烘托法写景,用拟人法写景,用侧面表现的方法写景,将景物写得生动形象,异彩纷呈。
四、要融入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融入感情的写景才能深切感染读者。如《沁园春·雪》就在描写雪景中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感情,《夜》一诗在写景中传递了诗人安宁、闲适的心情,这些文章中的感情就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抒情方式很多,可在描写景物中含情,可在说明景物中蕴情,可在议论景物中溢情,还可以直接抒情。我们应灵活选用抒情方式,将感情抒发得恰到好处,酣畅淋漓。
【文题设计】
1.家乡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的小河、家乡的小山、家乡的小路、家乡的小屋、家乡的小桥……这一切都能撩拨你满腔的情思,请将上面的文题补充完整,写一篇“写景抒情”类的文章。
写这一文题,应写好两个层面。一是写景层面。写景应注意写景的顺序,要抓住景物特点,选用写景方法,应将景物写得鲜明、细腻、生动,给读者以如见其景的感受。二是抒情层面。在写景的同时应融入自己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等真实的情感,赋予景物以神韵,给读者深切的感染。
2.听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将上面的文题补充完整,写一篇不限文体的文章。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在填题上拓展范围。比如:听风、听雨、听泉、听溪、听河、听江、听海、听山,还可以听春、听夏、听秋……其次要在“听”的过程中驰骋自己的想像,既要有听觉的描绘,还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画面,从而“听”出形象,听出意蕴。此外,还要注意描写“听”的层次,“声音”不能单一,要有不同的侧面,要有不同的层次,还要有起伏,有高潮,这样才能“听”得丰富多彩,“听”出无穷魅力。
【精美例文】
雨 后
刘哲斌
雨,历来是文人骚客们感情寄托的对象。雨后的世界亦是丰富多彩的。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窗外射进一束阳光,碧空飘浮朵朵白云,这是雨后的世界;行人、汽车开始恢复雨前的匆匆,各种叫声夹杂着太阳公公的笑脸,这是雨后的世界;挂满水珠的金色稻穗,晶光耀眼的鲜艳果实,到处呈现出成熟与活力,这也是雨后的世界。啊,多么伟大的人类,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杰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缠缠绵绵,淅淅沥沥,常给人以“愁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春天的气息。春雨唤醒了沉睡的大地,雨过天晴,花草竭力伸展着,林木被染成绿色,绿得青翠欲滴,花朵含苞欲放,更显标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寄希望于种子,撒芬芳于娇艳的花朵,并给渴望甘霖的人们以滋润。看,雨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昨夜雨疏风骤”。一道电光,一声霹雳,掀开了夏雨的乐章。“乐曲”结束之后,空中一道亮丽的彩虹,迎接喷薄而出的太阳。花草儿伸着懒腰,水珠闪着光华。远处的山渐渐清晰,尚带着些许朦胧,使人心潮激荡。这夏雨就像一帖清醒剂,给遭受重大打击的人以难得的爽快——大自然便是这样,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如词人哀怨的闺情,萧瑟的秋天需要秋雨的点缀。风停息了,绿叶沉默了,田野里、山岗上,到处都是生命在绽放,不要因为秋雨的萧瑟而否定了秋雨后的世界,要知道这自有其成熟的韵味。
冬雨并不常见,但冬雨并不代表着终结、死亡,它埋葬的只是陈腐的过去,储存的是春天的气息,带来的是冷静的思考,蓄势待发的沉默。冬雨过后是一个更绚丽的春天。
多情的雨给我们带来多情的世界。细细的雨丝下在水乡泽园,下在黄土高原,下在戈壁沙漠,下在蜿蜒的万里长城,下在东北、云贵……渴望甘霖的人们正期待着雨后的世界。
简评:雨是无情的,但是人们对雨的感觉却是多情的。文章紧扣住“雨后”,表达了小作者对雨的一往情深,体现了小作者积极热情的人生态度。文章引用古诗句以突出雨的季节特点,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昨夜雨疏风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分别写出了春雨的珍贵、夏雨的狂暴、秋雨的萧瑟。表达上较好地将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语言简洁而整饬,体现了小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主题】
雨的诉说
雨是大自然的精灵,无论是缠绵的春雨、狂暴的夏雨、洒脱的秋雨、冷峭的冬雨,都能给人独特的感受,无限的遐思。走近雨,了解雨,能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丰富我们的心灵感悟。
【活动设想】
建议同学们分以下三步进行活动。
一、活动准备
课前,建议同学们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以自愿分组为原则)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建议同学们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摄像机),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
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建议同学们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建议同学们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
二、课堂活动
三个小组依次或穿插进行活动展示。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听众说一说雨声唤起了怎样的心绪和感受。然后,由录雨声的同学描述真实情境。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可以用知识竞赛或有奖竞猜的形式开展活动。还可以从“正大综艺”等媒体中借鉴活泼多样的活动方式。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进行配乐朗诵,请听众在听完后谈谈感受,以及对朗诵本身的评价。所有朗诵结束后,再对作品进行一番比较、品评、归纳,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鉴赏力。
三、作文练习
建议同学们写一篇与“雨”相关的抒情文章,应把握好“一个季节”“一种突出的感觉”等关键字眼,抓住特定景物的特征,写出真实而独特的体验。
同学们有兴趣写诗歌、童话、剧本、文学评论等,也未尝不可,只要写真实感受即可。如果有的同学暂时缺少感受,不可无病呻吟,应待有充分的感受后再作文。
资源链接
【美文推荐】
美文一
给初升的太阳
韩 东
夜色稀释成清淡的雾
原野像大片大片透明的玻璃
宁静中,你哇地一声诞生了
小脸上沾满了母亲的血液
每一片树叶都是你绿色的耳朵
每一点水波都是你闪闪的眼睛
每一道霞光都是你柔软的头发
每一声鸟鸣都是你咕咕的细语
我用白云的襁褓裹着你
我用云霞的嘴唇吻着你
我用河流的手臂抱着你
我用山峦的脊背驮着你
我用心中的歌儿祝福你
(选自《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
思考题:
1.诗中写出了“初升的太阳”的什么特点?
2.诗中的排比句式有何表达作用?
美文二
望星星
吴奔星
仰望夜空的星星
越看越多,越看越明。
照着城镇,照着乡村,也照着仰望的人们。
星星是真正的夜明珠,该摘下来镶嵌城镇与乡村,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使我们的国土长放光明,让人们也仰望我们越看越明。
还是让咱们自己的眼睛,比夜空的星星更亮更明,照亮所有的城镇、所有的乡村,气得黑夜哭瞎它的眼睛!
沙子不能隐藏于眼睛,黑暗岂能压倒光明!
别老仰望夜空的群星
光源就是咱们自身!
(选自《新时期诗萃精评》)
思考题:
1.说说诗中的“星星”的象征意义。
2.理解“别老仰望夜空的群星,光源就是咱们自身”的含义。
美文三
水乡行
沙 白
水乡的路,水云铺。
进庄出庄,一把橹。
鱼网作门帘,挂满树;
走近才见,几户人家住。
要找人,稻海深处;
一步步,踏停蛙鼓……
蝉声住,水上起暮雾;
儿童解缆送客,一手好橹。
(选自《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
思考题:
1.说说哪些语句最能表现出水乡的特点。
2.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文学常识】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作者简介】
1.毛泽东(1893——1976),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他的诗词,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襟怀豪迈。《沁园春·长沙》《长征》《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等名篇被广为传诵。
2.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随父至台湾。毕业于新竹中学。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诗社。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1968年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197O年入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创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选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4种。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被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曾获青年文艺奖(1966)、中山文艺奖(1967)、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1968)及“国家文艺奖”(1995)。作品已有八种欧、亚文字译介。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样,温柔华美,自成风格。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3.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4.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短促的一生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像”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5.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于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资源开发】
1.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菩萨蛮·大柏地》《长征》《念奴娇·昆仑》《水调歌头·游泳》《蝶恋花·答李淑一》《卜算子·咏梅》等诗词名篇,感受毛泽东诗词襟怀开阔、气势豪迈等特点。
2.阅读《郑愁予诗选集》,体会其诗意象多变、感情浓郁、温柔清新的特点。
3.课外阅读江河、舒婷、顾城、杨炼等人的诗作,查找有关“朦胧诗”的资料,了解朦胧诗在意象、语言等方面的特征。
4.课外阅读济慈的《夜莺颂》《秋之歌》等名诗,体会其诗想像丰富、诗中有画的特点。
5.课外阅读叶赛宁的长诗《安娜·斯涅金娜》、组诗《伊朗抒情》《苏维埃俄罗斯》等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