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第一篇: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话题作文的概念和特点。

2、使学生明确并初步学会话题作文的几种拟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提高写作能力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而在写作中,话题作文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因为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很能体现学生思维和个性特点,为此,倍受青睐。那么,什么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拟题有哪些简易的方法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话题作文”的拟题)

二、研习新知

⑴说明事理,感悟新知

1、破题解疑: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揭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话题是谈话的中心,它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话题情境和内容范围,写一篇与其相关的文章,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或其它形式都可。

2、举例说明了(出示投影片):有人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一是青春,二是健康。”其实,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何止于此。请以“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3、揭示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话题作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内容熟、范围广、形式活。

⑵教师教“法”,学生学“用”

目的:教师给学生具体介绍各种拟题法的要领,并引导学生依此说出具体的题目。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体会各种方法的操作过程,并为自己以后的运用奠定基础。

引语:那么,“话题作文”拟题有哪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将逐一学习。

板书:

1、扩展法

教师教“法”:扩展法即在所给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从而拟出比话题更加具体的题目。如以“路”为话题,可拟为《风雪路上》、《回家之路》等。

学生学“用”:学生依据对扩展法的理解和教师提供的范例,自选角度拟题目。如:《乡间小路》、《路途遥遥》、《小路弯弯》等等。

(注:以下几种方法,都是以“路”为主题,设计步骤与“扩展法”相同,故略去)

2、想象法

即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从而给予独到的题目。如:《如果没有了路》、《假如村村都有高速路》……

3、拟人法

即将所给的话题拟人化,从而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路的自述》、《我是柏油路》、《路与汽车的对话》……

4、引用法

即用与所给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歌词对他们加以变通作题目。如:《我们走在大路上》、《条条大路通罗马》、《书山有路勤为径》……

5、引伸

即在所给的话题原意基础上,分析它的引伸义,由引伸义来确定文章的题目。如“路”可进一步引伸为“门路”,由此便可产生以下题目。如:《致富路》、《光明路》、《幸福路》……

6、悬念法

即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题目。如:《这条路由哪里来?》、《这条路将伴他……》

三、能力拓展

拓展(一)

1、教师引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拟题:(展示投影片)有人认为,幸福意味着拥有财富;有人认为,幸福意味着获得地位;有人认为,幸福意味着享有声誉……也有人认为,拥有财富,并不意味着幸福……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2、自我解读:学生自己阅读、分析材料,感悟其中道理,思考文章题目。

3、交流共享:学生自由发言,共同分离彼此思考成果,开拓思维,受到启迪。

拟题估计:《感受幸福》、《什么是幸福》、《幸福的回忆》、《有钱就是幸福吗?》、《幸福就在你身边》……

开拓(二):

1、教师引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拟题。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

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

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两首童谣,叙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三个和尚”之所以“没水喝”,是因为不负责任,互相推诿;“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轻轻抬着进洞里”是团结合作的结果。从这“人不如蚁”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请以“协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②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2、读题感悟:学生自己阅读、体会、思考并构思题目。

3、沟通合作:学生前后桌四人分成一组相互交流看法,推敲题目。

4、共享共进:听取个别小组拟题情况,通过师生对话交流,在分享彼此成果的同时,互相启迪,激活思维,产生灵感,从而拟出更好的题目来。诸如:《谈谈协作》、《协作的力量》、《三个和尚新说》、《分工协作》、《如果没有协作,那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四、小结升华

课堂结语:同学们,话题作文命题的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今天我们只学习了其中的六种,望各位认真领会,学以致用,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探讨,不断开拓,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法子不断涌现。

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设计篇2

一、写作目标:

1、初步掌握写信的格式。

2、语言要真挚感人,简练,事例要突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二、写作重点、难点:

目标2

三、写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咱同学长这么大,一定有许多的心里话想对自己的父母说,可能是道出苦水,也可能是感激之言,还可能是……今天呢,老师就给咱同学一次机会,向父母倾诉自己心中所想。主要是感激父母的,与上次作文要求不同。要求:

1、以感受亲情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以是散文的形式,语言要真挚感人,格式要正确,字数600字以上。

2、写法点拨。

(1)教师指导写信的格式。

(2)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实信度?

作文要打动人,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感情。作者有了真情实感。文章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听例段

(二)写作阶段

1、学生读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

2、学生讨论、思考3、45分钟快速成文。

作文讲评

一、讲评目标:

1、认识自己文章存在的不足及如何解决

2、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讲评过程:

1、文章的优点:

(1)、题目新颖,体裁是散文。

(2)、内容真实,感人至深。莫先乎情,只有自己的真情之作,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且不论文章写得是否成功,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叙真事,抒真情。

2、缺点:

(1)、格式不正确。大部分同学署名没有写在一行上,此致、敬礼的格式不对。

(2)事例的选择过于陈旧、古老。例:送雨伞,棉衣、送上医院、洗衣、做饭等,虽说是要求学平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要把古老的话题写出新颖独特,不是一般的文学功底,因此选材是关键。

(3)语言不真挚感人。大部分同学的作文读了不能催人泪下,要让父母看了确实感动,或认为做的不好。

3、措施

(1)、听读优秀作文。

(2)、学生修改自己文章,找出文章存在的问题。

(3)交流,批改。

以“感受亲情”为话题作文

四、写作目标:

1、初步掌握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

2、学习细致观察生活,感受亲情回报爱。

3、中心明确,突出亲情,语言真挚感人。

五、写作重点、难点:

目标2

六、写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1、茫茫人海中,我们每一个人显得多么渺小而孤独,是亲情给了我们温暖,给了我们勇气,让我们心中充满光明和力量,作为中学生,在我们成长的里程中,处处有父母精心的呵护,处处有父母正确的引导,处处有父母无私的牵挂,处处有父母关注的目光,处处有父母的无言的支持……这浓浓的亲情时时刻刻包围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亲爱的同学,你感受到了么?

以“感受亲情”为话题写记叙文,600字。

2、写法点拨。

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实信度?

作文要打动人,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感情。作者有了真情实感。文章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听例段

(二)写作阶段

4、学生读《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

5、学生讨论、思考6、45分钟快速成文。

【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初中语文《口技》教学设计

2.初中语文《公输》教学设计

3.初中语文《心声》教学设计

4.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

5.初中语文《短歌行》教学设计

6.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7.初中语文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8.初中语文《老王》的教学设计

9.初中语文展示课《社戏》教学设计

第二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学生的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仿写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有效方法。指导学生仿写,该注意些什么?

一、明确作文课教学目标

一节作文课,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求学生这一节作文课学会什么?这指导着老师备课。指导学生仿写要选择范文,作文课的教学目标,约束老师选择范文,也要求老师在课前对范文信息解读要准确和理解深刻,以及在课上对学生认读范文的引导要明确和精当。

二、选好示范文章

仿写,就是照样子写,即以一篇文章为范文来进行阅读分析,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因此,仿写,走的是读写结合之路,“以读促写”。因此,课前老师选择好范文是关键。范文应该选取经典文章,作文课上能起到真正示范作用的好文章。而且,选择范文,还要考虑,所选文章,是在哪方面起示范作用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表现手法、语言;写作顺序、表达方式、修辞、句型),范文能起到好的启示作用,学生才有好的标竽可画。

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表现,有经验的初中语文老师知道,初一新生的写作能力,和初三的大哥大姐姐们的写作能力相比,是相差很远的,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是有距离的。那么,在整个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初一的仿写和初

二、初三的仿写应该是有区别的。我们应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

前面说过中学生写作文,就是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写文章。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首先是用句子表达,然后是段落,其次是整篇文章。初一的作文教学,有经验的老师常常是着重训练学生的片断写作能力(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文章的开头、结尾方法)从简单的开始。而到了初二时,则可以训练一些谋篇布局、选材、衔接过渡、呼应等一些作文技巧。初三则可以训练一些表现方法了:如先抑后扬法、联想拓展法、想象法、托物言事(人)法、对比法等。如果对初一学生训练这些表现方法,有可能大部分学生接受不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所以然。而如果再给初三的学生上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作文课,他们会兴趣索然,课上不是吵就是打瞌睡了,因为他们大部分人早就会了。

四、要“举三反一”

仿写是“以读促写”,读是写之前的基础,没有好好的读,就不能领会写作中要运到的知识和技巧,所以,读文章要多篇,要有数量,这和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是同一性质的,也和“厚积”的说法相通。所以,老师的作文指导课,选取的范文不能只有一篇,一篇的说服力感染力是不强的,现在教材每个单元编排文章,都是五篇体现一个话题,而不是一篇,我想也是这个道理。以前提倡“举一反三”,是适用于从一个例子中得出多个认识或体会,应该是针对成年人的,对学生写作文的起示范作用的文章选用,应提倡“举三反一”。

仿写,是有效的作文途径,可以让学生有样可仿,有模可效。指导学生仿写的作文教学虽然不能达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想效果,但它仍然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做这方面的研究很有意义。当然,仿写只是作文的基础阶段的学习写作的方法,创新才是提高,学生要写出高水平的作文,不能只满足于仿写,还要在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后,自己选择适合自己表情达意的文体,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来写作,否则,只停留在仿写的阶段,就难上一个新的台阶。那么,这也要求老师在重视仿写作文教学,用好仿写作文教学的同时,不能只囿于仿写,还应重视创新作文的教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语文教学设计

学校:梁化第二中学

教师

课题

名称 周荣生 授课课题 科研课题 年级 七年级 科目 语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

一、学生

分析

二、教材

分析

三、教学目

标设计

四、教学

策略

设计 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狭窄,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 趣,依赖性较强,学习较为被动。这是一个名人单元,课文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通过朗读,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1.知识与技能 神。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 2.过程与方法 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值 做人原则,建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本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确立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这三方面都有所得。重在指导学生感悟人文内涵,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解决本课重点难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 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一承不变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

把“接受型教学”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

 把握大语文观方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做到课堂中有生活,生活中

有语文。从而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

五、教学

过程

设计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后,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掌握下列词语:锲而不舍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目不窥园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慷慨淋漓

四、理清课文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 放录音 教师范读个读互评、纠正 齐读 2合作探究(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1教

第一部分(1-7)记述前期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 第二部分(8-20)记述后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明确:“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明确: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争取民主

五、小结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六、作业布置

1、读一读,写一写

2、完成练习二

2过

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前后期为什么有这种变化?明确: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他却是始终的言行一致。

二、重点研读第一部分,赏析生动形象,精炼含蓄的语言。1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教师大力鼓励,引导,赏识评价)学生圈点勾画提出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讨论解决。教师提出如下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讨论:(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画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

六、课后 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4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5 归纳本文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和诗意: 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三、课外拓展 4.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 言必行,行必果等 5.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6.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

四、内容总结 闻一多既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1赏析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卓越学者的精彩语言和作为大勇的革命家的风范。附板书: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卓越的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大勇的革命烈士“说”了就“做”1.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4反思

七、课例

评析

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3.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把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 整个教学进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交错使用,融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的同时又展开了探究。比如第三个环节中的拓展延伸“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先让学生写即是自主,后让学生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启发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种探究。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 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探究学习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实现共同达标。3. 课堂结构紧凑,能够结合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5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基本执教者 信息 所属教材目录 名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张俊平课时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

三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书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学习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教材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一是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所表现的童趣和童真;二是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三是进行练笔活动。教学的难点,一是理解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二是理解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及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有些内容,如百草园学情里的故事、雪地捕鸟的活动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易于理解;而有些内容,如三味书屋中的环境、学习活动,可能不感兴趣,难于理解。所以,分析 在教学时教师要处理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1)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与方法目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目标 标

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值观目标 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1、掌握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及叙事写人的方教学法

重点

重难点 教学策略与设难点

2、理解文中词语的表达作用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

2、正确理解过渡段的作用和情感。

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诗歌语言,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计说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教师活动 节预设 的时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常回忆童年,怀念童年,童年留在我们的心里是很美好,美好的回忆同样留在鲁迅的心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整体感知:

1、从题目中我们可得到哪些信息?

(1)“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使学生容易进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入课堂

了解鲁迅,进入主题

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

了解,整体感知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

浏览阅读,分段

整篇文章结构 写的。(2)全文叙写了作者儿时两处的生活片段。

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3)表明了作者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2、快速浏览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第一部分(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二部分(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注:第9段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三、研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并思考:作者说:百草园是一个荒园,可为什么是我儿时的乐园?

课堂小结

2分钟

(乐景,乐闻,乐事)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个别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

明确: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⑵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来赏析

明确:(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2)多角度来写景: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合理的顺序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3)运用多种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写景。(4)借助准确的形容词、动词表情达意。

师生小结:本段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着高低的顺序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并将高兴愉快自由无忧无虑的心情寓于其中,写出了童真,写出了情趣,体现了一个乐字,做到层次井然,情景交融。⑶、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景物写得这样详细,为什么能写得这样仔细?(为什么过去了那么多年,印象很深?)

作业一 布置作业 1分钟

1、识记课文中词语和拼音

2、熟读全文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作业二

运用课文中所学习的写作手法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自己童年的趣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一、自由快乐的百草园生活

板书 景物;传说——(对比)——三味书屋:环境、学习、玩耍;捕鸟 设计 自由快乐

枯燥无味

这是我本学期上的一篇课文,在编教案时反复阅读了教参,并上网搜寻了多篇教案,最后整合了几篇教案及自己的一些见解,就有了这篇教学设计。从教这篇课文至今,已有三个星期了,回头想想,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教 学 反 思

一、将三味书屋的生活基调定为充实快乐的生活,既让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的生活前后一致——都是快乐的童年生活,又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我在具体上课时,将“同学们,你们告别小学来到中学,生活得快乐吗?为什么?”的问题一抛出,学生们都说快乐,并摆出了许多理由: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知识新„„我再将“那鲁迅先生告别自由快乐的百草园生活来到三味书屋,生活得快乐吗?何以见得?”学生都说快乐,并一下子就找出了新的学习环境和折蜡梅花、寻蝉蜕,喂蚂蚁、做戏、画画儿的事。我再问学生“你们现在读书每天必做的事是什么?”学生都说上课、做作业。我再问学生“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每天必做的功课是什么?”学生马上就找到了读书,习字,对课。而对于学习生活中的小遗憾,学生就更好理解了。

二、在将全文作为一个整体时,三课时又分别突出三个重点:如何写景、如何叙事、如何写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掌握了方法。

三、将知识方法的学习与运用紧密结合。在领略了文学大师的文采时,就学以致用,在第三课时的第四个环节,安排了学生的练笔。

四、板书的设计,全面地涵盖了本文的知识。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课的战线拉得较长,显得拖沓,不紧凑。我在具体上课时,实际上用了四节课的时间,到了第四节课时,学生的热情就没前面那么高了。这也正是我感到难处理的地方。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被人分析得太透彻了!随便哪个段落都可出几个题来考学生。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要求

能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角度理解教材,选取教学内容,并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材分析中要渗透教师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和探讨,做到教材分析的个性化。

第二部分

教学设想 要求

一是,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能从语文的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要求出发,选择适合的教学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方法,并很好体现个人的教学风格特点。二是有正确的学情分析,并做到教材分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的融合。

第三部分

教学目标 要求

教学目标呈现要明确、具体、适切,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实际,教学目标设定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第四部分

教学过程: 要求

教学过程可以分成预习检查、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语言品味、结构分析、问题创设、问题探讨、创新发现、合作学习、知识拓展、作业布置等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安排,部分或全部选择这些环节组织教学,每一个教学环节在安排好相应的教学内容后,要附加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从教学内容的落实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和学习指导等方面简述设计意图,努力把对课堂的组织和认识上升到科学和理性层面。

第五部分

课堂小结与反思 要求

能客观呈现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反思值得借鉴或改进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反思要做到具体、实在。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