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四年级语文
3、课时:一课时
4、课前准备:图片、资料等。
教学课题: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课《自然之道》
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及同伴和一个生物学家的向导到加拉巴哥岛旅游,他们不顾向导劝阻,要求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结果导致许多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后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对此,“我们”很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教学本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读准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知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2)教学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感悟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3、想象体验法:发挥想象,体会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1、从百度中搜索关于幼龟,食肉鸟的图片,做成课件。
2、课前让学查找资料,了解太平洋绿龟的生活习性。
3、搜集有关违背自然之道的故事和案例。(百度搜索)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让学生明确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1、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了解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二、导入:《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又是什么呢?(学生和老师一起板书并齐读课题)
三、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了解绿龟的生活习性。
2、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对照文中的拼音或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明确新词的意思。不
明白的也可以请教同位或小组内的其他同学。
3、教师开火车检查生字词是否读准确,对于难读或易错的读音进行指导。
4、再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5、每人一句话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标记出读的不准的地方,读完后再
进行订正。
四、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质疑。
1、指导学生用“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的模式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中你有不明白的问题吗?(简单问题直接找同学回答,较难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供学生讨论时用)
3、针对学生提出的较难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然后逐一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五、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自读课文,把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悟体会。
2、把你的感悟体会与同位或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分享。
3、班内交流自己的感悟或体会。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相关内容。(看图感受幼龟被食肉鸟吃食的悲惨场景)
4、讨论:读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明确遵循自然之道的重要意义)
六、课堂小结:
1、今后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如何遵循自然之道?
2、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七、课堂小练笔:从下面的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写,写完后班内交流。
1.假如你是一只太平洋绿龟,当探路的侦察兵没有返回龟巢时,你些时的心情怎样,你会想些什么?
2.假如你是龟群中的一个,当那么多的食肉鸟来袭时,你又会想什么做什么?
3.假如你是游客中的一员,面对沙滩上血迹斑斑的幼龟残体,听着空中食肉鸟欢乐的叫声,此时会想什么,会说什么?
八、课外延伸:读《揠苗助长》的故事,读后按照“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的模式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说一说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有一个宋国人靠种庄稼为生,天天都必须到地里去劳动。太阳当空的时候,没个遮拦,宋国人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浑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湿,但他却不得不顶着烈日躬着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时候,也没有地方可躲避,宋国人只好冒着雨在田间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头来,和着汗一起往下淌。
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当劳动了一天,宋国人回到家以后,便累得一动也不想动,连话也懒得说一句。宋国人觉得真是辛苦极了。更令他心烦的是,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庄稼,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他自言自语地说:“庄稼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快快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一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了一大截。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
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以往这时候早该回来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她担心地想。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庄稼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什么?你……”宋国人的儿子大吃一惊,他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可是已经晚了,庄稼已经全都枯死了。
九、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有关违背自然之道的案例还有哪些?
十、作业超市:
1、读其他有关违背自然之道的文章,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的重要性。如《鹿和狼的故事》等。
2、学习了《自然之道》这一课,你有什么感想,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幼龟受到伤害
9、自然之道(违背)禾苗枯死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探究的过程中感悟文中的情感,体会文中人物情感的变化,感受幼龟的心情变化。在感悟的过程中理解自然之道的重要意义。尤其是最后的练笔,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了进行写作练习,他们觉得有好多话要说,写出来的东西也很感人,表达了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感受。在交流的时候教室内的掌声不断,可见同学们的心已经与课文的内容融为一体了。
不足之处是教师讲解的内容还是有点多,总不放心学生的学习,唯恐孩子们学不会,而不断的重复强调。这样就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后面的练笔时间有些短,有些同学没写完。另外,在朗读的指导方面还不到位,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不深,还没有读出文中所表达的真正感情。
第二篇: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自然之道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而《自然之道》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行人到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让其把幼龟抱向大海。后来,成群的幼龟得到外面安全的错误信息鱼贯而出,结果成了食肉鸟的美餐,令作者非常后悔。文章通过以上事例告诉我们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知道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反而容易干坏事。也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课文中的词语,指导不易写好的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得到启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方法,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运用质疑探究、前后联系和情感体验等多种方法理解内容。
3、学习本课,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材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
2、学习导读。
3、理解课题,初识“自然之道”。
【设计意图:初识“自然之道”,从题目字面上了解什么是“自然之道”,此处对“道”的理解仅仅是对题目的浅层次理解。检查预习,了解学情,针对学情进行重点指导,以学定教;其次,扫清字词障碍,为理解内容做准备;发现词语特点并分类,进行词语积累的归类训练,同时也为概括主要内容做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逐段读课文,评读。
(三)整体感知,自主质疑。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巡视指导。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自主概括——教师进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学会一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质疑。学生结合预习和课文内容质疑,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深入探究。
【设计意图:充分预设学生质疑点,借助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会通过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深入理解词语并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第二学段的特点;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情感。】
(三)深入文本,体验感悟。
1、学习三、四自然段:研究“救”的原因,体会我们救幼龟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内容。
(1)抓住有关词句,理解我们和向导救幼龟的原因。
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我们救幼龟的原因。
(2)抓住重点词“探”和“若无其事”等理解词义;结合词语,读懂向导口中“自然之道”的含义,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和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3)教师小结:总结内容,归纳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着重突出以读促悟,读中悟情,以写促悟,写中生情。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理解内容,受到震憾,触动心灵,提高朗读能力。利用写话练习,实现写中动情、感受“害”的惨烈场面,提高运用词语的表达能力,也为深入探究原因、领悟道理做好铺垫。】
(四)质疑释疑,课堂小结。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回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5—8自然段
(一)创设情境,感同“自然之道”
(1)教师创设情境,默读课文5-6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向导与“我们”的愚不可及。
(2)结合有关重点句子理解体会、想象表达。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深层探究自然之道,引发思考。在表达交流中,解决疑问,悟出愚蠢的多重原因及受到的启示,在入境体验与情理交融中,感悟“自然之道”的真正含义,触动心灵,受到启示。】
(二)换位体验,深悟“自然之道”
(1)朗读向导和“我们”竭力抢救幼龟的句子,体会悲剧的无可挽回,感受人物内心的无比懊悔与自责。
(2)课件出示句子: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 到那样的伤害。”
师引导:“悲叹”换成“感叹”行吗?为什么?
(3)假如你是向导或者游客,此时的你最想说些什么呢?
以“我是——,我想对——说——的形式”,替在场的人说说心里话,并写下来。
(4)教师小结: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我们应该遵循自然之道。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通过对概括方法的引导与提炼,学生学会用简短的几句话说清主要内容,掌握概括内容的一种方法。之后,抓住文章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引发质疑,找出质疑点,以点突破。这样设计旨在找准教学的起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疑促读,探究体验,深入感悟。】
三、联系实际,内化“自然之道”
(1)生活中,你们是否见到或者听到类似的事情?
(2)课件出示图片资料,激发环保意识。
四、质疑释疑,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课前准备,由家乡青岛引出海底世界的神秘迷人,激发了探究兴趣;课中探究,深入理解了幼龟入海的自然之道,悟出了人们愚不可及的多重原因,得到人生的启迪;课后拓展,再引导学生进入大自然,进行新的发现和探究。整个设计,从单元和专题的整体考虑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构思,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大语文观,注重了探究、体验,实现了对方法的学习和迁移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感情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
3、看一本关于大自然的书籍。
第三篇:《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海鸥、幼龟、愚蠢、返回”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根据文章“叙事要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4、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情景引导,探究学习【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运用图片,导出加拉巴哥岛,引导学生共同来学习一篇发生在大自然中的故事──9、自然之道(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学字词,知文本 1. 出示词语,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海鸥 幼龟 沙滩 遮拦 企图 返回 愚蠢 帽子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气喘吁吁 愚不可及 响彻云霄 后悔不已
(读形式可多样,或个别读,或分组读,遇到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加深印象)2.找出难写的字:
你觉得哪几个字比较难写?你是如何写的?(指导学生写字)3.浏览课文,把握整体。思考: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为什么来到小岛上?(2),在小岛上看见了什么?做了什么?(3),带来了什么后果?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应着力培养的习惯和技能,也是本组语文能力训练的一个重点。在这里重点指导根据文章“叙事要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重点引导,精读课文
1、学习3-5段,画出我和同伴以及向导的做法,进行比较。(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这个时间完全属于学生,让他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让他们带着各自的生活经验去品析,去感受。)
2、全班交流,畅谈感悟
根据小组学生交流的情况,重点引导学生对以下重点句子谈感悟。
(一)向导却如无其事的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1)理解“若无其事”的意思?
(2)向导为什么这样说?联系幼龟的处境、“我”和同伴的态度以及向导的反应再谈谈你的看法。
(3)分角色读三、四自然段,读出幼龟的危险处境、“我们”和向导不同的态度。
(二)“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1、学生读书,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当时事态的发展。
幼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队而出”
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 我们:“来回奔跑”“补救过错”
2、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游客和向导说些什么?
3、小练笔:写一写你对人类的忠告?
(此处是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发表个性化感受的引发点,可以引起课堂的争辩,这里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值得肯定。)
四、拓展思维,布置作业。
1、搜集关于违背自然之道的故事或者寓言,制成手抄报。
2、读课文,摘抄好词佳句,写在你的词语积累本上。
3、教师推荐图书:《植物王国》《奇妙的大自然》
五、板书设计 自 看海龟---起因
然 救海龟---经过 之 害海龟---结果
道
第四篇:《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比中明“理” 读中悟“道”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东莞市东城区第六小学 王后军
教材分析
《自然之道》是四年级下册第三组中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的精读课文。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在这些规律面前,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本文通过一群旅游者的所见、所为、所感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初衷相违背的结果。揭示了“自然之道不可违”的道理。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和课程标准“个性化阅读”的教学建议,按照“感知——感悟——升华”的流程,让学生在比较、想象、朗读等语文活动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悟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初步的理性思考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然之道的含义。(2)培养学生的比较与想象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与比较,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感受自然之道的含义。(3)通过“补白”,涵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表达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文本的感知、感悟,让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认识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言行,体会文本所蕴含的道理。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流程预设:
一、导入新课——引出“道”
1.故事导入:老师讲《揠苗助长》的故事后提问:那些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 2.引出“道”: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揭示课题《自然之道》。
3、学生读题,解释“道”。
通过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与生活经验进行迁移,让学生对自然之“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感知“道” 1.初读——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能联系上下文、查字典、问同学等方式理解词语。
(2)检查识字效果。重点读下面词语: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饱餐一顿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2.再读——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学习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练习一:根据句子的意思,从文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争着向前,惟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争先恐后)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鱼贯而出)
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愚不可及)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气喘吁吁)吃得特别饱。(饱餐一顿)
(3)练习二:选择练习一中所写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争先恐后)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让食肉鸟(饱餐一顿)。“我们”(气喘吁吁)地拯救了一些幼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真是令人后悔不已。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3.三读——质疑聚焦
(1)质疑:默读课文,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找出来?(2)筛选问题——聚焦: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
围绕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展开研读。
(一)我们干了一件什么事?(研读3—4自然段)1.比较体会幼龟和嘲鸫的行为。
A 扮演幼龟,表演后同学评价,重点抓住:探、欲出又止、踌躇不前 B 扮演嘲鸫,表演后同学评价,重点抓住:突然、啄、拉
通过比较了解嘲鸫的凶猛、强悍,幼龟的弱小与胆怯,让学生对幼龟产生同情。
2.比较游人与向导言行。(1)比较人物对话时的情感。
我和同伴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2)体会游客情感的变化。
重点抓住:紧张→焦急→呼喊→震惊(3)再次深入体会向导的言行。
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学生在对游人和向导神态、语气、语言等方面的比较中,感受两者对嘲鸫捕食幼龟这种现象态度的差异,让学生感受游人对幼龟的保护与导游对幼龟危险地漠不关心,为后面判断两者行为的对错做好铺垫。)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通过读进一步体会游人与导游的态度、行为差异。
(二)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研读5—8自然段)1.想象补白:
幼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伴而出”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1)播放一段幼龟从巢穴爬出的动画,画面定格在众多幼龟爬向大海的情境。想象会发生什么事情?
(让学生在想象中描绘食肉鸟捕食幼龟的情景,初步感受我们做了一件蠢事)(2)阅读课文5-8自然段后想想说话。
A 幼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队而出”。假如你就是这些小幼龟,你会怎么想?
B 食肉鸟:“许多、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假如你就是这些嘲鸫,你又会想些什么?
(让学生在情境想象中一方面感受自然界竞争的残酷,另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这种后果是因为游人的错误行为造成的。进一步感受我们做了一件蠢事。)
2.填空后比较。
A “天啊!”同伴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也说:“。”(让学生在朗读与填空中感受到我们的内疚与悔恨。)
B 比较: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让学生在比较与朗读中明白:幼龟的灾难完全是由于“我们”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的。进一步理解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3.讨论质疑: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伤害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对于他的这种行为你是赞同还是反对。
(让学生在辩论中加深对大自然残酷竞争的认识,强化学生对“愚不可及的蠢事”的理解,从而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4. 说话小练习:用“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句式说出感受
(1)假如你就是在现场的作者和他的伙伴,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做法,哪些想法是“愚不可及的”?(找出描写“我”和同伴的语句揣摩,体会“无知之愚”)
(2)假如你就是那位生物学家向导,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想法,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找出描写向导的语句揣摩,体会“有知之愚”)
四、延伸拓展——升华“道” 1.你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示写下来。
2.你接触过像文中这样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吗?你认为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
3.作业设计: “综合性学习”
(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2)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自然之道
人们
拯救不救 海龟(自然)伤害保护
遵循自然规律
第五篇:《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认读并理解 “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愚不可及”等词语含义。
2、朗读感悟,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自然之道”的含义。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要开始学习新的一个单元,这一单元是关于什么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本34页,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大自然)
这节课呢,咱们就学习一篇题目就与大自然有关的课文——《自然之道》(板书)
2、齐读课题,思考提问:你认为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道理、规律)
二、检查预习,学会字词
1、课件展示生字词,指学生读,检查预习情况
幼 侦 嘲 愚 蠢 吁 彻 啄
旅游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2、学生齐读
3、教师强调重点生字词的字音字形(愚蠢 啄 气喘吁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有不懂的词语要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想意思,读完后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1)课文里都写了哪些人物?要去哪里?(2)去那里的目的是什么呢?(3)课文里写了哪些动物?
(4)人物和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课件展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指导
2、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回答的问题,概括全文内容
教师点拨(一群游客帮助当侦察兵的幼龟脱离危险回到大却给后面的幼龟带来了错误的信息,致使更多的海龟受到伤害。)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快速寻找含有“自然之道”四字的句子。(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看到幼龟遇到危险,作者和他的同伴们要求向导救它时)
2、找到描写幼龟出动穴的段落,画出描写幼龟出穴动作的词,并想象画面(探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
学生上台表演
3、阅读第4自然段,分别画出描写作者和向导表情或者状态的词语(作者:紧张 焦急 呼喊
向导:若无其事 冷淡)
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读出感情
作者怎么评价我们做的这件事情,原文中话回答。(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教师强调“愚不可及”的意思(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
5、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一只幼龟得救了,无数只幼龟丧生了;一只嘲鸫飞走了,数十只食肉鸟欢笑了)(课件展示)
6、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悲叹”这个词用的好不好,对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理解?
教师点拨:“悲叹”既写出了向导对自己行为的追悔,也是提示读者要尊重自然之道,不然会好心办坏事。
理解:不该干预自然界的规律,这样反而害了幼龟。
7、同学们,读到这里,你知道文中的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了吗?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和感悟吧。
(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温室难育参天大树。)(课件展示)
四、课下作业
搜集人类遵循或违背自然之道的例子,下节课同学们交流。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好心
自然之道
蠢事
(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