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找空气》 教学设计[5篇范例]

《找空气》 教学设计[5篇范例]



第一篇:《找空气》 教学设计

《找空气》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三单元《空气》的第一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的“物质科学领域”。在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继续强调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一年级学生虽然朦朦胧胧的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这种物质,尤其是空气的基本特征还缺乏明确的认识。本课从简单易行又生动有趣的“找空气”这个游戏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带领学生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初步认识空气的特征,体会空气的重要性。学生与家人合作,引导学生感知我们周围有空气,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让学生了解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有很多的办法把它找出来。憋气活动及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了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者,从而从心底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有明显的随意性和情绪性,缺乏目的性,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他们对事物的思考和想象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直观、形象的实物来实现。他们虽然也知道空气的存在,但是对于空气这种物质,他们脑海中概念还是模糊的,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这种现象缺乏认识,《找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让学生感知空气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有很多的办法把它找出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憋气活动让学生理解了生命离不开空气,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体验中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2.通过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3.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教学重点: 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相关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塑料袋、安全图钉、口哨(其它发声的小玩具)、水槽、抹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好,欢迎大家来到科学课堂。(PPT出示两个同样外形的透明塑料袋:一个装满空气,一个压扁)请同学仔细观察,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猜猜袋子里究竟有什么?

(学生自由猜测,引导学生去发现袋子里装有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

师谈话:那你能让这样一个瘪瘪的袋子也能像旁边的袋子一样鼓起来吗?同学们试一试吧.师:你们是怎样做的呢?是不是像老师这样(示范操作):用手撑开袋子,在空中兜一下,快速收紧袋口,再拧转几圈,这样袋子就鼓起来了。(强调拧紧袋口,目的在于增强袋子的封闭性,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师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发现我们很轻松的就将书桌旁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装进袋子里,使袋子变得鼓鼓的,那除了我们的书桌旁,我们还能在家里的哪些地方找到它们呢?大家赶紧拿起袋子找一找、装一装吧!

二、空气无处不在师:同学们找到了吗?通过寻找,我们发现(PPT出示家庭里不同的地方)在客厅里、厨房里、书桌上、甚至柜子里……家里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它。它就在我们的周围。

师:除了我们的家里有这种东西,那你们觉得这些地方呢?(PPT出示户外一些场所)猜猜看,也会有吗?(学生思考回答)是的,也会有,现在同学们肯定知道这种东西是什么了吧!没错,它就是空气。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虽然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借助袋子找到它。这就是我们今天科学课要学习的内容《找空气》(板书)。

三、利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

1.师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袋子里的空气慢慢放出来,你有什么办法让你身边的小伙伴或者家人感受到这个空气的存在呢?(学生思考回答。)

2.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引导学生做以下活动:

师:很多的小朋友可能会这样做(PPT出示小朋友对着脸颊松开袋口),脸颊有什么感受呢?(生自由回答)由于袋口比较大可能有的同学感觉不是太明显,你也可以这样做(示范操作):用安全图钉给袋子扎一个小孔,再将小孔对着脸颊挤压袋子感受空气的流出。同学们也试着动手做一做吧!(提醒用钉子时要注意安全。)操作结束学生谈谈感受(凉凉的,好像有风吹过。)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通过皮肤的感觉,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那现在能不能让我们的眼睛也“看”到空气呢?当然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材料(PPT出示水槽,安全图钉,塑料袋),如果给你这些材料,你有办法“看”到空气“跑”出来吗?你准备怎样做呢?跟小伙伴或者家人说说你的想法吧!你们的想法究竟是否科学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视频播放正确的操作方法)师:你们“看”到空气了吗?塑料袋有什么变化呢?是的,我们看到有许多的气泡从水里冒出来,袋子变小了,这些气泡其实就是袋子里的空气跑进去了。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试一试呀,(提醒学生使用钉子注意安全,扎孔的位置在袋子的下方,小孔的位置要没入水中),让我们一起动手操作吧。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有大量气泡冒出。

通过以上刚才的活动我们分别借助我们的.皮肤和眼睛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那你们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的耳朵也“听”到空气呢?(学生思考)师:这次你们准备借助什么工具呢?老师也想到一个好办法,工具很简单,一个会发出声响的哨子和一个塑料袋就行了,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没有口哨也可以用其它发出声响的物品替代)视频播放正确的操作方法,师:同学们听到口哨发出的声音了吗?是什么让它发出声音的呢?同学们说的非常正确,是袋子里的空气使口哨发出了声响,你们会了吗?大家也来做一做吧!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通过“听”的方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几个活动我们发现虽然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物体通过不同的方法“看到”“听到”“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在活动过程中,小朋友们都积极地动手动脑,表现非常棒,老师为你们点个大大的赞。

四、空气的重要性

1.师谈话:虽然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它,那我们人类能不能离开空气呢?

2.游戏:憋气30秒(讲解规则,提醒学生感到不适时及时停止游戏)让学生谈谈在憋气活动中的感受,师:我们憋气短短30秒就感觉很难受,假如我们憋气一分钟、五分钟甚至时间更长一些我们又会怎样呢?引导学生了解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

3.师:空气对人类如此重要,那长期在水中训练的游泳运动员们,他们在运动时又是如何呼吸的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吧!请仔细观察运动员的头部和嘴巴(播放游泳运动员水中游泳视频)谈谈运动员为什么要将头露出水面嘴巴张开?(为了大口呼吸空气)

4.除了游泳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有哪些情况下可以让我们知道人是离不开空气的?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吧(视频播放宇航员和潜水员工作场景)不管是日常的工作,还是一些特殊的行业,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空气

5.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同学们有下面这些行为习惯吗?PPT出示图片(小朋友用被子蒙头睡觉,躲在封闭的汽车里……)小朋友这样做好不好?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自由讨论,师: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视频播放不良行为的危害性)

6.小结:通过视频我们发现,人类如果长时间离开空气,我们的生命就会面临危险。所以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不要长时间藏在空气不流通的狭小空间里.要经常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五、课外延伸

师:这节科学课小朋友们有哪些收获呢?是的,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就是空气,虽然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是它一直在我们的周围,不仅我们人类离不开它,动物植物也需要它。想不想把我们的新朋友介绍给你的小伙伴呢?由于期间小朋友出不了门,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通过画画或者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你的新朋友,再让家人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分享给大家吧!

【《找空气》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找空气教学设计

2.有关《空气》教学设计

3.《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

4.《空气有重量吗》教学设计

5.观察空气教学设计

6.《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

7.找春天教学设计

8.《找春天》教学设计

9.找次品教学设计

第二篇:找空气教学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空气知多少》,首先我们猜了一条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珍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学生齐读),其中说到到处有,上节课我们还学了家里有空气、教室里有空气,那么还有哪里有空气呢?怎么找到它?

导入本课并板书课题

师:我们不容易看到它,也摸不着它。那么空气到底在哪里呢,猜一猜?

指名部分学生回答

生:空气到处都有。

生:空气就在我们周围。

生:空气只在地球上有。

点评:从学生对空气的已有认知入手,符合科学概念建立的一般规律,以此为切入点,学生会很快进入角色。

展示书36页下,学习后导入怎证明空气的存在师:同学们都认为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你能想个办法找到空气,让我们都能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吗?

生:用塑料袋包住。

师:你真会想办法!我们可以借助材料找到身边的空气。

师:刚才有同学说瓶子里有空气,那好咱们就先来看看怎么样证明瓶子里有空气,展示瓶子,为了更好的证明,先从饮水机接满瓶子的水,接水时让学生观察饮水机水桶冒泡。

之后演示把瓶子水全部挤入水槽,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没水了里边是空气,怎么证明呢?

指名学生说证明方法

学生边说方法教师边按照学生说的演示

指名学生来配合演示,瓶子嘴没入水中,然后挤压瓶子水中会冒泡

学生也会说出把瓶子整个没入水中会冒泡等

课件展示书37页上实验方法得出瓶子中有空气并导入塑料袋怎么抓空气

生:我打开塑料袋,在空中一抖就找到空气了。

师:塑料袋有什么变化?

生:塑料袋鼓起来了。

师:那说明空气在哪里了?

生:空气在塑料袋里。

指名四个学生分两组上来做实验

师: 他把空气装到了塑料袋里,真棒!还有和他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把吸管含在嘴里,另一端插入水里吹出了气泡,说明我嘴里有空气。

通过吹气球实验证明嘴里有空气,指名学生上来演示

小结并出示书37页下,学生一块读,因为前三个都演示过了,再导入粉笔实验

教师演示粉笔里也有空气的实验

把粉笔放到水里,发现水里有很多小气泡冒出来。

师:那小气泡是什么呀?

生:是空气。

师:通过找空气,我们发现空气在塑料袋里、在瓶子里、在土壤里、在我们的身体里、在树叶里,在很多地方都能找到空气,这说明什么?

生:空气的确存在,而且确实就在我们身边。

师:空气所在的地方很多,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下吗?

告诉学生并非所有的地方都用空气,引导并告诉学生: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

回顾饮水机水桶冒泡,然后给学生讲实验器材随处可得,并非非得是现成的,勤动脑勤动手就可以用家里现成的物品做很多实验

总结结束本课

点评:学生的探究活动是自由的,是目标明确的。教师很好地引领学生关注了空气存在的证据,初步养成用证据表达的意识。足够的证据才使得最后的归纳水到渠成。

第三篇:找空气教案

1、初步了解无处不在的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可以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活动目标】

1、气球、吸管、小杯子、塑料袋与幼儿人数相等。

2、鱼缸里养一条活鱼、土块儿、三只短蜡烛、火柴、两个不同大小的玻璃杯、抹布一块、一盆水。

zz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入

1、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 摸不到,没有颜色和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

二、找空气

出示实验材料,教师指导幼儿操作,寻找空气。

1、请幼儿把瘦气球变成胖气球,往里吹气,气球吹鼓后问:“气球里面有什么?”让胖气球减肥变瘦气球,将吹鼓的气球口放开,请幼儿观察发生的情况(空气跑掉了,气球变瘦了)。

2、请幼儿用塑料管往水里吹气,有气泡产生。说明人体有空气。

3、师:今天老师再用塑料袋变个魔术,认真看老师手里的塑料袋会变出一个什么秘密来?请看塑料袋怎么样了?(鼓起来了)谁能告诉我鼓鼓的塑料袋里有什么?(空气)请幼儿用手摸一摸。

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发现哪里有空气呢?(气球、杯子、水、塑料袋。)

师:那就是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3f

三、感知活动:空气的特征。

师:我们知道周围到处都有空气,那么空气是什么样的呢?

1、请幼儿看一看杯子里的空气,身体周围的空气。

师:你看见空气了吗?(没有。)

师:说明空气是看不见的。

2、请幼儿摸一摸身体周围的空气。

师:你摸着空气了吗?(没有。)

师:说明空气是摸不着的。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用眼睛看、用手摸空气了,谁能告诉我空气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四、空气的作用

师:我们知道了l7、那么空气有什么用途呢?

(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请幼儿闭紧嘴,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有点儿憋气,很难受。)为什么?(不能呼吸到空气。)

得出结论:人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人会死的。

(二)空气还可以帮我们做什么呢?

实验:

教师点燃三支蜡烛,用大小不同两个玻璃杯同时罩住两支蜡烛,一支蜡烛不罩,看看有什么变化?(盖上小杯子的最先熄灭,盖上大一点杯子的再灭,不盖的一直燃烧。)

师:你看蜡烛怎么样了?为什么灭了呢?(空气进不去,蜡烛就灭了。)

得出结论:火的燃烧需要空气。

课下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信息:那些物品是利用空气原理制成的。(如:救生圈、风筝、轮胎等。)

活动延伸:

在日常活动中,让幼儿继续玩塑料袋装空气的游戏,以巩固对空气到处都存在的认识。

【活动反思】

通过实验和操作,孩子们掌握了空气的特征和用途,同时孩子们也喜欢上了科学小实验,特别是纸放进水里不湿的实验,孩子们反复做了几遍,才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只是在观察土块里有空气时,通过投影仪看的不太清楚,如果让孩子们座次摆成半圆形,做实验时离孩子近一点效果会更好些。

第四篇:科学教案《找空气》

 设计意图:

空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为了增加孩子们对空气的认识,帮助他们获取一些有关空气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无处不在的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可以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活动准备

1、白色塑料袋、吸管用具与幼儿人数相等。

2、气球、蜡烛、火柴、小杯子、充气玩具。

3、大玻璃瓶、小塑料杯一个

活动过程

一、出示透明玻璃杯,告诉幼儿玻璃杯里盛着非常宝贵了东西,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教师做实验,请幼儿细心观察,证明实验用的杯子里有空气。

1、玻璃杯子里面放如一张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玻璃瓶中,过一会将被子垂直拿出来,杯子中的纸没湿。如果杯子在水中倾斜,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杯子中跑出来,杯子中的纸也会被浸湿了。

2、启发幼儿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引导幼儿进行猜想和讨论,寻找答案。

三、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讨论: 为什么空气是宝贵的。帮助幼儿理解空气与我们的生活关系,了解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

四、出示实验材料,教师指导幼儿操作,寻找空气。

1、让幼儿用塑料袋在活动室的各处找空气。

2、请幼儿观察空气的颜色、闻闻空气的味道,摸一摸,启发幼儿说出空气的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3、请幼儿为气球充气,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用塑料管吹看看有什么现象,想想这是为什么?

4、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皮球、游泳圈、轮胎、我们的身体了等等)。

活动延伸:

第五篇:《空气》教学设计

《空气》教学设计

东方市铁路中学

化学学科

谢辉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处分;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利用教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科学探究;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通过了解空气成分发现的简史,让学生知道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持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空气的组成三.教学难点

难点:设计并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观察→分析→结论。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过程。交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设问

讲述

板书

设问

讲述

阅读

多媒体

板书

猜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

谜语中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风实际上是什么?

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片刻都离不开的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我们有必要一起来学习和研究它。

课题1:空气

桌上有一个空烧杯,它真的是“空”的吗?如何证明。

空气是如此的重要,它的成分有哪些?又是怎样发现的?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感受二百多年前科学家们的发现和研究的。

拉瓦锡对空气的研究实验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谜底:风

风是流动的空气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案及优缺点,并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最后得出结论。

阅读课本P26

观看、思考

情境激学

诱思

培养兴趣

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

板书

信息

展示

讲述

板书

我们能否模仿科学家的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多少?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木炭+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硫+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常用仪器及用途介绍:集气瓶、燃烧匙、导管、大烧杯等等。

所需的药品

根据以上提供的仪器、药品,请大家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适当地引导、点拨、评价。

红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学生分组讨论,组织交流,达成共识,选出较好的设计方案:(1)选择红磷的燃烧

(2)装置

(3)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得出结论汇报结果、分析成、败原因。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设计实验能力培养

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培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问

演示

板书

讲述

板书

小结

课堂检测

作业

(1)水为何能进入集气瓶中?进入的水与什么物质体积有关?

(2)为何进入瓶中的水不等于总体积的1/5?

剩余的气体是什么物质?能支持

红磷燃烧吗?

红磷燃烧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是由多种物混合而成的,它是一种混合物。而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分别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

3.混合物、纯净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如空气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看下页)

P334、5、6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观察

学生阅读27页

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例子。

学生回答

思维能力的培养

规范实验操作。

区分两者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六、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红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2.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氮气(N2)

78%

氧气(O2)

21%

稀有气体(He、Ne…)

0.94%

二氧化碳(CO2)

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

3.混合物、纯净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海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课堂检测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A氧气

B氮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2、澄清的石灰水长期敞口在空气中会浑浊,是因为空气中有()

A氧气

B氮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空气

B人呼出的气体

C稀有气体

D冰水混合物

4、若一个成年人每分钟呼吸消耗8L的氧气,则需要的空气是多少体积?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aoxue/9/221924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