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实录
一、导入:先请问同学们,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 生:喜欢冬天。因为冬天可以堆雪人,而且冬雪后的景色也非常美。生: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生: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吃冰糕,穿裙子;可以戴太阳帽,可以游泳。生:我喜欢春天,春花灿烂、万紫千红、春风和煦、景色怡人。
师:确实,一年四季各不相同,只要我们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会觉得四季都是美的。但是,秋天,在多数人的眼里却是一个悲凉的忧郁的季节,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清代女诗人秋瑾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歌,但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秋天却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的笔下,秋天更是有着“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壮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山行》,并和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进行比较阅读,跟随他们去欣赏秋天的美景,去感受赏秋的情怀。(板书:山行 杜牧)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需要达到哪些要求哪?请看大屏幕: 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以比较、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初读古诗
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屏显画面)同学们跟录音读。自由朗读。
四、理解诗意。
师:下面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理解诗意,有不懂的地方,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学生看注释,交流。
师:《山行》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枫叶红的季节应是深秋 生:从“霜”字也可看出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还有“寒”字也点明是深秋季节。师:那么,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除了写霜叶外,还写了哪些景物?(板书: 霜叶)
生;还写了、石径、云、人家。(板书:景: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师:文章怎么写“山、石径”的? 生:
师:由“远上寒山石径斜”,你能想到山势怎么样的? 生:高而缓。
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远”、“斜”。
师:“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写出了山势的缓。“远”和 “斜”这两个字也是互相照应,又写出山高。另外写山势缓、坡度不大,从后文也能看出?你找到了吗? 生:“停车”。坡度不大,可以乘车游山。
师:写“云”、写“人家”是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了一个“生”字,有一种版本印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说说理由。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生:“生处”比“深处”更好,因为“生处”不仅有“深处”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师:“深”是形容词,“生”是一个动词,“生”字把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给表现得栩栩如生。这位同学在回答的时候运用了联想,他由“云”、由“生”想到了白云飘浮的种种动态。“丰富的联想”对学习诗歌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同学们也运用联想,从“有人家”三字会想到什么?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生:想到小屋,傍晚时分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家人正忙着做晚饭。(两三位同学说)师:古人说:“诗中有画”,从我们这几位同学生动形象的描绘中,我仿佛从“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中看到了一幅“山林人家晚炊图”,感到了深山中也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但最令诗人动心的还不是“石径”、不是“人家”,那么晚了,诗人停车驻足,诗中说,这全是因为——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经霜的枫树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经霜的枫叶图。(多媒体展示一组枫叶图)
师(解说):枫叶流丹,层林如染。傍晚了,诗人还停车驻足,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的,胜于春花的枫叶。
古人写枫叶的名句很多,如:“红树青山好放船”——吴伟业;(屏显)师:这里有青山、有红枫、有流水,诗人坐在船上欣赏自然之景。
“林间暖酒烧红叶”——白居易《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屏显)。师:浪漫的诗人在枫林间温上一壶酒,枫叶像被火燃烧一样火红。
师:这两句诗既写了枫叶,又写了人的活动。但这些诗句与杜牧的诗相比,惟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专写秋天枫树色彩的艳丽,说它胜于春花,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的山林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感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那么,作者借这样的景,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哪? 生: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师:下面同学们结合对全诗的理解与感悟再来诵读这首诗。要想读好一首诗,除了要注意诗的节奏,也就是停顿、语速的快慢外,还要注意理解诗的内涵,理解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感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要读好诗,你还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把自己当作诗人,把这首诗当成你自己的。同学们自由朗读。
师:我看很多同学都能背过去了。谁能给大家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生背。
师:再找一同学背。师:我们一齐来背。
师:同学们背得既快又好。《山行》这首诗作者抓住了山、石径、云、人家、霜叶,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样是秋天的美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哪?下面我们来看比较探究中的毛泽东的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师:我们先来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投影)找一学生读。师:听朗读录音。师:自由朗读这首词。
师:结合注释试着理解词意。老师讲析词意。
师:这首词和杜牧的《山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写了秋天的景色,赞美秋天的,都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生:都是借景抒情。
师:借的景一样吗,抒的情相同吗?
生:不同。《山行》这首诗由描写眼前的秋天的美景,来抒发一个文人士大夫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而《采桑子·重阳》的视野却非常开阔,描绘了经霜的万里秋色,抒发了作为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的战斗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师:自己朗读这首词。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朗诵《采桑子·重阳》,体会这首词所抒发的革命豪情。
板书设计 山行
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霜叶 情: 热爱自然
第二篇:教学设计《山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本班学生均系农村孩子,平时对古诗的阅读量较小,古诗方面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匮乏。全班49人中,多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对古诗意义的理解存有很大的难度,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是难上加难。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第三篇:山行 教学设计
课题:山行 课型:主读课
上课日期:2013年9月25日
姓名:刘勇
单位:滕州市洪绪镇洪绪中学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主读课文 山行(1课时)
预习积累:
1.查找绝句、律诗等近体诗文化知识。2.了解古代诗歌文学常识。3.有表情地朗读诗歌。相关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代文学常识和绝句、律诗等近体诗文化知识。2.朗诵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3.比较阅读诗歌不同情调。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景语即情语,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3.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设计理念:以诵读、书写为主要手段感悟诗的意境美。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有累累的硕果。王勃把秋天写得十分壮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维把秋天写得十分清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而李白则把秋天描绘得十分苍凉: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毛泽东把秋天写得改天换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看杜牧把秋天写得多么的富有生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师生共同看屏幕朗读,然后共同书写全诗)
二、整体感知、自主互助: 1.划分节奏,朗读诗歌3遍: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自主学习,小组互助:
①山行:在山中行走 斜:这里读xiá 寒山:深秋时的山 坐:因为 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②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③近体诗:近体诗知识:《语文助学》“预习积累” 第2题;(P26)绝句知识:《语文助学》“语言运用”
(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P27)
韵脚知识:《语文助学》“语言运用”
(二)尝试运用:试着将《山行》中平仄标出来,并找出押韵的字即韵脚。(P27)
再读全诗,基本成诵。
三、感悟画意诗情:
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远处的寒山;近处的石径;飘动的白云;寂静的人家;傍晚的枫林;红色的霜叶。有远景有近景,有动画有静美,红白相间,色彩艳丽,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2.鉴赏诗歌中的词语妙用: ①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好于“深”,“深”只是体现了远、浓,“生处”为云之源头,云腾雾涌,有动感美。
②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秋景胜春景,色彩更鲜艳,生命力更强盛,更耐寒,体现了秋景的生机勃勃,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景语即情语。情由景生,境由心生。诗的前两句客观描述远景,后两句却渗透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四、朗诵、默写全诗。
五、比较鉴赏《渔家傲》《苏幕遮》与《山行》的情调有什么不同: 1.《渔家傲》《苏幕遮》师范读1遍,生齐读2遍。2.体裁:词。词牌名、题目。
自学积累《语文助学》 “语言运用”
(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有关词的知识。(P35)
3.解决“拦路虎”:
塞sài下 千嶂zhànɡ里 燕yān然未勒lâ 羌qiānɡ管 苏幕遮zhē 黯àn乡魂 追旅思sì 相思sī泪 4.生齐读课文1遍,然后抄写1遍,再读自己抄写的1遍。
5.走进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戍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政治抱负远大。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辛豪放词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有《岳阳楼记》等名篇传颂于后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该篇千古传诵的名句。著有《范文正公集》。
6.感悟鉴赏词的情调:
两首词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小组自学、讨论后明确: 《渔家傲》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奇异图,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悲壮情怀和戍边的豪迈气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足以体现,属于“悲壮”的情调。
《苏幕遮》描绘了一幅绚丽高远的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角的变化,营造寥廓肃杀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旅思的悲凉心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来,属于“悲凉”的情调。
而《山行》表现的是“热爱、赞美、积极”的情调。
六、达标练习: 1.词句品味·积累:霜叶红于二月花;碧云天,黄花地;天接水(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好梦留人;酒入愁肠;相思泪。
2.《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9题。(P27-28)教学反思:
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富有兴趣,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课上的反复读写是加强诗词学习的有效措施,在诵读中形成语感,感悟诗词情景交融的美妙。
了解作家生平和生活历程是把握作品主旨的必要手段,通过描绘的景物画面形成意境,进而抒发情怀,让学生体会“情由景生,境由心生”的道理。
关于近体诗中的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学习中学生还感到生疏,平仄、押韵、对仗、韵脚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来掌握好。
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能首先熟练背诵每一首诗词,对学生的感染力欠缺,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首先记取的教训。
第四篇:《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寒,径,斜”这三个生字,并理解它们在古诗中的含义。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4.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1.能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晚”在诗句中的意思。明白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3.体会诗人为什么要用“红于”而不用“红如”,体会诗人赞美秋天枫树能经得起严寒考验。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喜欢秋天吗?秋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咱们来欣赏这几幅有关秋天的美景图吧。
2.原来秋天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在这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板书:山行)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正音,自学知意。
1.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生字学习,你能正确、流利的读一读吗?请自由练习!(生自由练读)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2.听出了你的喜爱,而且“寒”“径”“斜”读得很准确。
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生齐读)
古诗词最讲韵律,对仗,节奏,你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该怎样划分节奏?读出节奏。
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读着这优美的诗歌,我们仿佛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深宁静的山林,一处处深秋时节的美景纷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行进在山路上的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色?(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首先看到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1.这样的景色美吗?美在哪里呢?
从“寒山”这个词语也可以感受到这儿的景色很美。
“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板书:寒)
深秋时节山上的植物不再是单一的绿色,而是变成了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这些五颜六色的色彩让人感觉到很美。
2.石径美不美,美在哪?
“径”是什么意思?(板书:径)
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路?这条小路怎么样?
(这是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小路,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4.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从“斜”字可以看出来。(板书:斜)
5.你真棒,“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6.“远”字写出了什么?
“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7.顺着山路向上望去,这条弯弯曲曲绵长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哪儿去呢?
山上。
8.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9.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美吗?
白云生处有人家。
10.“生”是什么意思?
“生”生出,生产
“白云生处”的就是指(白云从这个地方产生出来)
11.生出的白云是什么样的?
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12.同学们回答得真好,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而且在这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
有人家
有白云看得清楚吗?
不清楚
所以是——隐隐约约的人家。
13.“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16.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17.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读出喜爱与赞美)男女生比赛读一读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咱们刚才是怎样理解诗意的?
对,先读,再结合注释,然后通过词语的分析,最后串联诗意的。
请你们使用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接下来第三句和第四句。并完成课件上的任务。
生交流汇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同学们你们可一定要注意,这个坐跟现在的坐可不一样哦,现在的坐是坐下的意思,而我们古诗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
孩子们,这句诗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种意思:
(1)它点明了时间,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这才是诗人观赏这美丽枫林发出的内心的感叹,而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读古诗,体会情感。小组比赛读一读。看谁模仿得最棒。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2.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请你代入诗人此时的心情再高声吟诵一下吧(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读出轻重缓急,前面舒缓一些,后面要读出喜爱之情。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配乐朗诵,读出感情。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段或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吧。
第五篇:山行教学设计(定稿)
山行教学设计
肥西柿树中心校/朱同福
【教学目标】:.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