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 壶关县实验小学 徐艳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4.感受他们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导语
1、学习本组课文的导语,了解本组课文所要学的内容。指名读,指名说说: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些什么呢?
2、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来学习第5课,一起来读课题吧!(生齐读课题5《灰雀》)。这篇课文讲的是发生在列宁身上的小事。
3、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了列宁的资料,来说说你了解到的列宁。生交流后,老师小结简介列宁。4、师简介灰雀:你们见过灰雀吗?(灰雀是一种十分招人喜爱的小鸟,羽毛多样,鸣声悦耳。)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读词语。
齐读。谁来给大家提个醒,读这些词语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我们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再读一读。
3、轮流读课文,孩子们请认真听。谁来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是否正确?(指名指出错误的地方,全班把易错的地方齐读一遍。)
4、把课文边起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两名学生说)这个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结果又怎样呢?请大家连起来把它说清楚。
三、学习1自然段。
1、自由读第 1 自然段:
用“——”勾画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并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带着喜爱的心情读一读:“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理解:惹人喜爱)
2、列宁喜欢这三只灰雀吗?从哪儿看出来。(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抓重点词语“每次”“都要”“仰望”“经常”体会,指导朗读。3、巧设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儿去了?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读165页的词语表。
2、观察20页田字格中的生字,你是怎么记住他们的? 3、指导“步、者”的书写。
五、学生作业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灰雀》。先来回顾一下,这三只灰雀是什么样的?跟着课件填空读。
二、学习3—10自然段。
师:多么惹人喜爱的灰雀啊!列宁每天来到这儿,都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他们,给它们带好吃的。可是有一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列宁又担心又着急,把周围的树林都找遍了,还是没有找到。
(一)、学习要求。
师:这时,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和小男孩说了什么呢?(要求:默读3—10自然段,把列宁说的话用“——”勾画出来,并读一读,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读,师巡视。
(二)、交流:列宁爱灰雀。
1、谁愿意把列宁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课文3、5、7、9自然段)
2、师:到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 怎样的心情呢?自己再读读列宁说的话,体会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学生自读)
3、你们对哪句话体会得更深些?想读给大家听听吗?
(1)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我从这一句中看出列宁很关心灰雀。师:那你能不能把列宁对灰雀的关心读出来?
生2:我感觉到列宁很着急。(生读)
师:列宁是多么着急呀。还有其他句子要交流吗?
(2)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生1: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当时的天气非常冷。师:列宁想到了当时的天气很冷,这说明了什么?
生2:很担心灰雀。你能不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列宁很担心?(生个别读、齐读)
师:还有小朋友找了其他有体会的句子吗?
(3)生1(读):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你想说什么?
生1:我觉得这时候列宁已经有点伤心了。
师:噢,你读出了伤心的感觉了。谁还想读读这个句子? 生2读。
师: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呀?
生2:因为本来树上有三只灰雀,在哪儿欢蹦乱跳的,现在只剩下两只了,所以列宁很难过。
师:你很难过,为灰雀感到可惜吧?这个句子周老师也很想读一读,如果我读得好,给我点掌声好吗?(师范读,生鼓掌)都认为老师读得好,那你们也像我一样读读吧。
生读句子。
4、师:列宁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感情。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爱)那你再好好地读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
生自由读三个句子。
(三)灰雀哪儿去了。
1、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被小男孩捉去了)师:课文中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你们会不会冤枉了小男孩呀?(生齐答:没有)
那就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这部分课文,把能看出灰雀的消失和小男孩有关的句子一句一句都找出来,可以在有关句子前面打上钩。并说明理由让我心服口服,行不行?(板书:灰雀 小男孩)
生自由读,师巡视。
2、师:找完了可以同桌之间交流补充。(生交流)谁想说了?
3、全班交流,指导朗读。(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生:因为这里“没”的后面加了省略号,一般说谎的人说的话中会有省略号的。
师:你的意思是男孩说的话中有省略号证明他说谎了是吗?说谎时说的 话会怎样?
生:吞吞吐吐。
生2:我觉得这个男孩说:“没……我没看见。”他本来想说出来的,可是他又不敢说。
师:他有顾虑是吗?小朋友都看出这个小男孩说谎了。出示: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
你能根据自己或别人说谎时的表现把这句话填完整吗?(生自由读)把这种感受融到这句话中读一读,谁想读?(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声音比较轻)
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再读读这个句子吧。生自由读。
师:好,我们继续来交流找到的句子。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生:这句说明了灰雀有可能是男孩捉去的,所以他不敢讲。
师:体会得真好。是呀,这一句可以看出男孩知道灰雀的下落,但还不能肯定地说灰雀是男孩捉去的,是吗?谁找到了理由更充分的句子?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生:我从这儿知道男孩捉了灰雀,他还想放了灰雀呢。
师:你不仅体会到了灰雀是小男孩捉的,还知道小男孩准备放灰雀,你的本领真大。还有其他的句子吗?
(4)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生:我从这儿看到了如果不是男孩捉的他就不会这么说,而且他不会知道灰雀到底死了没有。师:是呀,他知道灰雀没有死,说明灰雀一定和他有关系。
(5)师:好,那刚才两位小朋友找的句子中都有“一定会飞回来”,这两句读起来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自己试着读读看。(生自读体会)
师:谁想读?
生读: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师:你觉得她刚才读这两句的语气有变化吗? 生齐答:没有。
师:谁认为有变化,读给大家听听?(学生可能没有体会出来,无人敢试)那老师来读,你听听看,有没有变化?(师范读)
生:老师把这个“一定”和“肯定”读得很响亮。
师:你是说我读下一句时突出了“一定”和“肯定”,是吗?突出了这两个词,语气变得怎样了?(坚定)那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把这种坚定的语气读出来。
生自读。
师:“一定会飞回来”说明了灰雀就是小男孩捉去的。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生:我现在在想列宁那么爱灰雀,我回去以后一定要把灰雀放回来。(6)师:小朋友,读到这儿我们已经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了。小朋友真会读书,把小男孩捉走了灰雀的证据都找到了。那么,男孩为什么要抓那只灰雀呢?(因为小男孩很喜欢那只灰雀。)师:你们觉得是这样吗?(生:是)
(7)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爱?为什么? 小结:老师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
1、师:好,小朋友都体会到了是列宁对灰雀的爱感动了小男孩,使小男孩决定放了灰雀。(板书:列宁 爱)(出示去掉旁白的对话)体会得那么好,相信你们的朗读一定会更好。同桌两人分工,一人读列宁的话,另一人读男孩的话,把句子读好。
生自由练读。
2、师:老师想做列宁,请一位“小男孩”跟我配合一下,谁来? 师生合作朗读对话。(生鼓掌)
3、师:谁想像我们这样来读一读?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读列宁和男孩的话。(生鼓掌)
4、师:刚才还有好多小朋友想读,这样吧,你们既要读列宁的话,又要读男孩的话,周老师读提示语,看看能不能读好?(出示3—10自然段)
师生配合朗读(师导读,生接读)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
生:“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着急时说话的速度比较快的,再来一次。(生再接读)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 生:“没……,我没看见。”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 生:“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之情触动了孩子的心——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师: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生:“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师:列宁的爱鸟之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
生:“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 生:“会飞回来?”
师:列宁爱鸟之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 生:“一定会飞回来!”
四、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
(一)、师:小朋友,你们今天的朗读真不错。那么,灰雀真的如小男孩说的那样飞回来了吗?(生:是的)自己读读课文11-13自然段,找一找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果然)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
(二)列宁爱小男孩。
1、师:你们看,男孩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真的把鸟送回了公园。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看,树下他们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第12自然段。(师叙述12自然段)
2、师: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
师:是啊,老师也弄不明白,列宁为什么不问会说话的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 生:因为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他把灰雀放了……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列宁就不再去追究了,是吧?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对改正错误的小男孩的——(生:爱)“爱”这个词用得真好。
师: 如果你是那个男孩,列宁问你:你昨天把灰雀藏到哪儿去了,还向我撒谎,你太不应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难过)
3、师:学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他以一颗宽容之心使孩子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孩子,也使我们能重新看到这样和谐的画面。
4、师: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总结。
1、师:小朋友,读了课文,你想对小男孩或想对列宁说句什么话吗?
2、师:这个单元我们还要学了不少名人故事,每个故事总会给人许多知识,许多启发,让我们课外再读读有关列宁或者名人的故事,为语文园地二中的展示台作好准备。
六、作业:1、抄写词语。2、抄写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板书设计:
灰 雀(惹人喜爱)
(爱灰雀)(捉灰雀)
列宁————教育————男孩
(爱鸟更爱孩子)(知错就改)
第二篇: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养病”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教学重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一、我画你猜,激趣导入教室里来了个新朋友,老师来画一画.同学们来猜一猜,他是谁?
(老师板绘)麻雀、小鸟、灰雀!对,它就是灰雀,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他吧!谁来读? 关于灰雀,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温暖的故事呢!今天跟着老师一起走进26课灰雀,跟着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拿出你的预习单,咱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列宁 灰雀 白桦树 胸脯婉转 仰望 面包渣 或者可惜 诚实 肯定欢蹦乱跳 惹人喜爱谁先来读?这个词,胸脯,这个词到底怎么读??这次很准确,一起读,胸脯在那里,指着一起读。(着重指导)小组读,男女生对读。齐读。把他们带入课文中,你们有没有信心再次学习他呢?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初读课文
接下来,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翻开语本106,默读课文,文中有哪几个人物?初步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开始吧,注意读书的姿势。2.文中文中有哪几个人物?列宁、男孩(男孩的“男”字是本课的生字,指导书写。)板书3.那么列宁、灰雀和男孩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灰雀不见了——列宁找灰雀——男孩放灰雀。(板书)你能根据板书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四、品读词句,聚焦喜爱1.了解灰雀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整篇课文都是围绕小灰雀来的,小灰雀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赶快去文中找一找吧!(1)你找到了,你来,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原来小灰雀那么漂亮啊,他还有什么特点呢?(2)你也找到了,他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来回跳动?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来回跳动吗?
(3)理解“婉转”一词。原来灰雀啊,不仅颜色漂亮,活泼好动,声音也很婉转呢!齐读,婉转,什么是婉转?老师这里有两条线,你们觉得那条线更符合婉转这个词呢?(黑板上板书两条线,一条曲线,一条直线)第一个,对了,这样有高低又起伏的歌声就是婉转。瞧!小灰雀多么的惹人喜爱啊!(4)大家一起齐读这句话。老师要求孩子们加上动作读。(5)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灰雀动作的轻快,歌声的婉转,这样的灰雀你喜欢吗?列宁喜欢吗?(找句子和关键词)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你的依据,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你来读,“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句子找到了,谁能从中挑出列宁喜欢灰雀的关键词语呢?每次、都要停下来、仰望、经常。你能把这些词语送回到句子中再来读
一读吗?(指导朗读)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位同学和刚才那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后面的同学对这些关键词语进行了重读,这更能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欢。
五、抓住对话,揣摩人物想法
1.列宁多么喜欢灰雀啊!可是有一天那只胸脯深红的小灰雀不见了,小灰雀到底去哪了?我们去文中找找线索吧!2.默读3-10自然段用“~~~~”划出列宁说的话,用“——”划出男孩说的话。边默读边画!3.师生合作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老师读列宁的话,你们来读男孩的话。4.小组合作,分角色读。你们都找对了,下面我们分角色再来读一读,这次,我们四人一小组,一人读列宁的话,一人读男孩的话,一人读旁白,还有一人当评委,开始吧!哪个组愿意读给大家听?谁来读列宁的话,你来读男孩的话,你读旁白,你来当评委,读完了你来评价一下吧!你们真厉害,既会读,又会点评。5.通过标点符号和提示语体会人物想法。读完了,灰雀到底去哪儿了?你有没有从文中发现什么线索?体会男孩内心想法。(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你找到了这个线索,为什么选这一句呢?这里男孩回答问题时犹豫了!如果他没见过,怎么会犹豫呢?你的思路非常清晰。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没......我没看见。”你体会到男孩怎样的心情?紧张、害怕,你是怎么体会到紧张害怕的?男孩说话都结结巴巴的了,从哪里知道男孩结结巴巴——省略号。平时什么时候用到省略号?什么东西很多,说也说不完的时候,你说的是省略号的一种用法,表省略,而这句话的省略号却表示————断断续续、结结巴巴。男孩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必有隐情!小男孩在隐瞒什么呢?男孩捉走了灰雀,怕列宁责怪他,所以他想说又
不敢说,说明灰雀的失踪肯定和他有关系。一个省略号就读出了小男孩的内心世界。(2).其实反映内心世界的标点符号不止这一处,还有哪里?一定会飞回来!你从感叹号里读出了什么?读出肯定,文中不止一处提到灰雀一定会飞回来,一起找一找吧!“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他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这两句有什么差别,第一句后面加的是句号,最后一句是感叹号。我找两位同学再来读,你来谈一谈感受,(你发现后面那一句肯定的语气更强烈一些,也说明灰雀就是男孩捉走的,不然他不会这么肯定地说)你分析的太到位了,你再来用肯定的语气读一下最后一句,多肯定啊,真聪明,从感叹号也读出了小男孩的内心世界。就是小男孩捉走了灰雀。(3).寻找提示语,感悟提示语的重要性!体会列宁内心想法都是从男孩这里找到线索,有没有人从列宁这边发现线索吗?谁能找一找?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你找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为这两句话加上提示语吧!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伤心的说,感觉不明显,再读,这次我听出你的伤心了,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刚才加上提示语后,不仅读起来更简单,还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看要想读好人物对话,提示语的作用,不能忽视,5.师生合作,加上提示语再读。接下来,我们再来读读对话,我读提示语,你们读人物说的话,我走到谁那里谁就来读,但是老师在读的时候可能会和上面内容不一样。你们必须要认真的听,这样我们才能配合好。记住了吗?小灰雀不见了,列宁到处寻找都没有找到,这时他看见一个小男孩就着急的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男孩结结巴巴的说“没......我没看见。”哎呀,可怜的小灰雀到底去哪了啊?列宁担忧的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那个男孩多想告诉列宁,那只灰雀没有死,可他不敢讲,面对男孩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的说“多好的灰雀
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列宁的话触动了男孩的心,他看着列宁终于鼓足勇气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他还活着。”列宁欣喜的问:“会飞回来?”男孩无比坚定的说,“一定会飞回来!”6.再次感悟人物内心想法,体会人物品质孩子们,最后这只小灰雀飞回来了吗?大家齐读这段话“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这里出现“低着头”,男孩为什么低着头?在想什么?这个男孩最后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把小灰雀放回来了,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男孩?诚实,知错就改的男孩。“灰雀,你到底去哪儿了啊?”为什么列宁问灰雀而没有问男孩?列宁在想什么?(体会伟人列宁的品质)因为爱,男孩捉走了灰雀,也正是因为爱,男孩又把灰雀重新放回大自然。爱的力量使灰雀重归大自然,这多么让人高兴!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六、总结谈话、升华情感、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在对列宁和男孩的对话中感受到了他们对灰雀的喜爱,也认识了一位善解人意、尊重和呵护男孩的伟人——列宁。也看到了小男孩的诚实。也学会了用标点符号和提示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诚实是一种美德,使我们最美的外套,课下完成小练笔。课下同学们完成小练笔,用“诚实”等词语写一写自己的同学。板书设计:
第三篇: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入。
1.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灰雀》。板书课题:5 灰雀
2.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课文讲了谁和灰雀的故事?那么课文又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默读课文。
二、学习第3-10自然段
(一)、列宁爱灰雀(指导朗读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
①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②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③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二)灰雀哪儿去了 1.体会小男孩说的话。
①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②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③“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2.体会朗读下面两句话中:两个“一定会飞回来的”。
②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③“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三)合作朗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
1.同桌练读。
2.老师和一名同学合作朗读对话。3请两名学生分角色读列宁和男孩的话。4.师生配合朗读(师导读,生接读)三 学习11-13自然段
小朋友,你们今天的朗读真不错。那么,灰雀真的如小男孩说的那样飞回来了吗? 请大家默读11—13自然段,想想你能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等会儿提出来。四 学习第1自然段
1.让我们回到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再来读一读。(生读第一自然段)
2.就让我们把描写灰雀惹人喜爱的句子抄写下来吧。
3.刚才大家抄写得很认真,就让我们把刚才抄写的句子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句子)
四 拓展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列宁和灰雀的故事,其实关于列宁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课后大家可以搜集一些列宁的故事和列宁的格言,读一读,记一记。回家把我们今天学习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四篇: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第5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写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男孩放鸟归林,表现了列宁对男孩的爱,使学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一种表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灰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
2.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具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齐读。说一说自己对灰雀的了解。(也可从文中找有关句子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学生交流对列宁的了解。
四、指名接读课文,要读准确下列字词,并用“——”标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
郊外 散步 昂望 胸脯 一定 肯定 惹人喜爱
或者 坚定 面包渣 白桦树 自言自语 欢蹦乱跳
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2、用“~”标出写灰雀的句子,引导学生从颜色及叫声体会它的可爱。指导朗读,体会“惹人喜爱”一词。
3、找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读一读,讨论体会:抓住哪些词可深入理解。通过朗读,了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4、再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列宁在树林中找灰雀时,他一边找一边会想什么?试着说一说列宁的心里话。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六、引导学生学习三——十自然段。
1、同桌分读合作,体会列宁的心情、小男孩矛盾的心理。
2、再读,讨论:
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那个男孩听了列宁说的话,他是怎么说的?这是他会想些什么呢?想象一下他的动作、表情。
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列宁、男孩的不同心情,讨论: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一、二自然段。
二、引导学生学习十一、十二自然段。
1、自读,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思考、讨论:
灰雀这几天到哪里去了?列宁为什么不再问那个男孩?
3、分小组讨论:
为什么说男孩十个诚实的孩子?
三、自由读全文,深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诚实孩子的喜爱。
四、指导分角色朗读全文。分角色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五、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生字词。
六、处理课后练习题。
七、布置课下扩展联系:
1、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两人果然又看到了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男孩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2、开展爱鸟周活动,举办一期鸟的图片、图画展览。
第五篇:《灰雀》教学设计
课题:灰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难点
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旁批
激情导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三只灰雀在树上唱歌。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内容。
合作探究
一、整理问题,精读理解
1.快速读课文,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通过小组交流,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1)从哪看出灰雀是男孩带走的?
(2)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而问灰雀?
(3)男孩为什么抓走灰雀又放回来了?
2.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男孩知错就改的好思想。
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1)小男孩吞吞吐吐的。
(2)小男孩把灰雀送回来,说明他知错就改,是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3)小男孩也很喜欢灰雀,并且被列宁感动了。
二、再读课文,总结提升
1.引导学生读课文。
2.课件出示灰雀回来后的画面。提问:列宁、男孩和灰雀,你最想和谁说点什么?
检测评学
选择省略号的正确作用。(填序号)
A.引文的省略
B.表示断断续续
C.列举的省略
(1)“没……我没看见。”()
(2)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3)动物园里的动物真多,有猴子、老虎……()
延展活学
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向学生推荐图书《列宁童年的故事》。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