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余数除法的》教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竖式
藁城市岗上学区岗上小学:芦金肖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本单元内容的第二节课,是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后对这部分知识的延伸,出现了余数,并为后面的解决问题的内容作铺垫打下基础。教材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除法意义的认识,另外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教材以情境图的形式出现2个例题,例1是整除的,例2是有余数的。从整除的知识引入,使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认识有余数除法,发现能整除的除法与有余数的除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余数的意义。再通过具体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意义及写法,使学生体会到在有余数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本节教学内容,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并学习了除法的意义,在本单元第一节课中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但只限于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情况,这节课针对有余数的情况进行。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着重从现实的情境中把有余数的这一数学现象剥离出来,结合现实背景来具体思考余数产生的意义以及和除法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初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会有余数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合作、综合的能力;
2、培养学生书写的规范和做题需要的认真仔细。
(三)情感目标
1、懂得交流与分享,体验彼此的快乐;
2、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去理解现实中的问题。重、难点:
1.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初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会有余数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猜颜色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今天咱们来做个猜颜色的游戏。请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些什么样的三角形?红、黄、蓝不同颜色的三角形。下面还有不同序号。现在老师随便说一个序号,你能说出是什么颜色的吗?(生可能说能)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就是不再看大屏幕,给你一点时间,想想办法,记住它,然后老师就找同学试一试。找两个同学随便说两个数字,让他猜。再让学生推荐班中最厉害的学生猜。(学生肯定会说错的,说对了就多问几个数字。)师总结这么短的时间要把它记得又快又准那是比较困难的,说错很正常。但是老师想了一个办法,只看一眼,就能把它们全记住。想不想考考老师,准备一个数字马上考老师。找同学来考老师。同学发现老师很厉害,老师为什么这么厉害呢?你发现了什么?(生会说三角的排列是有规律的)老师就是根据这个规律算出来的。想和老师一样算得又快又准吗?那得学好今天的数学知识才行,愿不愿意学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孩子们,再看大屏幕,(课件展示例2情景图)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找学生说一说。生会说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会提:有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算式怎样列?为什么这样列?(板书23÷5=)怎样进行计算呢?老师给每组准备了“23盆花”,你们在小组内讨论,动手摆一摆。请小组长分好工,我们分工又合作,把它们摆在发给你的情景图上,看哪个小组摆得又对又快。(展示学生摆的结果)找两组说一说怎样想的。想一想我们还剩3盆,能不能再摆一组。23盆花,每组摆5盆,摆了4组,还剩3盆,这里剩下的3盆,就是余数。(板书余数)得数该怎样写,谁告诉老师?23÷5=4组剩3盆。孩子们在数学王国里,写横式的时候,不写“剩”字也不写“多”字“余”字,怎么写呢?你们知道吗?请举手,生答后师总结用特别工整的六个小圆点,把余数和算式连起来,在读的时候,六个点读余。在这个算式里面单位要加小括号。23÷5=4(组)„„3(盆)找同学来读一读。孩子们余数这个概念咱们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提出来了,非常不简单。孩子们,咱们上节课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除法,会不会做?请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写一写。谁来帮老师写一写?(指名生演板展示竖式的写法。)全班交流,师引导生重点讨论竖式中各步表示的意思,介绍竖式中的余数。我们今天学的除法和以前学的除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有余数。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这个余数。像这样的除法就叫作有余数的除法。(师板书到黑板上)
(在讲课时我考虑到51页做一做,既有横式又有竖式,学生肯定会先把横式补充完整,再写竖式,那样就达不到我们学习竖式的目的了。所以学生摆出了4组还剩3盆时,我没有把横式写完整。而是告诉孩子们,用竖式再算算,看看结果一样吗?写完竖式后,再写的商和余数。然后去读,去分析各部分的意义。)
(三)反馈训练,引领提升。
有余数的除法,大家已经知道了对不对?打开书做51页下面做一做。选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做。做得很好,下面请帮老师解决两个问题好不好?请看屏幕。课件出示练习十二第1题找学生列算式,说出得数。齐读。咱们来看第2题,(课件展示)有多少个面包,(生答21个)有几种包装方法?你能任选一种包装来看看能装几袋,还剩几个?这道题是53页第2题,请你想办法解决并写在书上。可以在旁边列算式,也可以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进行计算。找学生依次说出三种方法,师在课件上展示。孩子们做得很好,现在我们学会了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想对我们刚上课时猜颜色的问题进行探讨嘛?看这些三角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按照红、黄、蓝的规律排列,每3个一组。想知道第4个是什么颜色,就看4里面有几组,还剩几个?余数是1,就是第一个颜色;余数是2,就是第2个颜色;没有余数正好分完,就是第3种颜色。(最后揭秘这部分我是通过干巴巴的语言来讲的,我觉得有些苍白。假如我再讲这堂课的时候,我会发给每人一张卡片,上面有两道除数是3,被除数是30以内的数,余数相同的算式,让他们自己去计算,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去发现余数与颜色的一一对应关系。)说两个数试试。这节课我们用余数与颜色对应的关系解决了神秘的问题。回家后,自己也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图考一考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好不好。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可能会答:知道了什么是余数,学会了有余数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还解决了猜颜色的问题。
(这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答情感方面的。)作业:53页3题4题。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篇: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三维融通表述):
1、通过同学们秋游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独立计算,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恰当地选择计算方法(口算和笔算),体会到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根据计算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计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搜集和处理数学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分钟)
师:今天见到同学们,和大家一起学习我特别高兴。一高兴我就想把自己开心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知道吗,前几天我和我们班里的同学一起去秋游,在玩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 意图: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处处不再。生:愿意。
师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解决问题”
师:到了景区,看到了碧波荡漾的湖水,于是大家提议去划船,我们一起来到了租船处。出示幻灯片
二、课堂授课
(一)例题
1、读题,批画,分析题意(3分钟)
师:请你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找找,在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意图:教会学生观察的顺序,以及解决问题的前提。
生:共有30人,每条船最多做4人。(限乘4人)
师:在你们说的过程中,老师把这些重要的信息进行了圈画,这种方法叫批画,就是把重要的数学信息圈画出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这种方法,同学们可以在在面的问题中尝试使用。我们接着理解题意。意图:交给孩子审题的要点 师:什么叫“限乘”? 生:最多只能做4人。
师:我们知道了这些数学信息,那你们猜老师遇到了什么难题? 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条件,提出问题的能力。生:老师不知道租几条船?
师:你们真厉害,就是这个问题难住了老师,那谁能将这个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呢?
生: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我们找出了条件,也找出了问题,将条件和问题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实际问题。请你轻声地读题。生:读题
师:说说这道题什么意思?
生:有30条船,每条船坐4人,可以租几条船?
师: 这道题让咱们求可以租几条船实际就是让我们求什么? 生:说不出来
师:学具演示,老师这有30人,4人拿出来坐一条船,那就是再求什么? 生:求30里面有几个4 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师:求30里面有几个4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除法
师:谁能列式?板书:30÷4
师:那你们能帮老师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自己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3分钟)
教师巡视,收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汇报结果
预设:(1)画图策略
(2)除法算式30÷4=7(条)„„2(人)租8只船
(3)除法算式30÷4=7(条)„„2(人)租7条船
(4)竖式计算
3、生汇报结果并比较(3分钟)
师:展示学生解题策略,说说自己解题的方法
生:共有30人,每条船上坐4人,可以坐几条船?实际上就是求30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30÷4=7(条)„„2(人)师针对学生方法,进行评价
如果有学生没有使用画图方法可以教给学生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说说途中每个动作都表示什么意思?
意图:培养学生解决策略的方法,图形结合理解题意。
10分钟
情境创设:到了中午,我们都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食物准备野餐,这时爱学习的小红给我出了一道她买东西时遇到的数学问题。
出示图片(3分钟)
小红拿了20元钱去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还剩几元?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观察法和画批的方法,标出重要的信息。生:批画
师:说说你画批了那些重要的信息?教师出示,强调问题我们要用曲(qū)线画出来。
师:我们把这些条件和问题放在一起,又组成了一个新的实际问题,谁能完整的把这道题读一读。
师:想一想我们求最多可以买几瓶实际就是让我们求什么? 生:实际就是求20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
师:下面请你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有同学没有思路可以按照咱们画图的方法,画一画,看看能不能得出答案。
生:列示计算(2分钟)
师:听了小红的提问,小强也给我出了道题?你们在帮老师解决一下。(3分钟)师:请你按照审题要求在图中批画出重要信息。生:批画,汇报
师:你们到找到了数学信息,要正确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提醒大家点什么? 生:同学们所花的钱必须少于15或者等于15元。
师:那小强可能买了哪些食品呢?下面我们小组一起来写写这道题,看看那组写的方案最多。注意你写完一种方案后要答清楚你买了几个什么。生:创设自己的方案,5分钟 展示方案(3分钟)
总结买的两点规律(1)钱有剩余,(2)钱没剩余 出示主题图
情景创设:我们吃饱了喝足了,接着往前走,走着走着看到了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有黄色的康乃馨,红色的玫瑰,和金色的郁金香,园丁阿姨正在扎花,我们就过去帮忙。可是阿姨说了,扎花是有要求的,赶快在你的练习纸上找一找圈一圈,扎花有哪些要求? 课件演示什么叫一束
师:我们知道了怎么把花扎成一束,再仔细看图,我们还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康乃馨22枝,玫瑰16枝,郁金香10枝。
师:下面小组合作看看这些花最多可以扎成这样的几束? 生:合作交流
预设:生学生做不出来,老师演示 生:在完成
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三、总结收获
今天这节课上同学们和我一起重温了秋游的过程,我们也一起解决了一些问题,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三篇:《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师:王秋菊
教学目标 :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准备 :教具、小棒、主题图、PPT课件。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听说咱们二年级(8)班的小朋友计算能力特别棒,所以今天老师想考考咱们班的小朋友,有没有信心跟老师挑战一下。师随机出示“做一做”。
25÷5﹦ 24÷4﹦ 36÷9﹦ 72÷9﹦ 81÷9﹦ 63÷7﹦ 学生口算出结果,师订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师:老师买了6颗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可以摆几盘?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怎么列式呢?请学生代表说老师列式:6÷2=3(盘)
(师小结: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几,用除法计算。②把一个数按每几个为一份,求可以分几份,用除法计算。)(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学生代表说老师列式:7÷2=3(盘)„„1(个)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师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师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把没有分完的部分或数叫做余数)
2、动手操作:摆一摆
学生分组用11跟小棒摆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看看各能摆几个?
并列出算式进行观察得出结论: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小结:①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②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智力大比拼,(男女生PK)第一关:
(1)、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一定要比()小。(2)、46÷9=5 „„1中,被除数是(),除数是(),商 是(),余数是()。(3)、一个数除以8,余数可能是()。(4)、13 ÷4,商是(),余数是()第二关:
(1)、17个五角星,2个2个圈,圈了几组,剩下几个?
(2)、23个圆,3个3个圈,圈了几组,剩下几个? 第三关:
(1)、除数一定比余数大。()(2)、24 ÷ 5 的商是 4,余数是 4。()(3)、35 ÷ 8 的余数一定是 7。()(4)、除数是 9 的除法算式,余数有8种可能。()第四关:
(1).有18个扣子,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衣服,还剩几个? 第五关:
(1)看图列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五、作业:
1、数学书P60做一做第2题。
2、编一道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
第四篇: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
1、例2以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横式表示。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借助直观了解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感知除法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探索并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
当我们平均分一些物品时,有剩余且不够再分时候该怎么办呢?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问题: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正五边形,各能摆几个?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感受我们身边的除法,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2.新知探究
(1)教学例1,认识余数
①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师: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师:摆一摆,说一说你摆的过程和结果。
师: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师:能结合摆的结果和算式说一说吗?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师:现在给你7个草莓,还是同样的要求,你会摆吗?动手试一试。
师:谁来说一说你摆的过程和结果?
师:这1个草莓怎么剩下了?还能继续摆吗?为什么?
师:这一次摆的过程和结果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预设:2×3+1=7(个);6÷2=3(盘);7-1=6(个)6÷2=3(盘);
7÷2=3(盘)„„1(个)
师:对比这些算式,你想说什么?哪个算式更能表达出刚刚分草莓的过程和结果?
师:为什么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师:你能结合摆的草莓来解释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具体含义吗?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含义?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②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比较这两幅图和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对比:分什么?怎么分?分的结果怎样?用算式怎么表达?
【设计意图: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2:余数要比除数小
用小棒摆正方形。
用8根小棒,你能摆几个正方形?算式怎么写?
师: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你动手摆一摆,并写出算式。
师:如果用10根、11根、12根小棒来摆呢?请你动手摆一摆,写一写。
师:如果给你一堆小棒来摆正方形,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会是几根?为什么?
师: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余数<除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通过算式中数据的观察对比和思考发现得出:余数比除数小。】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交流反馈:说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重点说出“余数”是哪个数。
(2)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用一堆小棒摆。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师: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圈一圈、分一分,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4.课堂总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摆一摆、圈一圈中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放一些物品平均分时,有时正好分完,有时没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余数,还知道了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课时作业
1.17个,3个3个地圈,圈了()组,剩下()个。
算式:17÷3=□(组)„„□(个)
看到17÷2=8(组)„„1(个)这个算式,你知道五角星是怎么圈的吗?
看到23÷3=7(组)„„★(个)这个算式,你又读懂了什么?★到底还剩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标1、3。每3个圈一圈,数一数圈了几组,剩余部分表示余数,借助直观图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算式17÷2=8(组)„„1(个)主要是看除数了解每份的个数,这个算式23÷3=7(组)„„★(个)的问题是对整个除法算式意义的考察,余数到底是几渗透了今后学习有余数除法检验的方法,如果有难度,可借助直观来理解。
2.17个,你还想每几个圈一圈,先圈一圈再写一写。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标1、2。开放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要明白不管怎么分,分得的结果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第五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长乐市文岭中心小学
吴玉明
教学设想: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我把它分成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课堂时间上考虑,我决定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单独一课时进行教学,到第二课时再着力除法的竖式计算,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第三课时进行练习,第四课时再安排解决问题。在本课时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中,我一要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产生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行操作,从而明白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原因。二要注重让学生结合具体操作(画圈或摆学具)中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并结合操作让学生体会试商的方法。
教学目的:
1、在分盆花的情境中理解余数产生的原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初步学会试商的方法。
2、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体会余数的意义,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试商的方法。教具准备:课件。
一、谈话,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同学们,过几天就是红星小学成立二十周年庆典了,这不,三1班同学接到了摆盆花布置会场的任务,来,咱们也来出谋划策帮忙吧!
1、课件(二生对话形式)出示例1:我们先搬来了15盆花,摆花时按每5盆一组摆比较好看,请问可以摆几组?
问:(1)会解决吗?怎样列式计算?(2)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3)师用课件画圈演示,并小结:谢谢**同学帮我们做了下复习。是的,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时,就用除法来计算。
2、课件出示例题:我们又搬来了23盆花,还是每组5盆地摆,这下能摆几组? 问:(1)你会列算式吗?能计算出结果吗?
预设:生如果不会,师佯装不信:刚才15盆花,大家很快列出除法算式,并说出商是3,现在变成了23盆花,怎么就不会列式,不会计算了?我不信,你分给我看。(让生图上圈分或用小棒圆片摆分)
(2)师揭示:同学们,“有23盆花,每组摆5盆,能分几组?”和“有15盆花,每组摆5盆,能摆几组?”一样,都是用除法计算,不同在于:15盆花,每组摆5盆,正好分完,商是3;而“23盆花,每组摆5盆,摆4组后还剩余3盆,不够分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进一步认识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除法算式来表示: 23÷5=4(组)„„3(盆)
(3)你能看懂这个除法算式吗?来说说它的每个数表示的意义。(你能懂得哪几个数的意义就说几个,不懂的让其他同学帮忙)再互相说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二、理解余数的意义,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红星小学的三1班同学聪明又能干,很快又搬来了16盆花,这下,小东自告奋勇由他来分组摆,他是这么分的,我们来看看他分得对不对:(课件出示算式)
16÷5=2(组)„„6(盆)
问:你对他的分法有什么看法吗?请生上台画圈解释,引导学生明白:余6盆就还可以再分一组,可见商2是不对的。
改正算式:16÷5=3(组)„„1(盆)
2、那如果是17盆花、18、19、20、21盆花,还是每组5盆地摆,能摆几组,余几盆?你会算吗?看谁算得快(举手回答形式)。课件列出以下算式:
15÷5=3(组)
16÷5=3(组)„„1(盆)17÷5=3(组)„„2(盆)18÷5=3(组)„„3(盆)19÷5=3(组)„„4(盆)20÷5=4(组)
21÷5=4(组)„„1(盆)22÷5=4(组)„„2(盆)23÷5=4(组)„„3(盆)24÷5=4(组)„„4(盆)25÷5=5(组)„„„„„„
师佯装奇怪问:这些余数真有意思,有1、2、3、4,怎么就没有5,没有6、7、8等等呢?
引导学生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不做余数就还可以再分。
3、如果我是每组摆7盆花,猜猜余数不可能是几,可能是几。
4、交流:要怎么想才能快速定出这个商,而让余数一定会小于除数呢?(引导学生在用画圈、摆学具的方法中提升到用口诀试商的方法,在对话交流中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
三、练一练。
1、课本练习十二第1、2题,分分填填后交流反馈。
2、它们算得对吗?
17÷3=4„„5
24÷4=5„„4
25÷6=4„„1
3、到主题图中找数学信息,列出用除法计算的式子,集体讲评。
四、联系生活:生活中你见过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事例吗?
五、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