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第一篇: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司马光图片)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呀?齐读课题《司马光》。板书

2、通过昨天的学习,谁能说说司马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聪明、机智)

3、今天呀,聪明机智的司马光要考一考大家,你们敢挑战吗? 我会读:

古时候 花园 假山 掉进 司马光 别的 哭喊 使劲 砸 慌 搬起 得救 水缸 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二、精读训练

1、今天,司马光将带我们一(6)班的小朋友穿越时空,一起到古时候的花园里去看一看,大家想去吗?(出示图片)

2、学习第一自然段(1)比较句子:

①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水缸,缸里装了水。②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这两种说法,哪一种好?(句②说法好)为什么?(如果是小水缸,小朋友能自己爬上来;如果缸里没有水,或是有水也不多,小朋友掉进去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正因为是大水缸,而且里面装满了水,那小朋友掉进去就有生命危险了)

(2)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可能发生事情的危险因素。

3、复述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你能说一说第一节讲了些什么吗。

4、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图)瞧,小朋友们玩得兴高采烈,完全没有想到危险就要来了,发生了什么事呢?

(1)发生了什么事?

(2)他爬到了哪里?后来呢?

(3)掉进了哪里?他爬上了假山,怎么会突然掉进水缸里的?

(一不小心,指导读)师评价:(哦,太突然了,你根本没想到。你确实不是有意的。哎哟,你太不小心了。)

(4)他一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会有怎样的危险呢?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装满了水的大水缸)那他掉进了这样的水缸里,会有怎样的危险?

(5)如果当时你就在场,看见你的同伴掉进了水缸里,你会怎样?(着急、担心)

(6)用“——”划一划,在这危急的时刻,其他小朋友是如何做的?读 学习“别” ①慌 板书: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 ②具体从哪里看出他们慌了呢? 学习“哭”

a哭

哪个小朋友哭了?为什么哭?(急、没有办法)b喊 他会喊什么呢?

(救命啊)这个小朋友的命就在缸里呢,不赶快救出来,他就没命啦!谁来喊?

(快来救人啊)时间就是生命,晚一步就来不及啦!谁来喊?

(有人掉进缸里啦)可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干着急!谁来喊? c跑去找大人

为什么要找大人?(救人)哦,他们惊慌失措,一点主意都没了。为什么要跑着去?(时间很紧)稍微慢一点,这孩子就可能被淹死。③读第二句,读出“慌”。(师范读,个别读,齐读)(7)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

5、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在这危急时刻,只有一个人没有慌,那就是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的?第几自然段讲了司马光?

板书:司马光 没有慌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学习“没” “那”

a司马光为什么要用大石头呢?(缸大而且很硬)b司马光为什么要使劲砸呢?(时间很紧)你能模仿一下司马光的动作吗? 引读:水缸······,缸里的水······,掉在缸里的小朋友······。(3)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

如果这个时候大人们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呢? 司马光的同伴们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让我们来夸一夸司马光。

出示句子:司马光,你真!

老师这儿有个成语讲的就是司马光(出示:)老师这儿还有几个成语讲的就是司马光聪明果断镇定(出示:多谋善断、方寸不乱、从容不迫、临危不惧)

三、总结

1.当我们遇到了紧急情况时,要学习司马光方寸不乱、多谋善断的品质。2我们一起来编个儿歌来称赞司马光。

老师说前半句,大家来补充后半句,看谁说的好。

古代孩子,-----(司马光)

遇到危难,-----(不心慌)

举起石头,-----(砸破缸)

救出朋友,-----(你真棒)3推荐小故事 4写生字。

四、板书设计:

10司马光

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

司马光

没有慌

聪明 机智

第二篇: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5个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读出停顿和节奏,并尝试背诵。

2.能借助注释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文,指导朗读

(一)导入新课,感知特点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有一些少年,他们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想认识他们吗?逐次出示图片,学生说出故事。

2.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司马光。他姓什么?(司马)像这样由两个字组成的姓,是复姓。生读课题)嗯,司马光砸缸,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吗?其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也是这件事,打开书本,翻到102页,看看它与我们以前在故事书上看到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呢?

3.是的,这是一篇古人写的文章,是一篇文言文。古人的表达方式跟我们现在有点不一样,所以编者在课文下面加了注释。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关注注释。

(二)朗读指导,把握节奏

1.我们来读读这篇有趣的小古文。先听老师读,一边听,一边用小

斜杠画出停顿。

2.这篇小古文中有这几个字比较难读,出示“瓮、迸”——理解“瓮”,还有一个多音字“没”根据意思确定读音。

校对停顿,如果有不相同的及时改正。根据停顿自己读一读,要求:不但要读正确,更要注意句子的停顿。

二、借助注释,试讲故事

(一)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这篇小古文讲的是什么故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理解内容,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1)故事发生在哪儿?(庭)故事中的人物是?(群儿)那群孩子在干什么?(戏)

(3)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登”是什么意思?(爬上)这瓮又高又大,小孩登瓮只能爬上去,这是我们结合生活经验知道的。这也是事情的起因。

(4)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自己的伙伴掉入水中,多焦急啊(朗读)。

(二)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那群孩子是怎么做的?光又是怎么做的?四人小组合作,借助刚才学习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交流

(1)“皆”“弃”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2)想象他们会去干什么?光是怎么做的?

3.为了救这个小孩,光一连做了哪几个动作?按照我们平时的教学,这边是不是应该加上逗号呢?对比读一读,为什么在这没有逗号呢?情况很紧急。朗读指导。这也就是事情的经过

4.最终结果怎么样?“水迸,儿得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5.现在我们意思都理解了,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6.这是一个怎样的司马光?(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

三、尝试背诵

1.再读古文,排版变化。

2.读到这儿,你能试着背一背吗?

板书设计:

司马光

起因:登瓮

没水中

借助注释

经过:持石

击瓮

破之

组词

结果:

儿得活

结合生活实际

第三篇: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 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吗?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出示有关课件)(图上画的是花园的一角,有假山和树木。花园里有五个小朋友,他们中的一个正从被砸破的缸里往外爬,其他人有的在一旁看,有的去喊人„„其中蹲在缸边、扶着往外爬的孩子的那个小孩子就是司马光)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5.记住字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四、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五、写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朗读、理解课文

1.指名读课文,数数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你还知道哪些朝代?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画,请你说说: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

(缸很大,比小孩还要高,缸里装满了水(课件播放)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渎给你的同桌听—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请你仔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刻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哪些危险呢?

(4)你准备怎么读?

(5)组内练读后,全班汇报读。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因为这关系到人的性命,大家都很害怕,又毫无办法)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小组内练渎。

(4)个别同学展示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这个办法不好。虽然大人个子高或者能想办法去解救孩子,但是等大人来了,孩子的性命不一定能保住)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遇事不慌,很沉着)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

(2)试着做司马光时的动作。评议: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学生砸缸的动作要十分用力,才能体现是“使劲砸”)为什么司马光要用这么大的力气?小组讨论。(因为这样才能很快地把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3)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4)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因为缸大,水深,水对缸中小朋友威胁最大,如果让水流出来,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吗?所以他想到砸缸,并且用力砸,赢得了时间)(5)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聪明勇敢的孩子)

(6)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8.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落水的小孩吗?

三、总结全文

齐读全文,释疑

第四篇:《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 》教学设计

设计人:王静

教学内容: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126—)。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的人物,这篇文章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益匪浅。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和9举、砸、破、救”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光是一个聪明、勇敢和孩子。

4那样不慌张,支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孩子。

难点: 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书空并齐读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教“司”和“光”:司,平舌音,第一笔是横折钩,不是横、竖钩,与“可”要区分开。光,三拼音,后鼻音。

3.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课文一遍。

2,引导看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3)请小拼音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讲的是什么故事

(一个小朋友掉到一个大水缸里了,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藏在假山后面,有的跑去喊大人,有的吓的哭了起来,还有的摸着头不知道怎么办好?这时,只有一个小朋友急忙用石头把水缸砸破,那个小朋友从水缸里爬了出来,他得救了)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要多读几遍。

2、读准生字和会认字的音。

⑴ 自身借助拼音读生字和会认的字。

⑵ 同桌小伙伴互读、纠正。

⑶ 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⑷ 猜字游戏,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巩固字音。

⑸ 课件出示词语的演示文稿:

小朋友吓哭没有 假山 慌了 喊叫

举起砸破救人 古时候 司马光 一块石头

3、再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

4、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读的字音是否准确。

四、自读课文(读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其意)

(1)检查自读情况,指明拼读,注意正音:司,平舌音;使:翘舌音。“光、缸”是 后鼻音,使劲的“劲”和“喊”是前鼻音。

(2)不用讲解学生联系插图就能理解的词语有:水缸、喊、砸掉、流、爬、哭。

(3)教师讲解“花园、假山、使劲、古时候”的意思。

五、简单说说各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第一自然段写:一天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假山旁的大水缸里装满了水。

第二自然段写: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掉进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发了慌。

第三自然段写:司马光没有慌,他用大石头砸破缸,救出了落水的小朋友。

六、作业

1、比较各组字的不同,再分别组词。兴()司()笑()夫()光()同()哭()天()

2、扩词。

园()()()流()()()掉()()()

3、读读写写生字。

4、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司马光

小朋友吓哭没有 假山

举起砸破救人 古时候

教学反思:

慌了 喊叫 司马光 一块石头

第五篇:《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词语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说说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4.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将文章完整正确地读出来。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请同学们看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有何不同?

大家说得很好,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用的是咱们现代人的语言,这种语言叫做“白话文”,古代的人说的话,叫做“文言”,用文言写出来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也叫作“古文”。

2、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写课题,讲解课题,边写课题边讲解“司”这个生字。师边写课题,边讲解字的笔画以及书写注意事项。

3、师:今天老师带来的这篇小古文,只有两句话,却能完整地将故事全部说清楚。你们想来读一读吗?

5、师:打开课文纸,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不熟悉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课文下方的注释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出示生字

司 庭 登 跌 众 弃持 皆

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司”,翘舌音“众、持”,后鼻音“庭、登”。

去掉拼音读,齐读。

2.指名朗读课文。

3.出示课文原文,听学生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指导“没”的读音。多音字。在文章中读mo,第四声。

古文和现代文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在于停顿上,只有停顿的准确,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3.大家一下参考注释,再读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理解句子的意思之后,注意停顿。)

指名读,老师点评。

出示课件,将第一句画出停顿的斜线。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读准节奏。

5、谁再来试试第二句?根据朗读,指导,完整出示课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师:刚才同学们读的很好,那么,文章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群儿:很多孩子。这里指小伙伴们。

(2)戏:玩耍。

(3)于:在。

(4)庭:院子里。文中指后院里。

(5)一儿:有个小孩。

(6)登瓮:爬到缸沿上玩。

(7)足跌: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8)没水中:眼看那孩子在水里快要没顶了。

(9)众:别的孩子们。

(10)皆:都。

(11)弃去:跑到外面。

(12)持石: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

(13)击瓮:使劲向水缸砸去。

(14)破之:水缸破了。之,它,指水缸。

(15)水迸:水流了出来。

(16)儿得活: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6.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每个句子的意思,教师评议。

(1)群儿戏于庭。(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师:这一句虽然看似平淡,但是描写的是:学生:一群小孩嬉戏玩耍。

师:是啊,这群孩子玩得多开心啊,我们可以读的好玩一些,读出一种玩耍的快乐,怎么来读呢?

学生试着读一读,同学评议,老师评议。

师:戏于庭是在庭院里玩耍,那么,如果在树林里面玩,叫什么?戏于林,如果在泳池里玩,用古文怎么说?戏于池。

师:同学们很聪明,我们也学会说古文啦。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师:一儿登瓮,这个孩子怎么样?是啊,多调皮啊,竟然爬到大缸上面,神气吧,牛得很啊,所以这句话,咱么可以读的牛气一些。学生试读。

但是,后面发生了什么?一起说。足跌没水中。

是啊。就是一眨眼的功夫,哎呀,这个刚才还很神气,牛气的孩子就掉进了缸里,一切发生太突然,太快了。所以,这个时候,这句话,我们应该怎么读?学生说:快一点,急一些。学生试读。

(3)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众皆弃去。众的意思是?皆弃去?跑的太快啦,一下子人就都无影无踪啦。我们该怎么读呢?请同学来分析一下。(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扭头就跑)

(4)师:这一句,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帮我们分析分析意思,看看怎么读更好?光 持石击瓮 破之,水迸。(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

师:司马光怎么做的?有时间思考吗?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做事情很果断,大家分析的很好。这句话,应该?是的,果断迅速,不拖泥带水。

(5)结果就是:儿得活。(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这个时候,你心里的大石头可以落地啦。

7、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原文,带上感情色彩。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教师评议。出示现代文。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指名朗读,自由读。)

三、深入探究、熟读成诵。

1.读了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课文中哪个地方写出了司马光很聪明。(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板书:机智、沉着、冷静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 这么聪颖机智、沉着冷静的孩子,你们喜欢吗?(喜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

师:这样的孩子,在关键的时刻,危急的时候,能够想办法救同伴,没有放弃同伴,真的是难能可贵啊,这样一种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大家希望和力量。这也是我们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

2.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师:好多同学都能轻松并且读出了古文独有的韵味和感情,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对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司马光,有多少了解?

出示课件: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自由好学、天资聪颖,二十岁的时候,中了进士,开始做官。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最大的贡献是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这是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其实在他小时候,还有这样的一件事情: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老师的批评和伙伴的嘲笑,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对读书这件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因为读书,书中的故事感染了他,熏陶了他,让他明白了遇到危险不会慌乱,才能够在“众皆弃去”,而能“持石击瓮破之”啊!

师:所以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一定是有原因的,而成为这样的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书。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看——注释、2、联系——上下文

3、查找——资料书

4、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

5、还读不懂的——做批注。

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方法,去读懂其它的古文。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另外一篇小古文,大家想不想挑战一下?

四、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徐孺子赏月

【原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出示原文,请学生试着读一读,断断句子。再出示意思。简单说,简单读即可,让学生多感受一下。

【注释】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尝:曾经。瞳子:瞳孔。语:对……说。然:这样。戏:玩耍,嬉戏。

【翻译】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让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慢慢地说:“不是这样的。比如人的眼睛里有瞳孔,如果没有瞳孔一定看不见。”

2、师小结:今天老师带着同学们学习了课文,还补充了一篇小古文,还记得刚上课的时候,给大家留了一个问题,现在同学们能不能说说,古文有什么独特之处?

3、文言文语言精炼简洁,概括能力强,读起来好听。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司 庭 瓮 跌 四个汉字,四种类型。

1.观察生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跌 ”为左右结构的字,写时要写的左窄右宽。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司”字已经学习过,大家也一并在书上描红。

“庭”为半包围结构,“瓮”上下结构,书写的时候要注意结构,观察田字格。

2.师指导写字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机智、沉着、冷静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