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趵突泉》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课 题:1 趵突泉 教学内容背景材料: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14页。设计理念:
整个设计以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基本理念,让学生在老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中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发展自己,在朗读中整体感悟。学习目标:
⒈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趵突泉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和细致描绘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⒊学习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昼夜不停疲乏境界姿态等词语的意思,能用那么那么永远永远永远练习写话。
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学习重点:
了解大泉和小泉的特点。学习难点:
培养细致观察与描写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步骤师 生 活 动修改意见设计意图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二、简介趵突泉
三、范读课文
四、读通课文,指导分段
五、指导看图,感受美丽⒈同学们见过泉水吗?是哪儿的泉水?能说说你所见到的泉水的 样子吗?⒉你们听过趵突泉吗?请同学们看图,这就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的山东济南的趵突泉。趵突泉在山东省会济南市旧城区西门侧,面积约3公顷,包括周围的金钱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6个泉口和几处古建筑,现统称为趵突泉公园,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趵突泉泉池长约30米,宽约20米,成长方形。池内有五股泉水,涌量每秒钟可达16立方米。泉水高高涌起,可高达半尺多,2400多年前,我国史书上就有关于它的记载。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图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⒉看了图,听老师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么样?⒈学习生字。⒉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⒊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想想每一自然 段的意思。⒋课文中具体写趵突泉的美丽景色的 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以 分为几段? ⒌讨论归纳。⒈自己有顺序的观察画面,说说自己都看到了哪些景色。⒉同位互相说说,看谁的表达流畅、具体。⒊集体交流,指名说,其他同学评价、补充。⒋回到课文,有感情的朗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趵突泉美景写出来的。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进行背景资料的补充,为学习课文内容奠定基础,便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初步看图,感受对趵突泉的初步印象。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再次看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作业设计: ⒈用自己观察到的画面内容用小短文的形式描述出来。⒉有感情的练习朗读全文,并试着进行背诵。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步骤师 生 活 动修改意见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捕捉重点。
三、直奔重点,自学课文。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到济南观光游览,请大家注意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的图片)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同学们昨天预习了课文,查找了资料,你了解到哪些有关趵突泉的情况?(趵突泉在山东济南市。公园里有金线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0几个泉口,它们和周围古建筑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泉水喷涌而出,势如热浪。)出示课题:趵突泉 出示课件(趵是生字,你们看字形能猜到它的字义吗?足字旁表示脚,指跳跃的意思。突也是奔跑的意思,同学们想想,趵突泉是怎样的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趵突泉》一文,看看他是如何进行描述的。⒈学生自由读全文,把生字的字音读准,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⒉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想,学习这一课,你最想了解什么?根据质疑梳理教学重点,归纳:①假如没有这泉,济南真的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吗?作者为要什么这么说?②大泉美在哪?有什么特点?③大泉和小泉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⒈同学们只要把后两个问题弄懂了,前面的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⒉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认真地思考你们感兴趣的问题。⒊有不明白的问题吗?可以去找你的好朋友共同探讨,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求新知的愉悦之中。作业设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写到摘抄本中。教后反思:
第 三 课时
步骤师 生 活 动修改意见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汇报学习成果
三、品味词句,背诵课文。⒈回味泉水的特点。⒉感情朗读相关段落。⒈体会大泉美。(字理识字法、精读批注法、朗读法)重点理解:①三个水柱都有井口那么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精读批注法体会三个冒的作用。放图片,让学生练说描述大泉的美。②冬天就更好了感情朗读。在学习这一部分时,学生可用朗读法、精读批注、字理析词等方式学习、汇报。教师在其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⒉体会小泉美。学生用各种方式汇报学习成果。①画一画,画出三种小泉眼冒泡的样子。评议,修改和补充。②通过感情朗读的方式汇报。(学生感情朗读,品赏优美词句,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形象。)⒊解决第一个问题。学到这里,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好理解了吧吗?可以通过字理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背诵,我们再来美美地品味一下趵突泉的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加强词语积累训练,学习表达技巧。想象入情,帮助学生深化角色体验。渗透学法指导,授人以渔。画中感受小泉的神奇。读中悟情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二篇:趵突泉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大泉、小泉的位置和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二)结合图画明确作者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初步学习课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正确划分文章的结构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济(jǐ)南”的“济”,是多音字,在这里不要读成“济(jì)南”,当读“jì”时,可以组成“不济于事”、“劫富济贫”等。
“往上蹿(cuàn)”的“蹿”,不要读成“cuān”。
“千佛(fó)山”的“佛”,是多音字,不要读成“千佛(fú)山”,当读“佛(fú)”时,可以组成“仿佛”。
“倒(dào)映”的“倒”不要读成“dǎo”。
“数不清”的“数”是多音字,不要读成“shù”。
“活泼”的“泼”,不要读成“bō”。
“比较”的“较”不要读成三声。
2.注意区别以下字的字形、字义:
佛——拂
洁——结
泼——拨
秘——密
摇——遥
妩——抚
扁——偏
倦——蜷
3.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语:
幽静:幽雅寂静。
妩媚:(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开阔:(面积或空间范围)宽广。
见方:用在表长度的数量词后,表示以该长度为边的正方形。
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的总称,如水绵、褐藻植物。
泉眼:流出泉水的窟窿。
没昼没夜:没有白天和夜晚。形容不分白天夜晚,连续不断。
腾起:升起。
摇曳:摇动。
五光十色:比喻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二)仔细观察图画,再认真读课文,在图画中试着找一找大泉眼,并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划分结构段。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第2自然段:趵突泉泉水清浅、鲜洁,它为济南增添了美。
第3自然段:大泉日夜翻滚,冬天会有一番神秘的景象。
第4自然段:小泉多姿多态,活泼、有趣。
2.划分结构段,归纳段意:
提示: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按照去趵突泉公园游览的路线从不同方面介绍了趵突泉。
第一段(第1自然段):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第二段(第2~4自然段):趵突泉泉水清浅,大泉日夜翻滚,小泉姿态优美动人,为济南增添了美。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二)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用“那么……那么……”写句子。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把观察到的事物,再具体形象地加以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只一句话,上半句讲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下半句“单讲”趵突泉。那么,这一段在文章里起了什么作用?
(文章开门见山,语言简洁,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二)看图画,阅读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作者还没有来到趵突泉公园,就已经感受到了趵突泉的美了,那是为什么呢?
(那是在桥上看到的趵突泉流出的泉水和泉水流过岸边“幽静”的环境。)
那泉水的特点是什么?
(清浅”“鲜洁”)
怎么理解“清浅”“鲜洁”?
(“清浅”的意思是干净、清澈见底。“鲜洁”的意思是水质鲜活,没有杂质。)
“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妩媚”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妩媚”一般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作者感到在济南美丽的山光水色之中,趵突泉的美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假如没有趵突泉,就大大逊色了。)
(三)看图画,阅读学习第三段。
1.教学过渡:作者说“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趵突泉到底是怎样的“妩媚”。
2.指名读这一段。这一段哪几句具体写大泉?
(3~6句)
作者笔下描绘的大泉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
(看到水从三个大泉眼里往上冒,不断地翻滚。)
写“不断地翻滚”是怎样具体写的?
(“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3.作者一边描绘大泉,一边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想象水“翻滚”的样子,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翻滚的大泉给作者和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自然的伟大)
4.反复读这三句话,从中体会作者深深的感受。
5.在这一段里,作者除了写大泉的景象,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泉池的形状、泉口的位置和水的流向)
6.如果说,平时的趵突泉那么“翻滚”,“好像永远不知疲倦”,那么,冬天的趵突泉怎样呢?
(更好)
怎么“更好”?是一个怎样“更好”的景象?平时的泉“伟大”,冬天的泉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
(“神秘的境界”)
7.小结:这一段描写趵突泉大泉的美丽景色,突出表现了大泉“昼夜不息”地“翻滚”的自然的伟大,以及冬天趵突泉的神秘感。使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受了自然的震撼。
8.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阅读学习第三段。
1.齐读这一段,作者怎样从描写大泉过渡到描写小泉的?
(过渡句:“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
2.小泉有什么特点?
(多姿多态)
怎么“多姿多态”?作者采用什么句式列举了泉水往上冒的样子?
(“有的……有的……有的……”抓住小泉的种种姿态和变化莫测来表现小泉的“多姿多态”。)
3.反复读这一段,抓住表现小泉不同姿态的词句,仔细品味小泉的各个特点,体会作者赋予的感情。
4.作者写小泉,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
(比喻)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总结:
《趵突泉》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语句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了趵突泉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小资料】
趵突泉
现统称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旧城西门南侧,面积约3公顷。包括趵突泉周围的金线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6个泉口和几处古建筑。泉池内的三股泉水,涌量原先每秒钟可达1.6立方米。泉水高高涌起,水势可达半米来高,形似玉花,势如热浪。近年,由于种种原因,泉水喷涌大不如前。
趵突泉旁有南宋爱国女词人李清照纪念堂,还有泺源堂、观澜亭等古建筑。
趵突泉历史悠久,春秋时代就有记载。据“齐州二堂记”记载,从宋代起这里就被人们称为趵突泉。
老舍(1899~1966年)
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等。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第三篇:《趵突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和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大泉、小泉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抓住线索,质疑“美”
1、你们平时看见的泉是怎样的?(指名说)
是啊,我们见过“泉眼无声惜细流”的山间天然小泉,也见过喷水如花的城市人工喷泉,那你们见过趵突泉吗?老师也没见过。谁在预习时已经解决了这个名字的意思呢?你想象中它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果真如此吗?那就让我们赶快到课文中去领略一番吧!
2、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是啊,这样的趵突泉对于济南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课文有个句子就很生动地写出来了,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
4、出示: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儿的妩媚。
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5、过渡:趵突泉真的那么美吗?我也感到很疑惑!那就让我们追随作者的文字先去看看大泉吧。
二、品读文本,感受“美”
1、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大泉的句子,自己好好读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出示
①请大家轻声读读这段文字,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情景?(一年四季水都在那里不停地翻滚)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表演体会:它们又是怎样翻滚的呢?谁能用手势来表示一下?
(要知道它是昼夜不停地翻滚,你的手势改一改,大一些,累了吧。)
②它疲惫了吗?退缩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课件出示句子。
同学们读读这句话,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能读出来吗?
让我们再来读读“冒,冒,冒”这三个字。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出现在了怎样的画面?读出它的喷涌不息,读出它那强大的自然力量。
过渡:你的朗读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课件出示图片)
③是啊,大自然是那么神奇、那么伟大,所以只要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齐读。
④趵突泉太好了,使人不敢正眼去看,难怪作者说——(齐读)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儿的妩媚。然而冬天的趵突泉更好!
(2)出示写趵突泉冬天的句子。
①(指名读)冬天的趵突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轻轻读读“飘荡”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让我们把这仙境一般的画面读出来。(再次指名读)
②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课件出示图片)画对这样的趵突泉,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③面对此景,难怪作者说——(齐读)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儿的妩媚。
三、品味语言,创造“美”
过渡:小泉比这大泉还更有趣呢!
1、轻声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这是怎样的小泉,给它们取个名字,并把名字写在旁边。
2、选你最喜欢的小泉好好读读,读出它的样子,读出你对它的喜爱。
3、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小泉读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指名读,读后问:你给它取的名字是?为什么喜欢它)
预设:大鱼吐水泉,珍珠泉,大泡泉,珠花泉。
(在学生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用手势来表示)
4、池边小泉仅仅就只有这些吗?你从哪里知道的?来,拿起笔来把其他的小泉写下来。(想象说话)
课件出示:(练笔,交流)
5、面对这么多姿态万千、妙趣横生的小泉,难怪作者说——(齐读)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儿的妩媚。
四、观看录像,升华“美”
1、“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儿的妩媚。”你觉得这个一半,是不是就是数学上所说的一半?(突出它的美、它的作用大)
2、过渡:这么美的泉,如果滑亲眼目睹,将会是一种遗憾。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
3、学生观看录像
4、升华:在亲眼目睹了这泉后,我们越来越坚信:(齐读)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儿的妩媚。这么美的泉真是让人流连忘返,拿起书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配乐朗读第三、四段)
五、拓展文本,延伸“美”
因为趵突泉有着人间仙境般的美丽景色,所以,许多文人雅客都慕名而来,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诗人郭沫若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地下汪洋水,形成趵突泉。
珍珠随处涌,金线自然牵。
关于趵突泉,还有许多的诗句和美丽的传说呢!这个留给同学们课外去查找资料。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千佛山 清浅鲜洁
中国-----济南-----趵突泉:昼夜翻滚 赞美
大明湖 五光十色
第四篇:趵突泉教学设计
《趵突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是讲的是趵突泉公园,突出了泉池中的三个大泉,大泉冒出水面,在不断翻滚;小泉眼冒出的水泡隐约可见。泉池中的水清澈见底,池中有游鱼,池边有垂柳。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了趵突泉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这种写法很适合进行仿写训练。
纵观全文,写大泉美,冬天的大泉更美,进而写小泉比大泉更有趣,这当中都贯穿着作者的一种情。而我们读后也会受到感染,感到大自然的确太伟大了,它充满无穷的力量,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情分析:
1.由于学生没有亲临过趵突泉,对趵突泉的神奇和伟大缺乏感性认识,了解不多,所以很难想象大泉的雄伟壮观和小泉的活泼有趣。因此体会自然的伟大有一定的难度。基于学生对趵突泉的不了解,所以在教学时抓具体语句,在理解的基础上观看课件,结合想象,帮助学生体会趵突泉的美。
2.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学过写景的文章,也知道作者是抓住特点来写的,只是对一些具体的写法还不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因此,在教学中要对本文的修辞作详细的指导,以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较好地应用这种写法。-
教学目标:
1.了解趵突泉大泉、小泉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大泉、小泉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今年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趵突泉》,同学们和我一起书空课题,齐读。
2、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1)趵突泉在哪?(2)它是什么样的?(3)老舍是谁?(4)作者从几方面来介绍趵突泉的,分别有什么特点?(5)作者对趵突泉的总体感受是什么?(6)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趵突泉的?
3、解决能解决的。如查找的资料。
(1介绍趵突泉: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58亩。趵突泉公园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
(2)趵突泉又名槛泉,为泺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趵突泉,三窟并发,声如隐雷,“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历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诸如曾巩、苏轼、张养浩、王守仁、蒲松龄等都有吟泉佳作和美文。
(3)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教员、校长。1922年到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教,并在燕京大学读书。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1966年8月因“文革”遭受迫害,不幸含冤去世。
4、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听,画出不懂的字词。
5、检查生字词:济 幽静 煮沸 没昼没夜 晶莹 飘荡 妩媚
6、妩媚是什么意思?书中那句话有这个词?找出来读一读。
“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妩媚”一般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作者感到在济南美丽的山光水色之中,趵突泉的美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假如没有趵突泉,就大大逊色了。这是作者的总体感受。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趵突泉到底是怎样的“妩媚”。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作者从几方面来介绍趵突泉的美丽的,分别有什么特点?生自由读文,寻找问题答案。
2、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1)“出了济南的西门”到“幽静极了。”作者还没有来到趵突泉公园,就已经感受到了趵突泉的美了,那是在桥上看到的趵突泉流出的泉水和泉水流过岸边“幽静”的环境。那泉水的特点是什么?清浅”“鲜洁”
怎么理解“清浅”“鲜洁”?“清浅”的意思是干净、清澈见底。“鲜洁”的意思是水质鲜活,没有杂质。指导朗读
(2)“大泉”部分。作者笔下描绘的大泉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
“泉池中央偏西,”到“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作者一边描绘大泉,一边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想象水“翻滚”的样子。尤其是“没昼没夜”“冒、冒、冒!”写出来大泉的特点。
师:一连三个“冒”字让你有什么感觉。生:永不疲乏的趵突泉。师:那么它究竟冒了多长时间?
出示练习:这句话结尾还可以填什么标点?填完读一读。
三个水柱由井口大,没昼没夜的冒、冒、冒!三个水柱由井口大,没昼没夜的冒、冒、冒 三个水柱由井口大,没昼没夜的冒、冒、冒 那一句更好?为什么?
结尾的“冒”为什么用感叹号而不用句号或省略号? 指导学生体会时间长,不停息。体会翻滚的大泉给作者和我们的感觉是大自然的伟大。
反复读这三句话,指名读,大泉表现的是一种壮丽、阳刚之美,朗读要有一定的气势 从中体会作者深深的感受。
如果说,平时的趵突泉那么“翻滚”,“好像永远不知疲倦”,那么,冬天的趵突泉怎样呢?(更好)怎么“更好”?平时的泉“伟大”,冬天的泉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神秘的境界”)。写冬天大泉的情景:“冬天更好,„„神秘的境界”,要读得轻些、慢些,仿佛真的进入一种神秘的境界。
小结:这一段描写趵突泉大泉的美丽景色,突出表现了大泉“昼夜不息”地“翻滚”的自然的伟大,以及冬天趵突泉的神秘感。使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受了自然的震撼。
(3)小泉的特点。“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到“没有那种珠宝能比得上。”,作者怎样从描写大泉过渡到描写小泉的?过渡句:“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说明数量多。
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抓住小泉的种种姿态和变化莫测来表现小泉的“多姿多态”。比喻句和拟人句把小泉的动态美和静态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很多小泉作者没有写出来,你能想象出它们的样子吗? 老师提示,小泉中有叫金线泉的,会是什么样子的?有叫柳絮泉的,又会是什么样子的?
反复读这一段,小泉表现的是一种秀丽、阴柔之美,要读得活泼一些。抓住表现小泉不同姿态的词句,仔细品味小泉的各个特点,体会作者赋予的感情。
四、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一段只一句话,上半句讲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下半句“单讲”趵突泉。那么,这一段在文章里起了什么作用?文章开门见山,语言简洁,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结尾游览结束,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结构严谨。
五、总结:因为趵突泉有着人间仙境般的美丽景色,所以,许多文人雅客都慕名而来,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诗人郭沫若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地下汪洋水,形成趵突泉。
珍珠随处涌,金线自然牵。
六、作业:回家沏一杯茶,仔细观察茶叶的变化,用上排比、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方法写一段话。
《趵突泉》教学设计
双城市联兴中心学校
田丽娜
第五篇:《趵突泉》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一 1、趵 突 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结合图画明确作者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初步学习课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检查预习情况。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2.形近字
佛——拂
泼——拨
洁——结
摇——遥
秘——密
妩——抚
扁——偏
倦——蜷
3.理解生字词语:
二、仔细观察图画,再认真读课文,在图画中试着找一找大泉眼,并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1.小组学习,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第2自然段:泉水清浅、鲜洁,它为济南增添了美。
第3自然段:大泉日夜翻滚,冬天会有一番神秘的景象。
第4自然段:小泉多姿多态,活泼、有趣。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按照去公园游览的路线从不同方面介绍了。
三、指导朗读课文。
四、作业
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2、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用“那么„„那么„„”写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把观察到的事物,再具体形象地加以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只一句话,上半句讲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下半句“单讲”。那么,这一段在文章里起了什么作用?
(文章开门见山,语言简洁,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二、看图画,阅读学习第二自然段。
小组学习,思考:
1.作者还没有来到公园,就已经感受到了的美了,那是为什么呢?
2、泉水的特点是什么?
3、你是怎么理解泉水特点的?
4、“假如没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美”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是在桥上看到的流出的泉水和泉水流过岸边“幽静”的环境。)
(清浅”“鲜洁”)
(“清浅”的意思是干净、清澈见底。“鲜洁”的意思是水质鲜活,没有杂质。)
(“美”一般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作者感到在济南美丽的山光水色之中,的美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假如没有,就大大逊色了。)
三、看图画,阅读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学过渡:作者说“假如没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到底是怎样的“美”。
2、读课文,学生小组讨论,思考:
(1)这一段哪几句具体写大泉?作者笔下描绘的大泉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
(2)写“不断地翻滚”是怎样具体写的?
(3)作者一边描绘大泉,一边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想象水“翻滚”的样子,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翻滚的大泉给作者和我们的感觉是什么?反复读这三句话,从中体会作者深深的感受。
(3~6句)
(看到水从三个大泉眼里往上冒,不断地翻滚。)
(“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自然的伟大)
3.在这一段里,作者除了写大泉的景象,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泉池的形状、泉口的位置和水的流向)
4、如果说,平时的那么“翻滚”,“好像永远不知疲倦”,那么,冬天的怎样呢?
(更好)
怎么“更好”?是一个怎样“更好”的景象?平时的泉“伟大”,冬天的泉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
(“神秘的境界”)
6、小结:这一段描写大泉的美丽景色,突出表现了大泉“昼夜不息”地“翻滚”的自然的伟大,以及冬天的神秘感。使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受了自然的震撼。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阅读学习第四段。
1.齐读这一段,作者怎样从描写大泉过渡到描写小泉的?
(多姿多态)
2.小泉有什么特点?
(过渡句:“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
怎么“多姿多态”?作者采用什么句式列举了泉水往上冒的样子?
(“有的„„有的„„有的„„”抓住小泉的种种姿态和变化莫测来表现小泉的“多姿多态”。)
3.反复读这一段,抓住表现小泉不同姿态的词句,仔细品味小泉的各个特点,体会作者赋予的感情。
4.作者写小泉,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
(比喻)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总结:
《》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语句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了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转载自本网http://www.feisuxs,请保留此标记。)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观察图画,初步感知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见过泉水吗?是什么地方的泉水?能说说你所见到的泉水的样子吗?
2.简介。
在山东省会济南市旧城区西门南侧,面积约3公顷,包括周围的金钱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6个泉口和几处古建筑,现统称为公园,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泉池长约30米,宽约20米,成长方形。池内有五股泉水,涌量每秒钟可达1.6立方米。泉水高高涌起,可高达半尺多。2400多年前,我国史书上就有关于它的记载。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预习”要求,看一共提了几点要求。
2.点名检查预习情况,其他同学可补充。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熟读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4.质疑问难、学生相互解答,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出带有共性的问题。
(三)图文对照;初步感知
1.观察课文插图,找一找大泉眼和小泉眼。
2.对照画面朗读课文,看一看,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和画面内容一致。
(四)再读课文,读懂每个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自己试着概括自然段的意思。
2.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归纳自然段的意思。
(1)讲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2)讲的泉水清浅、鲜洁。
(3)讲大泉的景色。
(4)讲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
(五)简介千佛山、大明湖,读懂课文一、二自然段
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向全班介绍千佛山、大明湖。
2.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讨论:“现在单讲”。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起下文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文中的词概括一下泉水的特点。(清浅、鲜洁)
4.“假如没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讨论、交流。
体会在济南风景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六)课堂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熟读生字及带有生字的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2.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引入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看图,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大泉眼在什么地方,它冒出的泉水是什么特点。
明确:昼夜翻滚、晶莹活泼、热气飘荡
(2)指读4~6句,同学们看画面,体会大泉的美。
(3)点拨:假如你站在边,望着这永远不知疲倦、不分昼夜向上冒的泉水,会怎样想?
明确:大自然多么神奇、多么伟大。
(4)冬天到来之时,的景色美吗?此时你有怎样的感觉?
(5)指读课文第六句。
(6)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7)设疑激趣,你知道冬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吗?
(8)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2.自学第四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小泉的几种姿态?(3)
②小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③你能想象一下小泉的其他姿态吗?
(2)自读、勾画、理解。
(3)教师引读,体会小泉动态之美。
(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有的„„有的„„)
4.引导中国学习联盟胆想象,描述小泉的其他姿态。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全文
1.分段朗读课文。
2.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好在什么地方?
3.学完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4.教师小结:作者把写得如此之美,与它平时细致观察和描写具体形象是分不开的。使人读后,不禁为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而感到惊叹,更为祖国秀美的山河而自豪。
(四)延伸拓展
你到过济南的千佛山、大明湖吗?给大家介绍一下。
(五)学习生字
1.熟读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2.组内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藻”字的读音和间架结构。
4.学生在田字格内练习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七)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是本学期所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同时,它又是一篇看图学文。该教学设计示例紧扣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边观察,边朗读,图文结合,认识了大、小泉的特点。也为下面课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您可以访问本网(www.feisuxs)查看更多与本文《趵突泉》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