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3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一、设计背景:
1)阅读教学的症结在哪里?——对终结真理的迷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排除“异己”、回避困难、绕过矛盾,处心积虑地奔向“主题”——那个教师自认为的“终结真理”。对终结真理如此迷恋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人类思维惰性的表现。面对一个陌生而开放的文本,如果已经有了一个现成的答案,那就只要面向它亦步亦趋地求证并记住它,从而省.去了许多自行求索的努力。第二是因为语言本身天然地具有形而上的倾向,这种倾向带给了文本,从而使我们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终极意义。
这种一元化的直指中心的阅读教学显然与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是相违背的。语文阅读教学素材大多是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而选入的作品,它们没有绝对的是非判断,只是提供一种价值取向或暗示一种人文培养目标。
解构与开放的阅读教学就是要把意义从形而上的专制,从各种“中心主义”的独断中解放出来,使意义自由,并恢复其自由游戏的本质——否定性
(注:以上语段摘自蒋军晶老师的《解构与开放的阅读教学》一文。)2)《三顾茅庐》,讲述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老师们教学也就按教参提供的以上解读,进行教学的。而从没注意过作为陪衬的张飞和关羽。尤其是张飞,在此文中笔墨也占得不少,可是大家除了注意到他是衬托刘备外,就丝毫不愿再深入思考和解读文本内在的其他含义了。价值的一元性深深地植根与我们广大语文老师身上,多元性思维还远远没有渗透到我们的血脉中。更没有人思考过有没有“四顾茅庐”的可能性,并借此来进一步全方位把握原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创造性编写故事。这样怎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的新时代接班人呢?只会培养出一批人云亦云的庸才。挖掘文本更多内涵,体现文本价值的立体作用,又不游离文本的价值取向,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创造性的解读文本,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刘备的诚心诚意,能根据文本内涵大胆想象,续写“四顾茅庐”的故事。
3、情感目标: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并善于欣赏张飞、关羽等配角的优秀品质,多角度地了解人的性格。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过程:
一、猜问题,激兴趣
1、读:上节课我们明白,刘备是个礼贤下士的人,他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那么下面我们把描述他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的词句来读一读。
2、问:同学们,昨天老师说要问你们一个你们猜不到的问题,现在你们有没有猜出来呢?(有没有兴趣猜呢?猜到可有重奖啊!)
学生猜——师揭迷。
【猜问题开始,保持神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胜心,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鼓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一探张飞言行,再悟刘备其人
师问:《三顾茅庐》一文不写张飞行不行? 1)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话,主要是语言的描写。语言: ①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二顾茅庐)
②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二顾茅庐)③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三顾茅庐)
④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三顾茅庐)⑤张飞满口答应。(三顾茅庐)
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么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三顾茅庐)
行为:
①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一顾茅庐)
②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二顾茅庐)③张飞只得跟着走。(二顾茅庐)④三人只得泱泱而回。
⑤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三顾茅庐)
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很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三顾茅庐)⑦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三顾茅庐)2)读没有张飞言行的话,品悟个中奥妙
展示课件:在公元207年冬天,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3)讨论:到底可不可以不写张飞的言行?理由是什么?
4)小结:作者采用了对比的衬托写法更深刻地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此时起到“绿叶”作用了。
5)指导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生自由、反复朗读描写张飞、刘备的对话)【朗读预想:
师:停一停,我们来读一读刘备的言行举止,读出自己对刘备的认识。生: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较为平淡且不流利)
师:请刘备再说一遍,相信你比第一次读得好。
生:“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流利但仍显平淡)
师:(见机接着说)刘备温柔地说道。(并无讽刺之意,因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自笑,从似乎认识到自己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师:诸葛亮是何等人? 生:特别聪明的人; 生:是神机妙算的谋士; 生:是品德高尚的军师; 生:当今大贤; 生:是一位忠臣。师:面对这样的人,你心情如何?请大家再读读。
(学生极其投入地朗读起来,刚才站起朗读的学生还想读,并读出自己对诸葛亮的仰慕,对张飞的责怪。)
师:是啊!你果真是刘备,因为你像刘备一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以自己的诚心读出了刘备的诚意。
„„】
三、再探张飞言行,还原张飞本性
师发问:张飞的言行描写是为了衬托刘备的诚心诚意,他是绿叶,是垫背的,那么他是不是就仅仅是个莽汉呢?在他身上有没有闪光的地方呢?张飞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再来仔细看看他的言行,感悟他的为人。
【语言本身天然地具有形而上的倾向,这种倾向带给了文本,从而使我们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终极意义。这个设问,力图避免一元中心论的定式,仿佛本文中只有刘备是值得学习的,值得称赞的,而其他人物都是可以忽略不看,可以不学的不研究的,从而误认为刘备是英雄而张飞不是。事实上在《三国演义》中张飞也是一位英雄,他有他自己的过人之处,无非在此文中他显示不出英雄的一面而已,这就需要我们从大语文的角度去解读全文,不能孤零零地就文解文。】
1)重看张飞的言行:(出示范课件)
①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二顾茅庐)
②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二顾茅庐)③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三顾茅庐)
④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三顾茅庐)⑤张飞满口答应。(三顾茅庐)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么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三顾茅庐)
行为:
①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一顾茅庐)
②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二顾茅庐)③张飞只得跟着走。(二顾茅庐)④三人只得泱泱而回。
⑤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三顾茅庐)
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很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三顾茅庐)⑦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三顾茅庐)
2)思考这些话还包含什么信息呢?组织学生讨论,从中我们还能领悟到什么?
师适当提示:张飞是个爱惜才华的人吗?(爱才,刘关张三结义就是最好的证明史书记载他“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那么张飞为什么对诸葛亮很感冒呢?还说诸葛亮是村夫?
(当时他的地位避诸葛亮高,诸葛亮的才华他不知道,所以做出如此蠢事来。你看后来他和关羽知道了诸葛亮的本领后对他就是敬佩有加了。)
3)反馈小结:
这些话,至少还告诉我们张飞也是个英雄,他耿直、粗犷、卤莽但又极关心大哥,讲义气,看不惯傲慢的人,也是个爱才的人,同时还是个能听人劝告的人。
【至此,把一个全面的本色的张飞展现在大家面前,不至于读完《三顾茅庐》而丑化了张飞的英雄形象。】
四、袭文意大胆想,续写“四顾茅庐” 师极富煽情地说,古人、古书上只记载了《三顾茅庐》的故事,那么刘备和张飞、关羽难道真的只有三次到达诸葛亮的茅庐?
【这是一个思维的核弹,抛向了学生,势必引燃学生们思维爆炸的连锁反应,这下有好戏上演了。】
1)学生思考和讨论
2)教师提示:刘备第三次光顾诸葛亮的茅庐,见着了他,并和他谈的很投机,诸葛亮答应下山帮助他创立大业,那么诸葛亮是马上下山的吗?难道不需要准备准备?不需要安排一下自己的家属?——因此可以肯定他不是立即下山的,那么好了,诸葛亮是自己下山的吗?我想他们肯定是去接诸葛亮下山的。那么第四次光顾茅庐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刘备他又什么安排呢?张飞和关羽心中是否服气呢?还是和前三次一样呢?
3)学生根据三顾茅庐的趋势,大胆而合理的想象,续写第四次顾茅庐或者写四顾茅庐的可行性报告。
4)反馈交流,评比谁写得在理又有趣。附录:学生习作4篇 四顾茅庐遐想篇 作者:黄斐凡
话说刘备三顾茅庐用诚心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诸葛亮同意后,刘备欣喜之色溢于言表。刘备不太放心,又问:“照先生的意思,您何时才能下山去新野呢?”诸葛亮想了一会儿,说:“如今大敌当前,下山自当越快越好。这样吧,我在家中准备点可以用的上的物品,明天就下山。天色已晚,还是请将军早些回去歇息吧。”刘备听后点点头,告别了诸葛亮,和关羽、张飞回到了新野。
第二天,刘备早早起床,可一阵头疼把他压回了床榻,他只好叫来了关羽、张飞,对他们说:“今天哥哥我请你们替我去隆中把孔明接来,马车我已备好,你们只要按照礼节做就对了。”张飞听后大怒:“什么?哥哥,您是不是有些过份了?一介草民,值得您三番五次亲自去请?何况那诸葛亮已经答应出山,就让他自己走来得了!”关羽也说:“如果真要去接他,带匹马去足够了。用马车去接他,未免太抬举他了。万一他以为你尊敬他是因为你离不开他,这孔明必会目中无人起来的!”
刘备听后勃然大怒:“你们两个真不懂事!我前面三次见诸葛亮就是为了让他知道我的诚意。本来我打算亲自去一趟,可你们也看到,我病成这样。如果你们两个今天不去接孔明,他定会认为我无诚意,就不会助我统一江山了。要是你们不想去也行,我就亲自去一趟吧!”说道就要起身,可没有一点儿力气。关羽、张飞见刘备的态度这么坚决,只好去隆中接诸葛亮。
关羽和张飞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几个家仆,领着一辆豪华马车来到隆中。关羽、张飞下马轻叩柴门,可家里一人也没有。张飞不耐烦了,说:“算了,算了。既然他不在就算了,咱们回去吧,反正他自己也会走着来。”关羽说:“你要回去你自己回去吧,大哥的脾气你也不是不知道。我可要按照大哥的意见接回诸葛亮,好对他有个交代。”张飞无奈,只得留下。
过了几个时辰,诸葛亮和他的童子才从绿林深处走来。诸葛亮一看见那马车便知是怎么一回事,连忙把关羽、张飞请进门。诸葛亮不见刘备,便问“刘将军怎么没来?”关羽答道:“大哥今日身体不适,便派我们兄弟二人前来迎接您。”诸葛亮道:“我去后房拿些物品,请二位大将在此稍候。”
不一会儿,诸葛亮捧着一把琴出来了。张飞问“先生怎么不带些兵法书籍,只带一把古琴?”诸葛亮说:“兵法烂熟于心中。此琴是心琴,抚其可使心静而思维畅通。”张飞笑道“既然先生如此才智过人,必是琴艺高超啊!”
三人闲谈一番后,关羽、张飞请诸葛亮上了马车,来到了新野。从此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四顾茅庐——轿中布陷,自讨苦吃 临平一小604班朱家悦
刘备答应诸葛亮三天后派关羽与张飞来接诸葛亮。三天后„„ “二哥,你说诸葛亮这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还要我们亲自去接他,大哥真是的!”
“哎,你别说了,大哥一定有他的道理,咱们快走吧!”
“不行,我一定要整整诸葛亮!”于是,关羽和张飞就商量了起来„„ 关羽和张飞决定在接诸葛亮的轿子下挖一个洞,用蜡把它封住,在等诸葛亮坐一会后,蜡就坚持不住了,诸葛亮就会掉在地上。那时,哈哈„„
关羽和张飞恭恭敬敬来到诸葛亮的面前,假装得十分诚意请诸葛亮,笑时还不住的看对方一眼。细心而又聪明的诸葛亮早就知道关羽与张飞没有那么好心,在他们谈话时诸葛亮就派聪明的书童去探个究竟,看看哪里有什么不对。果然有一顶轿子座位底下的木板十分不牢固,只要走不到十米,人就会从上面掉下去。聪明的书童立刻把两辆相同的轿子换了位子,然后回去悄悄地告诉了诸葛亮。
诸葛亮笑了笑就对关羽和张飞说:“我们走吧!”关羽和张飞早就等得不耐烦了,马上答应了。
果然,关羽与张飞让诸葛亮坐第一顶轿子,诸葛亮早就计划好了就马上坐了上去。关羽坐上了第二顶轿子,而张飞则坐了那顶动过了手脚的轿子。张飞刚刚还在暗自高兴,哪知不到十米路,只听“咚”的一声,张飞从轿子座位上掉了下来。这一摔可气坏了张飞,唾口大骂:“是谁啊,不要命了,竟然在我的座位上设计陷阱!“诸葛亮哈哈大笑说道:“这件事谁干的那人最清楚不过了,你说是不是啊?!”张飞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从此以后,关羽与张飞十分佩服诸葛亮,并与他一道打赢了许多仗。四顾茅庐——孔明施计折服关张 临平一小604班史垚铖
自从这刘备与诸葛亮谈妥之后,便准备在三天之后由张飞与关羽亲率仪仗队接诸葛亮下山共谋大事。张飞与关羽忿忿不平,他们两人一直看孔明不爽,于第二天晚上喝得大醉,倒头就睡,直到第三天日上三竿都还没醒。还是关羽先醒,叫醒张飞,带着仪仗队两人晃晃悠悠地上了卧龙冈。
不一会儿就来到了茅庐前,一看诸葛亮早就坐在门前的大树下读书,一边的书童还背着一个大包裹。孔明一见张飞一来,一点也不生气,摆出一副笑脸说:“张将军,关将军有劳你们接我下山,以后我们还要互相扶持呢。”张飞没也气地说:“就你们读书人话多,老子可不耐烦了,爱走不走!”说完竟独自往山下了,关羽也翻了个白眼跟着走了。书童正想理论,孔明一把扯住他,拉他跟下山去了。
刚到半坡,孔明饶有兴趣地对张飞关羽说:“两位可有兴趣和我来场游戏吗?”顺手指向一边怪石嶙峋的空地,“只要给我十个兵,剩下五六十个由将军率领,若能打败我,我便可以一仰将军的英姿了。”
张飞一听来劲了,哈哈大笑:“就你,十个兵,百千个兵也打不过我,不和你玩玩吧。”
说完分配敢兵马开战,关羽来做裁判。本以为稳操胜券的张飞,竟在区区的空地中怎么也找不到诸葛亮,却被诸葛亮的兵马分割成一部分一部分,各个击破杀得张飞一刻钟不到,就被击得抱头鼠窜。不论张飞逃到哪里总是被诸葛亮的兵马突袭。最后还被生擒了呢!张飞、关羽两人目瞪口呆,孔明哈哈大笑:“兵家大忌是逞匹夫之勇,你这样如何可以一统天下?”
张飞、关羽下拜,低头向诸葛亮道歉:“实在惭愧,竟不知先生乃当今大贤,又岂是我等可草匹夫可比的?”
“哪里哪里,以后我们还要共事一场,必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民。”孔明说。
张飞、关羽、孔明成了好友,共同辅佐刘备一统天下。“四顾茅庐”——张飞任性,拒请孔明 临平一小604班王英杰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靠诚意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终于决定次日正午出山助刘备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刘备还是不放心说:“孔明兄,我们还是快上马吧!”
“不了,今晚我先备备行装,再与家人辞行,明日正午你再来吧!” “那好吧!”刘备说不过诸葛亮,只好答应第二天再来接孔明。
回到新野,刘备整宿都没睡好,他担心孔明会不会被暗杀,会不会被绑架,会不会逃走,会不会„„
第二天一早,鸡叫三声,刘备立刻跳下床,摇醒了张飞和关羽,一起上马出发去了隆中。到那时,已是九时了,刘备忽然想起没为孔明备马,便要回去。
张飞十分不满:“这狗东西,我把他打晕了背回来就是了!”刘备听了喝道:“你是人还是疯子啊,孔明可是世间奇才!”
张飞更不满:“就他?一介草民罢了。他是大贤,我就是大侠;他是世间奇才,我就是武林高手!”
“那你就和我一起回去吧,你就不必再来了”刘备气得甩下一句话,便回家备马去了。
刘备再次来到隆中,是十一时了,三人一齐去了茅屋,终于把诸葛孔明请出了山。
后来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第二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
二、出示目标(齐读)
三、文学常识
四、整体感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你告诉我,你从题目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主要人物:刘备 主要内容: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大业。
五、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曲折跌宕的艺术之妙
(一)层层渲染,塑人物
在《西游记》中唐僧为取真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而《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也可谓是历经波折。仅仅是诸葛亮的出场,就让刘备来回跑了三次。下面我们就深入文本之中,去看一看刘备都历经了怎样的曲折。
1.请快速浏览课文,圈画相关内容,找出刘备前两次拜访都遇到了哪些人物?
2.请大家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依照屏幕中的例子,任选一个人物,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分析其性格及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讨论过程中,如遇问题可以举手。
总结:刘备两次拜访,虽未见诸葛亮其人,可也并非全无收获,通过对其歌
其童
其友
其弟
其丈的了解,诸葛亮的形象可谓跃然纸上。3.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怎样的人生态度?(生答,屏显)看透世俗、淡然处世,不慕荣利
4.这种态度和刘备的人生态度是否一致呢?
志向不投,由此可见,请诸葛亮出山并非易事。这是困难之一
(二)一波三折,构情节
两次拜访无缘得见、多次误认他人,刘备的内心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第三次拜访是否能够顺利请得诸葛亮出山呢?他又经历了哪些波折?请阅读相关文段,标画出相应内容。
由此可见,刘备虽历经波折见到诸葛亮,但面对出山一事,诸葛亮缺一再拒绝。正所谓“悬念重重得见真容,欲请出山再遇刁难”,这是困难之二。
(三)推波助澜,绘环境
文章到此,已是跌宕起伏,令读者感到趣味无穷,而作者却又花费大肆笔墨描绘了几处环境描写,你能找到吗?
恶劣的自然,对于身份高贵的刘备来说,又是一重困难。
六、归纳主题
同学们,面对种种曲折、阻力,刘备依然不改初衷,依然前往,可以看出刘备怎样的胸襟和抱负?
礼贤下士、求才若渴、宽宏大度
七、拓展延伸
袁枚《随园诗话》曾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波澜横生,令人欲罢不能。然而,这仅仅是《三国演义》这部近八十万字巨著中小小的一角,当你了解“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智者诸葛亮;当你认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曹操;当你同情“既生瑜,何生亮”的大将周瑜时,你才会真正明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诗中所蕴含的落寞与安然。请同学们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再读《三国》,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第三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准备:
课件,课前搜集有关刘备、诸葛亮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课前听《三国演义》的歌曲,进行谈话。(1)这首歌曲是那一部电视剧里的歌曲
(2)《三国演义》里如此激昂澎湃的乐曲声让我们思绪万千,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四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会“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文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教学准备:教学光盘、生字卡片、搜集有关刘备、诸葛亮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背景: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的学习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老师板书课题。
3、指导生字“茅”。看好了,“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下面,请大家在书上,课题的右边各写一个,不仅要写对,还要写好。(学生写字)
4、质疑:“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检查:
(1)读准词语 诸葛亮 刘备 张飞 关羽
辅助
统一
捆来
尊重
山冈
潺潺
时辰
吩咐 拜访
半晌 策略
恭恭敬敬
茅塞顿开
疏疏朗朗
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群雄纷争(2)理解词语
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助解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弄懂的)?
(3)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初步了解课文
(1)交流刚才质疑的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
指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理解“三顾茅庐”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知道“顾”是拜访的意思。(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
理课文思路,了解详略文中重点。教师提示:课文重点写了第几次拜访?哪些自然段? 第一段(1)略写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第三段(5)写刘备和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四、指导生字字形以及书写。
1、同桌一起学习生字,找找难字。
2、交流学习生字的体会。
3、完成习字册。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来说说“三顾茅庐”的意思?用上课文中的词句。
2、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板书:刘备
诚心诚意)
二、学习课文
(一)教学板块之一 打开思路:
1、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画画圈圈,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2、学生读书思考
3、发现了这些地方了吗?你发现了几处?(6处)
4、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了吗?
5、你准备怎样把你体会到的东西传达给我们大家呢?(我想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想我可以把这种感受说出来。表演也是很好的的办法。)
6、表演?那可是很难的,不仅要念好台词,还得有表情、动作,不过,可以试一试。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准备一下,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认为最佳的方法表达你体会到的一些东西。可以一个人准备,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准备,相互提提建议,相互提高,好不好?开始!学生准备:
交流,理解课文精髓:
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指导发散。
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B、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
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A、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C、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做做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学老师地样恭恭敬敬地等候。
D、刘备恭恭敬敬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现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B、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D、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二)教学板块之二
1、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出示: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指名学生读)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3、把什么比作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三)教学板块之三
1、诸葛亮真的是一条腾飞的卧龙吗,真的很有能耐吗?谁来说说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2、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3、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4、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1)这句话特别吗?(这句话用了比喻)(2)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3)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雄才大略)(4)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5)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6)学生练读
5、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6、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读过《三国演义》,我们一起来说说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7、学生交流。
如: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8、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迁移练习,练习写话。
1、师:隆中美不美?(光盘:请你欣赏)
2、指名朗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3、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4、学生默读研究
5、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6、指导朗读,读出美感。
7、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出示课后练习:
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8、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9、交流后学生习作。
四、布置作业。
1、说说带点字的意思以及词语的意思。(课后习题3)
2、写话: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刘备
诚心诚意
诸葛亮
雄才大略
第五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
[课题(学科和年级)] 《三顾茅庐》 语文 四年级 [教材简解]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课文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故事。
2、熟读课文写景的语句,并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重点、难点]
1、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刘备、诸葛亮的情况有基本了解。
2、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设计理念]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设计思路]本文是篇历史故事,在读懂故事前,先让学生适当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接着让学生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然后感知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诚”意;最后重点朗读描写环境的句子,并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教学过程]
一、猜故事名,认识人物
1、(出示几张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图)
同学们,看看这几幅图,你能猜出它们的故事名吗?这些故事里都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引出:诸葛亮)
2、都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是一个旷世奇才,谁有幸请到他做军师呢?(刘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做军师的故事——《三顾茅庐》。
3、板书课题,理解关键词:顾——拜访;茅庐——茅草屋。说说课题的意思。
4、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感人的故事。(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文中的第一主角无疑是刘备,而开头偏偏从诸葛亮身上展开话题谁都知道诸葛亮才高八斗,是少有的人才,这样的稀世之才又怎会被刘备所用的呢?由此设置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为了更好地读好课文,我们先来检查同学们认读生字词的情况。
1、检查生字词。
(1)出示生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你能把这几个字写好吗?请仔细观察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练习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3)字写得真漂亮,让我们再来读读含有这些生字的词。(出示生词,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因为是第一课时教学,中年级解决生字词还是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学生在读好生字词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读好课文。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诚”
1、“三顾茅庐”,顾名思义,刘备前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快速浏览课文,课文都写了吗?(前两次一带而过,详写第三次)
2、师简要介绍背景及前两次拜访的经过。
【设计意图】课文因篇幅限制,只详细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但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人物情感,有必要让学生对前两次的拜访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在文本解读中,既要关注到教材的节选片段,也要对一些情节的来龙去脉有所知晓,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3、当时刘备一无文臣谋士,二无勇将强兵,三无地盘立足,为什么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会愿意一心辅佐他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不能在文中找到一些答案。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如果用一个字表达,那会是什么字?(板书:诚)
5、你们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刘备的一番诚意呢?请你圈画出一些词句。(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6、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下节课,我们将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课文,孩子们一定能从“两次”、“诚心诚意”、“恭恭敬敬”等词中初步感受到刘备的虔诚。能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一种体现,适度放开我觉得很有必要。
四、仿写段落
1、出示: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写景的词语)
2、这些词语都来自于课文哪里?请你将描写景色的句子用“----”划出来,练习朗读。
3、课文中仅仅是写景物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段景物描写,为感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作好了铺垫,“卧龙凤雏得一者得天下”,教者拓展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到这段景物描写蕴含一定深意,初步感受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4、本段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么描写的呢?(学生交流,学会此段描写上的写法)
5、我们再来看一段课外的景物描写。(出示范文)
6、你能学着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吗?
7、学生试写。
【设计意图】这个小练笔与课文内容契合不大,所以我将它拎出来放在第一课时来写一写,锻炼一下孩子们的写文能力。
五、作业设计
1、课堂反馈后,继续完成小练笔。
2、课后阅读《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