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第一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国培计划2014小学科学班 詹满学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天空中星体”的内容来建构的,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太原、月球的运动变化,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从而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圣的殿堂。本课是单元中的第一课,从离我们最近的星球——月球开始,带领学生一步步了解宇宙的奥秘,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领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从中体会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是很艰辛的漫长过程。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月亮、太阳这些宇宙天体还是有所了解的,只不过对于它们的关系、大小及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缺乏系统的了解。本节课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初步了解关于月球及人类探索月球历史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知道环形山的形成。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重点:

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难点:

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实验探索的方法和借助于多媒体图片教学的手段来引领学生学习。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节课,主要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的办法引领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从中体会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是很艰辛的漫长过程。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谈话:晚上出门,看到一轮皎洁的明月,你有什么感觉?

2、这是一些美丽月景,们,你们知道么,月亮是天空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体,自人类诞生的那天起,我们就对月球充满了好奇,一直梦想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并经过了几千年的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跟随人类探索月球的脚步,开展一次登月之旅。(板书课题)

3、关于月球大家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问题。

二、了解人类从古到今的探索过程

1、谈话:同学们,从古到今,人类就很想到月球上去,但是却实现不了,因为什么呢?(技术落后)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才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诗歌来表达内心的一种感受。你能说出几个来吗?

2、学生回答。

3、提问:刚才有一位同学的回答里面有描述月球上面有什么?是那个故事?真的如故事里面描述的哪样吗?(出示课件月球表面图17世纪初期,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看到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4、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20世纪,人类已经有能力将卫星送入月球轨道,近距离的观测月球?我们来看看人造卫星的观测能给我们的问题带来哪些答案呢?

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带领学生了解有关月球大小、地月距离、地形地貌等相关知识。

三、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1、(课件出示陨石坑、火山和月球环形山图)

问:你们猜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的猜测有根据吗? 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测呢?

2、学生回答。(实验)

3、谈话:这个实验怎样做呢?。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得出一个可行严密的模拟实验方案。

5、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6、小结:看来还真是被砸出来的,这些坑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流星和陨石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它们的撞击速度,一些环形山真是月球早期火山活动留下来的。

7、谈话:老师现在有一个忙请同学们帮一下,请你用手电筒照射这些大小不一样的坑,仔细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比较好?

8、小组完成并回答。

四、了解人类登月计划

1、谈话: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了月球的基本情况了解的更加多了一些,但月球上到底什么样,有没有生命,月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要想得到答案,唯有登上月球,才能解开谜底。

2、播放视频,了解人类登月计划及取得的成果。通过这段视频,你们的那些疑惑得到了解决?

3、学生回答。

4、谈话:我国也有登月计划,(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看我国的登月计划。

5、教师介绍我国的登月计划。

(中国的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进行,目前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绕”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期,即环绕月球进行不接触月表探察,时间是从现在开始到二○○七年;“落”是着月探测,亦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二期,时间是二○○七至二○一二年;第三期“回”的时间是二○一二年至二○一七年,主要工作是在月球表面着陆,并采样返回!)

五、拓展

1、谈话:我们中国也有了自己的登月计划,老师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宇航员登上月球,现在假如你就是那位中国的第一名登月宇航员,请仔细想一想,上月球之前,你需要克服那些困难,为此要做好那些准备工作。

2、小组交流回答。

第二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 月 之 旅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难点:体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美丽的月球总是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2、谈话: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对月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飞向月球,去真正了解月球。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人类的理想不能实现,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来表达对月球的向往。你知道那些故事呢?

3、播放“嫦娥奔月”的动画。

二、了解月球的概况

1、谈话:其实月球真的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吗?有高高的广寒宫、美丽的嫦娥、伐桂的吴刚、捣药的玉兔吗?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关月球的哪些知识?

2、学生回答

3、谈话: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了解到了月球的一些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月球有了新的认识。

4、、播放录象。(月球的概况)

5、、教师讲述月球的一些情况。

6、、谈话:为了能更加详尽的了解月球的情况,1969年7月16日,美国的三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飞船奔向月球,并于3天后登月。

7、播放录象

8、谈话:人类登上月球后,对月球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9、谈话:美国人已经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我们中国人到现在还没有登上月球,登上月球是中国人的梦想,虽然已经有了计划,你们想不想登上月球?如果想讨论一下,要登上月球我们必须做那些准备?

10、谈话:看来你们的准备都非常的充分,希望你们真的能登上月球。

三、做模拟月球环形山

1、谈话:月球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有的直径有数百千米,有的深几百米?那么,你们猜一猜,这些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

2、学生观察环形山的图片,做出假设,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

3、谈话:假设月球上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那我们怎样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4、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5、汇报实验方案出示“(1)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大小相同的石子。(2)从相同高度往沙盘里丢大小不同的石子。”两张表格,教师引导提出改进的意见。

6、出示友情提醒:①不同的高度距离一定要明显,相同的高度请组长指定一个高度;②做完第一次实验后,一定要将沙盘中的坑弄平后才做第二个实验。

7、学生做环形山模拟实验,进行探究。

8、汇报实验结果,讨论: A、第一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B、第二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9、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思考的真缜密,科学家就具备这样的气质。

10、谈话:那如果老师想要观察月球上的环行山,你觉得怎样观察?下面老师请组长用手电筒代替太阳光从不同的角度照射一下沙盘中的坑,观察坑影子的变化?小组讨论一下,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11、师小结: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农历的初

七、初八和22、23左右。

四、总结全课

1、谈话:通过学习,你们了解了关于月球的许多知识。

2、学生回答。

3、讲述:这节课,我们简单的了解了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行山的形成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踏上月球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这是巨大的一步。今天上了这堂课,我想对大家说:人类登上月球仅仅是人类探索的一小步,在未来的岁月里,人类将探寻关于月球的更多秘密,甚至有一天移居到月球上,要走的路还很长,而要实现这个梦想,责任就在我们同学们的肩上。

3、布置作业:听说月球旅游公司正在组织一次月球旅游。下面老师就请你们来当一次导游。根据我们这堂课的学习,加上你的了解,如果去月球旅行你准备向你的游客介绍些什么?写一篇关于月球旅游的导游解说词,准备参加全班的“导游解说”竞赛。

第三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篇一: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探索宇宙》单元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月亮、太阳这些宇宙天体还是有所了解的,只不过对于它们的关系、大小及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缺乏系统的了解。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

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节课,主要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的办法引领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和模拟环形山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了解人类从古到今的探索过程

3、提问:刚才有一位同学的回答里面有描述月球上面有什么?是那个故事?真的如故事里面描述的哪样吗?(出示课件月球表面图17世纪初期,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看到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三、模拟环形山的形成7、谈话:老师现在有一个忙请同学们帮一下,请你用手电筒照射这些大小不一样的坑,仔细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比较好?

四、了解人类登月计划

3、谈话:现代的科学技术也发达了,各国也制定了登月计划,而且已有很多国家开始实施,那么你知道我国的有没有登月计划?实施了没有?

(中国的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进行,目前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绕”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期,即环绕月球进行不接触月表探察,时间是从现在开始到二○○七年;“落”是着月探测,亦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二期,时间是二○○七至二○一二年;第三期“回”的时间是二○一二年至二○一七年,主要工作是在月球表面着陆,并采样返回!)

五、拓展

板书设计

登月之旅

神话故事 模拟实验

环形山的大小深浅与什么有关

流星和陨石大小撞击速度

教学反思:看到这一课,我感觉很难上,因此,细细研读了教参,也做了一些ppt。

老师简介:李建国,清徐县东于小学专职科学教师,小学一级。教学特色: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参于实验。获得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篇二:登月之旅教案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备课人:高英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科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1、谈话: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

2、学生讲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

3教师讲述: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号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

二、探索和调查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平均距离38万公里)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月亮在太阳系的卫星中虽然不算最大的,但是跟它的主

它的表面积是38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地球面积的1/14,比我们亚洲的面积稍微小一点;月亮的体积是220亿立方千米,等于地球体积的1/49;月亮的质量是7350亿亿吨,大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

月亮物质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克,相当地球密度的3/5。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所以,温差较大,向阳的地方温度高达127摄氏度,背阳的地方温度低达零下183摄氏度

2、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正确答案。

三、解释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科学家们是怎样认为的?

3、你们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吗?

4、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你们准备怎样做?你们需要哪些材料?你们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石块的大小和坑面积的大小、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

①把沙子倒进沙盘,均匀地晃动,使沙子的表面尽量平坦。把牙签垂直插进沙子的中心,牙签的一头要能碰到沙盘的底部。

②从不同的高度将大小不一的石子丢入沙盘中。

③小心地拿走石子,尽量不要碰着沙子。

④用小尺测量两记号之间的距离,确定沙坑的深度。

6、播放模拟环形山实验录像,学生观看;

8、观察模拟环形山影子的变化,为什么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

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

(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

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

四、认识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同学们看图,读书的44页第一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什么时卫星呢? 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人造卫星一般亦可称为卫星。

(1)播放幻灯片,创设情境:美国人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踏上月球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这是巨大的一步。篇三:教学设计_《六年级_登月之旅》【南师附小_孙权】

登月之旅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孙权

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天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人类对于月球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教师将人类对于月球的认知以及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作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鉴于六年级学生对于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已能充分掌握,所以本课的学习学生自主探究的成分更多一些。

1、知道环行山的形成。

1、能利用互联网引擎搜索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

行为与创新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反思

“登月之旅”这堂课在设计时将“解释环形山的形成”作为一大环节加以体现,更多的是考虑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将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通过模拟实验来加以解释。便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强对于这一自然现象的了解。而与此同时,我个人认为本堂课的最大特色则在于教师对于互联网引擎在学生学习中所起作用的重视。不管是在最初的“月球环形山”中让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还是在“了解月球”、“探月工程”的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都有意识地将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获取相关信息作为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的一种培养方式加以尝试。而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是喜欢的。若能在如今的互联网大背景下,能够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加强自己对于学习方向的一种有益掌控。

第四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自己动脑动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何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高效的科学课呢?我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登月之旅》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是如何注重有效和高效的。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4.能做模拟环形山的实验。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

教材处理

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目前唯一亲自登临过的星球。本课第一部分阐述了从古至今人类一直从未停止对月球的向往与好奇。重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认识月球,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能解释环形山的形成。探究环形山形成的实验,这一部分要结合具体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体会了解月球的表面。第三部分让学生拓展学生思维为登月做准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方法指导

本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进行验证——教师做出小结”这种方法展开教学的,使学生充分参与到了课堂当中,并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引”。

课前小研究:

1.介绍月球的基本情况。2.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 3.我国在2004年2月13日公布了首次探月计划,通过学习,你能向大家介绍嫦娥计划的详细内容吗? 教学过程:

一.才艺展示,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和播放一段使学生感到即熟悉又陌生、即亲切又神秘溶溶月色的录像。

预设的师生活动:对月球的那种向往,并提出疑问,使同学们对月球产生浓厚的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进一步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也很自然的引入同学们对月球的探索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问题一:了解月球的概况? 1.谈话:看来大家对于研究月球还是很感兴趣的,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 就对月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飞向月球,去真正了解月球。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不能实现,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来表达对月球的向往,你知道哪些故事呢? 2.学生介绍。

3.谈话:月球上真的有高大的广寒宫、美丽的嫦娥,伐桂的吴刚、捣药的 玉兔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4.教师播放录象介绍人们了解的月球概况。(没有实施登月之前的)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不如观看录像形象生动。录象不仅能穿越时空,全面介绍千万年来,人们研究月球的历程及其研究成果,而且因为它声、像、画合一,而深受学生喜爱。只有学生喜爱的,学生才会好】

预设的师生活动: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进一步加深对月球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二:了解登月成就及其条件

1.用幻灯片播放图片。(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登月计划和“阿波罗”登月 实况)

2.谈话:人类亲自登上了月球,对月球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3.教师讲解人类登月后的新发现。

4.谈话:美国人已经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那同学们,你们想上月球吗? 5.讨论:要登上月球,我们必须做哪些准备? 6.汇报、交流。

7.小结:要登上月球,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希望大家从现在起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的登月工程献策出力.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要登上月球,我们必须做哪些准备?”其实是对学生所知的月球知识的一次大检阅。

预设的师生活动: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复习课上所学知识,还会在脑海中回忆课外获得的知识。另外,利用这个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要克服月球上不能让人生存的条件,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从小好好学习科学知识,长大报效祖国航天事业的志向。

问题三:解释环形山的形成

1.谈话:人类登上月球后,发现月面上最显著的特点恐怕就是有很多环形山了,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一度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2.提问:那同学们,你认为环形山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3.讲解:300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但是,大约50年前,科学家得出新的结论,认为这些环形山是受到来自宇宙的流星和岩石的撞击而形成。

问题四:利用资源,验证科学

1.谈话:怎样来证明科学家的想法呢? 2.教师讲解实验步骤。3.学生实验研究 4.汇报实验结果。5.小结。

6.实验: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7.讨论:你认为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设计意图:解释环形山的形成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预设的师生活动: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模拟实验研究——应用实验数据解决问题,让其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全过程,不仅获取科学知识,也使其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交流所学,延伸课外。

1.谈话:今年,我国的“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成功了,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将在不久的将来登上月球。据说,到那时侯,我们国家还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发展月球旅游业。月球旅游公司还将招聘一批月球旅游导游。同学们,到时候如果你能成为导游,就能免费上月球 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啦!想成为月球旅游导游吗?好,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当一回月球旅游小导游,作为一名月球旅游导游就必须对月球知识非常熟悉,那你们都知道那些月球知识呢?

2.学生交流所知道的月球知识。

3.布置作业:写一篇导游解说词,准备参加全班的“导游解说”竞赛。

设计意图:用“免费到月球旅游”来吸引学生参与到交流月球知识的环节,无疑使学生原本已经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又高度集中,课堂达到高潮。

预设的师生活动:作业布置别具一格,既让学生不自觉地复习了所学,又促使学生为了写好导游解说词而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学生关注我国的航天事业。

问题五:这节课上得可真开心,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登月之旅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谈收获的过程中,系统的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达到巩固的目的。

结语:衷心地希望同学们爱上宇宙、爱上科学,努力学习,将来亲自去解开宇宙的更多秘密,创造属于我们的时代。浩瀚的宇宙等待着你。

第五篇: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难点:体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1)课件①回顾人类观察月球的历史;②环形山形成的资料;③月球形状及第一次登月情况;

(2)演示实验器具: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学生准备:

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及实验报告单等。教学模式:想像——了解——欣赏——模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小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1、欣赏月亮。

2、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指名学生交流)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一次——登月之旅。板书课题。

二、了解月球。

1、谈话:图片介绍人类观察研究月球的历史。

【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们能说出一两个来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

【师】: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撩开月亮的神秘的面纱。直到1609年,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并绘制出了月面图。他看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月亮)认识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2、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你们对月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同学们,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1400年,就出现过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

3、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

(1)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有关月球的知识,那么你们这些知识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可能会说从书本上,电脑上了解到的)

(2)师:书本上、电脑上的知识又来自于哪里呢?(学生回答)(3)师:是呀,这些知识都来自于科学家们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在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航天科技的发展为美国的“阿波罗登月”成功奠定了基础,下面就让我们来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4)播放“阿波罗登月”的视频资料。

三、探究环形山的形成

1、师:登上月球后发现月球上有很多的环形山,这些环形山也叫做月坑。那这么多的环形山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同学们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2、指名学生交流。

3、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科学家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4、实验(讲清实验要求和注意问题)。

学生观察环形山的图片,做出假设,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板书:陨石撞击)谈话:假设月球上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那我们怎样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汇报实验方案出示“(1)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大小相同的石子。(2)从相同高度往沙盘里丢大小不同的石子。”两张表格,教师引导提出改进的意见。出示友情提醒:①不同的高度距离一定要明显,相同的高度请组长指定一个高度;②做完第一次实验后,一定要将沙盘中的坑弄平后才做第二个实验。学生做环形山模拟实验,进行探究。完成课后77页的活动记录。汇报实验结果,讨论:

a)第一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b)第二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思考的真缜密,科学家就具备这样的气质。谈话:那如果老师想要观察月球上的环行山,你觉得怎样观察?下面老师请组长用手电筒代替太阳光从不同的角度照射一下沙盘中的坑,观察坑影子的变化?小组讨论一下,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师小结: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农历的初

七、初八和22、23左右。

四、总结全课,观赏月球。

1、谈话: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关于月球的许多知识。

2、介绍中国的登月计划

(1)师:同学们,我们知道美国已经成功登陆月球,而登上月球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梦想,那同学们知道我国的科学家们为登月作了哪些准备呢?(2)学生交流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同学们对祖国的航天事业非常关注,相信经过我国科学家的努力,我们的航天员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能登上月球,圆我们祖先的梦想,我也衷心希望我们同学中将来也能出几个航天之星。

3、如果你有机会来作一次真正的月球旅行。那根据你们的了解,去月球旅行需要做那些准备工作?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月球旅游的导游解说词,准备参加全班的“导游解说”竞赛。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