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趣的面具的教学设计
有趣的面具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面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和对面具文化的学习,认识面具的演变、发展的过程,了解面具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文化、民族、宗教等多角度认识面具艺术,从而进一步了解面具的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 让学生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分析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等特征,了解面具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了解面具在表现人物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上的常用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能从多元(历史的、文化的)角度认识面具,尊重和保护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品德修养。
3.教学重点
对面具制作材料的理解以及对材料的综合理解。
4.教学难点
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面具。
5.教具准备:多媒体PPT演示;板书辅助教学;大量图片及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照片(自拍)及实物展示品;音乐素材若干等。
二、教法、学法的运用
运用以下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合作法、探究法、现代媒体、提问法、实践法、复现法等。体现了“三导教学”的模式:一导主体视觉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二导形式美特点感受,促进学生对形式美感、趣味中心的感受与理解。三导小组判断与评价,促进学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了解制作过程,设计出富有个性的面具,体现出同学们的
1. 导入 影片欣赏:《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教师:看了录像中戴面具表演的节目。我们也要开一场联欢会,要以小组的形式每个同学戴上面具,表演你喜欢的节目。
请你用形象或语言描绘出你所演角色的特征。
小结:同学们面具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时到今日,古老的面具艺术正向现代文明走来,走进我们的生活。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研讨面具的设计制作方法,揭开面具神秘的面纱。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以兴趣做先导,激起学生的表演欲,充分展示自己。2. 面具知识的讲解
欣赏中外面具作品,在欣赏中,同学们发现面具的发展历史,种类、材料以及一些面部的特征。
设计意图:开阔视野、了解有关面具的更多信息、拓宽创作思路。3. 面具的设计与制作
要作面具首先要了解人物特征:设计典型的面具形象。实际上是我们要突破教学难点的地方。
设计意图:了解剧情,让同学们脑海有很多的人物造型,才能有更多的想象力!这里是解决教学难点的阶段。
(1)设计造型
引发学生思考:设计什么风格的面具?(粗犷、奔放或细腻;写实或抽象)
(2)选择材料
面具所用的材料,在古时候以青铜、玉、陶为主,现代面具多用木头,还有布、瓷、皮、铜、纸、棕、竹、瓢、泥、石膏,甚至塑料和玻璃钢等。材料不同, 装饰方法也不同。根据材质可雕刻,可绘画,也可用纸浮雕的方法制作。
(3)设计色彩
用什么样的色彩表现人物的个性?(色调统一、色彩对比强烈)面具色彩丰富,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
(4)动手制作
采用什么样的制作方法?(平面或立体)
选、剪、折、弯、叠、挖、扣、贴、粘等等很多的手段
过程为:①确定主题;②画出草图;③选材制作;④加工装饰。大胆夸张、合作创新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了解制作过程,设计出富有个性的面具,体现出同学们的创新精神,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解决教学难点的方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包括找资料、展示、交流等),平时多进行一些分组训练,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做的工作,指导他们明确分工,坚决杜绝“拿来主义”。4.作业展示
5.体验、展示、交流
每组同学依次上台表演本组节目
教师提出问题: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设计的面具?为什么?
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表演的节目?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赞美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
通过节目的表演活动,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展示所制作的面具。表演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感受面具表演带来的乐趣。从活动中了解了他人,了解自己。
6.课堂小结
(1)我们所做的面具形式多样,风格不一。
(2)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美的感受,并且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
(3)欢歌劲舞、交流情感 教学评价
教师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表述出自己的观点,造成活泼的讨论气氛!对学生的各种观点采取宽容的态度。加以正确的引导,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和成功。
学生评价:表演完节目、展示各组面具。同学们对面具与节目进行自评和互评
第二篇:《面具》教学设计
《面具》
合江县人民小学校 程月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课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多种不同风格的面具,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它的艺术特点,学习表现特点突出的面具,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中,互相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不同地域、不同种族多风格的面具欣赏,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其艺术特点,学习表现面具的方法。
难点:面具的表现手法及材料的运用。三:教学准备:
图画纸、彩色卡纸,水彩笔、油画棒、刮画纸、剪刀、胶棒以及生活中的废弃物等。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查学生学习用具的准备情况,稳定学生情绪。
2、导入新课:
请五个学生上讲台,带上面具进行兔子舞表演。台下同学跟着音乐的节奏鼓掌,在活跃的气氛下导入新课。板书本课题目《面具》
3、讲授新课:
(1)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中国的面具以及外国的面具。具体介绍中国的傩戏面具、藏戏面具、萨满面具,分别有什么特点。外国的代表威尼斯面具介绍和特点分析,播放一段关于威尼斯面具的小视频。
提问:面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和不同点?用了些什么材料?(2)小组研讨面具的特点。(夸张手法、形式多样、富有创造性)(3)学生交流自己想怎样设计面具?都用哪些材料?(4)教师利用一些学生作品分析如何运用夸张手法进行表现。(5)师生一起讨论制作方法:
教师进行面具制作示范:面具制作的步骤,首先画上轮廓,再画上五官位置,眼睛可以用纸杯进行制作,示范将纸杯剪开成发散状,启发学生思维用多种方式进行面具的制作。
包塔面具制作示范:首先将纸对折,然后只用画出半边面具,再把面具剪下来就可以得到包塔轮廓。然后示范眼睛的具体剪法。
分为三个类型的小组来进行面具制作:
1、手工组,用彩色卡纸、纸杯等材料来进行制作。
2、刮画组,用刮画的方式来制作一个面具图案。
3、绘画组,用绘画涂色的手法表现一张面具丰富的色彩。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
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张面具作品。指导要点:
(1)形象要大胆夸张。
(2)形象要狰狞,让人看了有点害怕。(3)注意安全。
六、小结: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作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概括总结本课内容。
七、拓展延伸:
除了课本上制作面具的方法,你认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制作面具?回家自己动手做一做。
第三篇:面具 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人美版美术教案第13册第12课
面 具 设 计 制 作
教学目标: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了解不同地域、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通过对面具文化的学习,认识面具的演变、发展过程,了解面具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面具的文化内涵。并初步学会面具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重点:对材料的理解(材料的色彩、肌理、特点)和对材料的综合利用。
教学难点:设计制作出有新意的、艺术效果独特的面具。
学习材料:
卡纸、及时贴、色彩工具、剪刀、羽毛等。
教学过程:
一、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面具及相关知识。
二、我国的面具艺术:
1.面具的由来:达到驱鬼逐疫的目的。
2.面具是人们节日、祭祀活动中进行戏剧、舞蹈表演的道具之一,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品,它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几千年来,由于人们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并延续至今。
3.面具制作所用的材料,大多数采用木头、石、布、瓷、皮、龟甲、铜、纸、棕、竹、瓢、泥、石膏、甚至用塑料、玻璃钢等。
4.中国传统的面具艺术以其功能来区分,包括跳神面具、节祭面具、礼仪面具、镇宅面具、戏剧面具等。
5.地戏一种当地盛行并世代传承的祭祀娱乐风俗活动。因演出时不用戏台而在平地举行,由此得名。地戏流布于以贵州安顺地区为中心的10余个县、市的郊区和农村,故习惯上又称为安顺地戏。地戏的演出都要佩戴面具。面具由头盔、面孔、耳翅三部分组成,采用镂空雕与浅浮雕相结合的雕刻技法,加以贴金刷银亮丽多彩的覆色。面具头盔的装饰极为考究,有龙凤、大鹏、白虎、花鸟、星宿等诸多图案。五官造型循有一定的程式,如眉毛“少将一支箭,女将一条线,武将如烈焰”;眼睛“男将豹眼圆睁,女将凤眼微闭” 等。所有这些,体现出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面具的耳翅多采用龙凤及象征吉祥的花草作为装饰图案。
6.藏戏是在藏族的民间歌舞、说唱、杂技以及藏传佛教祭祀礼仪等形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载歌载舞类似歌舞剧的广场艺术表演形式。表演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歌舞祭祀仪式,向观众祈福祝愿,求神祖保佑。藏戏的角色大都使用面具装扮,只有少数采用简单的化妆。面具多为纸胎或布质,很少使用木材雕刻。制作精致,造型独特。面具轮廓造型和眼睛、鼻子、嘴等有吉祥图案构成。脸上嵌贝壳、玛瑙、绿松石,面具额头中是太阳、月亮,两耳有流苏。
7.彝族面具:“撮泰”、“吞口”
三、国外的面具艺术:
1.先欣赏一段“假面舞”表演。
2.欧洲面具:欧洲民间面具常用于民间节日和祭祀。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狂欢节。这个节日起源于中世纪。该节日曾与复活节有密切关系。复活节前有一个为期40天的大斋期,斋期里,人们禁止娱乐,禁食肉食,反省、忏悔以纪念复活节前3天遭难的耶稣,于是在斋期开始的前3天里,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纵情欢乐,故有“狂欢节”之说。如今传统的狂欢活动保留了下来,成为人们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重要节日。
威尼斯狂欢节最大特点是它的面具,其次是它华丽服饰,这一传统追述到1700年前,权贵和穷人可以通过面具融合在一起,他们互相尊敬地打着招呼,在面具的后面,社会差异暂时被消除。
3.非洲面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多样性。木头、植物、陶土、金属、皮毛、贝壳、玉石等材料综合运用制作而成。洗练的手法和荒诞的造型结构传达某种神秘的信息。
4.现代面具:
四、在观看面具作品后,学生谈自己对面具的认识和感受。
五、作业要求:
1.设计大胆创新,造型独特。
2.运用剪、刻、粘贴、彩绘等方法,制作平面或立体的面具。
3.选择易找的材料,进行材料的综合利用。
4.在面具创作中,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并注意效果强烈,色彩搭配合理。
第四篇:《有趣的面具》教学反思
《有趣的面具》让孩子们能学习用夸张的手法自制面具,并引导幼儿用剪、贴、画、折等方法制作。并能启发幼儿认真细致、有创造性地操作,最后能带上面具参加面具舞会体验创造、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不同形状的面具模型: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的。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同时还给孩子们准备了材质不一的各种纸,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进行选用。
在整个活动中,我首先出示了自己的作品小羊,以我参加面具舞会来引出活动,激发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又出示了制作方法上有明显的不一样的南瓜面具。让孩子们说说:“你喜欢哪一个?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有趣?”来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不同面具的不同特征。同时感受眼睛、嘴巴等自己在制作时可以大胆地创意,可以天马行空地想像与创作。同时重点讲解了眼睛的制作方法,让孩子们如何去制作一双适合自己脸形的眼睛,同时能把握好眼睛的大小等等。接下来我又出示了四个不同形状的面具模型,让孩子们去大胆地想像我要用哪一个模型,做一个什么面具?通过孩子们的交流打开孩子们想像的空间,面具其实可以多种多种,有动物面具、有植物面具、有人物的面具等等。孩子们在最后的操作中制作出了动画片中的机器人、还有小狗、小猪、大象、西瓜、花儿面具等等,当孩子们戴上可爱的面具后,孩子们的那种开心之情真是不言而喻。整个活动虽然在孩子们热热闹闹的讲、做中显得次序井然,但是还是有许多的问题。
1、整个活动留给孩子们操作的时间过于简短。
在活动的第一环节,由于教师给孩子们的提问有三个。
1、你喜欢哪一个面具?为什么?
2、你觉得哪儿最有趣?
3、还有什么不一样?三个问题的出现重复废时。完全可以合并成一个问题。你喜欢哪一个?你觉得它的什么地方最吸引你?
2、眼睛的位置讲解与操作方法更应该合理。
我重点讲解了眼睛的宽度之间的把握,而忘记了让孩子们在比对眼睛宽度的时候,应该首先先确定面具在脸上放置的高低。避免孩子们制作出的面具,眼睛的位置有的在脸的中间、有的在最上面或者下面等等。
3、要特别注意孩子已有经验的整合。
孩子们在制作眼睛时我让孩子们先挖一个洞再进行剪,但是由于操作工具的特殊,所以孩子们基本都很困难地在挖,此环节浪费了孩子们十分多的时间,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们运用已经学过的先对折剪,再挖的经验。
4、注意同伴间的相互合作。
孩子们在比对眼睛的位置的时候,由于自己又要掌握位置,又要用手固定住地方,确实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操作困难,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之间相互合作,你帮助我画,我帮助你画,动作又快又好,而且还会让孩子们体验到相互合作的快乐,增强同伴间的沟通。
5、注意活动细节的处理
孩子们在剪耳朵等一对对的东西时,可以让孩子们运用折后剪、孩子们在操作时,应该时刻注意让孩子们注意班经的卫生等等。自己操作结束后,一定要让孩子们进行对桌面的整理,并将自己的操作工具分类收拾等等。
第五篇:《泥面具》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在低年级首次引导学生用泥塑造人物形象和面部形象。因此,除了让学生继续学习泥塑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法外,主要让学生体验小泥人(立体泥塑)和泥面具(泥板浮雕)的不同艺术特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从小让儿童学习工艺美术知识,学会制作简单的工艺品的技能,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审美情趣的长远的完善人格的素质教育。纸面具和泥塑面具由于材料不同,制作方法有明显的差异。本课要求学生借助适当的泥工工具进行刻、挖、印、塑造出能挂能摆放的生动的有趣的面具。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泥板成型法制作泥面具;能初步区别浮雕和圆雕。
2.过程与方法:
①在造型游戏活动中了解民间面具内涵和简单寓意(或相关传说)。②通过探究泥面具与小泥人的制作方法和制作步骤,在上节课泥塑成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揉、压、捏、按、贴、搓、刮等泥塑的表现技法。
③在创作游戏活动中,学习“夸张变形”的创作方法,感受美术创作的情趣。
四、教学要点:
1.重点:学习制作泥面具的步骤和方法,并丰富作品细节。
2.难点:如何用泥塑技法表现泥面具夸张生动的表情。
3.兴趣点:泥巴的可塑性与其丰富的表现力。
五、教具准备:
教师:陶泥、作品、课件。
学生:泥巴或陶泥、竹签、叶子等材料。
六、教学设计:
教师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
(一)欣赏与感受
1、这是什么?(面具)准备好纸面具让学生带着展示,同时展示课件中不同材料制作的面具图片,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它给你什么感觉?(色彩艳丽、怪异、可怕、可爱、美观、对称)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有纸、皮、铜、木、塑料、陶泥等)
板书课题:泥面具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真实的面具和面具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面具,认识面具制作的材料与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欣赏面具作品
1.你看到什么?
2.它有什么图案和花纹(具象纹饰、抽象纹饰)?你最欣赏哪一部份,为什么?猜猜为什么要画这些图案?(民俗活动有关,社火、地戏)
3.面具有什么用?(辟邪、拜祭、驱鬼、迎神纳福、摆设等)
4.和真实的老虎相比,它夸张了那些部位?为什么要这样夸张?接下来让学生欣赏非洲面具和中国传统面具的艺术。提问它们美在哪里?有什么特别?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感受泥面具的艺术特点。(可塑性强、造型生动、实用与装饰相结合、写实与夸张变形相结合)]
(三)尝试制作泥面具
观察27页左下图,猜一猜用什么方法制作?你会做吗?
试一试:请学生尝试示范,老师纠正
先做什么?(底板)后做什么?(五官)
想一想:“五官”如何装饰才有趣?(装饰花纹、头发、眼镜、胡须、小辫子等。)抽象或具象用什么工具、什么技法?(板书:压、搓、捏、贴、刻等)
做一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泥面具的创作。(可以用刮、印、刻、等技法制作花纹)。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总结归纳自己的创作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四)丰富泥面具
动一动:老师举例说出各种喜怒哀乐的词语,请学生出来做生动夸张的表情,(课件展示表情图片)鼓励学生注意观察,根据同学做的这些表情你能用泥巴制作出来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游戏互动的形式使课堂形式多样化、趣味化,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有趣、生动、夸张、变形的泥面具。]
(五)制作泥面具
能运用陶泥的制作技法,创作一个夸张、变形、表情生动的泥面具。
(六)展示与评价
1.自评:生动、有趣、造型美、夸张美、变形美。
2.他评:你最喜欢哪个泥面具?为什么?
3.师评:表扬生动有趣的作品,鼓励想象大胆,有个性的学生,请他们出来说一说他们的作品有什么特别处。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让学生学会在欣赏作品时谈出自己的感受,描述作品的特点。]
(七)总结与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泥去制作泥面具。希望同学们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这种艺术传承下去,也希望同学们去发现、去创作,制作出更生动的陶艺作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多关注身边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