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想象作画,学写广告词,编写顺口溜等综合能力。
设计特色:
感情朗读,读中体会,搜集材料,想象作画。
学习重点:1、了解课文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
一 导:
(师)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游玩?谈谈自己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到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师)快坐上小火车,向北京出发啰!(放课件:火车开啦)
二 忆:
(课件打出颐和园的平面示意图)
(师)作者重点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生)在课文中把二至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三 观:
1、指导学生观看长廊的风光片。
2、指导学生谈观后感。
(过渡)师:景色美,作者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让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再次感受长廊的特点。
四 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自己印象深刻的词语、句子。
2、与同桌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引导学生探究,加深感悟长廊的特点:
①此处可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廊的图片,来进一步理解“长”的特点,以及长廊内部和外部的特点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②通过与自己身边事物作比较,如700米长的马路来体会作者运用数字描写的好处。
五 悟:
运用学习上一自然段学习方法去感悟一下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万寿山的图片资料,谈感受。
2、观看佛香阁与排云殿的风光片,谈感受。
3、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得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4、讨论分析重点词语:如“耸立、一排排、金碧辉煌、黄、绿、朱红……”“滑过”为什么不用“划过”。
重点句子:①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②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5、练习朗读,注意语调。
六 说:
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扮成小导游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进行导游,向游客们介绍碧波浩渺的昆明湖,最后评出优秀导游员。
七 品:
学生用欣赏、陶醉、赞美的情调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在脑海里再现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八 练:
1、放风光片,欣赏祖国的风景名胜,谈感受。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及其他风景名胜的图片,文字资料。
3、选择课文中喜欢的一处景点进行作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为颐和园写一句导游词,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希望,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
5、总结:以“三字经”的形式总结如:颐和园、景色美、长廊长、真神奇、排云殿、面积大、万寿山、高又高、昆明湖、景色秀……
第二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走马观花似的游览了颐和园这一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还记得游览了哪几个景点吗?(相机课件出示)
给我们总的感觉是什么?(美丽)课件出示:“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齐读。
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开开心心地再细细欣赏欣赏。我们也按游览的顺序先去看看长廊吧!
二、学习第二节
1、自由读,读后想想:长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感悟长廊的“长”、“美”(1)长:“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相机指导朗读(2)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加深理解,并相机指导朗读。
3、此时此刻,你在这长廊闲庭散步,眼中所见是多姿多彩的五彩画,鼻中所闻是扑鼻的花香,迎着和煦的微风,你的心情是——(舒服、神清气爽„„)
4、当你游览完颐和园的长廊,我想你肯定会禁不信赞叹道——“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生齐读)
三、学习3、4节
(一)学习第3节。
1、走完长廊,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仰望佛香阁、排云殿。分别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到文中找找。(耸立、金碧辉煌)
理解“耸立”
2、出示“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排云殿名字出自晋代诗人郭璞的诗句“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二)学习第4节
1、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万寿山下看是一番景象,登上万寿山看又是另一番景象。
自由读,划出你认为最美的地方。
2、欣赏美
(1)理解“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2)品味“滑”
课件出示“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品味用“滑”更突出湖面的静。
3、当你站在万寿山上俯瞰颐和园的美景后,你更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生齐读)
四、学习第5节
1、
第三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和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美景,培养爱美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颐和园,文中那一幅幅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复习生词,引读词语,看,那高耸的——佛香阁闪闪发光,下面的——排云殿金碧辉煌
远处的——城楼隐约可见,桥上的——狮子姿态不一
佛香阁
排云殿
城楼
狮子
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隐约可见
姿态不一 还有那
朱红的葱郁的 长长的数不清的 宫
墙
树
丛
堤
岸
柳 树......二、理清脉络。
1.找中心句。
由这一幅幅画面组成的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2.理顺游览线路。
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游记,那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颐和园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呢?请你画上波浪线,再读一读。生活动。
由此可见,作者主要游了那几个景点?如果能用上表先后顺序的词语连起来说说就好了。你看,作者就这样带着我们走,带着我们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游,这可是写游记最基本的规律,游览线路一定要清晰。
三、精读感悟
(一)学习“长廊”
下面请跟随作者来到颐和园的第一站——(长廊)1.抽生读第一句话,读着这句话,哪一个词语映入了你的眼帘?(有名)有什么疑问吗?它有那些特点呢? 师:请大家到书中去找答案吧。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景点
特点
相应的句子
有名的 长
2-3
长廊
美
4-5
3.汇报交流:
长廊的“长”
(1)它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长),我们这组找到的句子是----(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273间。
(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让你们体会到了长廊的长?(列数字)
师:700多米呀,相当于80几间教室一字排开呢,够长吗?请你读出来吧。(抽生读)
师:孩子们,一眼望不到头哇——一起读。(齐读)(3)总结写法
你们看,作者就是这样抓住长廊长的特点让数字说话,用事实说话,把它写具体了。列数字这个方法真管用。
长廊的“美”
(1)廊内的画美。
长是它的特点之一,特点之二呢?
读读这些句子,让你最震撼的是什么?(几千幅画)作者又抓住几千幅和两幅这两个数字这么一比较啊,让我们感受到廊内的画不但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有——,有---,有---,孩子们,几千幅画呀———
我看大家都迫不及待,想一饱眼福了。看——课件出示画面,师讲述,这是——
几千幅画呀!各不相同,真是——(美妙绝伦,美不胜收,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2)廊外风景美
长廊的美还不只是里边的画呢!还有什么?(廊外的风景也很美)
大家一起读,看得出大家都被廊外的自然美景吸引住了。读到这儿,刚刚你们的问题:长廊为什么有名?能解决了吗?
难怪作者说它是——有名的长廊。
引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再看长廊,好吗?原来介绍每一个景点的景物,也是要讲究顺序的。作者正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把长廊的长和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学习“昆明湖”。
过渡:走完长廊,我们跟随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俯瞰整个颐和园,那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1.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作者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看到的景色分别是什么呢?用笔做上不同的标记。全体师生讨论交流。
(1)分别看到了什么?(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找出关键词圈出来。生活动。(2)生汇报。
(3)师:由此可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的?(由近到远)正是他这样有序的观赏,细细的描述,多有条理啊!咱们合作读读这段话。向下看——,正前面——。向东远眺——
2.这些景色中,最美的要数占全园面积四分之三的————昆明湖了。
3.把写昆明湖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4.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昆明湖很静,很绿)。5.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昆明湖的美。看,巧用比喻是我们把事物写生动的好方法。课件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6.品“滑”,感受作者的用词准确。
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师:这个滑字用得真巧妙,它以动衬静,进一步突出了昆明湖的静。
7.指导朗读、背诵。
(1)你看,多静的昆明湖!请你读。(2)读着读着,我们仿佛来到了昆明湖,透过镜子似的湖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在这样的湖上游赏,是怎样的感觉呢?
8.昆明湖这么静,这么绿,让我们轻轻地滑,慢慢的欣赏——读
9.它的静和绿已流进了我们的心里。背诵。(三)学习“十七孔桥”
1.昆明湖的静和绿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湖上最大的一座石桥——十七孔桥也别有一番情趣,我们去看看吧,端好书,找到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自由地读读。找到了吗?请你读。读了描写十七孔桥的这段文字,如果有一天,你到十七孔桥上面去,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请你说(小狮子,因为他们姿态不一)到底有哪些姿态呢?
2.抽生汇报。
四、课堂练笔,写导游词。
同学们,十七孔桥上,那一只只狮子,活灵活现,让人流连忘返;如诗如画的长廊,令我们惊叹;如镜似玉的昆明湖使我们陶醉。下面,就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当当小导游,写一段导游词吧。
五、引读总结,升华情感。
听了这几位导游的介绍,我们也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颐和园真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我们还想告诉大家——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有机会你一定要去细细游赏。李老师希望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去细细游赏。
第四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逸夫小学教师:邹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地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
1、情境再现法: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以读促悟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3、读、看、讲 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加强读写结合。
一、教学过程:
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 颐和园”,欣赏颐和园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二、简介颐和园
三、理清课文顺序: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作者是按怎么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四、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A、课文一段讲什么?是什么句?点明颐和园是人————
B、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长廊的“长、美”。
1、找出描写长廊的句子读一读,读后交流感受。
2、谈感受:长廊怎么样?(长、美)
(1)感受长廊的长:抓重点词句-----出示长廊图片,直观感受-----有感情朗读,读出长廊的长。
(2)感受长廊的美:画、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景点的特点】
3、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和美。(齐读)
C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小结: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看到了山下最美的景色那就是美丽的昆明湖了。
4、感悟昆明湖的“静、绿”。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
师出示课件: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作者抓住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的?他又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昆明湖的特点的? 前面写了昆明湖的静,这里又写了游船和画舫的动,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渗透写法,以动衬静】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滑船”应该是“划”,作者却用了滑冰的“滑”,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更突出了湖水的静】
5、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1.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学课文感受十七孔桥的壮观。
师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师:读着这段文字,如果有一天你到十七孔桥上去,你最想看的是什么?为什么?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小结:我们跟随着作者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哪里的景色仅仅只有书上介绍的这几处吗?(不是)你是从课文中那一句知道的?难怪作者不由得写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六、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
七、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作文:
写什么?(审题)
确定中心:“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怎么想?(选材)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怎么写?(组材)
1、按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重点介绍(有详有略)
3、以“总—分—总”的的构段方式,采用首尾照应的写法。
(六)小练笔要求: 结合《颐和园》一课的学习积累,结合自己最近的游览活动练习写一篇游记。
附:本课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美景说不尽
1、总-分-总
2、首尾呼应
3、移步换景
课后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写了哪几个景点?在学生交流后,让学生找出2—5段的第一句,并连起来读读,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的作用。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写游览的文章可以借助过渡句,由一个景点移到另一个景点,学习游记的一般写法。学习2—5段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来体会作者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加强朗读感悟,让一个个美景通过语言文字化为化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当大屏幕上出现了颐和园的一幅幅图画时,学生仿佛置身于颐和园中,这时的朗读更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跟着作者也游览了一番。课后,布置了让学生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可以是图片,故事,历史,楹联等资料,可是这个作业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家里没有电脑,所以宽带网还是需要老师来提供。以后,还需要老师多建议家长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教育学生正确上网,这对于孩子课后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有好处的,但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和学完课文后的小练笔来看,还是很不错的。
第五篇:颐和园》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新建
18《颐和园》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2012年小学语文(1)班 彭松凯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文章的赏析重点词句的品读,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识字导入,激情引趣
1.同学们,中国建筑享誉世界,颐和园就是中国建筑的代表性作品。颐和园座落在北京的西部,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的名字可是有讲究的,其名为“颐养天和”之意。左边部分表示脸颊,右边是页表示头部,在小篆中“颐”字是这样写的,所以颐的左边中间是一个口,千万要注意。脸和头要好好保养,所以颐又有保养之意,取名为“颐和园”也就是希望在这人与自然的和谐中,人的身心得到调养。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历史悠久、耐人寻味的颐和园。(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预习反馈 1、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讲。
2、学生交流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加深映象
师:你们想不想到颐和园去看一看?那好,就和老师一起走进颐和园这篇课文。读一读这篇文字优美的文章,说一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理清思路
师:是啊,那么美的颐和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注: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
师:请同学来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读着这些句子,作者游览顺序就一目了然了,你能把刚才我们找到的景点按游览顺序排列吗?
师:作者边走边赏景,每走到一处,景色就有所变换,这种写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就是按游览顺序来写的;这可是我们写景时常用的方法(小组交流)抓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这些游览点学习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动词学习
1、自主朗读印象深刻的段落
2、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如果采用朗读的方式,读后可让学生评议:
他读得怎么样?为什么怎么读?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2)如果学生采用导游的方式,可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共同研讨。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做组织、点拨。
A.长廊:
师:通过导游的介绍(朗读)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住重点词句: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273间、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等等。)
师: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长廊很长?我们都来读一读。
(从中体会作者运用具体的数字介绍长廊长的特点写法。)
B.佛香阁:
师:学生介绍(观察图片)
我们来到万寿山脚下,谁能指出哪座建筑是佛香阁?你怎么认定就是它?
C.佛香阁前:
师:“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句中作者运用“镜子”和“碧玉”作比喻,突出昆明湖静、绿的特点。
师:镜子和碧玉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平静、清爽、干净、完美无瑕、绿得很美)师:就在这美轮美奂、风平浪静的湖面上,游船和画舫在湖面(生: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我能把这个“滑过”改成“驶过”吗?
师:这体现了文字运用的精准。
指导朗读:绿的树,红的墙,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的湖面,游动的船,真是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D.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引导学生想象“十七孔桥”的狮子形态,理解“姿态不一”的含义。师:想象一下,你可能会看到怎样的姿态呢?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让人说也说不尽。现在,我们的游览即将结束,你想对颐和园这个地方说点什么呢?请把它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