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划分课时: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熟课文。
2、圈:圈出本课的生字,然后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并在书
中批注出来。
3、查:搜集毛主席在花山的背景资料;根据自己的情况收集关于毛主席的故事,或歌颂毛
主席的歌,或有条件的搜集一段影像资料等。
4、思:思考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
5、标:文中还有哪些读不明白的地方,请用“?”在书中标出来。
教学目标:
1.认识 11 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关心群众的情怀。
3.引导学生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电影电视中,我们常常看到我军每到一地,都要主动为当地老百姓做许多事。因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是为人民利益而战斗的,这是我们能战胜所有敌人的法宝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
2.认读本课词语,同桌相互考考:
操劳严肃石碾干扰诚恳簸箕为难胜利保证特殊
局面拘束浑身扫帚乐呵呵夜以继日端端正正
3.认读本课多音字: 舍凉
4、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小组内交流,例如:
夜以继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
旮旯:方言,指角落,文中指狭小偏僻的地方。
5.默读课文,理清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
A、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
B、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
C、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2)小组交流,集体研讨。
三、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还可以在一旁作上批注。
2.把你批注的感受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找找还有什么你们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谈感受。)
例:(1)“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头”“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
(从毛主席的这些动作和神态中你感受到什么?)
毛主席在操劳国家大事的同时,也把老百姓做饭、吃饭的事情挂在心头,并且很重视这
件事,从中体现了他和人民大众处于平等位置的思想。
(2)“‘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
响群众的生活。’”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一想毛主席的工作是怎样的工作?可以结合交流学
生搜集的关于毛主席在花山的背景资料。(毛主席虽然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却不把自己当成特殊的人。)
(3)“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
了呢?”“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是啊,我们主席虽然是伟人,但他也惦记着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琐事。)
(4)“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
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①自读,这段话讲了几个意思?(一是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
革命斗争正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②从这些话中,你认为我们的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主席?
“依靠群众的好主席”“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好主席”“严于律己的好主席” “与民众一心的好主席”等。
③齐读这段话。
(5)你还能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毛主席平易近人、关心体贴群众?
(6)自学的时候还有什么疑问吗?(也许有学生要提到以下的句子。)
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补充,教师可作小结:这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
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事情,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深得人心了。)
毛泽东主席为新中国的建立转战南北,夜以继日,指挥了许多重大的战役,做出了很多
惊天动地的大事。今天,我们又看到了他在人民群众之中的音容笑貌,听到了他为群众着想的肺腑之言,读起来既让我们觉得那么亲切近人,又在心中涌起一份感动。(选择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名读课文,小组内阅读课文。)
四、拓展活动 :
当然,毛主席关怀体贴群众、平易近人的作风还体现在很多地方,你能说说你所了解到的吗?(可以讲一个毛泽东主席的故事,唱一首歌颂毛主席的歌或观看一段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
本课板书:
28.毛主席在花山
请碾米劝喝茶帮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第二篇: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上传: 刘春兰
更新时间:2013-1-7 21:19:04
《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毛主席在花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毛泽东”为主题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写毛主席在花山的三件事情,表现出了毛主席关心、体贴、爱护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的表现了毛主席既是伟人,又是一位普通群众。
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主席关心群众的高贵品质,感受毛主席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感受毛主席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品质。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感受毛主席普通群众的情怀。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单元整体目标,以及略读课文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使本堂课教学做到有扶又放,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氛围,采用合作、比赛奖励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基础和学法指导,重感悟与朗读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课前歌曲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歌曲连唱》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歌曲知道我们老百姓都在歌唱谁吗?
2、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课外的一些了解,毛主席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呢?
3、毛主席令我们敬佩,令我们怀念。这节课我们继续去了解毛主席,一同走近河北省阜平县的一个小村子——花山,走近毛主席的生活小事,去感受毛主席的情怀。出示《毛主席在花山》学生深情读题。
设计想法:用歌曲把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并从单元整体入手,回顾自己所了解的毛主席,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和兴趣。
二、自主提出阅读要求、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同学们,这是一篇?这篇课文没有略读提示,那你们会给自己提哪些学习要求呢?我们首先要?然后呢?最后还要?相机板书:正确流利(读)、主要内容(思)文章写法(悟)
设计想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运用以前的学习方法来明确学习本课的目标。
三、检查预习效果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我来考考大家!谁勇敢地来当小老师领读一下?
2、我们来猜一猜,只是什么?(生:石碾)这就是用来装东西的?(生:簸箕)出示实物:石碾、簸箕
设计想法:注重课前学生自主预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抓预习效果的课堂检测来培养并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3、谁能把它读通顺?出示句子。
四、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请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三件事,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板书:请、送、帮、群众
2、我们发现三件事都和群众碾米有关,那这三件事在文中能换顺序吗?为什么?所以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毛主席请群众碾米的起因是什么呢?(生:毛主席发现没有碾米声后,知道是警卫员请村长把乡亲们请到别处碾米。)
设计想法:以有效提问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清课文的条理。
五、情感的铺垫、指导学习第一件事领悟文章的表达效果。
1、简单介绍背景:师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隐瞒身份来到花山,只住了九天,当时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是前往西柏坡开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正在筹划全国的战略决战。
2、所以毛主席来到花山(生齐读)出示:“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此时,你看到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两张,学生读下面的句子。
设计想法:合理利用课文背景,抓住关键词语铺垫,引导学生产生毛主席工作夜以继日,十分辛苦的感悟。
3、看到毛主席夜以继日的工作,警卫员请村长把群众请到别处碾米去了。
4、那我们的毛主席又是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默读2——9自然段,画下令你感动的句子,可以写写你的体会。反馈后出示句子:“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 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他为什么皱眉?为什么连烟也不抽了?(生:因为他知道警卫员把群众叫到别的地方碾米去了就皱眉不高兴啦,着急得连烟也不抽了。)请读出不高兴吧!此刻他在想什么呢?严肃地说是怎样地说?(严肃地说严厉地说)读出认真读出严肃吧!一起来。这件事中还有哪个句子让你感动呢?
5、小结:同学们,毛主席夜以继日地工作,同时不忘关心群众令我们感动,是因为什么描写方法用得好?
设计想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获得感动,学会抓住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感受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六、一学一得,自主学习后面两件事
给群众送茶帮群众碾米这两件事情中,主席的哪些细节描写还引发了你深深的感动?请浏览课文10——13自然段。画下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待会我们来交流。
设计想法:倡导自主学习,运用第一件事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二、第三件事。
1、把你最感动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点评。
“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看出主席平日里也要经常干这活。(评:从毛主席的语言描写写出了毛主席深入群众没有官架子、和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当普通群众)“从你们俩歇会儿吧”看出主席十分的关心那对母女。(预设学生点评:通过毛主席的语言感受到了)
“从舀了两碗茶水”看出主席一点都没摆架子。(预设学生点评:抓住细小的动作体会到了)
设计想法:把课堂还给学生,生生互评,在感受文本的同时学会学习。
2、“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
(1)这两个问号是?改一改。
(2)是的,我们的毛主席就是这样想的,出示生齐读:“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
他也是这样做的,(生齐读:“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指名:他在工作的时候送茶给群众喝,他来到了群众当中帮群众碾米。出示插图。设计想法:结合学生的反馈顺势抓住此重点段感悟毛主席的光辉思想和热爱群众的一言一行。
七、课程拓展
1、他曾经?毛主席和井冈山人民在一起;还曾经?毛主席来到造船厂;
2、还曾经?学生补充说。
3、毛主席成了群众的贴心人。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毛主席都留下了感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理解主席来到群众当中。
八、小练笔:
1、周围的群众看着推碾子的主席,也许心中有很多的话想说,他们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
2、指生读一读。设计想法:读写结合,实践运用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也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感动,突破难点。九:升华
难怪其中的一位老人细细端详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指生读)老人看到了谁的影子?
十、结束
仅仅九天,他就留下了这样一段千古传诵的故事。(板书画圈)让我们深深记住:(毛主席在花山)
播放歌曲:因为他爱百姓,所以他也得到了千千万万百姓的爱。就像歌中唱到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毛主席就是太阳,(板书画太阳的光芒、板书温暖)温暖了全中国人民的心。
设计想法:体现板书的点睛作用,不仅要突出内容重点还要体现文本的灵魂。
十、家庭作业出示:
1、小练笔;
2、课外继续阅读毛主席的故事。学生齐读一遍 设计想法:课外延伸,学以致用。
十一、板书:毛主席在花山 请
送 帮 温暖 群众 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为尊重学生情感和知识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过程,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又重有略、并十分注重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注重倡导学生预习、自主感悟、自主学习后面两件事等这些自主学习,扮好教师的引导角色。为突破教学重难点,采取了借助了背景资料,抓重点词句的感悟,采用图片、分享小故事、小练笔等手段。为解决“学习、感悟并运用抓人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文章写法这个重难点,我在教学中把文章的写法的学习建立在文本的感悟之中。这堂课我觉得学生对本堂课的重难点掌握较好。本堂课体现略读课文教学,做到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法学习,有扶又放,学生的朗读也是做到关键一两个句子指导。在学完第一件事时,我的引导语:“毛主席关心群众令我们感动,课文是怎么写得这么感人呢?”问题设计:“那毛主席的哪些细节描写又引发了你深深的感动呢?”体现了表达效果的学习。
第三篇:《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时,要体现生活与课堂﹑自主与引导﹑生成与预设三大理念。今天的孩子,都没见过碾米,因此课前要引导孩子查阅相关资料。课文其他内容较浅显,应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进行理解;重点赢放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以小写大﹑以平凡写伟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碾米是怎么一回事。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向,激趣入课
1、出示毛主席碾米图像:图上是谁?他在干什么?(揭示课题)齐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2、介绍时代背景和花山。
二、尝试初读,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每段写了什么?
2、再速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
事?对不明白的词句做上记号。
3、提出不明白的词句,大家讨论。
三、点拨导读,侧重领会
1、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三件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三件事的?作者要借这三件事表达什么感情呢?(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2、读第一件事,思考:作者在这件事中,主要通过什么来刻画人物?(语言)勾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话。同桌对比读读课文中对毛主席的语言描写,再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重点讨论:
①“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了群众的生活。”
②“多年的战争生活,使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
③“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毛主席非常关心群众,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
板书:关心群众生活
1、读第二件事,画出课文中写毛主席语言的句子想想毛主席的话都包含着什么意思。
重点讨论:
“你想过没有?如果我们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不搞特殊化
细细研究
①“我说同志,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它顶什么用?” ②“您老慢慢地喝吧,一会儿就喝出味道来了。”
③“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嘛,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多吃饭……”
4、默读第三件事,思考:毛主席说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毛主席的言行说明了说明?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毛主席关心群众生
活,密切联系群众。)受到了什么教育?
板书:密切联系群众
四、自主练读,积累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小组分角色朗读,再一次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浏览全文,看看作者哪些内容写得详细,你想内容写得简略。这样安排材料的好处是什么?
3、本文在写人时,注意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五、学法迁移,由读到写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人,要突出他某个方面的品质。写作前,要先确定反映这个人物哪个方面的品质,再通过两件事或三件事去写这个人,要抓住能突出这个人物的精神品质的语言来写。
板书设计:
请乡亲们来碾米-------关心群众生活
毛主席在花山请乡亲们来喝茶-------不搞特殊化
请乡亲们来推碾-------密切联系群众
第四篇: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激发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3.初步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教学准备:准备课件、查阅毛主席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回顾单元主题,感受伟人风范。
1、课前听《东方红》,以歌曲引出人物以及人们对毛主席的评价。
2、如果把毛主席作为写作对象,那一定有很多值得写的事情。我们这个单元的课文都与毛主席有关,回忆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主题,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浏览课文。
【自学提示一: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即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品质)。】
2、汇报。
3、再读课文,了解作者的选材。
【自学提示二:自由朗读课文,概括一下,作者选用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人物品质。】
4、汇报。
三、探究文本,谈体会。
1、听课文范读,勾画词句。
【自学提示三:听课文范读,用“——”勾画出能表现人物品质特点的词句(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检测:要求认识的字词。(重点指导“吱吱扭扭、沏茶、拎着、粗瓷碗”)
4、根据所画词句,思考问题,谈体会。
【根据所画词句,思考:
1、毛主席的工作重要还是群众吃饭重要?
2、沏茶给别人喝,这么普通的事情为什么能表现人物品质?
3、老人以前见过毛主席吗?】 A、谁把乡亲们请到别处去碾米?又是谁把乡亲们请回来碾米?他们做法为什么不同? 在毛主席心中,为什么把乡亲们的生活看得比自己的工作更重要?(重点指导教育警卫员的一段话。)
B、沏茶一件普通的事情,为什么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质?(茶叶的珍贵——关心群众)
小结:可见材料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是否对中心有用。C、结合小资料,理解老人是否见过毛主席的问题。
老人以前没有见过毛主席,但毛主席平易近人,让老人觉得像熟人。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毛主席的平易近人?
5、总结写法。
(1)选材要恰当;(2)描写时,注意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
四、拓展,再现人物精神。
1、毛主席的故事流传至今,毛主席关心群众,一心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领导人。出示历届和当届领袖人物画面,感受国家领导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的普通人情怀。
2、诗歌《我们共产党人》 读一读,升华情感。
五、作业。1、1、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物活动的场面,注意用上人物描写的方法。
2、搜集革命领袖或英雄人物的故事。
(希望认真完成作业,优秀的作品将在“走廊秀”栏目里展示)
第五篇: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设计
周玲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学会通过重点句段的理解来体会文章蕴含的深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件 学生:查阅毛主席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毛主席在花山》(板书课题),讲的就是1948年春夏之交,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发生在“花山”的几件小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花山,走进他的生活小事。(出示课件)《28*毛主席在花山》。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出示课件)1.你认识理解了哪些生字、新词?
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大家汇报字、词学习情况。
(1).读准生字的音
(2).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夜以继日 诚恳 为难 陆续
旮旯 端详 局面 操劳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安排:时间10分钟,四人一组讨论。教师要巡视教室,发现个别问题,予以疏解。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出示课件)(1).整体感知课文 A.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毛主席在花山时不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影响乡亲们的正常生活,叫警卫员将集中到村里另外一台碾子上碾米的乡亲们请回到自己屋外的碾子上碾米。
第二件事是毛主席将一直舍不得喝的茶叶拿出来,让警卫员沏茶水给碾米的乡亲们喝。
第三件事是毛主席利用工作间隙,帮助乡亲们推碾子碾米。B.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毛主席时刻关心人民生活,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的伟大精神和作风。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毛主席对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充分地认识到毛主席为了人民而辛勤工作的伟大情怀。正因为毛主席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人民群众,所以他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所以他所领导的革命才能够成功,才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
C.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受到了很深的教育,那就是:关心人民,关心他人,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赢得他人的拥护。
(2).你画了哪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出示课件)
A.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a.有感情朗读句子。
b.理解毛主席的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正面表明了他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心,反映了他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二是进一步从反面来说,说明如果照警卫员那样的做法,会产生的一些不良后果。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到毛主席时时处处都在注意观察和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时时处处都在关心和爱护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了伟大领袖体察民情,关心、爱护人民群众的崇高精神。
c.我们不由地说:“您真是一位()的主席啊!” d.以此类推,进行余下环节的教学。B.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主席精辟地阐明了人民群众与革命军队之间的鱼水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人民支持着革命,革命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民,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就不会成功。而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要关心、爱护人民群众,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同时,也表现出伟大领袖毛主席从来都将自己看作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从不搞特殊化,从不需要特殊照顾的伟大风范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C.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这句话意味深长。毛主席当时在花山,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老人说的这句话,说明他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这位老人可能在哪儿见过毛主席一面,或者看到过毛主席的画像,也可能以前在一些地方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解放军的领导干部,但记不清是哪一位了。
四、.老师总结:
毛主席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可以看出他时时关心群众生活、热爱群众、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时刻不忘群众。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些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不搞特殊化,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的思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