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5篇范文)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5篇范文)



第一篇: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1

一、导入:

1、师:同学们,看到节日二字,你能想到中国最盛大最喜庆的节日是什么节?(春节)一提到春节,让你想到了什么呢?(放鞭炮、吃饺子??)(1分钟)

2、师:让我们伴着欢快的乐曲,走进春节。(PPT春节童谣,拍手读)

3、师:像这样,有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的节日,就叫“传统节日”(板书)。那么除了春节,中国还有很多传统节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齐读课题。(3分钟)

二、识字:

1、打开书31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读大屏幕的词语。

2、师:谁来领读?(带拼音读字,读词)

3、师:去掉音节还认识么?自己读一读。

4、只剩下这节课的生字了,你都认识么?同桌查读,遇到他不会的,请你用好方法,教会他。

生:

1、用熟字减偏旁的方法记住“巷”。东港的港减掉三点水,就是?? 师:方法真好,这里还有哪个字能用熟字减偏旁。生:乞??

师:还有其他字你教会了同桌么? 生:饼干的饼??

师:带食字旁的字还有哪些???都与食物有关,右边都表示他的读音,这一类字左表意右表音,称为形声字。还有其他字需要识记么?

师: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祭拜”的“祭”,个别人识记困难。我倒是有个好方法。它是一个会意字 表示手持肉,献于神灵。后来人们用月代表肉,又代表手,示代表祭台,演变成今天的汉字“祭”,表示对祖先或者对英雄的怀念、敬意。组词??。

边说边画。

5、他们交了新朋友,组成新词,还认识么?(翻卡,全翻,男女生轮读,然后点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女生、一组、二组??)

6、生字回到童谣中,你还认识么,书立正。4人读,评价:读的字正腔圆,声音真好听。(10分钟)

三、感悟课文:

1、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看看童谣告诉我们几个传统节日呢?请你圈出节日的名字。找个人帮我圈一圈。

2、(漫游 圈出 读 订正)(提醒乞巧节又是七夕节)

3、小结:这篇童谣一共告诉我们7个传统节日,分别是——齐读七个节日。(3分钟)

4、你想和大家说说哪个节日呢?

我想说的是??因为??我来给大家读一读?? 我也想说??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春节:2人说之后喜欢春节的一起读。

你还能再说出几个春节做的事情么?仿照童谣的格式。(翻番卡出示动词填空)

我们把它们连起来读一读。评价:大家真棒,都能编出小童谣啦!

元宵节:联想我们东港那一天,人山人海?? 端午节:粽子 惊喜 五彩绳

5、把你还想说的节日,说给同桌听。

6、刚才大家说的兴高采烈的,这些节日带给我们什么呢?(板书:开心、喜庆、祝福)

可是有一个节日却不是这样,他是(清明节),这一天更多的是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哀思(板书),这一天经常下雨,仿佛天地也在哭泣。让我想起一首诗,清明时节??。那童谣里是怎么写的'呢?我们一起来读,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8分钟)

7、我们刚才了解了7个传统节日,能给它们排排序么?想按照什么顺序(时间的顺序)

六个学生上前面拖拽,边做边说。(2分钟)

8、排好之后,师: 看着时间轴对应的节日,再读读童谣,试着背下来。(1分)

9、下面,我们借助视频画面,来介绍一下这7个传统节日。(不看书)(2分钟)

10、大家记忆力超强,老师领大家玩一个小游戏。请你向我这样做,我就向你这样做。伸出双手拍拍拍。对就这样,我们加入拍节奏来背儿歌。

(拍手、手肩、腿、桌手、拍点、手肩、拍手、互拍)(1分钟)

11、像这样描写传统节日习俗的童谣还有很多呢,老师再送给大家两首小童谣,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看看分别是描写什么节日的。练习

展示(同桌一人一句、拍手??)什么节日呢?(中秋节、重阳节)感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继续寻找。

四、写字:

这节课可真热闹。今天我们就来学写热闹的“闹”。这个字是个会意字,大门里的市场,真热闹、吵闹、喧闹、闹腾??

1、谁来分析这个字?(半包围、门字框、外包里、上下同宽)

2、谁来指导书写这个字?(一生到前面拖拽到田字格。左上格起笔、横折钩压线、点竖压线)

师:我们来看他说的对不对,如果横折钩不压线会怎样。(下沉)对,看来xxx指导的很到位。

3、我们来看这个字的笔顺(备课模式、播放)书空。

4、范写,边写边说:点高,左上格起笔,门框要直、丶竖一条线压线,横折钩压线。

5、自己写

6、评价

五、总结:

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回家查找,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

活动背景: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和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文化被人们所接受,国外的节日以及独特的过节方式逐渐占据了很多人的思想,进而变成潮流。重洋节而轻传统节日的事情已经很普遍,有时候相比之下学生会去多了解一点西方节日,而忽视了中国传统节日。许多学生对外国的节日提起来滔滔不绝,津津乐道,而让他说起中国的传统节日,却知晓甚少。因此,我们开展了《走进中国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重新去关注中国的传统节日,知道它们的由来,习俗、传说等,从而让同学们重视我国的传统节日,增强同学们的文化底蕴,提高同学们的文化素养。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探寻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方法,确定实践活动课题,制定初步的活动方案。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3.通过小组分析、处理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主题。

1.《春节序曲》歌曲导入谁知道这首歌描述的是哪个节日?“春节”师: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师:春节俗称“过年”,那一天人们按照传统习惯要穿新衣、拜年、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二、学习与探究

1.揭题引:一年当中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节日?(生自由说)

师出示节日名:大家判断一下你们说的这些节日哪些是传统节日,哪些不是传统节日?

排排队:请你将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按时间顺序排列。

按排好的顺序,叫一叫这些节日的名字。引导发现:从各个节日的时间上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日历上有两种日期:公历日期和农历日期,我国古代人民采用的是农历纪年法,用公历,农历是区分传统节日一个好办法。(点清明、冬至)。这些节日是从古代就已产生并流传至今,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我们就把它叫做中国传统节日。这节课我们重点围绕这(手势)三个节日,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二、分享、交流、展示课前搜集资料

课前,大家去搜集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资料,谁来和大家分享?(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相互补充,师相机板书:风俗、食俗、由来、传说、诗词)

三、拓展交流延伸

1.少数民族的节日(课件567)师:56个民族,56朵花,56各民族是一家,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想不想看看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盛况?让我们随着画面一起感受欢快的节日氛围。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人民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到旷野中游行。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用相互泼水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达努节”,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小结:中国传统节日可真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呀!

2.作业

再确定一个传统节日,继续搜集整理资料。

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3

【知识技能】

1.指导学生认识“传”“统”等11个认读字,会写“贴、街”等9个会写字。能听写课后6个词语。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1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

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识字1。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传统节日,分别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着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课件出示)填空:本课讲了______种传统节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拍手、齐读小儿歌。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

tiē jiē sǎo zhōu ài zhuǎn tuán ra nɑo

舟 艾

热 闹

(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开火车读、齐读。

(4)正音,指导:“舟、转、热”为翘舌音,“扫”为平舌音,“团”是前鼻音。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如:“扫”是“扌+彐”,“转”是“车+专”,“团”是“口+才”,“热”是“执+灬”,“闹”是“门+市”,“街”是“行+圭”。

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它们:如“贴”是“站”换掉“立”加“贝”。

还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它们:“丹心一点到白头”是“舟”,“苗头不对”是“艾”。

2.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贴 街 扫 舟 艾 转 团 热 闹

学生看笔顺图,指导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

(2)看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

(3)教师讲解笔画名称和笔顺,扩词。

(4)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

“街”的中间的“圭”最后一笔是提;

“转”的第七笔是“撇折撇”,从上面一笔写下来。

“闹”里面是“市”字。

另外,“贴、扫”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6)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

(7)展示学生作业,点评优缺点。

(五)及时训练、当堂达标:

1.同学们,同学们读完儿歌,你们认识很多我国传统节日,请你们借助拼音,再读读这些词语,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些字音读准。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chuán tǒng

yuán xiāo

mǎn táng

qǐ qiǎo

传 统

元 宵

满 堂

乞 巧

niú láng

yua bǐng

shǎng jú

xiǎo xiàng

牛 郎

月 饼

赏 菊

小 巷

2.刚才借助拼音,大家都能够读准字音,现在,老师把它们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

传统

元宵

满堂

乞巧

牛郎

月饼

赏菊

小巷

3.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齐读。

第二篇: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活动背景: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和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文化被人们所接受,国外的节日以及独特的过节方式逐渐占据了很多人的思想,进而变成潮流。重洋节而轻传统节日的事情已经很普遍,有时候相比之下学生会去多了解一点西方节日,而忽视了中国传统节日。许多学生对外国的节日提起来滔滔不绝,津津乐道,而让他说起中国的传统节日,却知晓甚少。因此,我们开展了《走进中国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重新去关注中国的传统节日,知道它们的由来,习俗、传说等,从而让同学们重视我国的传统节日,增强同学们的文化底蕴,提高同学们的文化素养。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探寻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方法,确定实践活动课题,制定初步的活动方案。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3.通过小组分析、处理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主题。

1.《春节序曲》歌曲导入谁知道这首歌描述的是哪个节日?“春节”师: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师:春节俗称“过年”,那一天人们按照传统习惯要穿新衣、拜年、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二、学习与探究

1.揭题引:一年当中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节日?(生自由说)

师出示节日名:大家判断一下你们说的这些节日哪些是传统节日,哪些不是传统节日?

排排队:请你将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按时间顺序排列。

按排好的顺序,叫一叫这些节日的名字。引导发现:从各个节日的时间上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日历上有两种日期:公历日期和农历日期,我国古代人民采用的是农历纪年法,用公历,农历是区分传统节日一个好办法。(点清明、冬至)。这些节日是从古代就已产生并流传至今,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我们就把它叫做中国传统节日。这节课我们重点围绕这(手势)三个节日,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二、分享、交流、展示课前搜集资料

课前,大家去搜集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资料,谁来和大家分享?(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相互补充,师相机板书:风俗、食俗、由来、传说、诗词)

三、拓展交流延伸

1.少数民族的节日(课件567)师:56个民族,56朵花,56各民族是一家,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想不想看看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盛况?让我们随着画面一起感受欢快的节日氛围。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人民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到旷野中游行。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用相互泼水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达努节”,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小结:中国传统节日可真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呀!

2.作业

再确定一个传统节日,继续搜集整理资料。

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第三篇: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4、《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钟婉蓉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拼音,自主识字和编字谜的方法认识15个生字,会写“敬”字。2.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会用编字谜的识字方法识字。难点: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创设旅游情景,师生谈话引出课题。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3.解析课题

二、导入旅游情景图,认识生字。

1.旅游路线1:春节 出示图片,了解春节的风俗习惯。2.相机导入生字,学生自主学字。(小老师带读,去拼音读。)

3.教师提问:你认识哪些生字,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指名学生分享自己的识字方法),教师相机总结已学的识字方法。4.识字游戏检验:放鞭炮

三、导入旅游情景图,学习识字方法---编字谜 1.旅游路线2:元宵节

(出示图片,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相机板书)2.字谜竞猜,激发学生学习字谜的兴趣。3.出示例子,学生学编字谜。4.个人展示。

四.导入旅游情景图,学习字词 1.旅游路线3:清明节

(出示图片,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俗。相机板书)2.引出词组。

3.激趣认词游戏:摘风筝(个人读)。五.导入旅游情景图,学习课文。1.旅游路线4:端午节

(播放录音,学生倾听并圈出传统节日)2.个人汇报:文中有哪些传统节日。3.齐读。.3.结合端午节的民俗,举行龙舟朗读争霸赛,小组赛读。4.播放视频图片,了解乞巧,中秋的节日故事和风俗习惯。六.导入旅游情景图,学写本课生字。1.出示图片,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2.相机导入生字“敬”

3.学生观察字形笔画,书空学写 4.教师范写,提醒需注意笔画。4.学生书写,品评优秀作品。七.布置作业:

1.把所学的传统节日分享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春节 元宵 清明 端午 乞巧 中秋 重阳

编字谜

jìng

第四篇: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传统节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定边县第五小学 朱英英

学习目标:

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艾、舟”3个生字。

2、借助音节初读课文,知道文中写了哪些传统节日。

教学重点:

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艾、舟”3个生字。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知道文中写了哪些传统节日。教学课时:

2课时

一、听关键词,猜节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

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清明4月3日—5日)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

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 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将生字读熟。

(2)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3)把课文读熟,不重读,不漏字。

(4)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的节日。

2、学生自读课文。

3、汇报自学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交流不认识的生字,重点指导。

(3)指导识字:

翘舌音:传、舟、赏

后鼻韵:统、巷、堂、郎、饼、赏

乞:它与哪个字相似,它可以组哪些词?

4、开火车读生字。

三、送生字进课文,初识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

2、师生对读课文,看谁读得更流利。

3、分小组对读课文。

4、男女生对读课文。

5、找出文中所讲到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生字:艾、舟、贴,说说书写时该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

(1)贴字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把“贝”的捺变为点。(2)艾是上下结构,撇捺要舒展。

五、课堂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五篇: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中秋节》教学设计

红河中心小学 吴洪霞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的知识,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感受浓浓的亲情与全家,团聚的幸福,关爱家人。

2、在尊老、敬老的节日里获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体验,以实际行动关心老人、尊敬老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的知识以及不同民族、地区过中秋节的习俗。

2、在敬老的节日里以实际行动关心老人、尊敬老人。知道平时该如何关心老人。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尊敬老人、帮助老人。

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机、音乐磁带、多媒体演示操作台、实物投影仪、挂历、祝福纸条数张、小白球、小星星数颗、一张中国地图、描写月亮的诗歌(实物投影)、一些月饼、扮演老人的服装、生日蛋糕、老花镜等。

学生课前准备:(1)了解秋天的节日有那些?搜集描写中秋或月亮的诗歌。课前通过听家长讲、看书或看电视等了解有关中秋节或月亮的传统故事以及中秋节的习俗等。(2)学生调查: A、通过问大人或查资料,了解重阳节的含义及风俗。B、社会上尊老、敬老的活动有哪些? C、老人节这一天自己家周围(社区)、开展哪些敬老活动。D、了解身边老人的需要。

教学过程:

一、月儿圆,人团圆

1、教学引入:(1)、进入秋季,我们迎来了秋高气爽,获得了五谷丰登,也迎来了一个秋天的节日。请同学们观看动画,告诉大家这是什么节日,好吗?(2)、出示课件:玉兔吹喇叭,爷爷打月饼,辅以歌曲《月饼歌》。

歌词: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块月饼一片情呀!引出中秋节。

(3)、出示挂历找到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即为中秋节。(4)、教师讲中秋节的起源。(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这一天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还要亮,所以又叫做“月夕”或“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地与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2、讲授新课:(1)、请学生讲自己知道的有关中秋节或月亮的传说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如果学生讲不出,教师则播放嫦娥奔月的动画)并同时解释,中秋节这天为什么要吃月饼的原因。或朗诵有关写中秋节或月亮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中秋节的美好。(2)、学生交流各自过中秋节的活动和心情,并且讲一讲各地有代表性的习俗。教师可以做适当补充。(香港的舞火龙、北京兔儿爷、傣族的拜月等)(3)、一边请学生观看中秋节的图片,一边读思乡的信件。老师讲一讲海峡两岸的亲人互相思念、盼望团圆的故事和驻岛官兵思念亲人的故事,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4)、欣赏各式月饼(课件)(5)、学生一边分吃月饼,一边送出自己的祝福。教师送给每个学生一个形状象月亮的白色小球,请学生打开小球,即可看到小球内纸条上的中秋祝福。在请学生说说自己接受祝福的感受。并把祝福写在小星星上送给同学或贴在黑板上。黑板上的板书即刻完成。圆圆的月亮上写着“中秋节”三个字。在其周围贴满了写着祝福的小星星,一幅人文星月图出现在师生面前。

(6)、中秋节是全家团圆,合家欢聚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老师应提醒学生不要忘了向远方的亲人表达节日的祝福。

二、重阳节、敬老人

1、教学引入

提问激趣:同学们,你们家中有老人吗?你喜欢他们吗?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轻时是做什么工作的?他们现在怎么样?(学生回答,老师深入),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知道老人节吗?老人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是一年中的哪一天呢?“遥知兄弟登高出,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 ,又叫老人节。(播放课件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讲授新课

(1)、请学生说一说重阳节的含义和风俗。(老师讲解重阳节的意义,各地重阳节的习俗。今天的重阳节有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的9月9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2)、讨论:人们是怎样为老人们过节的?结合课本的画面说说“老人节”这天,你准备为老人做些什么?(3)、结合课前调查,说说老人需要哪些帮助?学生汇报自己调查到的社会上的敬老尊老的活动。(组织老年人旅游团、社区举办夕阳红歌会、单位举办老年人画展。)(4)、小组讨论:说说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5)、表演“敬老院里欢乐多”小品。(表演和老人相处,为老人服务的情景。)(6)、敬老尊老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做一张祝福卡片,把你想对爷爷、奶奶说的祝福写上去,相信老人们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秋天里的传统节日,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幸福。重阳节让我们知道重视亲情,关心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感谢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予我们的一切,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最后让我们合唱歌曲《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

教学反思: 对于节日这主面的知识学生知道的不是很多,他们只知道一些放假的节日,对于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了解很少。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很多,感受到中秋节的美好,进而滋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aoxue/9/218166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