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邛崃一中
易代军
一.教材地位
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该课的学习能让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历年高考在此命题的概率较大,因此该课地位非常重要。
但这节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多。作为一轮复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怎样在 巩固基础的条件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论从史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等方法让生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百家争鸣的意义对现实的影响。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教学重难点为。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这一课时的教学活动将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来,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逐渐把教材的知识分化组合成自身的知识体系。据此我确定本课教法学法如下:
五、教法、学法
① 教法采用图片文字材料阅读、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谈话法等.② 学法:使学生能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促使学生有感性地知识获得 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论丛史出的。
那么本课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材料阅读法。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
①依据:儒道法墨四家学派代表人及主要观点是本课的核心 ②突破方法:通过图片文字以及情景模拟和联系现实来寻找突破 依据以上的分析教法学法的确定具体教学流程如此:
六、具体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用习近平主席的一段讲话,来导出传统文化,即儒家思想形成的课题来。二)复习过程:第一环节先展示考纲,及近三年来高考在这一节的考查,让学生明白这一节的地位的重要性。
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根据教材,结合学案,落实基础。
然后设计问题:孔子、孟子、荀子三大儒家思想的异同?通过比较,学生进一步明白他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然后在合作探究东西两大伟人---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人的观点思想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而对两者对东西方文明不同的影响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根据教材,结合学案,继续落实法家、墨家、道家的基础知识。然后设计提问:如果你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你会接受哪家主张?为什么?(小组讨论),通过这一谈论,让学生明白法家思想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因而为统治者采纳,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儒家思想虽为显学,但因不适应统治者的需要,而备受冷落。
在学生通过前三个环节的学习后,对于四大学派的基本主张已经掌握到位,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已经基本掌握。因此
第四个环节就是:探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展示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归纳概括,既培养了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知识拓展和迁移教师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对当时,而且对我们现代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通过让学生课下讨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有借鉴意义?
让学生明白诸子百家的“依法治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等等。
板书:百家争鸣 一、四大学派代表者及思想主张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第二篇: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交流
碰撞
启迪——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在课的结构上,分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影响和课后探究等七块来处理。
重点处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四.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五.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一本书,有人说只要读懂这本书的就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了。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生:《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 师:(教师展示《论语》这本小册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和半部《论语》打天下”盛誉的《论语》。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着智慧的智慧之书诞生在怎样的一个时代呢?(教师朗读)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学派与伟大的思想家,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师:那么这个是哪位历史人物对自己的一生进行的一个总结呢? 生:孔子、孟子„„
师:这位历史人物就是孔子,他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儒家学派
师: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等。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在课堂上也经常跟学生聊天。有一天,他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老师旁边,然后孔子很随意地跟他们讲:今天假如我想听听你们的志向,你们会说什么呢?我们接下来通过一个动画的方式来看看孔子弟子们的理想是什么?
(放映动画片)子路:“老师,我的理想是这样的,----给我一个大大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外来侵略的忧患和粮食不足的危机,但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使老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礼仪。”
冉有: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我去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那人民都有信念懂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做了。
公西华:“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仪中,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着主持人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于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我可不敢说。”
师:同学想想看,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很重视礼仪。
师:是的,他们都非常地强调“礼”。“礼”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同学们看得足够仔细的话,还会发现,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是越来越接近人生的起点的,从子路要治理一个大大的国家到公西华要在礼仪中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体现了这种趋向。这个时候还有一位弟子没有表态,这就是曾点。曾点的内心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人,他上来后先卖了一个关子。他说:“老师,我的想法跟三个同学有点不一样,能说吗?”孔子说:“人各有志,但说无妨。”这个时候,曾点才从容地开始了他的描述:
(屏幕显示材料)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在一个春深似海的季节,穿上整齐干净的新衣裳,带上几位好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动的沂水中,趁着春水把自己洗滌得干干净净,然后到鼓乐台、舞雩台之上,沐着春风,唱着歌谣,在一个万物开化,大地复苏,春风萌动的季节里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当这样一个仪式完成的时候,我们大家就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去了。他说,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
他的话说完了,一直没有表态的老师终于表态了,说:我的理想也就和曾点是一样的。同学们想一想曾点的理想当中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生1: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生2:强调内心的心灵修养。生3: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曾点的话里面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古人说的修身,然后再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其根本。孔子强调大的理想首先要从做人开始,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仁”。
孔子在日常的行为中特别强调“仁”。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出现的次数达105次之多。那么什么是“仁”呢?我们先看一组材料(屏幕显示下列材料):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 仁者爱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
师:同学们看看这些关于“仁”的言论当中哪一个最能代表孔子“仁”的思想? 生:仁者爱人。
师:对,孔子强调“仁”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远的东西。只要我们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去爱别人,有一点爱心的存在,就是仁爱的道理。
那么怎么实践“仁”呢?孔子说: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孔子特别强调:惟有真诚的人,才可能实现道德价值,行善避恶。一个因为真诚而犯错的人,绝对要比一个因为虚伪而立功的人更值得大家的敬佩。因为前者既然真诚,那么发现自己犯错之后,必然诚心悔改,改过从善,成就真正的品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仁”其实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那么,与“仁”相对应的“礼”又值得是什么呢?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组材料:(屏幕显示下列材料)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子曰:兴于诗,立于礼。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师: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礼”强调的其实是什么? 生:是关于做人处事的规范和制度。
师:孔子这里的“礼”强调的其实就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对于一个人来说,“仁”与“礼”是不可分割的,“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而“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他们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传孔子经过泰山时,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泣。孔子叫子路去了解情况,子路问妇人: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呢?妇人回答:我的舅舅、丈夫、儿子先后被老虎所吃了。孔子问:“你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住呢?”曰:“无苛政。”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这件事情给了孔子以很大的刺激,进而在政治上强调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必须以“仁”和“礼”做为自身的准则,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他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就像北极星一样众星拱之,老百姓也会自然而然地服从。孔子所创立的这一套学说,我们后人称他们为儒家学说,而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而在儒家的历史上还有一位“亚圣”,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
生:孟子。
师: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朋友后远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应当同他绝交。”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孟子又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孟子的意思很明确,国家治理得不好,国君不能胜任,人民有权使他易位。基于这样的理念,孟子发展了孔子“德治”的思想,提出了了“仁政”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孟子进一步提出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因为孟子对儒家学说作出了这样巨大的贡献,所以后人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
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儒家又出现了另外一位大师级的人物。这个人就是? 生:荀子。
师:荀子继续发展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个思想后来到了唐代的时候被一位皇帝所强调。
生:唐太宗。师:正因为唐太宗把民放到了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所以才会出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而在认识论上,荀子提出“天行有常”的观点,那么什么是“天行有常”呢?
生: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师:正因为荀子认为自然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所以荀子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号召人们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当然,荀子也很重视“礼”,他认为学习的目标就是认识和把握“礼”。
师:(过渡)相传孔子在周游列国的的时候曾经问道于当时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这位思想家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哲学家?
生:老子。
二、道家学派
师: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无语,只微微张嘴,孔子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以后反复地思考,突然有一天空子想明白了:原来老子嘴中,硬的牙齿已脱落,而软的舌头还在。这就是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道理。老子借此说明“道”无处不在,甚至存在于自己的牙齿和舌头当中。当然,道在老子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五千多个字的《老子》这本书当中,讲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处。可见老子他是多么地重视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什么呢?老子说:“道就是不能够说出来的,能够说出来的那就不是道了。”事物种种的玄妙,都是因为从道里边出来的。正因为老子认为道无法解释,而道又无处不在,所以老子在处世方法上主张“无为”。注意,这里的无为绝对不是表面的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一种积极的无为思想,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中国古代的“休养生息和韬光养晦”的思想就是直接来自于这个思想的影响。当然在老子的心目当中,辩证法的思想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关于辩证法的思想,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给我讲讲“塞翁失马”的故事。
(学生讲解塞翁失马的故事:)
师: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要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谁是那个邻居?我们每个人都好象那个邻居,一天到晚羡慕别人。殊不知当我们在羡慕别人得到好处时,危险可能正在靠近他。这就好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一个人有福气,他的灾祸可能也要来了。很多人如果没有当初获得的那个好处,也没有之后的灾难,这是一种人间常态。因此我们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学习塞翁的态度,这是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善就有恶,有 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坏,有得就有失。很多时候我们表面上得到了,但失去的恐怕更多。
我们知道事物之间的矛盾会发生转化。但是,由于老子看不到转化的条件,更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思想,通过《老子》一书留传了下来。
后来的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我们可以来看发生在庄子身上的一个故事:
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
庄子认为死亡其实是回家,是回归人类生命的来源,也就是回到“道”的怀抱。那么,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生:我感觉这里似乎体现了庄子身上所具有的那种逍遥的人生态度。
师:这里同学们要注意庄子这里流露出了一种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同学们千万不要盲目模仿。此外,庄子还提出了“齐物”观点: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一样的,这就是“齐物”。物无贵贱,无是无非。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师:(过渡)当时在宋代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叫做“守株待兔”。
三、法家学派
生(讲解守株待兔的故事:)
师:这个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熟悉,那么这则故事是记载在那一本古书当中呢? 生:《韩非子》
师:既然是一则寓言肯定是有寓意的,那么韩非子写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韩非子记载这则寓言的目的是用来讽刺那些不知变通的人,他说:为人君者,一味固守先王之道以治理今世众民,不正如宋人守株待兔一样?基于这样的理念,韩非子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从以上材料中得出,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的哪些思想 生1:必须要加强中央集权,有皇帝掌握权力。生2:强调“法治”。
师:韩非子思想的核心是法、术、势三者的结合。倡导严刑峻法的思想。师:(过渡)韩非子是当时韩国的贵族。在春秋战国那个特殊的年代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阶层,他们衣食简单、生活简朴,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这个派别,我们称它为“墨家”。
四、墨家学派 师: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特别强调劳动在社会社活中的作用,并建立了自己的“兼爱”“非攻”的主张。除此之外,墨家还提出了哪些改进社会的主张
生: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师:墨家还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化解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比如著名的墨子救宋。此外,墨家之中多能工巧匠,多我国古代科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以上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当中儒、道、墨、法等四个主要的思想流派,如果我们用一句 话来形容这四派的主张,我们该怎么说呢?我先做个示范:比如说儒家思想,我用“万世师表,仁政礼治“这八个字来形容。那么其他三派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1:道家:无为之道,逍遥自然 生2:法家:与时俱进,治国以法 生3:墨家:身体力行,兼爱非攻
师:这些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个主要思想流派以及他们的主要观点。除此之外,当时还出现了其他的一些派别,比如说兵家、小说家、名家、阴阳家等等,从而出现了中国思想史空前活跃的局面。那么中国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生1:当时出现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生2:各诸侯国为了争霸战争的需要大量人才。
五、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师:政治上,天下共主走向天下无主,遂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为夺取霸主地位,得人才者得天下,各诸侯国盛行养士之风。学术是受政治影响的产物。思想即发端于在人生态度与治国方针的不同。于是各家各派,著述讲学,周游各国,思想互相激辩。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我们中国历史著名的百家争鸣。
师:(过渡)百家争鸣的展开对中国后来的历史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是这样。就当时来说影响有哪些呢?
六、百家争鸣的影响:
生: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群星璀璨的时代,促成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荣的局面。
师:那么对后世影响我想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讲讲传统文化对我们现在的影响。比如说我们现在每逢孔子的诞辰我们都要举行祭孔大典,以纪念孔子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等。
生1:我们现在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生2: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生3:我们现在提倡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其实就是儒法思想的现代阐释。„„
师:展示下列材料:
俄国著名文豪托尔斯泰说:“我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像,以示崇敬。伏尔泰甚至自喻是“孔门第子”。
在新加坡儒家思想影响很大,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表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
透过同学们的讲解和上述材料,我们发现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用“智慧精华,惠泽千年”这八字来形容。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在美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所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被排在第一位。他与穆罕默德、耶酥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哲”。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甚至东方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师:我们今天,每当我们现实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们往往要从那个时代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灵感。
现在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该校提出解决水电浪费问题的办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学生回答:
儒家代表:谁浪费水电,就要找他谈话,给他讲道理。让他意识到浪费水电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只要内心意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并清楚浪费水电的行为是不符合礼的规范的,我想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了。
道家代表:我们建议采用“无为”的办法,让这种浪费的行为再维持一段时间,等水电部门停水停电后自然就会让浪费者体会到浪费的后果,这样就会让其内心树立起节约的意识。
法家代表:我们觉得应该要制定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制度,对浪费水电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可以成立一个督察队,对浪费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一旦发现就采取有力的惩罚措施。
墨家代表:我们会加强节约意识的宣传,通过这种方式来树立他们的节约意识。另外,我们会身体力行自身做节约的典范,还会利用自身优势制作出节约水电的各项工具。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非常地到点到位,对儒、道、墨、法的思想也有了一个准确的理解。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传统智慧精华是可以通过我们后人的发挥而为我们后人所用的,也能够为我们解决现代的问题提供某种启示。
师:课后探究:
现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交通问题已经成为百姓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怎样让斑马线成真正的保障线,请你根据诸子百家的思想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师:在音乐声中朗读结束语: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的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回首历史时,发现,百家争鸣的地位不可超越,这些思想和智慧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维。
使用教材:朱汉国主编《历史》必修三,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教学点评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周百鸣
一、这堂课立意比较高。整节课能够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落实这节课的三维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术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了解了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到了百家争鸣的重大历史影响,提高了运用智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的这些思想巨人为中华文明乃至全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体会到了文明传承的价值。
因此,这是一堂很有意义的课。
二、这堂课有创意。如请学生尝试运用哲人智慧,多角度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古为今用,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的回答是自己内心流淌出来的,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照着课本读。
因此,这是一堂有生成性的课。
三、这堂课很充实。信息量大,但并不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而是在理解与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浙江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突出了核心知识核心理念,围绕核心知识核心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解决了重点要点难点。如教师运用“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描述导入新课,又比如在分析哲人们的思想观点时,引入了学生喜爱的图片画面,还通过一个个生动典型的智慧故事,从感性到理性,深入浅出,豁然开朗,收到很好效果。
整堂课主题鲜明,条理清晰,各部分内容之间承接转合自然流畅,单位时间里的教学效度高。因此这是一堂很有效率的课。
四、这堂课很踏实。整堂课没有不必要的表演与刻意的作秀,而是突出地体现了实质上的互动,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上和思维上的互动,师生共同沐浴着中华古老文明的智慧与理 性之光,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因此,这是一堂踏踏实实的课。
五、这堂课有待完善。第一层意思是留出了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空间,如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与诸子思想的结合作为课后探究,课虽结束,而意犹未尽。第二层意思是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这节课同样如此,如对一些思想家观点主张的分析还可更到位更有深度,课前师生沟通还需加强等等。
因此,这是一堂有味道的课,也是一堂真实的课。
总而言之,这是一堂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示范的好课。
第三篇: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百家争鸣
新乐一中
张俊红
一.设计思路
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在课的结构上,分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影响和课后探究等七块来处理。
重点处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三.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四.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
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五.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一本书,有人说只要读懂这本书的就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了。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生:《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
师:(教师展示《论语》这本小册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和半部《论语》打天下”盛誉的《论语》。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着智慧的智慧之书诞生在怎样的一个时代呢?(教师朗读)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学派与伟大的思想家,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师:那么这个是哪位历史人物对自己的一生进行的一个总结呢? 生:孔子、孟子……
师:这位历史人物就是孔子,他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儒家学派
师: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等。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在课堂上也经常跟学生聊天。有一天,他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老师旁边,然后孔子很随意地跟他们讲:今天假如我想听听你们的志向,你们会说什么呢?我们接下来通过一个动画的方式来看看孔子弟子们的理想是什么?
(放映动画片)
子路:“老师,我的理想是这样的,----给我一个大大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外来侵略的忧患和粮食不足的危机,但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使老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礼仪。”
冉有: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我去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那人民都有信念懂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做了。
公西华:“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仪中,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着主持人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于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我可不敢说。” 师:同学想想看,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很重视礼仪。
师:是的,他们都非常地强调“礼”。“礼”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同学们看得足够仔细的话,还会发现,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是越来越接近人生的起点的,从子路要治理一个大大的国家到公西华要在礼仪中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体现了这种趋向。这个时候还有一位弟子没有表态,这就是曾点。曾点的内心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人,他上来后先卖了一个关子。他说:“老师,我的想法跟三个同学有点不一样,能说吗?”孔子说:“人各有志,但说无妨。”这个时候,曾点才从容地开始了他的描述:(屏幕显示材料)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在一个春深似海的季节,穿上整齐干净的新衣裳,带上几位好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动的沂水中,趁着春水把自己洗滌得干干净净,然后到鼓乐台、舞雩台之上,沐着春风,唱着歌谣,在一个万物开化,大地复苏,春风萌动的季节里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当这样一个仪式完成的时候,我们大家就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去了。他说,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
他的话说完了,一直没有表态的老师终于表态了,说:我的理想也就和曾点是一样的。同学们想一想曾点的理想当中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生1: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生2:强调内心的心灵修养。生3: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曾点的话里面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古人说的修身,然后再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其根本。孔子强调大的理想首先要从做人开始,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仁”。
孔子在日常的行为中特别强调“仁”。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出现的次数达105次之多。那么什么是“仁”呢?我们先看一组材料(屏幕显示下列材料):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学来给我讲讲“塞翁失马”的故事。(学生讲解塞翁失马的故事:)
师: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要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谁是那个邻居?我们每个人都好象那个邻居,一天到晚羡慕别人。殊不知当我们在羡慕别人得到好处时,危险可能正在靠近他。这就好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一个人有福气,他的灾祸可能也要来了。很多人如果没有当初获得的那个好处,也没有之后的灾难,这是一种人间常态。因此我们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学习塞翁的态度,这是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善就有恶,有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坏,有得就有失。很多时候我们表面上得到了,但失去的恐怕更多。
我们知道事物之间的矛盾会发生转化。但是,由于老子看不到转化的条件,更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思想,通过《老子》一书留传了下来。
后来的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我们可以来看发生在庄子身上的一个故事:
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
庄子认为死亡其实是回家,是回归人类生命的来源,也就是回到“道”的怀抱。那么,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生:我感觉这里似乎体现了庄子身上所具有的那种逍遥的人生态度。
师:这里同学们要注意庄子这里流露出了一种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同学们千万不要盲目模仿。此外,庄子还提出了“齐物”观点: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一样的,这就是“齐物”。物无贵贱,无是无非。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师:(过渡)当时在宋代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叫做“守株待兔”。
三、法家学派
生(讲解守株待兔的故事:)
师:这个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熟悉,那么这则故事是记载在那一本古书当中呢? 生:《韩非子》
师:既然是一则寓言肯定是有寓意的,那么韩非子写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韩非子记载这则寓言的目的是用来讽刺那些不知变通的人,他说:为人君者,一味固守先王之道以治理今世众民,不正如宋人守株待兔一样?基于这样的理念,韩非子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从以上材料中得出,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的哪些思想 生1:必须要加强中央集权,有皇帝掌握权力。生2:强调“法治”。
师:韩非子思想的核心是法、术、势三者的结合。倡导严刑峻法的思想。
师:(过渡)韩非子是当时韩国的贵族。在春秋战国那个特殊的年代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阶层,他们衣食简单、生活简朴,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这个派别,我们称它为“墨家”。
四、墨家学派
师: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特别强调劳动在社会社活中的作用,并建立了自己的“兼爱”“非攻”的主张。除此之外,墨家还提出了哪些改进社会的主张 生: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师:墨家还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化解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比如著名的墨子救宋。此外,墨家之中多能工巧匠,多我国古代科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以上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当中儒、道、墨、法等四个主要的思想流派,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四派的主张,我们该怎么说呢?我先做个示范:比如说儒家思想,我用“万世师表,仁政礼治“这八个字来形容。那么其他三派呢?(学生讨论后回答)生1:道家:无为之道,逍遥自然 生2:法家:与时俱进,治国以法 生3:墨家:身体力行,兼爱非攻
师:这些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个主要思想流派以及他们的主要观点。除此之外,当时还出现了其他的一些派别,比如说兵家、小说家、名家、阴阳家等等,从而出现了中国思想史空前活跃的局面。那么中国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生1:当时出现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生2:各诸侯国为了争霸战争的需要大量人才。
五、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师:政治上,天下共主走向天下无主,遂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为夺取霸主地位,得人才者得天下,各诸侯国盛行养士之风。学术是受政治影响的产物。思想即发端于在人生态度与治国方针的不同。于是各家各派,著述讲学,周游各国,思想互相激辩。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我们中国历史著名的百家争鸣。
师:(过渡)百家争鸣的展开对中国后来的历史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是这样。就当时来说影响有哪些呢?
六、百家争鸣的影响:
第四篇:《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混乱年代,但同时又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思想争鸣和文化积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 【讲授新课】
解释“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 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老师总结)百家不是真的有一百家,其实只有十多家,影响较大有儒、墨、道、法四家。为什么战国这样一个杀伐不断的时代能够成就中国思想的一次大飞跃呢?
一、解读战国巨变,挖掘争鸣根源
多媒体展示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器、牛耕,战国七雄图,稷下学宫)问题:为什么战国这样一个杀伐不断的时代能够成就中国思想的一次大飞跃呢?
(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老师: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给文化的繁荣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私学的兴盛也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这一切都为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感受百家争鸣
1、深邃的儒家 下面我们就按照平时的分组情况由四组同学分别代表四家学派,古有稷下学宫,各派云集、百家争鸣,今有多媒体教室,精英荟萃,理性思考。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让我们发扬稷下风格,首先走进儒家学派。
请第一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学生回答略)
(1)孟子
请同学们阅读孟子名言,结合书本和所学知识,总结孟子的主要主张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2)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4)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思考一】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又有何发展?
教师总结:“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
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仁政”的主要内容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不违农时,给农民以土地,有利于劳动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过渡:在古代经济不断发展中,随着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有了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个代表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即是明确的反映。(2)荀子
请同学们阅读荀子名言,总结荀子的主要主张。多媒体展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人性恶 礼法并施
荀子的名言: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劝学>>)思考二:关于人性论,你赞成那一个,为什么? 思考三: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是否受重视,为什么?
老师总结:在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局面下,生存和统一是头等大事,而仅靠“仁政”是无法实现统一的。正因为孟子的思想距离当时的现实太远,备受当时的统治阶级冷落也是十分必然的。
过渡:下面我们关注的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行动者、实践家:墨子
2、热血的墨子
请第二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
多媒体展示: 讲述墨子救宋的故事,墨子名言,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学生总结: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2)尚力、尚贤、尚同:
(3)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反对儒家的厚葬和守孝三年。
思考四:墨子的思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墨子思想有什么进步性?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老师总结:墨家的墨子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兼爱”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小生产者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得到统治者的体恤,能够温饱富裕;“非攻”反映了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遭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尚贤”反映了小生产者对世袭制用人制度的不满,对社会政治清明的渴望。虽然战国时代封建经济日渐繁荣,小生产者的队伍日渐扩大,墨家思想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兼爱”、“非攻”有利于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但它却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更不能使统治者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生存并完成统一,所以也不可能被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所采纳。
探究一: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小组讨论)“兼爱”还是“仁爱”?
3、逍遥的庄子
请第三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 多媒体展示《朝三暮四》的故事
思考五:何谓齐物,怎样能做到逍遥?有什么意义?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教师总结:多成语典故均出自庄子,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螳臂当车”、“盗亦有道”、“螳螂捕蝉”、“屠龙术”、“邯郸学步”、“无为而治”。庄子快要死时,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思考六:如何评价道家的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他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劝告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应该顺应时势民心,这样才能天下大治。战国时庄子的思想比老子还要消极,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自适。
探究二:百家争鸣之“儒道之争”。
“有为”还是“无为”? “儒家之所以区别于道家、佛家,其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儒家始终怀抱着不敢忘天下的入世情怀,始终不愿出丑浊恶世而留在人间作直下的担当,始终执著于要在人类的历史文化中来实现凡有血气莫不尊亲的道德理想,始终不放弃在政治混乱邪恶的现实世间通过自己艰难困苦的政治实践来追求未来世界的大同希望。”
因而孟子中庸,庄子孤绝。
4、冷峻的韩非
请第四组同学介绍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属郑州 ;郑韩古国在今天的河南新郑)人,汉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始皇十四年,战国时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是韩王歇的儿子。他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李斯自以为不如。他还是法家的代表人。韩非虽然师奉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在战国末期新形势下,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并“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阅读韩非子名言总结发家的思想主张及意义 思考七:法家思想为什么受重视?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儒家代表儒士,道家代表隐士,墨家代表侠士,法家代表谋士,法家与其他三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法家面对现实,与时俱进,其他三家理想主义、复古守旧。
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中下层的利益。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今胜于古”的进步历史观为封建统治阶级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具有积极意义;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法家的治国模式是以严刑峻法为根本,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韩非子的法家理论为秦王所采纳,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依据。
探究三:百家争鸣之儒法之争。
“德治”还是“法治”?
秦朝单纯化的法家思想导致苛政暴敛,从而促使秦朝二世夭亡。秦汉以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派消失,但历代王朝重视“法”的作用,这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却在中国延续了2000余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总结:诸子百家关系复杂,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孺墨之争,一家之内,内部也有派别争论,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而形成各自特色,如墨子贵兼,孔子贵仁,老子贵柔,在争鸣中各家相互影响。“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虽然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迥异,但三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特别是在战国以后各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实践中,不同学派的理论经受了真正的考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训。因此,各个学派的互相映证,互为补充也是必然的。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出现,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拜师学艺:你最欣赏哪位思想家的哪个观点?你在当时会投入谁的门下?为什么?
学成归来: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结束语:今天,我和同学们以分组探究的方式再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我相信,百家争鸣的精神永存!
教学反思:
优点:设计新颖,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困惑:课文内容容量大,对于墨子、韩非子等人的呈现过于简单,难以把握他们思想的精髓;如何在历史知识的落实与历史内容的丰富性之间把握好尺度。
第五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需遵循客观规律;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掌握新中国文学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我国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出现的挫折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这些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毛泽东的两段话导入。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跟我们解释一下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讲授新课: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双百”方针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
这个问题书上虽有阐述,但过于简略,应适当补充。
①对苏联模式迷信的的破除。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云谲波诡,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特别是1956年2月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随之而来的匈牙利、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决策者们冲破苏联模式的决心,加快了寻找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步伐,并由此而逐步形成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以自由讨论和独立思考来繁荣科学和文化事业,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避免因矛盾处理不当而引发对抗的基本思路。
②从国内来看,三大改造结束,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毛泽东作出了阶级斗争已经结束的论断,要求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样,发掘和动员建设资源,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直接的、间接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成为当务之急。其中,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自然是至关重要的。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央召开会议,专门研究知识分子问题,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提出了改善知识分子工作条件,包括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环境条件的重要许诺,承认知识分子经过参加社会活动、政治斗争,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思想改造,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对象。毛泽东则在讲话中批评了那种“老子革了一辈子命,没有知识分子也行”的论调是“很不聪明的”。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是革什么命呢?是革技术的命,是革文化的命,要搞科学,革愚昧无知的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没有你也行啊,没有他们(知识分子)就不行了。”毛泽东的这番话,无疑给知识分子带来巨大的鼓舞。
对阶级斗争状况的估计、对当时面临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历史任务的理解、对知识分子评价的变化以及文艺政策的逐渐松动,是“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原因和有利条件。
2、“双百”方针的提出
“双百”方针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来的。
首先要明确“双百”方针的内涵:“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
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使学生明确,“双百”方针的针对性。
然后再通过毛泽东对双百方针的阐述进一步理解其含义:
材料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材料二
在人民内部,不但有宣传唯物主义的自由,也有宣传唯心主义的自由。只要不是反革命分子,不管是宣传唯物主义或者是宣传唯心主义,都是自由的,两者之间的辩论也是自由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干涉他们。
提问:“双百”方针中所指的自由,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所主张的自由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指出:“双百”方针所指的自由是有前提的,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不去干涉他们,但要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最终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957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对科学文化工作基本性的长期性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双百”方针的影响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第一,在学术领域:第一个贯彻“百家争鸣”方针的会议,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学生可以通过“历史纵横”了解这次争论产生的过程,老师讲解这一事件的意义:会议打破了几年来我国遗传学派形成的“一家独鸣”的僵硬局面,促进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也是“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为贯彻落实这个方针,突破苏联模式而召开的一次影响巨大、效果很好的会议。“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了,自由讨论的风气浓厚了。
第二,“在文学艺术领域: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文学艺术界的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以不同的风格,生动地描绘了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各方面的创作成就都很突出,硕果累累。话剧、电影、文学作品、文艺期刊等等。建议教师用幻灯片展示多幅照片,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时期,文学艺术体裁、风格、内容和题材的多样性。
二、曲折的年代
展示一组材料,先分别提问。
材料一:
964年3月1日,第三届“百花奖”开始征集选票。原拟定于6月下旬发奖。但这时文艺界的整风、思想大批判如火如荼。有的获奖者正在作检查、接受批判;有的作品被诬陷。如按评选结果发奖,定会招致对“百花奖”的围攻和批判,也将连累获奖的创作人员。无奈,影协不得不于1964年底,违心地自诬获奖影片不符合当前的革命形势,呈请撤消了这次评奖。至此,第三届“百花奖”,黯然隐入了历史深处,停办了17年之久。
提问:请从教材中归纳“第三届百花奖”黯然撤消的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知识分子和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材料二
名称
《闪闪的红星》、《地雷战》、《英雄儿女》、《红灯记》……
拍摄时间
“文革”前
“文革”期间
数量(部)
提问:根据材料一、二,你能简单分析“文革”期间电影创作的情况吗?(“文革”期间,电影创作数量大幅度减少。)
材料三:……从1966年6月到1972年,整整7年中国影坛没有拍摄过一部故事片。……当时,虽然拍出八个样板戏电影,可充其量还是让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中国电影史》
材料四:样板戏电影中充满了“左”的教条和模式。是被扭曲了的畸形儿。至于江青将“京剧革命”成果和文艺工作者的劳动攫为己有,借此吹嘘自己,自翊为文化革命的旗手,进八个“样板戏”统治天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更是别有用心的,应予以彻底否定和批判。
——《中国电影史》
提问: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国只放映样板戏合适吗?为什么?(不适合,八个样板戏根本满足不了人民多样的文化需要。)为什么江青要全力推广样板戏?(借样板戏满足其文化专制的政治目的。)
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之后,进一步提问: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文革”期间国内电影创作不再是“百花齐放”,而是“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学生分析,老师归纳:科学文化领域内受到前苏联在学术批评中的粗暴作风的影响。在长期的战争年代,党习惯于用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严重偏差,“左”倾思想日益严重。(4)60年代,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国内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致使此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出现了严重挫折。
由此产生的危害,不仅仅在电影事业上,还表现在: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的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都受到政治批判。作者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科苑荒芜。
三、文艺的春天
学生阅读课文,解决这一子目的两个问题。
、春天来临的原因
①“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线,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②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强调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③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讲”“四美”为内容。
2、春天的表现
①出现了反映“文革”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②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欣欣向荣。
③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课堂练习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两个高峰?简析这两个高峰产生的主要原因。
⑴两个高峰:一个是在“双百”方针提出之后;另一个是在文革结束之后。
⑵主要原因:A、前者:①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需要,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②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紧跟时代、积极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创作了大批文艺作品。B、后者:①“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线,党总结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②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强调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③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讲”“四美”为内容。
本课小结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双百”方针的执行,直接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正确处理政治与科学、文艺工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是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它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科学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迅猛而健康地发展。
学案参考答案
学法导引、提出的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过程:I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也是一个长期性的方针。
3、贯彻情况和成果:第一个贯彻“百家争鸣”的会议,讨论的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会议开的比较成功。文学艺术硕果累累,老舍创作话剧《茶馆》,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
4、曲折:由于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革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批判。如,青年作家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三月》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5、文艺的春天: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6、继续发展:进入21世纪,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经典题型:
例1:“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春天是指伟大新中国的建立
B文艺学术思想可以自由发表
c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
D坚持百花齐放对社会主义发展有利
例2.“双百”方针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c)
A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c“左”倾错误的影响
D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看待
双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不包括(B)
A、《共同纲领》提出发展人民的文艺事业
B、“文革”的爆发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D、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
2.对于1956年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的问题的会议表述错误的是(B)
A周恩来代表中央作了重要报告
B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c提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
D目的是充分调动知识分子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3.关于“双百”方针表述正确的是(A)
A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是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来的
c是1954年提出来的
D是“艺术问题百家争鸣,科学问题百花齐放”
4.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百花齐放是针对文学艺术的不同风格而言
B.百家争鸣是针对科学上的不同学派而言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D.这一方针在贯彻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5.下列关于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在苏联曾一度被认为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
B在中国接受摩尔根学派的生物学派也曾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
c“双百”方针提出后,召开了双方代表均参加的有关遗传学的座谈会
D在座谈会上双方依然斗争激烈
6.“双百”方针提出后,在话剧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就是(A)
A老舍《茶馆》
B艾青《蝉的歌》
c杨沫《青春之歌》
D赵树理《三里湾》
7.“难忘的1959年指的是(c)
A小说界取得的成就
B诗歌领域取得的成就
c电影界取得的成就
D音乐领域取得的成就
8.“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表现在
①生活视野扩大,新的题材和主题的开始
②出现多样化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③小说、诗歌、散文、电影、音乐等硕果累累
④文艺期刊大量增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在下列作品中,由于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革"的到来而遭受错误批判的是
①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②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③昆曲《李慧娘》④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0.“文革”后,文学艺术的春天的表现不包括:(A)
A、杨朔、刘白羽、秦牧等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
B、学术、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发展
c、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争奇斗艳
D、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先锋的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
1.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服务方向是
(B)
A.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服务
D.为政治稳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非选择题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
问题上百家争鸣。——l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学术部门可以有许多派、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
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许多部门还是死人统治者。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
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关于文艺界整风的讲话
结合毛泽东前后不同的讲话,分析“双百”方针提出的正确性和后来在执行中遭到挫折
的原因。
【参考答案】
“双百”方针是指在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就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辩论的自由,它的提出,不仅是巾。同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T作的基本方针20世纪50年代.党在指导文化作的实践中逐步提出米的,至今仍具
有深远的意义。“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学术文化各部门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后来,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革•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是阶级斗争.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一些正确的甚至是优秀的作品被当成错误的受到批判,妨碍了文化的正常发展。
能力拓展
一、选择题
.1956年中国知识界发生根本变化的表现
(c)
A.知识分子人数剧增
B.知识分子思想发生巨大变化
c.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D.知识分子成为执行“双百”方针的主力
2.“双百”方针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
(D)
①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
②创作和批评的自由
③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3.从《青春之歌》、《创业史》、《红岩》等长篇小说的内容可知,建国初期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旋律是(A)
①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②反映社会主义新面貌③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4.下列不属于“双百”方针的积极影响的是(D)
A.文学艺术界硕果累累
B.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C.把生物领域中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的争论局限在学术领域之内
D.“八亿人口八个戏”
5.1950年,关于京剧问题有两个争论,一派主张全部继承;另一派认为京剧是封建
主义的,主张全部取消.这说明他们没有处理好(D)
A.科学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B.科学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C.科学文艺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D.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于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否定,但是又必须建立在封建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已经取得的成就之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必须继承、发扬中国固有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必须吸收、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有价值的成果。但是,方向是明确的,我们所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引自张岱年《文化建设的方向》
材料二什么是创新?创新意味着与中国经济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都不相同。因为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上高度民主、高度科学的新文化。
——引自张岱年《综合、创新、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
材料三“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强调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注意的什么问题?
⑵依据以上材料,结合相关知识,谈谈当今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基本任务。
【参考答案】
传统文化的扬弃;吸收西方先进文化。
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国民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