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最终五篇)

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最终五篇)



第一篇: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

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2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一、导语设计

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

二、新课

(一)读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完善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第二篇: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

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意象,来分析: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掌握边塞诗的内容特征。

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抓意象,析意境,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屏幕显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

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诗的共同特点----描写边塞的风光或者是战争的,这样的诗叫做边塞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词的名篇: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边塞看看那里特有的风光。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学生查阅资料解决。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词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

三、整体感知:读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3.思考:初读此词,你感悟到了什么情感?

4.翻译文意(学生将不会的提出来)

译文:边塞的秋天风景独具,大雁匆匆向衡阳飞去。军号一响,马嘶车号随风起。群山深处,烟雾茫茫,残阳如血,城门紧闭。

端起酒杯思念家乡,功业未建无心回去。羌笛声声寒霜满地,夜深人未睡,将军、征夫们头发变白,流下了眼泪。

四、赏析上阕

请学生读上阕(再读),其他学生思考

(1)上阕写了何时何地的景色?可以用词中哪个字来概括这景色的特点?

(2)与江南相比,边地风光“异”在哪里呢?

“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3)分析意境特点:苍凉-悲壮(看图片)

(4)这样的意境和下阕抒情有什么联系呢?

[插入写作背景: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此词即作于出任延州时。]

赏析下阕(品情感)诗人的情感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面?明确:泪这一“泪”字包含了哪些情感?体现在哪些诗句中?明确: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全诗核心句

分析: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请学生读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笛悠悠霜满地”和上阕的意境照应,奠定“凄凉”的情感基调。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所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后句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止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而哀伤流泪。

过渡:文中,作者和将士们为了祖国的边疆不受侵扰,远离家乡和亲人,舍小家,顾国家,连“衡阳燕去无留意”,可将士们仍“燕然未勒归无计”直到“将军白发征夫泪”,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家人的幸福,祖国的安定,所以,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应感谢前辈们,尊敬为我们创造幸福的人们,把学习搞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报答祖国的培养。

五、拓展

在和平时期的战士们又是如何来实现自己报国理想的?

六、课堂检测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

(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

七、作业

1.根据今天学习的情和景的关系,请同学们仿写一首诗:

开头句:——秋来风景——,范文:家乡秋来风景丽,稻熟果香喜气溢。

四面歌声连连起,院子里,高粱麦穗挨墙砌。

2.请以“深秋戍边图”为题,用自己的语言将《渔家傲》改写成一篇短文。

八、板书

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上阕写景千嶂孤城

(异)长烟落日

渔家傲范仲淹↓借景抒情

家万里-归无计

下阕抒情

(泪)羌管悠-霜满地抒发思乡报国之情

苍凉悲壮,沉郁雄浑

九、教学反思

本课堂重在理解词的意境,感受词人的爱国凄凉沧桑之情。然而在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中有些不尽人意,对词人的内心凄凉之感没有深入理解。课反还需做补充引导。

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一、导语设计

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

二、新课

(一)读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完善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4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第三篇:渔家傲 秋思 北宋 范仲淹

渔家傲 秋思

北宋

范仲淹

主题

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通过对塞外风景的描写,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同时也表现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一)渔家傲(范仲淹。宋)(19分)

1.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边塞怎样的景致?(5分)

描绘了边塞群山连绵,长烟霭霭,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因战事吃紧)城门紧闭的肃杀、荒凉景致。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5分) 表达了作者思乡与报国的矛盾。

4.此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主旨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达了将士们思乡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答题。

①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__雁云 ___、__边声 __、__长烟____、__落日__、___孤城__,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②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将士虽思家但更愿报国之心)

2、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长 烟/ 落 日/ 孤 城 闭

3、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二 《渔家傲·秋思》 词中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觉的词句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词中以南归大雁去而不留反衬边地荒凉的词句是

衡阳雁去无留意。词中通过渲染战时的肃杀气氛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的词句是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词中道出将士彻夜无眠的感伤之情的词句是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是

长烟落日孤城闭

词中能表现词人边关思亲与渴望边陲立功矛盾心理的词句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边塞风光的诗词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使至塞上》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凉州词》

1、写边塞萧瑟荒凉景象的句子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从听觉角度渲染凄凉悲壮气氛的句子是: 四面边声连角起。

3、从视觉角度透露紧张局势的句子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表达边防将士既怀念家乡,又有崇高的责任感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表现边塞将士坚持抗敌的英雄气慨和浓烈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范仲淹的《渔家傲》抒发词人久戍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表达主旨)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渔家傲 秋思》中表现边事紧张的三句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渔家傲 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情的诗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上片写景,突出了塞下秋景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突出了与中原景物的“异”。作者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抒发了思乡之情。(“异”在哪里?北雁南飞——塞下天气极寒冷,气候不同于中原地区;边声四起——风声、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混杂在一起,构成边塞特有的声音,也不同于中原。孤城落日——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之中的孤城便早早的关闭了城门,这也不同于中原城市华灯初上的热闹情景。)(“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孤寂荒凉。)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借用“东汉窦宪大败匈奴,‘勒石燕然’记功而返”的典故,写将士们既思念家乡,又不想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表现边塞将士爱国、卫国的精神。3.下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写酌酒、不寐及落泪等细节深化感情,使得整首词在质朴的风格中表现出了悲凉、壮阔的意境。4.“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请你谈谈对这一句的理解。

答:戍边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而伤心落泪,夜不能寐。深秋时节寒霜满地、羌管幽怨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忧愤之情。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思念故乡的感情。

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 抑郁、愤慨。

总体分析: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风格上

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第四篇:《渔家傲》教学设计

《渔家傲》教学设计

嘉兴市南湖区余新中学 张彦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熟读成诵,感受词的风格和韵律特点,进而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及其流派。

2.品读辨读,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进而认识中国士大夫的品格。(重点和难点)

教学流程:

一、读梦——诵读诗词,把握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读顺,教师巡视指导。请将读不准、读不懂的字词提出来。

(2)点名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节奏,学生互评。教师指导,出示节奏划分。学生再齐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将词作变换成律诗,比较异同,体会韵律。(词,长短句错落,节奏富于变化。)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天帝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

(4)聆听范读,齐声朗读。

主问题:这首词词牌名是《渔家傲》,没有题目,你能否给这首词加个题目?说说理由。词写什么?写实还是写虚?(引出“梦”)。《渔家傲》在《花庵词选》中题做《记梦》。

二、绘梦——描绘意象,进入意境

追问1:词人李清照在词中都梦见了什么景象?默读找出来后,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触动你的画面。

(天接云涛、星河流转、千帆乱舞、天人对语、鹏飞高举、吹取三山)

①铺叙:描写细腻,词义生动,意境浑厚。

“接”“连”“转”“舞”:天幕四垂、波涛汹涌、云雾弥漫——浑然无际(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殷勤”:温和、关心民生疾苦天帝。(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天帝形象?)

②用典:大鹏(庄子语)、三山(神话传说)(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也婉转表达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追问2:请再读课文,梦中哪两句词提及到沉重残酷的的人生现实?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追问:哪两个字耐人寻味?(嗟谩)能否替换成“言”和“尚”字?“嗟”字传达出来的是对日暮途远的叹息,是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叹息,是李清照历经国破家亡的颠沛流离之苦的叹息,是自己知道自己来日无多的叹息。而“谩”字则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包含两层意思:一则感慨自己空有才华,但毕竟是个弱女子;二则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

3.析梦——领悟主旨、认识词人及其词风的变化

(1)比较阅读李清照婉约词《点绛唇》,认识不同词风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婉约派词风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豪放词特点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语词宏博,用典较多。

(2)词风为什么发生变化?词风变化和人生经历情感变迁的关系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是个待字闺中的少女时,羞涩调皮,聪敏率性。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后与赵明诚结为夫妻,词风高山流水、琴瑟和鸣,一丝哀愁中包含柔情。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岁丈夫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后改嫁,遇人不淑,被人诬陷,受牢狱之灾,度日如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见《声声慢》)金人南下,国破家亡;以女子之身,怀天下大事;以一介布衣,存士大夫之志,体认着共同的时代悲哀。(《渔家傲》)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渔家傲》是其唯一一首豪放之作。

中国文人都有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辛弃疾、范仲淹……包括弱女子婉约派词人,在国家危难之中也会抒发出豪放的情怀。这就是中国文人“士”的灵魂。

第五篇:渔家傲教学设计

《渔家傲》教学设计

廖灿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首词。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情思。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三、教学难点: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五、课时准备: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体会——讨论——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一、导入新课:

八年级时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里有两句名言,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操,大家还记得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范仲淹的词,看一看它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初读体会

(一)诵读(节奏、情感、意境)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学生读。

4、集体朗读。

(二)谈体会 指名学生谈

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朗读,来谈谈对本词的初步体会。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没做官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2、写作背景介绍: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延安]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渐收回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敢侵犯。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四、再读,理解词的内容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写的是深秋塞外苍凉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将士们)思念家乡、亲人渴望立功的复杂感情。

2、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3、赏析词的上阕:

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感受定有不同]“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

①、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②、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4、赏析下阕

词的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诗人自抒情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我们曾经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在那首诗里,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怎样的情感?大家一起来把《天净沙 秋思》背一遍。再想一想。

明确:思乡的情感,极度的忧郁和忧伤。

今天这首词同样是“秋思”同样有思乡之情,可范仲淹的情感与马致远的有没有不同呢?

明确:本词在表现浓浓思乡之愁的同时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和拳拳爱国之心,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边塞题材的诗词呢?

2、由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联想到《渔家傲秋思》中的哪一个句子?

六、学生自读两至三遍课文,看谁先背诵课文。然后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背本词。

七、老师向学生提供范仲淹的《御街行》,学生试着赏析。

板书设计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上片:

衡阳雁去无留意

荒凉

写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

艰苦(塞下、秋来)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下片:

家万里

抒情

思乡、忧国

归无计(功业未成)

慷慨

霜满地(夜晚来临)

惆怅

将军白发征夫泪 附: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 ①香砌:砌是台阶,因上有落花,所以称为香砌。②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细碎的声音。③练:素色的绸。④敧:倾斜的样子。⑤谙:熟悉。⑥都来:即算来。赏析:这是一首写秋夜离人相思的词。历来评词者都认为本词情景兼融。上片主要写景,而寓情其中。下片全部抒情。末三句一往情深。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即从这里脱胎。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